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物理学家称存在一个涵盖全宇宙的“原意识场”,宇宙其实有自我意识!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的进步一直在拉进人类与宇宙万物之间的距离。先有牛顿证明,掉落的苹果与沿轨道运行的卫星适用同一组物理定律,再有卡尔·萨根(Carl Sagan)发出“我们都来自恒星物质”的感慨,就是说,构成我们身体的每个原子,都是在其他恒星的核熔炉中锻造出来的。

可即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格雷戈里·马特洛夫(Gregory Matloff)的观点也堪称骇人听闻。作为纽约城市技术学院的资深物理学家,他在最近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在物质和精神组成上,人类都与宇宙间其他一切类似。

他提出,存在一个涵盖全宇宙的“原意识场”。太空中的亿万恒星也许都是会思索的实体,有意地控制着自己的运行路径。说得更直白些:整个宇宙都可能存在自我意识。

宇宙存在自我意识?

左边是放大后的脑细胞,右边是超大尺度下的宇宙结构。是不是很像?

这听起来更像是某些披着科学外衣的神棍所喜欢的话题,而不是学术期刊的探讨内容。其实,它有一个正式的学术名称——泛心论,也称万有精神论,而且在各个领域都有声名显赫的支持者。

纽约大学哲学家、认知科学家大卫·查默斯(David Chalmers)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

以及引力与黑洞领域的泰斗、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爵士(Roger Penrose)

罗杰·彭罗斯爵士(Roger Penrose)

马特洛夫认为,泛心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一切都只是猜测,但可以通过检验,来加以证实或证伪。”他说。

三十年前,彭罗斯提出了泛心论中的一条关键理论,他认为,意识植根于量子物理学的统计学规律之中,存在于脑部神经元之间的微观空间。

德国物理学家伯纳德·海斯以活跃恒星研究和对非正统科学的开放心态而著称,2006年,他把彭罗斯的观点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提出,意识在弥漫一切虚空(所谓“量子真空”)的量子场中产生并传播,遇到任何足够复杂并有能量流经的系统,便会涌现。

不仅仅是大脑,任何物理结构都有可能满足条件。马特洛夫被这种可能性深深吸引住了,他很想通过某种观测,检验一下这些说法的准确度。

生命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就是能否对刺激作出响应,进而调整行为。于是,马特洛夫开始寻找意外展现出这一行为的天体。

近期,他锁定了一种鲜有人研究的恒星运动异常现象,名为帕拉尼戈不连续性(Paranego’s Discontinuity)。平均而言,在绕银河系中心转动时,低温恒星的速度要快于高温恒星。

格雷戈里·马特洛夫(Gregory Matloff)

针对这种现象,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它是恒星与星际气体云互动所造成的。马特洛夫则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指出,出现这种异常的恒星,其温度都足够之低,以至于使其大气层中有分子存在,这使它们的化学复杂性大大增加。

马特洛夫进一步指出,一些恒星只朝一个方向喷流,这种不平衡的过程可能会促使恒星改变运动轨迹。于是他想:这是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判断这一猜测?

如果帕拉尼戈不连续性是由银河系内部的特定状况引起的,那么,它在不同位置应该不尽相同才对。但如果原因来自恒星内部——比如意识——它在各处就应该全都一样。马特洛夫宣称,已有的恒星数据似乎支持后一种观点。

到2018年,旨在绘制星际地图的盖亚太空望远镜将发回详细的观测结果,届时,更加严谨的检验将成为可能。

马特洛夫并不指望他的同事们会顺利接受这一观点,但他并不悲观。“至少先检验一下再说吧。谁知道呢,也许泛心论真的会从哲学领域运用到天体物理学领域。”他说道。

物质之外的精神

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

同样为验证泛心论,马特洛夫选择了仰望星空,而克里斯托夫·科赫则将目光投向了人类。在科赫看来,一种普遍存在的意识,与当前科学界对意识的理解——即神经起源——密切相关。

“关于意识,目前只有一个占主导的理论,而这个理论认为,它是与复杂性有关,也就是一个系统就自身状态采取行动、决定自身命运的能力。”科赫说,“这个理论可以延伸到非常简单的系统。从理论上讲,一些纯粹的物理系统,即便是无机的非生物系统,也有可能是有意识的。

科赫受到了整合信息理论的启发,这是当代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该理论认为,判断一个系统有无意识,关键看它能否被前置状态所影响,以及是否能够影响后续状态。

人脑只是这一过程的极端案例。科赫解释说:“我们相对比较复杂,自我意识更加强烈——至少有些人是这样——但其他系统也有意识。这种体验也许是人和其他系统所共享的。这就是意识的本质:它能感受一切,从平淡无奇的经历,到最为深刻的宗教体验。”

和马特洛夫一样,科赫和同事们也在积极尝试,试图用实验来验证这些观点。方法之一是研究脑损伤患者,看他们对信息的反应是否与意识的各种生物指标相对应。

更进一步的方法是通过电线,将两只小鼠的脑部连到一起,然后观察:当流经的信息量增大时,整合后的意识将如何改变。根据整合信息理论,当信息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两只小鼠的脑部便会融合为更大的单一信息系统。有朝一日,我们也许能在人类身上进行此类实验,将人脑连接起来,看其中能否涌现出新型意识。

尽管在一些问题上有着类似的看法,但对于马特洛夫的意志化恒星,科赫有些将信将疑。根据马特洛夫的理论,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其独特之处不在于它是不是活的,而在于其复杂性。

与细菌相比,太阳之大简直无边无际,但从数学角度看,太阳却要简单得多。所以科赫认为,即便恒星拥有精神世界并因此存在某种“感受”,但是其程度仍然远不及哪怕是大肠杆菌这种低级生物。

另一方面,“就连通常我们认为没有生命的系统,也可能存在些许的意识。”科赫说,“这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讲,说宇宙能够思考或许有些过了,但这不等于它没有内在体验,而这种体验与你我的体验紧密相连。

泛心论下的宇宙

这就要说到彭罗斯和他那套将意识与量子力学联系起来的理论。彭罗斯并不以泛心论者自居,但他认为,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始于脑部的量子事件,归根结底,这一观点将我们的意识与宇宙联系到了一起。

在《通向实在之路》一书中,彭罗斯完美地总结了这种联系:

物理定律产生复杂系统,复杂系统引出意识,意识产生数学,而数学又以简洁而启发灵感的方式,编码了催生它的物理定律。

即便是彭罗斯这样的泰斗级人物,他的意识理论还是招致了反对的声音。奇怪的是,比起这个,他的同事们更愿意接受量子力学中,“有意识的宇宙”这种更为奇特的观点。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物理学家一直对一个问题困惑不已:在量子理论中,观察者扮演着一种匪夷所思的角色,似乎拥有某种特权。粒子存在于一种混沌的不确定性之中,但只要一经观察并测定,粒子似乎就坍缩进入了某个绝对位置。

已故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曾这样总结:量子力学看似奇怪,但它却建立在一个更宏大、更奇怪的真理之上,即宇宙整体都处在一种混沌的不确定态之中,只有在意识体——也就是我们——进行观测的那一刻,它才变成了一种明确、实际的存在。

“我们都参与了创造现实的过程,既包括眼前的、当下的现实,也包括遥远的、悠久的现实。”惠勒2006年时说。他将自己的解读称为“参与式人择原理”。若他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宇宙就是有意识的。不过,同样都是认为宇宙存在意识,惠勒的看法却与马特洛夫几乎背道而驰。惠勒认为,宇宙只因意识的作用而存在。

我们很难想象,参与式人择原理该如何用实证加以检验。现实是否依赖于意识而存在?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既没有恒星可以监测,也没有谁的大脑可以测定。不过,即便无法证实,参与式人择原理也延展了当代科学的大一统范围,激起了一种强烈的连通性,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谓的“宇宙宗教情怀”。

“在我看来,找到对此能产生共鸣的人,在他们心中唤起这种情怀,并保持这种情怀的鲜活性,这正是艺术与科学最重要的功能。”爱因斯坦在1930年为《纽约时报》撰写的评论中写道。

马特洛夫这样的探索者常常被视为边缘思想家,并不受学界重视,然而,人类意识究竟是不是宇宙意识的冰山一角?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孜孜以求中,这种宇宙宗教情怀才得到了最完美的表达。

翻译:雁行

来源:NBC News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宇宙可能存在意识?有物理学家早已提出理论,想想就可怕!
不用绞尽脑汁,其实中国远古创世神话,早有了“漫威宇宙”的概念
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自我意识
修行的路
有种说法,地球就是全宇宙最高等文明
有没有可能, 地球是全宇宙最高等文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