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楚简《清华简》



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今晚咱们继续分享古帖,大家一起学习。简牍原本就是日常实用的书写,真实地记录着原始早期的书写状态。我们如何追溯汉代以前的书写状态,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书法演变,这并非取决于书法史在金石拓本上的印象。翻刻,已失真实。拓本、摹本也失之真实。艺术表现状态都必须在真实的笔墨里,在自然的书写状态下才有可能呈现。碑刻经过工匠二次表现或者说还带有诸多工匠臆断的元素。简牍对于书法学习和创作来说非常有价值,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追溯秦以前的书写状态,若是在100年前,我们无从想象。直到1951年湖南长沙五里牌楚墓发现38枚战国简,在那么漫长的时间里,战国文字一直以金文为主要形态。清华简无疑再一次让我们看到最早的战国文字手写体。书家对于书写的敏感,对于笔触的真实,即从笔迹的细部开始。对起笔的细微处,比如入锋的角度、力度、速度;包括起笔的方式,不仅仅可以感知到书写的状态,还可以感知到毛笔的基本性能。这周咱们来分享楚简《清华简》。




清华简无疑再一次让我们看到最早的战国文字手写体。书家对于书写的敏感,对于笔触的真实,即从笔迹的细部开始。对起笔的细微处,比如入锋的角度、力度、速度;包括起笔的方式,不仅仅可以感知到书写的状态,还可以感知到毛笔的基本性能。从用笔来看,清华简有不同的入笔方式,可以看出由不同书写者所为。比如,《楚居》尖锋入笔的直接;《周公之琴舞》《良臣》重顿入笔,不作笔锋调理;《保训》逆锋起笔,严谨圆润。由此观之,丰盈生动的运笔细节,以及不同的书写手感,可以窥见不同的书写个性。坦率地说,仅仅起笔就打破了对战国金文常规的认知。同时,也可细微地感知清华简开放、直率、轻松的书写特性,这些用笔带来的触动及变化,正好得以重现两千多年前的真实。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




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2008年7月,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这批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如今已不得而知。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这批竹简于2008年7月15日被运到清华大学。校方立即组织专家,用3个月时间对它们进行了清理保护。据清理后统计,清华简中整简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简上一般都有文字。




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左右。简上的墨书文字出于不同书手,风格不尽一致,大多精整清晰。有少数简上还有红色的格线,即所谓'朱丝栏'。




2008年7月15日,装载着竹简的塑料箱通过海关抵达清华大学,一开箱大家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药品气味。据介绍,竹简在流转海外的过程中,持有者大概为了卖个好点的价钱,用竹片把竹简托起来,但是他们用的竹片没有经过消毒处理,搞得竹简上全是霉点。其后,专家们用最小最软的画笔洗掉霉点,把竹简泡入无菌蒸馏水里。在校方的支持下,还为竹简建起了恒温恒湿的保藏室。




2008年10月14日,由11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得出结论: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内容大多为前所未见的'经、史'类书。




为了印证这一论断,2008年底,北京大学加速器质普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这批简中的无字残片标本进行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矫正后,得到的数据为公元前305加减30年,即战国中晚期之际,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另外,专家还请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对竹简残片的含水率做了测定,结果是400%,这是曾经在水中浸泡千年才有的结果,现代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李学勤说:'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如果这批竹简出自湖北,它的制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专家们将简的数码照片投影于墙壁上,一枚一枚地依次试读。这样的读法有两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一个是这批竹简久已散乱,大多数失去了原来的次序,折断的也没有拼合起来;另一个是竹简上的战国文字,久已失传,解读起来有很多障碍。




不过,专家们就像玩拼图一般,根据竹简长短,编绳位置,版式,字体和字符间距,竹简内容等对各种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终于在竹简中找到了至少63篇书。




自2009年9月以后,专家们根据已经选定的9个篇目,分头释读。每周,他们都要在研究所内开两三次研讨会,对释读成果进行汇报、讨论。'简直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刘国忠说,'这些竹简中蕴含的内容丰富得超乎想象,甚至连竹简上的书法都堪称赏心悦目',工作简直成了一种享受。




清华简经过精心的清理保护、初步释读及研究工作,最终确定这批'清华简'共为2388枚;在清华简发现的一些内容珍秘,在历史上久已失传。其中,整理出来的第一篇简书为《保训》。




《保训》全篇一共有11支简,每支22-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有找到,不过篇文大体已经齐全了。这些简有一个特点,是简的长度只有28.5厘米,字体也有点特别,所以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篇文章记载了周文王临终对其子武王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过去没人知道。文王想用这些史事给太子灌输一个思想观念--'中'。中指什么意思,未有定论!


首次发现武王乐诗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介绍,耆国在商朝时是一个离商都朝歌不远的小国。在宋朝前,人们一直认为是周文王时代伐耆,宋朝之后对这个问题出现争论,有了武王伐耆之说。一直以来这两种说法谁都没有获得充分证据。




经释读'清华简'上一篇周武王时的乐诗,为'武王伐耆说'找到了证据。简上记载了周武王8年,征伐耆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




李学勤表示,这些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特别是秦代以后,乐诗已经全部亡佚,这一发现更显重要。


古文《尚书》重见天日


9篇古籍'隐藏'在100多枚战国竹简中,许多内容系首次为今人所知。《尹诰》真本出土,意味着时隔两千多年之后,真正的古文《尚书》首次重见天日。




除《尚书》外,'清华简'中还包含有类似《竹书纪年》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记载了很多《左传》、《春秋》、《史记》等未有的史事。有学者指出,清华简中的古文原本《尚书》与编年体史书等重要典籍的发现整理,将有可能重写中国上古史。




本次公布的研究成果共有八篇文献,分别是《傅说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及《赤鹄之集汤之屋》。这是自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以来,清华简所出的第三批研究成果。




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


《楚居》证楚国迁都路线


嵩京,洛阳的别称。因嵩山在其东南,故称。《魏书·李平传》:'嵩京创构,洛邑俶营,虽年跨十稔,根基未就。'




'季连初降於騩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胄四方。季连闻其有聘,从及之盘,爰生郢伯、远仲。毓徜徉,先处于京宗。穴酓迟徙於京宗,爰得妣疠,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渭自胁出,妣疠宾于天,巫烖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至酓狂亦居京宗。'




宗京就是嵩京,盘庚曾定都于西毫也就是的偃师,所以盘庚就是在嵩京附近的。季连的后代迁徙到嵩京洛阳娶了西毫盘庚之女。洛阳伊川县仍然有座著名的'荆山'是个旅游胜地,伊川有条叫伊川河的河流,伊川河逆水而上就是盘庚定都的偃师了。这正符合了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这句话反映的地理位置关系啊。季连族在熊狂时还没有迁徙到丹阳,到熊狂的儿子熊绎才被封到丹阳。所以楚原本是从郑州迁洛阳再迁丹阳的。


发现最早的十进位算表



港媒称,一套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竹简已经作为世界上首个十进制计算工具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24日援引中国媒体报道称,这21枚竹简大约制造于公元前305年(战国时代),每枚竹简长43.5厘米,宽1.2厘米。




'清华简'让我们发现了成批的先秦'秦王焚书'以前传统文化的典籍,这些都属于经史类典籍,包括《古文尚书》。此前,我们成批出土的都是诸子百家的,经史类的还属于第一次。当年王国维曾李学勤提到'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两次,'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而此次清华简的发现意义不亚于这两次,可以称为'第三次重大发现'。




从内容上来看,不光有《尚书》,《诗》、《礼》、《乐》的材料都有。'诗书礼乐'是流传了2000多年的经典,而'清华简'中的这些内容是我们即使过了多少年也会常讨论的。从此次清华简发现的部分《尚书》内容来看,见于《十三经注疏》中的《古文尚书》确实是靠不住的。这批清华简中,应该有20篇左右《古文尚书》的内容,有些篇有传世本,但更多的却是前所未见的佚篇。这对我们认识真正的《古文尚书》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还有与周代历史有关的,包括楚国历史。这些内容过去有些书中有记载,但语焉不详。新发现的内容则可以纠正传统误解、对周代历史的重新审视、建立都有极大意义。由此,这批'清华简'的发现研究,不仅是对文献本身的,还有给我们打开了认识古代的面貌的新视野。


'高大上'足以抗衡汲冢竹书



如果用一句烂俗的话来讲,清华简的最大特色,正是其内容的'高大上'。




最易直观感受到的是清华简数量之多、内容之完整和丰富,将近两千五百枚简多是完简,初步统计有经、史、诸子类文献七十五篇到八十篇,这个数量和据称七十五卷十余万字的汲冢竹书可以抗衡,然而汲冢书里除了《易》类文献之外,并无《尚书》类早期文献。




就具体内容来说,则是清华简引人注目的正经正史著作。郭店、上博的一些儒家著作里(包括有传世本的《缁衣》)引到过《尚书》,但毕竟是零碎不成系统的,清华简一下子就发现了大约二十篇《尚书》《逸周书》文献或性质接近的《书》类文献(尚未完全发表),不但有与今本《尚书》及《逸周书》相合的内容(例如《金縢》《祭公》《命训》),也有见于百篇《尚书》的内容[例如《说命》三篇、《尹诰(咸有一德)》,伪古文虽有,内容与清华简完全不同],甚至我们有幸读到了连百篇《尚书》和《逸周书》都不见的佚《书》的完整内容(例如孟子曾经引过的《厚父》等)。此外,与《诗》《易》等重要经典有关的内容,也已陆续整理发表,有的可以说非常重要。历史著作则有一部基本完整的、类似纪事本末体的长篇通史著作《系年》,对它的讨论研究已经非常多。




清华简经测定含水量是近400%的饱水竹简,朽软脆弱就像开水煮熟的面条一样,这种程度现代技术难以企及。且数量巨大两千多枚,造假要想通过碳14测试的办法是写在战国无字简上,但是找来那么多战国的饱水无字竹简不太可能(木简倒是有可能的,以前发生过拿古墓棺椁造假简的事情)。就算能找到竹简也要有合适的墨水,写上去不能脱落不能浸染,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任胡平生先生介绍自己曾会同简牍保护的同行亲自做过实验,在古竹片上用明清时期的古墨写字极为困难,根本无法与竹片浑然一体。就算能研制出墨水,这批简还有一个特点,入藏清洗时发现有些竹简表面有一层污垢板结成的坚硬外壳,就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先生说的:“有谁能造假造出几千年前的污垢?”




清华简大部分都有契口,存在编纶编联的痕迹,有的有朱砂格线,有的还发现背面有丝织品粘接加固的残迹,放大高清照片可以看到腐烂的编绳或者织物留下的痕迹。简册制度最近一个重要发现是出土竹简背面往往有人为刻划用以标识简序的划痕,这是一个本科生孙沛阳2010年1月参加北大简整理时发现的。他还观察到包山楚简和上博楚简也存在类似的墨线和划痕,并推测这类痕迹与竹简编联有关。清华简整理时同样发现了简背规律性斜线划痕,似用刀、锥一类的利器所为,有些篇特别明显,整理拍照时候把简的背面也拍出来了。清华简入藏时间,是在这一发现前几年。其他还有数字编号和简册折页式收卷方式等,都是通过清华简发现的新知。




伪造简的内容,几乎都是抄传世古籍或者拼凑已经发表的出土文献而成,因为如此作伪最容易。且露马脚的风险最小。但清华简的内容大多是前所未见或是只有著录的先秦佚籍,还不是一篇,是几十篇,从已发表的来看伪造的话对造假者的文学、古文字学、古音韵学、古文献学、古代史以及思想史等方面的知识水平要求高的不可想象。特别是里面有佶屈聱牙的商周文献,其难度还要再上一层,更不用说还有人身图,古算具等现代人完全想不到的东西。




清华简的书法不仅符合战国文字特点而且非常典雅精整,且由不同书手抄录而成,各篇书写风格笔法自成一格,仅清华简第一辑九篇文献就有七位书手,我想清华简出完的话书手起码也有几十位,伪造的话得先找来那么多楚文字方面造诣极高的书法家。




文献所叙之事或之理的真假与文献本身真伪是两个问题。比如《封神演义》当作商周文献是假的,作为明代书籍是真的;马王堆黄帝四经不能当做黄帝时期的材料,我们推断其为战国材料不假。清华简有些文献可能不是实录,是战国人托古之作(如《保训》《耆夜》),但是现在有人在辨伪时混淆了两者。




古文字学界是怎么辨伪的,可以参考胡平生写的《论简帛辨伪与流失简牍抢救》一文,他总结了简帛辨伪四原则:第一,文字,文法与文理。第二,材质与形制。第三,书法与书风。第四,来路与出处。清华简出土地点无法落实是非常遗憾的,但并不能作为真假的决定性论据。看过海内外不下二十批假简的胡平生先生认为清华简是伪造的“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也没有”。




关于伪古文尚书,李学勤之前观点是和陈寅恪一样,认为伪古文是一种古人不规范的辑佚本,是古人把一些古文尚书断简残篇加以整理补充而做成的东西,伪古文除抄撮先秦典籍的尚书引文之外的其他部分也不全是伪的,甚至写了《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暗示伪孔传也是可靠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用了伪古文《胤征》。清华简出来后大家发现除去传世先秦古籍引用过的那些外,清华简的尚书和伪古文尚书没有一句是相同的。


《算表》



《算表》由21支竹简组成,其中17支保存完整,另有4支入藏时已有些残缺,不过根据分析研究,可以对残缺部分的内容进行补全。




李学勤说,经过研究发现,该《算表》不仅可以将复杂的乘法转变为简单的加法,还可用于除法运算和开方运算。利用这套《算表》,不仅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两个任意整数的乘积,还能计算包含分数“半”的两位数乘法。计算功能超过了以往我国发现的“里耶秦简九九表”和“张家界汉简九九表”等古代乘法表。




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郭书春介绍,经对同批竹简的碳14测定及自身的文字特征判断,确定《算表》当撰成于战国中期偏晚时,是目前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实用算具。




“《算表》形成于公元前305年左右,比此前发现形成于公元前200多年的里耶秦简九九表还要早。”负责《算表》整理工作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告诉记者。




价值:郭书春认为,该《算表》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的空白,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比目前能够见到的古代十进制乘法表年代都早,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相当先进的,是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算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数学的一个高潮,而且是第一个高潮提供了佐证,使国内外否定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虚无主义态度不攻自破。




《筮法》全篇文字分栏书写,并且附有插图和表格,体例犹如一幅帛书。简文详细记述卜筮的原理和方法,包含大量以数字卦表现的占例。数字卦的形式与天星观、包山、葛陵等楚简中的实际卜筮记录一致。




三篇文献中,另一篇题作《别卦》,形制较小,本来是有8支,但是有一支缺失。该组竹简没有序号排列,也无背部的印痕可作参考,只能根据内容进行排序。




价值: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认为,《筮法》中有将八卦分置八方的挂位图,在迄今所见《易》图中是最早的。其中八经卦的卦名类同于《归藏》。这为先秦三《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别卦》文献记载了六十四卦卦名,对于《周易》卦象、卦名、卦序以及经卦的衍生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管仲》采用的是齐桓公与管仲一问一答的模式阐述相关道理,与许多战国时期的兵书模式类似。齐桓公仿佛真的是小白,从最基本的学与不学,到如何设立和运作政治机构,什么样的君主是榜样,什么样的君主是反面教材,层层递进,向管仲请教,而管仲的回答,有很多内容似乎是与《尚书·洪范》有关。考虑到这样的文献未必是实录,所以可能是借齐桓公与管仲问答,用《尚书·洪范》的抽象理论来阐释治国理念。结尾处桓公问管仲到底是当君主辛苦还是当臣子辛苦,管仲回答说:“当然是臣子辛苦啦!”中间简文有点残缺,但从后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桓公对这种说法表示不服,举出种种例子说明当君主怎么怎么辛苦,于是管仲轻描淡写地回答道:“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就是当君主辛苦咯。”看到这里,还真有点实录对话临场幽默的趣味。




《系年》的内容共分为二十三章,记载时间从周武王到楚桓王时代其中属于西周时期的有4章。《系年》记载的许多内容不见于《史记》《春秋》《国语》等史料,甚至和《史记》的内容有出入的地方,倒是和《竹书纪年》的记载有一些比较吻合的地方。




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清华简·系年》




关于周幽王被杀一事,《史记·周本纪》记载为申国联合犬戎一起进攻周幽王,最后杀周幽王,“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系年》则记载为周幽王主动攻击申国以驱逐太子,而缯国趁机联合犬戎进攻幽王,导致西周灭亡,并没有说申国联合犬戎。这也能够解释在西周灭亡后,郑、申、晋、鲁等国可以一起护送平王东迁。如果申国联合犬戎进攻幽王,那么申国就和郑国等是敌人了。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清华简·系年》




《竹书纪年》记载了幽王被杀后“二王并立”的现象,除了申、郑、晋、鲁等立太子为为平王之外,虢公翰在携拥立王子余臣为王,“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二王并立”的局面直到“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左传》中对此事也有提到“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这件事情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历史事件了,但是《史记》并未记载。而在《系年》中也出现了“二王并立”的记载:




简上记载周武王八年(这是在伐商以前,还处于商朝末年)征伐耆国(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事见《尚书·西伯戡黎》,旧以为周文王时事),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武王弟弟)、毕公(武王弟弟)、召公(与武王同辈,身份不确定)、辛甲(大夫)、作册逸(史官)、师尚父(姜太公)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还有的诗竟与现在《诗经》中《蟋蟀》一诗有关,前所未见,令人惊奇。




周武王于文王庙举行“饮至”典礼中,饮酒时所赋诗歌如下(以下释文试用今字代替古字,不一定准确)


周武王致毕公的诗:

乐乐旨酒,宴以二公,

任仁兄弟,庶民和同。

方壮方武,穆穆克邦,

嘉爵速饮,后爵乃从。

周公致毕公的诗:

英英戎服,壮武赳赳,

毖精谋猷,裕德乃究。

王有旨酒,我弗忧以浮,

既醉又侑,明日勿修。



清华简原系盗掘出土,具体的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经无从得知。而当时的文物市场上,假简横行,谁也不敢贸然出手买这么大一批竹简。2008年6月,在获知香港文物市场上有这样一批重要竹简后,李学勤向清华大学校领导汇报了这个消息。领导问:能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批竹简的意义?李学勤答:如果是真的,那就是司马迁也没有看过的典籍。清华的效率很高,立刻启动调研和收购行动。当年7月15日,一个炎热的夏日,竹简搭乘飞机从香港运到北京,再由专车送至学校。从进入清华大学的那一刻起,这批无名竹简拥有了今后将声名赫赫的名字——清华简。




《摄命》简书比《史记》靠谱,烽火戏诸侯根本不存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中收录的《系年》,是一部历史著作,由138支简组成,从西周建立写到战国前期,记录了周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解密了不少历史疑案。比如,大家耳熟能详、被文艺作品多番演绎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是根本不存在的。




周幽王娶了来自西申国的王后,生了太子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他又娶了褒姒,生了伯盘。周幽王宠爱褒姒,就想废了宜臼,改立伯盘为太子。宜臼一看大事不妙,出逃到了舅家西申国。周幽王对褒姒和伯盘是真爱,害怕废太子以后还要回来争夺王位,一不做二不休,和伯盘一起带兵杀向西申国。西申是个小国,无法和周王室抗衡,他有一个很好的盟友曾国(不是湖北曾侯乙的那个曾国),看到西申国身处险境,可惜自己实力也不够,于是去找犬戎一起反击。周幽王没料到杀出犬戎军队,和伯盘一起被杀,西周灭亡。




西周灭亡后,宜臼并没有顺利登上王位。朝廷没有王,但宜臼和朝廷是对立的,大臣们拥戴周幽王的弟弟为王。叔侄之间又展开了长达21年的战争,最终,在晋国国君的支持下,宜臼获胜,是为周平王。




清华简告诉我们,飞廉是躲到了嬴姓的聚居地东方,不忘旧主,不断活动,鼓动大家反周。周武王去世后,纣王的儿子武庚和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一起叛乱。周公带病东征,平定“三监之乱”,然后继续往东,把参与叛乱的东方部落也平定了,飞廉就在此过程中被杀。




清华简补上了这一段:周公平定东方之后,把参与叛乱的嬴姓人、和飞廉关系紧密的族人,强制从山东迁到甘肃(今甘谷县一带)。周朝给他们的任务是驻守边疆,防御西北的戎人。秦这个民族确实坚忍不拔,被迫离开故土,在大西北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不断壮大,不断东进,最终统一六国。仔细想想,被周所灭的商的忠臣后裔,在几百年后灭了周,历史比小说要精彩。




古人认为,一横可见长空排云之势,一捺可见一波三折之意,此为书者营“势”之后“意象”的美感形象。因此,“势”为由“形”化生的书者精神的“意象”。书法之“势”,内涵底蕴丰瞻深厚,非一般人所能悟识。笔势,则为书者笔力与笔意双重组合的创意。笔力与笔意表达的气势,营造了空间行气的力度与态势及势能。比如,“末笔的重笔,往往使下字避让其势,从而拉开了纵向字距;纵向字距的增大,增加了纵向行气的空间与力度,进而使纵势得以强化。”




从文字和书法角度看,这批清华简中,除了《良臣》等篇有一些三晋文字的特征以外,大部分是用典型的楚文字书写。在战国简发现以前我们见到的“古文”,无非就是《说文解字》和《三体石经》上的古文。而近几十年在楚地发现的诸多战国简,让我们见到古文丰富多彩的用笔。其中典型的楚简笔法,横画起笔是顺锋顿笔,先仰后俯,这种起笔为后世的行楷书所继承,而与隶书的逆锋顿笔形成“蚕头”,先俯后仰的“波势”截然不同。这种楚简的典型笔法,对于我们认识行楷书用笔的起源、演变,无疑有新的启示。




《良臣》一篇,除了文本来源、用字方面有三晋因素以外,用笔也与楚简明显不同。笔笔中锋的笔法,在《良臣》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用笔的差异,也让其与楚系文字的方中寓圆、飘逸流畅不同,显现出圆润厚重、柔中带刚的别样风格。对照晋系的《哀成叔鼎》铭文,也可以印证以往对晋系金文“丰中锐末”特点的概括是有简牍墨迹依据的。




二是感受简牍作为日常书写的轻松节奏,体会书法“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状态。这种书写中存在着宝贵的自由书写的因子,这种自然而然不计工拙的书写正是当下书法艺术最需要的元素。简牍书写中横的拓展,竖的拉伸,粗细的强烈对比,波磔的恣意开张,极大地解放了书写过程中对手的约束。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经典时,往往因为过于虔诚乃至迷信而存在负担,简牍材料多来自民间,尚未“赋魅”,学习的时候是轻松的,借鉴时也应是轻松的。




三是提取简牍书法的特有符号,在书法创作中加以运用。如在汉碑与汉简的对比学习中,重点观察简牍不同于碑版的书写符号。汉简隶书横画的轻盈与延展,竖画的入笔与出锋,撇捺的连贯与收放,波磔的夸张与纵逸,结构的摆动与错落,都区别于汉碑,这些符号稍加规范、整理、修饰,就可以成为隶书创作的简牍风格符号。我们如果能够通过汉碑的学习强化点画内在质量,又借鉴汉简的外在书写符号,做到“碑之里简之面”,就可能创作出水平较高的简牍风格书法作品。




四是注意观察简牍书写材料中出现的字体演变现象,理解“字体演变是在书写中完成的”这一规律。尤其是汉代简牍处于字体演变的多样化时期,隶、草字体占据多数,篆书简也不少,早期行书与楷书的字体萌芽也已经出现。这些字体演变都是在书写中完成的。启功先生说:“字是写出来的。”简牍材料清晰地告诉我们,隶变在书写中完成,“草化”在书写中完成,“楷化”也在书写中完成。




清华简作为已出土的楚简中年代较晚的一批,其书法特征不仅带有业已成熟的楚系文字的书法风格,而且线条趋于平直,方折趋于明显,字形趋于扁平,已出现古隶的一些基本特征,展示着文字演变的痕迹。这要求习书者至少熟稔篆书和隶书用笔,方能对古隶中的笔画窥得一二,从而触类旁通间接习得简牍笔法。从审美角度来讲,简牍之美在于它形成过程中展现出的自由而又丰富的内涵,但其缺陷也源自这庞杂混合的书体内容。目前出土简牍数量众多,考古工作只负责清理识读,并不包括评定鉴别字迹的优劣,加之简牍由下层书手书写,好坏不一,因此习书者必须具备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较高的审美眼光来分辨良莠,而初学者难以甄别。




谢谢大家,这周的分享就到这里,大家一起学习,晚安。周末愉快。



易水寒老師經典碑帖分享匯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华简与西周史研究
刘国忠:清华简——竹简上的经典
失传千年的《尚书》佚篇重见天日
《尚书》年内重见天日
“清华简”最新成果发布 再次发现失传古文
幸存的古代典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