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经开阖枢理论 开阖枢顾植山

【www.520z-2.com - 话题作文】

篇一:《开阖枢理论》

开阖枢理论

从脏腑角度理解六经开阖枢+有关开阖枢的几个观点

六经开阖枢与伤寒六经病欲解时

“升降出入”与“开阖枢“

开阖枢升降出入与土枢四象论六经

【开合枢论】

引子;A鱼眼为枢机所在,枢者,转动也,非枢无以推动阴阳左右升降开阖。

火为一切动力来源,农业用木,工业用煤用油,皆为取火,以释放能量,产生动力,是以火为枢机所在:

少阴君火以明于上,少阳相火以位于下。

位于上者为能量,火之释放者也;位于下者为能源,火之收藏者也。

在上者为心,卦象离,阳中有阴,为血;在下者为肾,卦象坎,阴中有阳,为精。

血耗则君火不明,离中阴减则近乾,上必虚热以燥,热及阳明而不阖则汗出津脱;

精亏则相火不位,坎中阳少则近坤,下必虚寒以湿,寒及厥阴而不阖则阳陷热郁。

相火以位,则阳载阴升,卦象震,厥阴之阖主升,震下之阳来自坎中,水升之路也;

君火以明,则阴覆阳降,卦象兑,阳明之阖主降,兑上之阴来自离中,火降之路也。

火之降有表里二途,开阖由表及里:从太阳则走表,通条水道,转入肾。从阳明则走里,由腑入脏,归于脾。

水之升有内外两道,开阖自内而外:从厥阴则向外,变化而赤,化为火。从太阴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

太阳之开,始于厥阴之少阳(冬至),终于阳明(秋分)。

太阴之开,始于阳明之少阴(夏至),终于厥阴(春分)。

太阳太阴之开为阴阳运动全过程,阳明厥阴之阖为阴阳运动始终之点,少阳少阴则为阴阳未动根本之位。

B子时统于肾,为少阳所主,用为甲木,丑寅卯乙木升散于辛庚;,辰巳主地气上升,胃腑降而脾脏升,输布火门,统于太阴,合于阳明(以太阳为用)。午时统于心,为少阴所主,用为丁火,未申酉丙火降敛于壬癸;戌亥主天气下降,心包升而三焦降,通调水道,统于太阳,合于厥阴(以太阴为用)。如是则一日之内五行六气脏腑十二经俱能相应于十二时。若以五十分之,则十二时流散无穷矣,何益于用哉

皆少阳主升少阴主降也,火门乃命门也,,,,,,

笔记;【合后天八卦图及左右定太阳太阴上下火水内外定阴阳而悟之】

1、《火之降有表里二途,,,》解译:

一者,上之阳火随内之阴而走之,太阳为开,其由下内而出上表,阴出阳也。太阳表开则其内随厥阴太阴之升同化心包寄于丁火,转枢少阴而动由丙火下降以温壬水,化黑为膀胱为肾,此之谓上而下之;

二者,上之阳火随外之阳而走之,内应少阴枢动而降行,阳明为阖,其左太阳表至右阳明里,承其表阳而阖之于里为阳明,阳明里阖随太阴之开而由阳济阴化为燥,此之谓左而右之。

2、《水之升有内外两道,,》解译;

一者,下之阴水随外之阳而走之,太阴为开,其由上外而下内,阳入阴也。太阴开上承太阳阳明之降同化三焦而寄于壬水,转枢少阳而由癸水上升以清丁

火,化赤为心为小肠,内应少阳枢动而太阴内升,外随阳明之降而由阴济阳化为湿,此之谓外而内之。

二者,下之阴水随内之阴走之,内应少阳枢动,厥阴为阖,其右之太阴里至左之厥阴表,承其太阴之升,体阴用阳,上出交于太阳之开。。

3、其走向为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然六气为病,由外而入内,由皮毛而入筋骨。A阴阳和之人,其表者走经由太阳-阳明-少阳【皆走阳,属少阴枢转为降之】-太阴【承少阳主升而逆行】-少阴-厥阴【皆阴升也,】-太阳<正倒三角图>如是但汗之而解。B阳盛者,入腑则属阳明证;阴胜者,入藏属三阴脏病;不内不外者,则属少阳;若伴有经证则统属太阳之坏病。

4、【主客气之序】人居天地间而存,坤为地长养万物,阴成形也,居内,故主气从之,其六气之性以五行为用配五脏四时24节气而排三阴三阳,故生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然乾为天,敷布阳气,阳化气也,居外,故客气从之,其六气之性以阴阳为用合四时24节气而排三阴三阳,故有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阴阳皆由亏之盈>。

5,少阴枢动,太阳-阳明-少阳;少阳枢动,太阴-厥阴-少阴;如是皆开阖枢而排,似阴阳各行其道,然阴阳不交无以生;

6、《左图>少阳枢动,厥阴阖升而交太阳之开,乃为阴出阳也;<右图>少阴枢动,阳明降阖而交太阴之开,乃为阳入阴也;如是枢阖开而排之,为阴阳互交共融一体,方阴阳和济而以生。

7、开合枢采用的是后天八卦图,其太阳开居左由冬至到夏至,太阴开居右由夏至到冬至,少阴枢居上而存白鱼头之中,少阳枢居下而存黑鱼头之中。厥阴阖居震位阳明阖居兑位。故太阳开而承厥阴之阖,太阴开而承阳明之阖,少阳枢动主升,少阴枢动主降。

8、体与用;肝体为阴而其用为阳、根与盛;阳根于坎而盛于离。标中本;本者树之根,天求其本主六气,三阴三阳排之。标者,树之末,地求其位,风火寒热燥湿;中者,人之中气。

9、运用.摘抄<高血压>;舒张压高有三种--1阳明不合而不降,白虎泻心汤2肾精不足而无以攝阳,相火不位也,肾气丸主3阴盛格阳于外,阳不入阴,太阴不开也,四逆真武辈;收缩压高有三种--1厥阴不阖而无以升,当归四逆辈2心血不降无以引阴外出,君火不明,黄连阿胶汤主3阴盛格阳[似阴确切]于内,

太阳不开,麻桂汤类;前者,阳不入阴,气血浮散于外而不敛,后者气血收敛于内而不升也。

从脏腑角度理解六经开阖枢

阳主外,三阳经开则泻,阖则纳。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阳经属阳,阳主外其用为散发排泄。太阳为表为皮毛腠理,司汗孔开阖,太阳为开,天寒则汗孔闭,天热则开,排泄汗液。而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太阳为开,故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太阳经为寒水之经,多血少气,汗为心液,血汗同源,气随汗出,身凉脉静。人体通过汗尿的排泄可调节体温,故太阳为开。阳明为阖,阖意为门之闭合,引申为容纳、受盛之意。阳明为里,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为食廪之官,五味出焉,胃为水谷之海,主容纳,故阳明为阖。营气出于中焦化生气血,为周身气血之源,为后天之本,故阳明经多血多气,故阳明有容纳吸收闭藏水谷精微之意,为阖。少阳为枢,枢本意为门之轴,枢动则开阖自如,由开到阖,枢承上启下,引申为转运之意。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三焦为原气之别使,水液之通道,腠理膀胱其应,故可将阳明容纳运化之水谷精微转运至太阳经体表、膀胱,再随汗尿排出体外,故少阳为枢,少阳居于太阳阳明之间,故为半表半里。而少阳为游部,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为脂膜,在内附于胸腹腔内壁、包裹脏腑,在外则附于皮肤之内壁、包裹肌肉,因其为脂膜薄如蝉翼,才可通行原气水液,沟通上下内外,《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可见脾与胃之间有膜相连,阳明之水谷精微通过脂膜到达太阴脾,而三焦为脂膜,为五脏六腑之总司,由此可知三焦亦居于阳明太阴之间。由此亦可知,病邪由表及里,可顺太阳少阳阳明而传里,亦可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而传里。少阳不但为太阳、阳明之枢。亦可为阳明太阴之枢。

阴主里,三阴经开则纳,阖则泻。太阴为开,足太阴脾经属脾脏,脾主运化水谷,食入于胃,经脾运化,纳水谷精微于内,故为开。厥阴为阖,足厥阴肝经属肝,肝藏血,血为水谷精微所化,故为阖。肝化血为精汁,藏于胆腑,肝主疏泄,阴经阖为泄,故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足少阴肾藏精,精血同源,脾运化之水谷精微藏于肾为肾精,肾精化为肝血,故少阴为枢。肾精亦可化气,经厥阴肝之疏展生发,故少阴肾亦为枢。手少阴心主血脉,《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水谷精微于孙脉化血,血藏于肝,故少阴心亦为枢。

《灵枢·根结》:“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可见太阳主表为开,不开则卫气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则皮伤则枯焦。阳明主胃为阖,不阖则水谷不化,肉无所养,肉伤为痿病。少阳主胆为枢,胆主骨,枢坏不行,则站立不稳。太阴主脾为开,脾为仓廪之官,不开则水谷不纳,脾失运化,则为膈洞,“膈”,指饮食格拒;洞,为洞泄泻下。厥阴主肝为阖,不能闭合,则血无所藏,气绝于里,肺气乘之,故喜悲。少阴主心为枢,心主脉,枢坏血不行,故脉伤则不通。

有关开阖枢的几个观点

开阖的观念一直是中医临床上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尤其是针灸医学,开阖穴的探讨,更是引为神秘之学,一般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最近拜读了思考中医,发现他对开阖枢的理论偏颇的以为阴阳是分开,且相对存在的,不禁有点茫然。

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气血不断地运转,岂能等待阴尽生阳,阳尽生阴,阳明闭而太阴开,厥阴阖而太阳开,此种病人阴阳离异,非死不可,我不知如何能视为平象?闭门造车,自以为是,显然如清代陈修园被讥为满口理论,临床却搔首摇头,不知如何下手一般,我不知何以成为中医理论的正宗?{六经开阖枢理论}.

自己研读中医学三十馀年,证诸临床,但觉先贤理论正确,颇有实用价值,只是许多书籍无的放矢,不懂强装专家,以致谬论充斥,使得中医成为一门不切实际的医学,实在可惜。

旅居加拿大数十年,接诊的患者都是西医引以为头疼的疾患,治疗效果立竿见影;窃以为让西医确诊,何尝不是一个好主意,至少在抓主证上,少了许多麻烦。

中医是经得起竞争与考验的,只是目前滥竽充数,仅受了一点肤浅的训练,就以为是大专家,这些人将断送中医的前程,影响中医在公众的影像。实在可惜!

人体是以阴为基础,以阳为运用的,犹如往日的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一般,更像行军作战,阴是补给系统,而阳是作战部队,二者缺一不可。

篇二:《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图2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从

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六经,有关六经的一些难题,大多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甚而批评张仲景《伤寒论》“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本文拟据运气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试作阐释,藉此说明运气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表里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浅。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皮毛的肺卫而与膀胱配应?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阳?太阴若为阴之极,为什么《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讲的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症状?太阴病的第二条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第四条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均不能以寒盛里极作解释。日本汉方医家把少阴病说成是“表阴证”,但《伤寒论》少阴病多亡阳危候,论中列出的“难治”、“不治”、“死”的条文就有8条之多,远较太阴和厥阴病深重,其证候性质能以“表阴”概括吗?等等此类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阴阳再分或八纲说所能解释清楚。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三阴三阳”指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

三阴三阳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大特色。《黄帝内经素问》论述三阴三阳的篇名叫“阴阳离合论”,这就明确指出了三阴三阳与“阴阳离合”密切相关。什么叫“阴阳离合”呢?《史记·历书》说:“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说明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一年中阴阳气的盛衰变化为依据的,三阴三阳表述的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如图示。 三阳之开、阖、枢,为什么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从上面图式中可以看到,太阳在东北方,冬至过后,正是阳气渐开之时,故为阳之“开”;阳明在西北方,阳气渐收,藏合于阴,故为阳之“阖”;少阳在东南方,夏至太阳回归,阴阳转枢于此,故为阳之“枢”。三阴之开、阖、枢同理:太阴在西南,夏至以后,阴气渐长,故为阴之“开”;厥阴居东向南,阴气渐消,并合于阳,故为阴之“阖”;少阴在正北方,冬至阴极而一阳生,故为阴之“枢”。 笔者认为,老子《道德经》中“三生万物”之“三”,指的就是自然之气的开、阖、枢。宇宙由太极生阴阳,阴阳之气有了开、阖、枢三种运动变化状态,于是化生万物。有人引用《周易·系辞》的天、地、人三才说来解释老子“三生万物”之三,但人是由“三”产生的万物之一,而不应是生成万物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否则,没有人的地方的万物怎么产生呢?故以《周易·系辞》的“三才”来解释老子的“三生万物”,于理欠通。

三阴三阳开阖枢决定“六经”和“六经辨证”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需要用五运六气在不同时空方位阴阳气的状态来理解三阴三阳。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六经,以往六经理论中的一些难题,就大多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例如: 风寒外感,何以先犯足太阳?为什么温邪外感又首先犯手太阴肺?按三阴三阳六气开阖枢方位,太阳在东北,阳气始开之位;太阴在西南,阴气始开之位。《素问·五运行大论》云:“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为阴邪,故风寒下受,宜乎先犯足太阳。温热在上,又属阳邪,故温邪上受,就要先犯手太阴。气分是阳明,营分血分是内入少阴。可见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基础都是三阴三阳,用三阴三阳模式就可以把两者统一起来。 《素问·六微旨大论》论标本中见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六经表里相配: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实则少阳,虚则厥阴。有人问:为什么不是太阳和太阴、少阳和少阴、阳明和厥阴互相中见和互为表里?试看上述三阴三阳开阖枢图,太阳与少阴同居北方,均含一水寒气;阳明与太阴同居西方,均含四金燥气;少阳与厥阴同居东方,均含三木风气。明白了这一关系,它们之间互相中见和互为表里的道理就容易理解了。

由此联系到中医的伏邪学说。前人认为寒邪“无不伏于少阴”。为什么伏于少阴呢?因少阴和太阳同处北方时位,寒邪从北方入侵,体实则从太阳而发(所谓“实则太阳”),体虚则心肾阳气受损,发病时呈现出少阴病特征,故称“邪

伏少阴”。再看SARS,按“三年化疫”理论,病邪应属伏燥,燥邪多从西方犯太阴阳明之地,故SARS呈现出伏燥发于太阴而伤肺的特征。

《素问·热论》描述六经传变,只涉及足之六经而未及手六经。《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基本上继承了《素问·热论》六经的概念。经北宋朱肱的发挥,遂有“六经传足不传手”之说。后人对此多存疑问,不知其所以然。如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或问》中说:“手经之阴阳,居人身之半;足经之阴阳,亦居人身之半。若谓传一半不传一半,则是一身之中,当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天下之病伤寒者,不为不多也,曾谓有人如此乎?”从阴阳离合的开、阖、枢方位可知,三阴三阳与经络的配应,确乎先从足六经开始的。

再从三阴三阳与脏腑的联系看,足六经与脏腑的关系是:太阳-膀胱,阳明-胃,少阳-胆,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若谓六经模式由八纲辨证归纳而来,何以忽略了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和肺?从三阴三阳开阖枢方位图可知,心所处的正南和肺所处的正西都不是三阴三阳的正位。南北对冲,正北为少阴,故心称手少阴;少阴也缘心火而配属“君火”,少阴病多心肾阳衰证候。西方属太阴阳明之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肺称手太阴,辨证宜从阳明太阴中求之。{六经开阖枢理论}.

人气应天,“天有六气,人以三阴三阳而上奉之。”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三阴三阳在天为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在人则各一脏腑经络。清代医家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在阐述六经时云:“此皆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未尝论及手足之经脉。”张氏强调六经是“六气之化”是对的,但“六经”不是经络而又不离经络;不是脏腑却可统脏腑。不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但又与风、寒、暑、湿、燥、火密切相关。正是有了三阴三阳辨证,故伤寒学家强调“伤寒之法可以推而治杂病”。“六经岂独伤寒之一病为然哉,病病皆然也。”山西老中医李可治疗内科急危重症疑难病,常用六经辨证而获奇效。他的体会是:“伤寒六经辨证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

学者认为,《伤寒论》中的方剂主要源自《汤液经法》,但为什么《汤液经法》未能像《伤寒论》那样对后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原因在于张仲景发展了六经辨证体系。陶弘景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也取材于《汤液经法》,但采用的是五行脏腑辨证模式,影响就远不如《伤寒论》而少有流传。讲《伤寒论》不能不讲六经辨证。可以说,没有六经辨证,就不会有《伤寒论》如此高的学术地位。

日本的古方派医生不重视《黄帝内经》,其代表人物吉益东洞甚而否定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学说,认为《伤寒论》“论不可取而方可用”。他们割裂《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联系,不去研究《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的深意,只研究《伤寒论》的方证和药方。日本古方派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一些学者,“六经可废论”就是这一影响下的产物。{六经开阖枢理论}.{六经开阖枢理论}.

著名中医学家王永炎等将证候的动态演化性概括为“动态时空”特征,三阴三阳之间是有序的动态时空变化。三阴三阳辨证,可较好地反映疾病发生时内外环境整体变化的动态时空特征,绝非八纲辨证可以替代。

厘清“六经”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对正确理解和运用六经辨证,评估六经辨证的价值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顾植山 安徽中医学院)

篇三:《《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摘要】《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六经气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案例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进行介绍。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气化理论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伤寒六经气化理论来源[1]

六经气化理论,既不具体见于《伤寒论》,也不系统见于《伤寒论》之前的其它医学经典。而是,后世研究《伤寒论》的一派医家,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援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六气气化学说,结合《伤寒论》辨病辩证具体内容,逐步完善而形成。故此要想清楚了解六经气化理论,必先清楚了解六气气化学说,作为登堂入室的阶梯。

1.1《素问》六气气化学说原始

运气七篇大论,用五运(木、火、土、金、水)从常变两方面探讨一年五季的(春、夏、长夏、秋、冬)变化运行规律,以六气(风、火、热、湿、燥、寒)从我国气候区划、气候特征常变两方面探究气旋活动规律,再将五运和六气结合起来,分析归纳各年气候的变化。创立伤寒六经气化理论的医家主要是从中选取出“六气标本中气”“六气标本中气从化”以及“三阴三阳开阖枢”等理论,来阐释《伤寒论》三阴三阳辨病辩证论治体系的实质,揭示其阴阳、虚实、寒热定性,表里浅深定位之意蕴,阐明其病证的因机证治原理。所以谈论六气气化,先应从“六气标本中气”说起。

1.1.1六气标本中气说略

六气标本中气出自《天元纪》、《六微旨》两篇大论,又以《六微旨》为详细。其说:“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日: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上述一节经文是论述天六气的,天六气又称客气,既通主全年的气候异常变化,又分主每年六步的气候异常变化。文中黄帝一面赞叹气候异常变化玄远幽深,一面要岐伯对其变化规律给予更详细的解释。岐伯主要从三个方面做了回答:一、人正立于北方,面向南,通过观察日光照射地面物体投影之变化,可实测出天六气的进退盛衰,所谓“移光定位,正立而待”、“南面而待也”。二、六气在天际运行有一定规律,其顺序为由阳而阴,由阴而阳,从一而三,如环无端,不断轮转,六年为一周,所谓“上下有位,左右有纪”“周天气者,六蓦为一备。”三、六气是以三阳三阴为标,火燥寒风湿热为本,标本之间者为中气。

1.1.1.1六气之标的涵义与作用

真元一气既为太虚的“肇基化元”,那么其本始状态混沌为一、非阴非阳、亦阴亦阳,自然就没必要也不可能予以命名了。此时恰好正相当于《老子》中之“无名,天地之始”。当真元一气已经化成六气,其混沌如一的状态即被三方面变化所取代。阴阳的性质分明,此其一;

阴阳各自在发生着三级量变,此其二;阴阳相互消长转化过程中产生了一定顺序位次,此其三。为了彰显上述变化,当然必要也有可能予以命名了,此时恰正相当于《老子》中的“有名,万物之母”。标,《说文系传·木部》:“标之言表识也”。可见,《六微旨大论》之所以把三阴三阳称为六“气之标”,浅明地认识是用它们来表识六气,便利识别;深入地领会,是用它们来标志六气的阴阳性质、数量多少,以及运行转化时的顺序位次。“气之标”的含义约略如此。

1.1.1.2六气之本的涵义与作用

真元一气作为化生天万物的本元(原)时,它可以变化万端,但又既无固定之体又无固定方向,换句话说,他无所不能化生而又无所化生。具体的天地万物尚只是抽象地潜藏在于一般之中《天元纪大论》为了贴切地表达这种状态,援用《易传·系辞(上)》“阴阳不测谓之神”“神无方而易无体”等学说,将其概括为:“元生神”“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当真元一气己经化生成六气,显现出火燥寒风热湿六类气候特征及其相应生化作用,本元化生天地万物的内容,则由抽象变为具体,一般形诸个别,潜在转化成实在。本,事物的根本或主体。可知《六微旨大论》之所以把火燥寒风热湿称为六“气之本”,就是用它们来表达六气的具体所指,彰明六气的气候特征及其生化作用。“气之本”的由来和意义大致如此。

1.1.1.3六气之中气的涵义与作用

《六微旨大论》论述六气,除了提出“气之标”、“气之本”外还提出了中见之气,经文说“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又说少阳“中见厥阴”,阳明“中见太阴”,太阳“中见少阴”,厥阴“中见少阳”,少阴“中见太阳”,太阴“中见阳明”。寻绎经文之义,中气也是六气,因它所处的位置而得一专名;中气位于六气每一气的标本之间,六气两两对应,互易其位则互为中气;六气化生,不单由自身标本二气所决定,还需要中气的参与。可见,((六微旨大论》之所以提出中见之气,是出于阐明六气化生常变的实际需要。

1.1.1.4标本中气三者配合析义

综合上论,《六微旨大论》以三阴三阳表识六气的性质、数量多少、化生运行顺序位次,为标;火燥寒风热湿彰明六气气候特征及其相应生化作用,为本。探讨六气可以因标而知本,则少阳为标,火气为本;阳明为标,燥气为本;太阳为标,寒气为本;厥阴为标,风气为本;少阴为标,热气为本;太阴为标,湿气为本。由于六气化生需要有中气制约或资助参与,所以少阳“中见厥阴”,阳明“中见太阴”,太阳“中见少阴”,厥阴“中见少阳”,少阴“中见太阳”,太阴“中见阳明”

1.2天人合一与同构

运气七篇大论的基本思想则是“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气交变大论》)。如果循着上述思想脉络,就完全能够顺理成章地发展形成六经气化理论。由此可知,运气七篇大论阐述的天人合一,相应与同构等内容,同样也是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理论渊源之一,

1.2.1天有五运六气人亦有五脏气

《素问》运气七篇大论阐发自然气候和人的关系,继“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等论述,在人是自然界生成的,而又属于其一部分的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更明确提出两者是同一的。《六微旨大论》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王冰注释说:“天地之气,交合之际,所遇寒、暑、燥、湿、风、火胜复之变化,故人气从之。”张隐庵又补充说:“人气从之而生长壮老已;万物由之而生长化收藏”。汇通上述经、注之义,即是说天气下降,地气升腾,二者交错而形成五运六气的变化,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之迭移。

给人提供了赖于生存的外在自然气候条件。人在此条件下一方面时时和天地之气进行物质交换,一方面遵循生长壮老已生命规律不断运行。故此不论生理或病理,无不随着自然气候变而变化,两者在根本上始终保持着同一性。

1.2.2天五运六气变人五脏气相应亦变

《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在上述天人同构基础上,进以大量篇幅论述自然气候对人生理、病理的影响。总括言之,天人气相同,天气按照同行(作者注指五行)声气互通原理资助制约人的五脏气。天气变化正常,上述助抑对人五脏气具有滋养或维持平衡的作用。因而五脏少病,或虽病亦轻;天气变化异常,上述助抑对人五脏气产生危害作用,因此五脏多病,或病亦重。正如《五运行大论》所说:“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帝曰:病之生变如何?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五运木风、火热、土湿、金燥、水寒推演自然气候变化具体分有大运(又名中运、岁运)、主运、客运的不同。其中主运言常,大运和客运达变。尤其大运不但通主全年气候异变,而且还决定客运的初运和主运的太、少。

六气厥阴风、少阴君火、太阴湿、少阳相火、阳明燥、太阳寒推演自然气候变化具体分为主、客。其中主气“静而守位”以论其常,客气“动而不居”以示其变。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天人合一只是被总结成为一个阴阳为纲,五行为框架,五运和五脏为中心相互联系对应的同构系统。六气气化仅仅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至于以三阴三阳为框架,六气和六经(包括其所属脏腑和气血津液)为中心相互联系对应的同构系统尚未被总结出来。

2. 伤寒六经气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明末清初,一些研究《伤寒论》的医家,有感于用经络、脏腑等理论来揭示三阴三阳辩证论治体系实质并不尽如人意。于是转而寻求应用运气七篇大论六气气化学说试图能给它一个更为满意的解释。六经气化理论,始创者为卢子颐,继则是张志聪、张令韶,当二张《伤寒论集注》(1688年)《伤寒论直解》(1712年)先后问世,六经气化蔚然成为注解《伤寒论》的一个重要学派,一直传承发展,直至近现代著名伤寒学家冉雪峰、万有生等先生。溯顾伤寒六经气化学说产生发展四百余年历史,尊奉它的医家多不胜数,现选择其中在理论上有建树,并有著作流传于世者七家,分别为开山鼻祖卢子颐,离形论气的张志聪、张令韶,张锡驹,提倡天六气和人六气分辨的陈修园,依形论气之唐宗海,主张六经气化为优异体系的冉雪峰,提出六经气化是《伤寒论》灵魂的万有生。[2]

3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六经气化理论的关系

《伤寒论》六经病的表现症状是错综复杂的,六经各有经证、腑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六经之间的病证,错综互见,寒热相移,互相传变,六经之间互为表里,关系密切,唇齿相依。标本中气的变化规律及标本中气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作用。

《内经》以六气理论作为推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伤寒论》以六气理论分析人体疾病的变化。为什么在诊治疾病上要重视分析标本中气呢?这就是说:因为标本中气理论与鉴别疾病的真假寒热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密切相关。六气理论体现了辨证法在医学领域里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六气理论上可以体会到用标本中气的变化规律,分析疾病的发生与转化,以及对一些疑难病症分析辨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六气理论与《伤寒论》六经辨证丝丝入扣,所以用六气理论的道理来解释《伤寒论》六经为病的病理机制,也可以解释一切疾病的病理机制。六气理论不但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也是辨证论治的精髓。所以要学好《伤寒论》,有必要熟习六经六气的道理。[3]

4 利用六经气化理论分析案例

太阳、少阴互为表里,太阳病经证,有麻黄、青龙之表实,桂枝之表虚,腑证有蓄水蓄血之 分,在病情变化上,太阳病过汗伤津,可传为阳明胃家实证,太阳病不解,可传入少阳,可传入少阴。太阳病有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的结胸实证;有病发于阴而反下之虚痞证;有身疼下利清谷兼见的太阳少阴证;

本文来源:https://www.520z-2.com/huati/757369.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师李可老中医学医心得:
关于五运六气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浅析
顾植山教授“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的启示
《伤寒论》六经研究诸说总结 铁杆中医论坛
《单玉堂针灸配穴通俗讲话》出版发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