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宗璞的信念

宗璞1928年生长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父亲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姑姑冯沅君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文学史上第一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

宗璞少年成名,却大器晚成。

宗璞化了整整七年才完成的

《东藏记》,书名取“东躲西藏”之意。

这本书是她在左眼仅有0.3的视力,右眼几乎看不见东西,“准盲人”的情况下写就的,实属不易。而且在父亲去世后,自己受病痛的折磨下多次被迫中断写作,加上左手时常麻木痉挛,她已经无法长时间阅读和用笔写作。最后凭借“从来病骨难承受”的毅力和写真实的“信念”,艰难写出了这部有价值的“历史”。

小说用温情的笔调,描写了京城南下的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中的个人遭遇、情感经历,以及心灵成长的历史,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作品以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生活为写作背景,生动地刻画了在民族危难时刻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深刻而细腻地展现了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爱、对入侵之敌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也因此,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之所以获奖,除小说感染力强悍外,还有就是真实,这和她在西南联大亲身经历有密切关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后在昆明共同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陈寅恪、钱穆、钱钟书、华罗庚、陈省身……彼时的西南联大星光熠熠,成为了一方教书育人的安宁净土和救亡图存的精神圣地。

年幼的宗璞跟随父亲奔赴昆明,在西南联大渡过了八年时光,亲历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也因此,她决心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这一段特殊过往。在昆明,她每天到北大文科研究所里看书,哲学、自然科学无所不看,父亲却从不加限制。老先生认为: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这无疑为宗璞先生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扎实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她的创作能够更加接近史实,宗璞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重返云南,沿当年远征军经过的道路行进。

在腾冲的国殇墓园,为抗战的英灵献花、默哀、流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汪曾祺: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他
文史 | 宗璞:永远的“西南联大女儿”
我的母亲是春天 宗璞
宗璞:是大家的生活让我酿出蜜来
文人笔下昆明的这些模样,你见过几个?
冯友兰诞辰120周年 | 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