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无为”的书法观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全才,他诗词、文章、书画俱佳。于文学位列“唐宋八大家”,于书法执“宋四家”之牛耳。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轼可谓知之甚深,对于其书法特征及学书轨迹有一段妙论,其言曰:“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又说:“东坡少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学李北海,其豪劲多似之”。
  这两段话,基本上概括出苏轼从早年到中年直到晚年的书法变化及其特点。这些前代的书法大家,都对苏轼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影响颇深。颜真卿书法中所表现出来的雄健豪迈之气以及颜书丰腴雄媚的笔画、端庄厚重的结字、大气充盈的章法,苏轼都能用心采撷。
  清代梁巘在《评书帖》中说:“东坡书世谓出于颜,细观其转折顿挫,实本《圭峰》,《姑熟帖》内《归去来辞》转折皆然。”可以看出颜真卿其人其书多方面地影响了苏轼的书艺。黄庭坚也曾有评:“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
  此外,徐浩、杨凝式、李邕等人的书艺,也是苏轼书法的渊源。苏轼曾有诗云:“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可见苏轼对徐书很有研究。早年、中年写的有些字,风格与徐浩接近。清人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说:“东坡于少师(指徐浩),神似非形似,观其笔势,殆可伯仲。”
  对于杨凝式,苏轼说:“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雕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馀,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故苏轼能从杨书中仿其欹侧之势而取其态,得其跌宕雄杰之致,汲其萧散古雅之趣。
  苏轼既向前代名家学习,对于当代书家也常留意。他对欧阳修很钦佩,多有触悟,曾说:“欧阳公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文忠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眉丰腴,进趋晔如也。”
  他也赞赏蔡襄,说:“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苏轼分析蔡氏书学模式也即是他自己学书的路子。苏轼自况:“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
  其他如王安石、黄庭坚、米芾、秦观等,苏轼同他们都有过书艺上的探讨交流。黄庭坚出自苏轼门下,两人堪称知音,常常探讨书艺,一次,苏轼说:“鲁直近字里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黄庭坚则说:“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两人相与大笑,以为深中对方之“病”。
  苏轼的书法思想,或谓集儒、释、道于一身而又出己意,但是可以说是主要建立在道家的“无为”思想基础上。
  在他看来,无为首先是无形。他说:“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他认为,书法创作是一种通过寓心而达到忘忧的娱事,笔墨的痕迹也只有依托于具体的有形状的字才能表现出来,但是有形状就会有弊病。能够不借助于外在的物象而将修养自守于内心,这是圣贤的高雅情致,而非常人所能及,也只有颜渊这样的圣贤才能做到。
  其次,他认为无为即无法。正如他在《石苍舒醉墨堂》诗中说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在《次韵子由论书》诗中亦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尝谓不学可”。可见,苏轼要求在书法创作中摆脱“法”的桎梏而求“意”,也就是追求一种自然天成的境界。苏轼的这种力倡直抒胸臆,信笔所至的看法正是来自于老、庄要求摆脱拘束,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在他看来,书法既求寓意,就不必矫揉造作。因此,他赞扬张旭的草书“颓然天放,略无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颓然天放,自然需要不守成法。他在论述用笔方法时也说到“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可见,他激赏的正是这种“无法”。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无法”呢?苏轼在评论草书时给出了答案,他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乃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在他看来,书法作品既然是自我心灵的坦露,又何必刻意做作呢?创作之初,不要想着一定要写好,这样反而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否则,还没写,就背上了包袱,怎么能落纸云烟?因此,苏轼自谦又自负地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自出新意,是一种抒写自我的意趣;不践古人,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创造。苏轼的书法确实是追求自我精神的遨游,信手遣兴,显其天真烂漫。“有意于学,此弊之极”,“无意于佳,乃佳”,从这种对比性的语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苏轼所标举的旷达淡泊的审美理想与老、庄提倡的清心寡欲、虚静无为的思想有着多么密切的血缘关系。
  当然,苏轼所谓的“无法”,绝对不是反对作书有法,而是不要拘泥于法度之中而无己意。他提倡的是“无法之法”。他说王安石:“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就是指要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而有所创新,要从有法及无法,更要于无法中见法。他提倡“浩然听笔之所至,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胸中有浩然之气,便能发之于胸,应之以手,便能听笔之所至。
  他的这种思想不仅用来评书,也用来评画,他赞扬吴道子的画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可见,苏轼是用辩证的眼光来审视“有法”与“无法”的。在此基础上,他更追求变法,虽然他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对于这一点,他尤其钦敬颜真卿。他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赞扬颜真卿:“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评论柳公权“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他的“变法”书法观,虽然曾经遭到时人非议,说“东坡用笔不合古法”。这种非议则被黄庭坚有力地反驳了回去:“今俗子喜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苏轼就是在“不失法度”的基础上不拘古人成法,广学博取,变化镕铸,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苏轼看来,什么样的书法风格才能体现出美感来呢?他在《次韵子由论书》一诗中所说的“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即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他以为各种风格如果能协调完善,和谐统一,则能法意互得,互辅互行,无意于佳而自佳,故他提倡兼美。要求“书必有神、气、骨、肉、血”,认为“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苏轼的书艺便是如此,大小不论,纵横斜直,率意而成,却无不如意,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
  那么,于这些丰富多样的书法风格中,苏轼更青睐于哪一种呢?他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可见他明显不满杜甫提出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论书观点。他喜爱的是雄健肥劲、丰腴阔大的书风,要求刚健挺拔的骨力蕴涵于敦厚秀美的字形之中,而不宜锋芒毕露,棱角突出,所谓端庄而流丽的书风即要求书法的体度安庄,气象雍和,然又不乏圆润流美。
  苏轼的这种审美祈尚也体现在他自己的书法风格中。明解缙说他的书风“丰腴悦泽,绵里藏针”,包括黄庭坚说他的书法“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都表明苏轼书风乃为内含骨力而外现丰腴的一路,这也正是为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的基调所在。
  宋代书坛,有苏轼标举“意造无法”而振响于前,又有黄庭坚要求“绝俗求韵”、米芾提倡“真趣”发聩于后。这都说明了宋人论书重在作品所表现的精神气韵。这一书法群体前仆后继,群起而倡之,要求书法能超越世俗,自由地抒写性灵,表现意趣,而苏轼无疑是开先河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画竹之法与尚意书风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苏轼的书法艺术小议
书法 当以“韵”取胜
行书的沿革
一位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浅谈苏轼书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