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干货:唐朝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全文共计 2300 字

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回顾中国古代史,我们知道在大部分时间内,所谓权力的中枢就是指以“皇权”和“相权”为核心的一套权力组合,而所谓的相权,就是贵族群体、士大夫精英、官僚系统对于皇权的制衡与博弈。在历朝历代中,我们都能找到皇权与相权相互制衡的主线。


唐代的“相权”有自己的特点,重要的特征就是宰相是一个群体,不单单是一个人,比如贞观年间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但是在安史之乱以后,这种长期平衡的皇权和相权格局就发生了改变。


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首当其冲的就是皇帝对于宰相的不信任和高度警惕,皇帝不再敢于放权宰相。在唐代早期,最高决策往往是由皇帝、宰相和大臣们共同商议决定。正规的上朝典礼结束之后,百官退出,宰相则参加密议,商讨机务。当时这样的一种制度下面,宰相在决策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宰相和皇帝的沟通也受到制度上的保证。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在一段战争频繁的时期,各项事务紧张繁忙,没有时间让宰相们慢条斯理地去讨论来讨论去,往往是皇帝亲自拿定主意,“深谋密诏,皆从中出”,然后直接颁布命令出去让宰相百官们具体落实,宰相的决策权被收归于皇帝。


翰林学士为何被称为内相?


和之前的权力架构相比,安史之乱之后,“君”和“相”之间又崛起了一个新的“势力”——翰林学士,他们一度被人视作是“内相”。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皇帝身边的一群私人顾问。


唐翰林院学士院图


“学士”这种顾问制度早已有之,太宗就有“秦王府十八学士”,高宗武则天时候有“北门学士”,玄宗时候给这样一批顾问一个正式名分“翰林待诏”,开元二十六年改名“翰林学士”,并特置翰林学士院来安置他们。


前面说到,安史之乱以后,皇帝往往是亲自拿定主意,皇帝自己决策当然也不是一个人在那发呆胡想,而一定是需要和身边的“翰林学士”们讨论商议。


在当时,皇帝和宰相见面都得正正规规,有一套严格的官方程序,宰相也是很难有自由进出内廷的机会的,但是身份不高却可以随诏随来的翰林学士们就要灵活得多,翰林学士们接触天子的机会多,他们对于中枢决策的影响力就要大得多。


很显然,属于皇帝顾问、秘书性质的翰林学士,既无固定品级(行政级别),也无官署(办公的地方),是皇帝的私臣。而且入居翰林的一般都是初涉政坛、官微阶低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党援,不像老官僚那样油滑,所以便于控制,皇帝可以利用翰林学士参政来牵制、分割宰相的权力。


中央禁军居然归太监掌管?


升格翰林学士的地位和权势,是增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之相配合的还有一项更为重大的制度改革,那就是“内官”太监们的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权力。


有人总是很难理解,为什么皇帝老是喜欢重用那些公公们,其实要理解这一点就一定得理解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在权力顶峰,他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对手是谁呢?是有野心的地方军阀、是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制约自己的外朝百官,甚至还有自己的儿子和妻子。


连儿子和老婆都不可靠,那么皇帝还能依赖谁呢?自然只剩下一群宦官,因为宦官的权力完完全全出自皇权,对于皇帝来说这群人就是“家奴”,一来宦官离不开皇帝,没了皇帝他们什么都不是,二来正因为宦官的权力完全分割自皇权,所以皇帝有信心对付得了这帮人。


宦官被重用、被依赖有其制度上的必然性,但是唐代皇帝最重大的失误就是授兵权予宦官。随着天子威力不足,兵权最终统统滑落太监之手。



在唐代宗时期,中央禁军神策军组建而成,这支禁军对唐政府非常重要,但早在组建之初,神策军的指挥权就一直在太监鱼朝恩等人手里。最终,为了分割权力,神策军分成左、右两部分,分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原来一个太监独掌大权变成两个太监分掌。


太监进入决策系统


神策军军权实力是很大,但还只是带兵的权力,不具有决策性质,而从唐代宗年间开始,宦官们在决策层也开始进行制度渗透,这就是“掌枢密”制度。


什么叫“掌枢密”?安史之乱以后,“深谋密诏”多在内廷,决策的时候大多是皇帝和翰林学士们就在宫里头把事情定了,宰相不太参与这种决策过程。当然,也不能让宰相一点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往往就会派一些宦官担任“掌枢密”这个临时的职位,专门负责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进行联络。


起初“枢密使”还只是单纯地进行一些秘密文书的传递工作,权力范围是有限的,但是既然制度口子已经被打开,那么后面事情的发展显然就不会完全按照制度设计者的初衷方向发展。


唐宪宗李纯画像


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正式设置了“枢密使”一职,枢密使负责在皇帝、宰相和学士们之间宣旨传奏,常常受皇帝委托到中书门下(宰相办公的地方)和学士院商议政事。


如果说神策军中尉是宦官集团的军事代表的话,那么枢密使就是他们的政治代表,宦官已经从深宫以及军营走出,他们的触角开始染指整个朝政的中枢决策系统。


著名学者、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唐长孺先生认为“论实力枢密不如中尉,而地居近密,干预政事的机会较多”“枢密的政治地位,实为北衙之首”。与神策军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一样,枢密使也分为左、右两个。左右两枢密和左右两中尉,这四个被宦官把持的职位,在当时人眼里是最具实权的职位,人称“四贵”。


唐长孺先生


当然,还应该指出,能干预决策的枢密使一职,在性质上还是属于对皇权的分割,它是从皇帝的权力那里分出来的一部分权力,只代表了皇帝本人,是皇权的外化,在理论上不能构成对相权的威胁,宦官们也是清楚这一点的,就算是要影响宰相行使相权,宦官们也都还是偷偷摸摸暗中进行,所以还不能简单地说这个时候枢密使的权力已经超越或者取代了相权。


但是,枢密使的政治权力和神策中尉的军事权力结合起来的话,不要说宰相了,皇权本身都成问题,但问题是宦官集团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同样各种矛盾各种利益冲突,政治权和军事权也并不是能轻轻松松就结合到一块去。


在这种极为复杂的中枢格局之下,从“中唐”步入“晚唐”以后,大唐又延续了近百年。


撰文 | 岭南嘉木

编辑 | 马春阳


戳下方“好看”支持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晚唐的决策制度,看似灵活,实则无奈
枢密院600年兴衰史:本是皇帝压制宰相的工具,为何一度战胜皇权
明代三大势力:皇权、阁权与宦权
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王朝政治(一)
谈谈唐代的翰林学士——唐代的“内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