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次意义非凡的“小针大用”研修营

1029日到31日,有15名长期关注四圣弘医的同学参加了第一次“小针大用”研修营。其中有一名同学来自遥远的内蒙古,其中还经历过临时改签的经历,有两名同学乘高铁来自武汉,有一名同学来自珠海。另外,有一对山西的母女因为疫情临时上不了飞机遗憾的错过,另有兰州、北京希望参加研修营的好几位同学也因为疫情错过。
在开课之前,我心里一直略有些担忧,担心能否用短短三天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掌握针灸的内涵和应用的技巧。但是,课程的进程完全出乎我的预期,同学们不仅快速掌握了的针灸的奥妙,而且绝大部分同学在第二天结束时就学会了应用。有三位同学在第二天就自己缓解了长期的后半夜早醒的睡眠障碍。
和汤药的作用机理类似,中医的核心在于辩证。汤药、针刺、艾灸都是方法之一,各种方法各有特点。
针刺的特点在于“疏导”。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全身组织通过经络连接传递气血和能量。和西医的生物化学视角不同,中医是以寒热、气血运动为出发点的能量医学。人之所以“活着”,就是在进行不断的产生热量(能量)、传递和代谢热量,五脏六腑都在进行持续不断的能量产生和代谢。一旦能量传递出现障碍,则很容易引发疾病。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十一》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十》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说:“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针刺的最大特点是疏导,如同“大禹治水”的原理,经脉能量堵塞郁结,会在堵塞点的上游产生破坏性,而在下游又存在能量不足,因而产生疾病。
和所有的动力系统相似,人体是依靠五脏六腑协同“做功、出力”,而人体在先天体质上存在脏腑的不均衡,相对较弱的脏腑是“短板”。因此在治疗疾病时,我们必须从相对较弱的脏腑进行治疗和“扶持”。有些人先天可能肝不太好、有些人可能肺不太好......,这些相对较弱的脏腑经常是终生的。“西医治病、中医治人”,所有疾病的现象都是因为人体的脏腑不能发挥相应的能力造成的。
例如失眠。如果肺弱,人体不能足量吸氧,就会导致心脏不能降负荷休息,不能足量排出二氧化碳,就会导致内热而不能入眠;如果肝的藏血量不足,人体的冷热就不均衡,内热就容易积蓄在血液内导致睡眠浅和后半夜早醒;如果肠胃弱,人体的造血就不足,血液和津液是人体产生热、代谢热和传递热量的载体,也会失眠;如果肾弱,人体祛除血液尿酸和杂质的能力就不足,因此导致的血液含氧量降低也会造成心脏无法在夜晚正常休息;如果心脏有问题,人体组织获血不足也会导致失眠。
所以中医治病的第一个核心要素是辩证出病人的“体质”。病人失眠,先找出究竟是哪个脏腑出了问题。例如,病人脉象弦大、脸色青,我们很快识别出来是肝的问题。脉像弦体现的肝系统的经气疏导不通,所以后半夜容易醒,我们会得出结论要用针疏导肝所在的“厥阴经”的经气。如果脉象浮数、脸色苍白,我们很快识别出来是肺的问题,我们可以要疏导手太阴肺经,或者与其直接产生关系的手阳明大肠经。

第二个核心因素是综合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决定要素。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模式,同时也是最大的致病因素。例如,气候特别湿,空气中过多的水分就会挤占氧气的位置,人体吸入氧气减少就会导致脏腑低效工作,疲惫无力;湿气作用在皮肤上会影响人体散热,就会引发失眠、焦虑等疾病。湿热积蓄在身体还会破坏人体组织细胞,甚至引发肿瘤。
一般说来,冬天人体气血内收,气血集中在靠近骨头的“里侧”,所以对应的肾经经络的走向和“地理位置”及其穴位更靠近骨头;春天气血开始由内向外溢,气血集中在骨头上的“筋膜”位置,所以对应的肝经经络的走向和“地理位置”及其穴位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位置;夏天人体的气血比较旺盛,充盈在血脉当中,所以对应的心经经络的走向和“地理位置”及其穴位处在血管的位置;长夏人体的气血非常旺盛,充盈在肌肉当中、所以对应的脾经经络的走向、“地理位置”及其穴位处在肌肉的位置;秋天人体的气血浮在表面,所以对应的肺经经络的走向、“地理位置”及其穴位处在皮肤的位置。
《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十六》揭示了这个规律。在《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说:“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臓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每个经络的起点或者终点都在手脚交汇,手脚起点或者终点的五个穴位称作“五腧穴”。因为的人体的经络是两两相互连接的,例如,胆经的终点就是肝经的起点、肝经的终点又是胆经的终点。从能量交换和疏导的作用来看,疏通起点或者末端的经气和穴位往往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向大论》所说的“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但辩证是核心,所以继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每个经络上的第一个穴位(阴经是第一个,阳经是倒数第一个)称作“井穴”,第二个称作“荥穴”,第三个称作“原穴”,第四个称作“经穴”,第五个称作“合穴”。如果把经络当中的经气比作水,“井”意味着水刚刚冒出来;“荥”意味着汇聚成小溪;“原”处于人体“骨头、筋膜、血脉、肌肉、皮肤”的中间位置,具有内外沟通的最佳作用;“经”意味着更大水道的形成;“合”意味着江河的汇集。反应了人体的气血从小到大、从内向外(从骨头到皮肤)、从冬天到秋天变化放大的过程。《黄帝内经》所说的“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腧、长夏刺经、秋刺合”,就是一定要结合体质合气候的变化选择经络和穴位。

例如:一个患者肥胖,特别容易疲倦(或者有贫血、白血病、腰痛之类的疾病),《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细微,但欲寐也”。患者脉象特别沉细,反应了心肾都严重不足(血液量和含氧量都不足,跳动不起来),人体心脏是运送血液输送氧气的“动力泵”,肾脏配合心脏快速过滤血液维持血氧含量,保证人体的产热和“出力”。到了夏天,受气候的影响,人体的气血应该外溢,不应该出现沉细脉,但是患者还是沉细脉。受气候变化影响,夏天心脏应该强一些,肾脏相对比较弱,这是应该从最弱的入手,应该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涌泉,或者是与之关系密切的足太阳膀胱经“至阴”;到了冬天,心脏偏弱,则应该刺手少阴心经的“井穴”少冲,或者与之密切的手太阳小肠经的“井穴”少泽。
例如病人感冒初期,风寒在皮肤浅层束缚了毛孔,导致内热郁结在皮肤浅层,脉象浮数,这时则应该浅刺(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经过的地方在皮肤浅层)所在经络的“合穴”,退而求其次也可以选择“原穴”。
市面上有一本非常流行的书叫《黄帝内针》,严格意义上说,这本书写的非常不好,因为它省略掉了《黄帝内经》最核心的“辩证”环节,准确的讲应该叫《黄帝不内针》,更像一种流程化的西医思维。之所以热销,是因为大部分读者喜欢“张悟本吃绿豆不动脑子”的思维。另外一本由英国人诺娜·佛兰格林写的《五行针灸指南》则很重视病人的体质,并且认为病人的体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很接近《伤寒论》和《黄帝内经》的体质决定论的本质,更值得学习,不会误导初学者。但是与气候和脉象的结合的变化则呈现的不够清晰。
中医的核心思想集中在经典,而经典就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与其刻舟求剑,不如直接面对经典。他人对经典的解读永远是他人当时的认知水平,只能借鉴,不能轻易相信反复、不厌其烦的直接从经典中获取营养,是学习中医最好、最快捷,而且不会走弯路的方法。

这一次的研修营意义非凡,不仅梳理了针刺的底层逻辑,更“打通”了《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互通逻辑。对于本人,也是一次质的飞跃,更是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了验证和加强提升。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异论十二》揭示了不同地域、气候的体质特征,论述了针法、灸法、汤药、按摩、导引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中医的核心没有术,只有道。
其底层逻辑永远都是以不变应万变、大道至简。
学习中医的过程,是一个深刻了解自己,感悟自然的探索发现之旅。

1. 点击这里,报名参加线上直播《迈入中医之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经络、穴位基础
经络
上医仁家:中医经络不存在?专家用新发现为中医正名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
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经络--能量的通道,健康的保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