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圆运动的实战古方总结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天 物 太 极 相 感

朱熹有一句话“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吴瑭把它推导到药物具体部位的升降:“盖芦主生,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木也;草则收藏皆在子。凡干皆升,芦胜于干;凡叶皆散,花胜于叶;凡枝皆走络,须胜于枝;凡根皆降,子胜于根……此草木各得一太极之理也。”这个芦指的是芽,植物的芽。这个木也指的是木本植物。我把他这段文字画成太极图。

物物有一太极

芽处在下面,“生”,然后再往上是“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我们印证一下,比如芽主生,如麦芽、谷芽在古代经常用来疏肝。芽有生发之意,比如镇肝熄风汤里有麦芽,目的是疏肝。

那镇肝熄风汤为什么不用柴胡疏肝?

这个方用于肝阳上亢,患者本身就阳亢,柴胡升得太厉害,所以我只能用麦芽轻微升一下。为什么肝阳上亢需要疏肝?别忘了,肝有一个生理特征:喜条达恶抑郁。把它的肝阳潜下去的同时,还要考虑它的生理特性,它不喜欢太压抑,所以用麦芽有助于升发。

接着来看干枝叶。比如有一味药叫紫苏,苏叶发散风寒,苏梗行气和中,苏子降气平喘。同一株植物,枝、叶、子不同。我们再看解表药之中,如治疗感冒的药,不是花就是叶,根茎果实不多用。

我们再看补益药。补益药大部分是什么?根茎、果实,还有动物药。教材里的补益药没有一味是花。因为花是发散的,叶只有淫羊藿一味,可以用全草。

很多人说中医以形补形不对。而关于以形补形,我在正式上课的时候会深入论述,这完全经得起概率统计。我们上课的时候可以一个个论证。

中药从四气象、味象、升降象、部位象、形态象、时间象、地理象这几个角度看,现代的中医教材偏离古代中医学最多的是中药。现代的教材讲中药只讲四气五味。

柴胡

比如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和解少阳,全部是功效,而不是药理。药理是指它为什么升举阳气,为什么和解少阳……都没有涉及。其实古代是有的,尽管不算完善。现在挺可悲的一点就是,随便翻开一本中药药理学,全部是中药西理学。我们本来有这个阵地却不占领,那人家西医就占领了。

学中药,这样学实际上比我们的教材立体得多。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现在的中药教材教的是平面中药,它唯一的好处就是初学者好学。比如列出一二三四功效,但一到临床你就懵了。碰到病人需要活血化瘀,你打开活血化瘀那些药的介绍,满眼都是“活血化瘀”四个字,选哪一个?无从下手,因为你没有标准。而古代有,尽管它不见得发展得那么完善。标准就在这里:取象。

再把这个框架补充完整一点。

太极-四象-卦象-五行时空图

南方夏天中午,半夜冬天北方,然后东方春天早上,这些在上篇讲过了,现在加上卦。四个方位分别加上离卦、坎卦、震挂、兑卦。从阴阳角度看中医比较粗,从四象相对细了,从八卦看更细,厉害的可以深入到六十四卦。

气 机 升 降 圆 运 动

现在圆运动很火,那我们就讲讲圆运动。圆运动画成图就是这样。

气机升降圆运动

心肾是一对:心火应该下来温肾水,肾水应该上去制约心火。

脾胃是一对:脾胃在中间一升一降。

肝肺是一对:肝从左升,肺从右降。

之前我们提到四象:心为太阳,肾为太阴。太阳,阳气多;太阴,阴气多。反过来,太阳阳气多意味着阴不够,太阴阴气多意味着阳不足。这两个是阴阳偏差最大的,怎么办?所以要平衡,互补。

中医特别强调心肾相交,意思是互补。很多人以为中医讲的平衡是局部平衡,不见得。比如心本身就是偏阳多的,但是我可以让身体可以在整体中保持平衡。那思路如何?互相借用。肝少阳是升的,肺少阴是降的,一个升一个降,肝升肺降相互借。脾升胃降大家都知道了,脾主升胃主降。

那这个理念怎么用?

1

心肾相交启升降

第一组,心肾相交启升降。黄元御特别强调中焦脾胃升降,而圆运动也强调这个。但气机升降有运动,它的源动力不是脾胃,而是心肾,尤其是肾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现代中医教材说心火下来温肾水,肾水上去制约心火。可有个问题它却没说,别忘了五行的特性:火曰炎上,水曰润下。水本来就向下,凭什么你说向上就向上;火本身上炎的,为什么说下就下?水怎么上去,火怎么下来?

心肾相交太极图

离卦是火,代表太阳。看图中离卦的卦象,它是两阳一阴,表示阳多阴少,但是阳中有阴;坎卦是水,两阴一阳,阴中有阳。你明显看出它比四象更细了。升降源动力在哪里?坎中之阳,就是肾阳。以肾阳为源动力,把肾阴蒸发上去,这种离中之阴多了,心火才能降,新经络提示这个心肾相交又叫做水火既济,既济是卦,六十四卦中的一卦。

上坎下离,也就是说水在上火在下,叫做既济卦;火在上水在下叫做未济卦。为什么叫未济?

你看火曰炎上,水曰润下。火上升水下降,水火不相交,水火不能相互平衡。这个不平衡,并不能在互用之中达到平衡。而既济卦,火曰炎上,水曰润下,下面的火能够蒸腾上面的水,上面的水能够制约下面的火,能互补。

我们再看一下,离卦两阳一阴,坎卦两阴一阳,大家都不平衡,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在未济状态不能互补,但是在既济状态,水火有交感,可叠加,两个卦加起来三阴三阳。彼此的多余和不足都得到了平衡,新经络提示道家练功就是玩这个卦,水火既济。意念如火,意念往下意守丹田,上面的火自然下来了,蒸腾下面的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一般的人,其实多半是未济或者是半未济,主要表现是失眠。水火未济,心肾不交分几种:

心火旺加肾阴

心火旺加肾阳虚

心火旺加肾阴阳两虚

这几个组合的表现不完全一样,用的方也不一样。

所以心肾相交启升降,不完全是心肾两者的关系,它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源动力,这个源动力尤其是肾阳。所以说为什么火神派那么重视肾阳,不是没有道理的。

2

心肾相交启升降

第二组,脾升胃降气枢转,现在这个思路用得好不好?其实用得一般。比如脾虚下陷,常常用补中益气汤,胃有问题就用陈夏六君子。有升的问题我就升,你有降的问题我就降。这样对不对?这种是第一层次的运用。

第二层次是即使没有明显的脾升胃降的问题,我还是利用它。比如心肾不交是心火下不来,肾水上不去。刚才讲了心肾不交至少有几个模型,我们教科书提得最多的一种模型是心火旺加肾阴虚。

其实在广东这种模型不多,广东最多的是心火旺加肾阳虚,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上热下寒。上热下寒最简单的一个方是交泰丸,只有两个药:黄连、肉桂。黄连清心火,是苦的,能降,不但清心还能降火;而肉桂既温肾阳,又引火归元。

如果一个病人来了,开交泰丸,就两味药。病人不答应了,医生你应付我,就开两味药。·我最常用是加两个药:白术、茯苓。这是不是因为广东湿,所以补脾祛湿?这是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黄连寒,这样可以护住脾胃。

其实还有第三个原因,白术是燥湿的,把水燥化是上升的,白术偏升。茯苓是利水渗湿的,渗是利尿,偏降。这样白术茯苓就形成了一个区域内的小升降。按照黄元御的说法,脾胃的小升降就能带动心火下来,肾水上去

也就是说气机升降的几个元素是互动的,不是说心肾是心肾,脾胃是脾胃。

此外脾胃升降带动水火升降,这个现象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黄婆,黄婆卖瓜的黄婆,黄婆是什么?黄婆在古代是一个职业,就是媒婆,新经络提示心肾不交相当于牛郎不能会织女,需要一个中介,脾胃升降就是中介。所以脾升胃降不一定要出现脾不升胃不降才能用,我可以主动地用它来枢转其他地方。

3

肝升肺降外翼旋

第三组,肝升肺降。只讲一个:补中益气汤。这个方剂里有柴胡。明明是脾气虚不升,应该用黄芪升脾胃,升麻升脾胃。为什么用柴胡?

柴胡也升阳,但升的不是脾胃,升的是肝阳

这样脾在中间升,柴胡在外围升。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中间的圆力矩很短,加一个柴胡在外围帮助你升,力矩更长。这样就肝升帮助脾升。同样是升的元素,你可以利用,这是第一种用法。

第二种,现在太多人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最常见大概几个方面,一个是四逆散。若四逆散不够力,就用柴胡舒肝散。如果肝气容易犯脾胃,就用逍遥散。若肝郁化火,用加味逍遥散。但如果仍然动不了,怎么办?你看柴胡疏肝散,已经很够力,仍然疏不动的话,加前胡,前胡是降肺的肝升肺降是一对,还有一个千万别把中医的升降当作垂直升降,垂直升降的话升妨碍降,降妨碍升。你把它当作转圈,降帮助升,升帮助降,就像骑自行车的脚踏,前面一个一踩下去,后面就翘起来了,所以疏肝你假如不够力,加前胡降肺,帮助它转起来,不懂得中药的人该怎么转动人的三个层次的圆运动呢?可以用古中医经络调序术调病不如调秩序,把人体的秩序调好了,圆运动就恢复正常了,疾病也就不治而愈,尤其对于杂乱无章的疾病,更要从调人体的秩序入手,什么是古中医经络调序术?2020年2月份新经络平台将邀请古中医实战专家何老师开讲古中医调序术

假如这个轮失转,大概有几种可能:第一,配偶失谐,配偶就是三对:心肾一对,脾胃一对,肝肺一对。第二,同组离心。什么叫同组,你会发现脾肝肾都是升的,同组,而心肺胃都是降的,同组。同组的因素可以充分利用。

再回到刚才的补中益气汤,用了脾胃的要素;加了柴胡,有了肝胆的要素。假如还升不动怎么办?补肾气,补肾阳。补了肾气,补了肾阳,肾阳可温脾气,温脾阳,多一个助力。这三个要素一起利用。

再举个例子,如果是胃阴虚,用了滋胃阴的药不够力,怎么办?滋肺阴。再不行怎么办?滋心阴。有一味滋阴药用得很广,几乎跟熟地使用率差不多——麦冬。麦冬可以滋心阴,滋肺阴,滋胃阴。熟地用得广是取巧,因为不少滋阴方是从六味地黄丸里加出来的,而麦冬一点都不取巧,出现在不同的方。

同组离心,或交感不再。什么叫“交感”,简单说就像既济卦一样,上面的下来,下面的上去,你看这里心肺在上,在上你就要给我降,肝肾在下就升,脾胃在中间,一升一降。所以交感表达的是上下关系,所以心肺这一组,肝肾这一组,脾胃这组可以一起考虑。

现在流行的圆运动说法有什么特征?就是很强调脾胃。

转脾胃没问题,但不能把转脾胃扩展到包治百病,这就有问题了。比如无论什么病都转中焦,都用理中汤,或者附子理中汤。然后还说我就是最简单的,其他不用学,就学圆运动。按这样推,圆运动也不用学了,就直接用附子理中汤,什么病,附子理中汤搞定。

很多人甚至我的一些学生都问:是不是学完整个圆运动,其他就不用学了。我说中医门派很多,假如原来有100派,圆运动之说,最多是第101派,他不可能包了所有的门派。只要他说学了就包容了中医,那就是假话。我不管你的门派有多大,影响多么好,包括经方派——最大的门派——你确实很牛,但是很牛也不能说,你包了中医。

最简单的,比如说碰到湿温,你从《伤寒论》里面找一个方出来,与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汤比比。经方是很好,但是在这个情况下,你可能有效,但是不是效果最好?假如不一定是经方效果最好,为什么要坚持我是这个门派的,就非要用我这个门派的方子。

就像一个贼人进了你家,明明用少林功夫打最好,一招制敌。你非要用武当,要打三招,就因为你是武当派的?所以我觉得中医的门派之争,你可以说你喜欢哪个门派这没问题但你最好别说我的门派最好

人身疾病,只分内伤病与外感病(温病应属广义伤寒范畴)。内伤病,属形质病,身体圆运动仍在,因形质的损灭必待经年累月,故内伤病皆可慢慢调治;外感病,属本气病,初则一气偶偏、继则一气独胜以至身体运动不圆之病,形质不易损灭,气则易于消散,若外感病一气独胜之时,救治犹要迅速。外感病以《伤寒论》为宗。

一、 内伤病:

人身分上下左右中五部,上部之气,由右下降,下部之气,由左上升,中气居中,以旋转升降,整个运动圆是为无病之人。内伤病按人身整个六行六气之病与治法,分出六大类,作为治内伤病之大法:

理中丸,中土不运之方

麦门冬汤,金气不降之方

小建中汤,胆经相火不降之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木气不升之方

肾气丸,水气不升之方

泻心汤,心火不降之方

1. 理中丸 (中气虚,土气湿寒)

(人参 白术各二钱 干姜 炙甘草各一钱)

症状:上吐下泻,头痛,行动无力,不渴。

备注:认定上逆下陷,土气寒湿,中气大虚,理中汤便有着落

与四逆汤的比较:

理中汤与四逆汤均能治自利不渴,腹痛便溏,里寒,区别在于理中汤治久虚证,四逆汤治急虚症 ,四逆汤的附子承担回阳、破寒之重任。

2. 麦门冬汤(中气虚,肺气燥逆)

(麦门冬六钱 人参三钱 炙甘草三钱 粳米三钱 大枣三钱 半夏三钱)

症状: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无痰干嗽。

备注:治肺金之燥,只麦冬一味,半夏以降胃逆,其余各药皆是补中气之药。因土为金母,补土以生金,使其运动圆更速。

3. 小建中汤(中虚胆逆,土木两枯,相火外泄,滞寒荣卫)

(饴糖二两调服 炙草二钱 大枣六钱 桂枝钱半 生姜一钱 炒白芍三钱)

症状:虚劳,里急,腹痛,鼻衄,手足心烦热,咽干口燥,梦中失精四肢疼痛

备注:小建中汤与桂枝汤区别:两者组方甚似,但对治的症状却大不一样,小建中治虚劳里急、腹痛,梦中失精、四肢痛者,症状均在里,故重白芍轻桂枝,桂枝汤主治发热恶寒,重解表,故重桂枝。

4. 当归生姜羊肉汤(肝经寒)

(当归三钱 生姜三钱 羊肉半斤)

肝经阳气不足,因而生寒,此方升肝阳之法。

症状:寒疝,胁痛,里急,腹痛,产后腹痛。

寒疝:正睾丸胀痛偏坠,或连少腹作痛,为"疝气"证候之一。

备注:此方可作早春升肝阳助生发之食疗,但要注意服用其间无虚火风燥之病。

5. 肾气丸(肾气不升)

(干地黄八钱 山药四钱 山茱萸二钱 粉丹皮三钱 茯苓一钱 泽泻一钱 桂枝去皮一钱 附子二钱)

症状:虚劳消渴 小便过多或不畅 里急 小腹拘急

6.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心经降气不足)

(大黄一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症状:衄血,吐血

备注:三黄乃大寒大泻之药,是否只见出血吐血+脉洪,重按不用就可用之(对脉法还没有理解,故此方也没能理解)

二、外感病分类:荣卫表病、脏腑里病、半表半里病

(一)荣卫表病

主症:发热恶寒、项强身痛

对治大法:发汗之法

1.荣郁发热、偏于疏泄,方用:桂枝汤

2.卫郁恶寒、偏于收敛,方用:麻黄汤

3.荣卫双郁、多日不解,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备注:微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多日不解如疟状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二)脏腑里病(分脏寒腑热,脏寒则虚,腑热则实,且皆忌发汗)

脏寒对治大法:温补之法

1.太阴湿土之气独胜,主症:自利、腹痛、腹满而吐、食不下,方用:四逆汤

2.少阴寒水之气独胜,主症:身疼,骨节疼,四肢厥逆,方用:附子汤

3.厥阴风木一气独胜,主症:厥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烦静无常 方用:乌梅丸

备注:

a.四逆汤治里寒;附子汤治表症(所以四逆汤用附子,附子汤用附片,我的理解是附片是白附片,且药力比附子稍逊,不知对否请指正?)

b.乌梅丸组成 :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片、蜀椒、肉桂、黄柏、黄连、党参。

该方为寒热错杂蛔虫内扰之证所设,故被后世奉为治蛔祖方。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将乌梅丸看成是治虫之专剂,这就大大局限了它的治疗范围和作用。由于它既能清上温下,辛开苦降;又能调和阴阳,扶正制蛔,故不仅是治疗蛔厥证的主方,同时也是治疗厥阴病阴阳失调,木火内炽,寒热错杂证的主方。(注:抄袭它处)

腑热对治大法:攻下之法

1.阳明燥金(胃热)一气独胜:方用:大承气汤

2.太阳腑热(膀胱热):方用:桃核承气汤

备注: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治疗阳明腑实重症,燥屎与热邪互结明显,此方为寒下峻剂,非痞,满,燥,实不用。

(痞: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的仅有胀满的感觉)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治疗有燥屎但热相不明显的阳明腑实证。(去芒硝,减少枳实,厚朴用量)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治疗热像明显,燥屎初结之证

桃核承气汤:桃仁、桂枝、炙甘草、大黄、芒硝,效能:破血逐瘀,清热润燥。

主治 :热结膀皖,少腹胀满,大便黑,小便自利,谵语烦渴,发热如狂,及血瘀经或产后恶露不下,少腹胀满疼痛或蓄血痢疾症。

(三)半表半里病:(少阳胆经不降病)

对治大法:和解之法

主症: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满

机理分析:本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而引起。胆经相火不降,三焦相火下陷不升

小柴胡汤:柴胡 黄芩 法厦 生姜 人参 炙草各三钱 大枣六钱

大柴胡汤:柴胡 黄芩 法半厦 大黄 枳实 生白芍各二钱 大枣六钱 生姜三钱

备注: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大柴胡汤是太阳阳明同病,病机,小柴胡是邪在少阳胆府,大柴胡是入里化热兼小柴胡证,特点是,小柴胡是和解少阳驱邪为主,大柴胡是和解带清里热。大柴胡汤的药物主成是在小柴胡的基础上加上小承气汤主成。

问题:为何书上说少阳病无腑证、有经证?

经证表现如耳聋、目赤、头痛、胸胁疼痛;腑证表现如口苦、心烦、喜呕等

再回看,荣偏泄发热,卫偏敛恶寒,荣卫交,中气和

少阳胆之阳足能交厥阴,则肝脏不病寒

阳明胃之阳足能交脾土,则脾脏不病寒

太阳膀胱之阳足能交少阴,则肾脏不病寒

反之,

太阴脾土之阴足能交阳明,则胃腑不病热

少阴肾水之阴足能交太阳,则膀胱不病热

这些都是互为表里关系的,表里本是一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气机升降
潘毅: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脾胃、肝肺升降,圆运动应该这样理解潘毅 正安聚友会
认识中医人生25:五行相克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中医所论的「气机升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