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孔家坡汉简》

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今晚咱们继续分享古帖。中国的字体,从秦代到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大变革时期。汉代的大量碑刻不足以说明整个两汉时期字体的概貌,更不足以证实由秦隶至汉隶的演变过程,只有西汉时期的简牍墨迹,才能为这一演变过程的来龙去脉提供最有力的佐证。

汉简隶书没有汉碑中严谨规整和非常强化的蚕头雁尾,这是由于文本的用途差异和民间与官方不同要求而逐渐形成的。经过长期的积累,汉代简书一方面归于典型的“汉碑”样式,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草书和楷书的字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书法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以“经典”为旨归,而有忽视“民间”书法的思潮。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书法几十年“常热不衰”,对书法的研究工作也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规范化、科学化,书法的创作更是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代。汉简虽然在几十年前就出土问世,但这些珍贵的中国书法遗产迄今仍未能很好地得到利用和发扬。倘若能充分继承和更好地开掘,将对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这周咱们来分享汉简《孔家坡汉简》,大家一起学习。

孔家坡简牍,2000年1月出土于湖北随州孔家坡8号汉墓,有785枚。其中数术简703枚,内容基同于睡虎地、放马滩秦简《日书》,可以互相比勘;历谱简78枚;木犊4枚,其1枚写字,可能是告地策。李学勤在会上当即提交《随州孔家坡8号墓的年学问题》一文,根据木犊“二年正月王子朔”的记载,论定墓葬时间应为淮南王刘长二年,即汉高祖十二年(前195)。

孔家坡8号墓出土简牍计有一册《日书》、一册《历日》和一方《告地书》。《日书》出土状况良好,是继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图文并茂,层次分明。

《告地书》是为安置死者而比照生活中实际通行公文的一种虚拟文书。该墓出土的《告地书》文字清晰,从中得知墓主名“辟”,是“桃侯国”的库啬夫。《告地书》载“桃侯国丞万告地下丞”,这个地下丞的管辖范围应不出地上桃侯国的境域。

孔家坡汉简《日书》的“岁”、“司岁”、“主岁”诸篇有多处涉及五行配物,我们把它们列表如下(括号中为通行说法):

与通行说法相比,五行配物有同有异。五音虽有缺,但从表中所列来看,孔简确与通行说法不同,我们也没有找到传世文献中有类似的说法,但关于五音,《鹖冠子·泰鸿》有如下记载:
东方者,万物立止焉,故调以徵。南方者,万物华羽焉,故调以羽。西方者,万物成章焉,故调以商。北方者,万物録臧焉,故调以角。中央者,太一之位,百神仰制焉,故调以宫。

孔家坡汉简中出现了与《鹖冠子》完全相同的五音配置,而这种配置似不见于其他古书的记载,不仅为《鹖冠子》不伪又增添一佳证,而且还为孔家坡汉简中的五行配音找到了文献依据。

在五色帝的搭配方面,北方也不是通常所见的黑帝,而是炎帝,这颇使人想起刘邦入关中时的疑惑,《史记·封禅书》说:
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髙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黒帝祠,命曰北畤。
关于五帝和五色帝,是学界聚讼不已的话,孔家坡所见与传统说法多不同,这为进一步探索早期五行配物,提供了新的线索。

孔家坡漢簡日書有“五勝”篇,寫在簡105-107上,整理者釋文作:
五勝:東方木,金勝木。□鐵,長三寸,操,東。南方火,水勝火。以

孔家坡漢簡日書“五勝”篇的主旨是闡述五行相勝及其在出行方面的運用。學者已指出,類似的內容見於周家臺秦簡日書、額濟納漢簡等。
秦漢日書中確實存在一類針對所謂“急行”的情況運用五行相勝原理指導和實現“不以時”出行的擇吉術。[10]這當中,孔家坡漢簡日書“五勝”篇內容最完整,有很強的操作性。該篇在敘述上採取了將五勝理論的各條原理(中央土,木勝土除外)與四方出行的各方實踐一一對照的形式,看上去一目了然。其選定的操作所需物品都較爲普通,使用者較易獲得,既不違背原理又體現“急行”速用的務實性。一些細節的規定如裹三寸鐵、纏三寸炭、以~盛水之類,可視爲儀式化的表現。

該篇應該是比較成熟的一套五行擇吉,從文本用途的角度看,也未嘗不可看成是“急行”的一種操作指南。其將四方出行一一分解在相應的五勝之下及以“欲有所之,行操此物不以時”作爲結束,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主旨傾向於原理之下的操作。然而其自題以“五勝”之名,顯然又表現出了“五勝”對於全篇內容的統攝地位。

據孔家坡漢簡日書“五勝”篇,往東行須操鐵,是因為鐵屬西方金,而金勝木,也就是説東行須手持五行勝東方木的西方金之器。依此類推,即南行須手持五行勝南方火的北方水之器,北行須手持五行勝北方水的中央土之器,西行須手持五行勝西方金的南方火之器。

周家臺秦簡“五勝”篇的“東行越木”,對照孔家坡漢簡日書“五勝”篇,應當對應“東方木,金勝木。鍛鐵長三寸,操,東”,即“東行越木”與手持勝木的鐵相當。諸如此類,講的都是“操”這一行爲。因此“東行越木”等的“越”,也可能不是跨越的意思,而是勝過之義。《荀子·議兵》“師不越時”,楊倞注:“古者行役不踰時也。”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欲以奢侈相勝,荒淫相越。”勝、越對舉。簡文“東行越木”猶言東行勝木,若依孔家坡漢簡日書“五勝”篇,即東行須手持勝“木”的“金”器鍛鐵。

孔家坡漢簡《日書》的年代為何,我們從與孔家坡漢簡《日書》同出的《曆日》、《告地書》中可以確認孔家坡八號漢墓的年代。“告地書”是古代虛擬死者生前名籍所在的地方官向陰間官員移送的名籍。而往往在出土的《告地書》上,皆會記載當時墓主下葬的年月干支,這也為我們判斷墓葬的絕對年代提供了條件,現在我們就來看孔家坡《告地書》的內容:
二年正月壬子朔甲辰,都鄉燕佐戎敢言之:庫嗇夫辟與奴宜馬、取、宜之、益眾,婢益夫、末眾,車一乘,馬三匹。正月壬子,桃侯國丞萬移地下丞,受數正毋報。

簡牘上的“庫嗇夫辟”當為墓主人,庫嗇夫是秦漢時期縣級屬下管理物資及製造的小官,後文的桃侯國可能是庫嗇夫辟的原籍,[2]簡文中“二年正月壬子朔甲辰”即為墓主的下葬年代。關於這一條年月干支,李學勤認為其紀年當為淮南厲王二年,亦即漢高祖十二年。

武家璧認為簡文“正月壬子朔甲辰”當是“正月甲辰朔壬子”之誤,簡牘上的紀年當為漢景帝後元二年(142B.C)。
筆者認為武家璧的推測是有道理的。根據《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的記載,終景帝之世,功臣封侯共有十八人,其中匈奴王降侯者占了八人。這些人大部分都封於漢景帝中元三年(147B.C),只有匈奴東胡王降臣亞谷簡侯盧它之封於漢景帝中元五年(145B.C)。《告地書》上的桃侯可能也是在這個時候被封侯,後因有罪國除,到了漢武帝元鼎六年(111B.C),才又改封給南越降將趙光。

據此,《日書》的絕對年代當不會晚於漢景帝後元二年(142B.C)。能否進一步地確定《日書》的確切成書年代呢?首先,《日書》中不避漢惠帝諱是可以確定的,其中“盈”字的使用即其證。如〈建除〉篇中有“盈日”,〈星官〉:“生子,不盈三年死”(簡56);〈司歲〉:“民盈街谷”(簡430壹),凡此皆是其例證。建除中的“盈日”,《淮南子·天文》作“滿日”,《漢書·孝帝紀》顏師古注引荀悅曰:“諱盈之字曰滿。”由此可知簡文中確實沒有避漢惠帝(194-188B.C)之諱,因此我們可以說至少其抄本寫成的年代下限當為漢高祖十二年(195B.C)。

關於孔家坡漢簡《日書》的形成年代,由於《日書》的內容相當複雜,並不是一個人的著作,它可能是當時流行的各種擇日方法的匯編,[16]其中有些內容可能很早就在民間中流行了,甚至有些內容來自更早的文獻,例如睡虎地秦簡《日書》,因此關於孔家坡漢簡《日書》的形成年代,目前還很難遽斷,現階段我們只能推論孔家坡漢簡《日書》抄本寫成的年代下限當為漢高祖十二年(195B.C)。

在我国古代书籍中,就其书写材料而言,纸质书问世之前,有龟骨、兽骨、陶器、青铜器、竹木、石刻、绢帛等。从殷商到春秋末年是我国书籍发展时期,存世的书写记录材料十分庞杂。从战国至后汉末年这段时期,书籍是以竹木简册为主构成。《说文》:“著于竹帛谓之书。”因此这段时期可称为简册时期。“竹简和木牍是中国最早的书写材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简牍制度有其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不仅中国文字的直行书写和自右至左的排列顺序渊源于此,即使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以后,中国书籍的单位、术语,以及版面上的所谓'行格’的形式,也是根源于简牍制度而来。”(钱存训《书于竹帛》)

过去学习书法的人,大都熟习或临写过汉代遗留下来的名碑刻石。如《乙瑛碑》《史晨前后碑》《张迁碑》《石门颂》等经典,但两千多年遗存数量有限的秦汉刻石,经过书丹镌刻,后因风雨剥蚀,多已面目不清。米芾《海岳名言》强调:“石刻不可学……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并慨叹:“余阅书白首,无魏遗墨。”更后之人只有赖“透过刀锋看笔锋”了。

随着大量汉简的问世,“由是汉人隶法之秘尽泄于世,不复受墨本之弊,昔人穷毕生之力,无所获者,还是则洞若观火……学书者能悟乎此,其成就之易,已无俟详论。”(郑孝胥语)因此秦汉简牍墨迹的发现就愈显得珍贵。简牍以丰富、翔实的书体显示了由篆而隶,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由线条向笔划转换的整个演变过程,也是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艺术由繁到简,由象形走向抽象,从表形表意走向表声的最重要的时期。

孔家坡简牍属西汉时期之物。与同时期其它地域的汉简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其字形端庄,大小比较均匀,结体规整,波画明显,用笔重而浑厚,有一种潇洒俊逸的气度。内容有《日书》《历日》两册和一方《告地书》。《日书》出土状况良好,有字简大部份字迹清晰。抄写篇目较多,内容丰富。与睡虎地秦简《日书》相比不仅文字内容相同,甚至篇式也基本相似。由于它们不仅年代相距不远,地理位置也比较接近。虽属不同的两种书体,但视其神韵却有血脉相连之处。

二十世纪简牍的大量出土,为人们了解学习简牍书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资料平台,大部分简可以说“精美绝伦”,表现为用笔率意、洒脱,章法布局参差错落,字与字之间意会神应,气通全篇,妙不可言,如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孔家坡简基本风格可以用质朴、畅达、厚重、雄健来概括,与其它西汉简相较,它的“草意”略逊,其用笔圆浑内敛,更多地保留了篆书的中锋运笔方法,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主笔一波的特点表现得极为充分自然,有强烈的抒情意识。结字参差交错,用笔轻重相间,俊俏挺拔。有的字长度是宽度的三倍,如“中”,有的甚至达到了1:4的比例,如“死”,最后的长划行笔一泻而下,痛快淋漓。这种看似“无心”的神来之笔在简中起到了疏密对比,空间造境的点睛作用。有的字是扁型,但扁而不觉迫塞,有的字呈长形,能尽显舒展。同在一支简上的字,相顾而相让,相映成趣。有些字造型奇特生动,如“復”、“温”,极尽造险之能事,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孔家坡简用笔藏露兼用,更是充满了天真烂漫的拙朴之趣。有的横画落笔重按,行笔爽辣,毫无犹豫之思。收笔有的尖而不浮,有的则上翘而带波磔,有的重按捺出,将笔法用到极致,似有千钧之力。

“波”画的形态更是极为丰富而夸张,由细到粗,反差极大。较之同时期的居延汉简遒劲峻利、奇逸放纵的风格,又显得内敛、含蓄,既有遒劲婉媚之美,又不乏坚毅挺拔之气。“大”“夭”“寅”等字的捺划重若崩云。“死”“南”“中”的长划出奇不意。“子”的钩,有的肆意掠出,有的呈楷书钩形,各具特色。“子”字的横和“去”的“厶”都处理成动态的两点,生动而活泼。这些妙迹众多的汉简,多为当时的民间和官方善书者所为,它们风格各异,丰富多彩,有着无穷的生命力,是后来学书者直窥千载书法奥秘的不二津梁。

中国的字体,从秦代到两汉是一个重要的“结点”,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大变革时期。汉代的大量碑刻不足以说明整个两汉时期的字体概貌,更不足以证实由秦隶至汉隶的演变过程,只有西汉时期的简牍墨迹,才能作为这一演变过程的来龙去脉最有力的佐证。

2000年从湖北随州孔家坡8号汉墓中出土的《日书·盗者》也出现了十二生肖,姑且称之为“孔家坡生肖”: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鬼也;辰,虫也;巳,虫也;午,鹿也;未,马也;申,玉石也;酉,水日;戌,老火也;亥,豕也。孔家坡生肖中有齐全的十二种动物,与睡虎地生肖比较起来,相同之处是都没有“犬”,不同之处是有两个“虫”,即“辰,虫也”、“巳,虫也”;“鬼”比较好理解,通“兔”字,而“马”对应的“玉石”、“酉”对应的“水日”、“戌”对应的“老火”,则比较费解。有学者据《国语·鲁语下》“季桓子穿井获羊”条,认为“玉石”是人面猴身的“夔”,转变为“猴”;“水日”是水里的“龙”,“老火”是雌雄不分的“羵(fén)羊”。

孔家坡汉墓群于1998年10月在随州砖瓦厂取土时发现。随州考古工作者随即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3年共抢救汉墓16座,出土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8号墓出土的漆木器和简牍最为珍贵,填补随州馆藏空白。孔家坡汉墓的年代为西汉早期,墓主身份多为低级官吏和中小地主。

湖北省隨州市孔家坡八號墓出土《日書》中的《星》篇,在二十八星宿每宿名下各有警示文字,提醒使用者選擇時日必須注意。其中有:“東辟(壁),不可行,百事凶。司不(府)。以生子,不完。不可爲它事。

简帛文字的优势就是文字多,篇幅长,无论是字形分析还是辞例推勘都有极大的发挥余地。但简帛文字最独特的一点就是很多简帛文献可以与传世文献对读,这又为简帛文字的考释添一新途径。由于简帛文字特有的优长,有学者形容古文字研究已经进入“大规模识字阶段”,甚至有学者认为“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这三个名词,串起了近二十年来的汉语古文字学,特别是战国文字研究的主脉”。

稍早的《孔家坡汉墓简牍》亦言:“令火胜金,令水胜火,令土胜水,令木胜土,令金胜木,是谓五胜者以占强弱;春以徼秋,夏以徼冬,秋以徼春,冬以徼夏,是谓四时”。可见,此时四时已慢慢有了五行的思想,却并未完成完全的融合,依然五行、四时单列,分别论述。

孔家坡汉简《日书》:“今日庚午为鸡血社,此毋 (无)央 (殃)邪”;“寅有疾,四日小汗 (间),五日大汗 (间)。患北君丛主。丙寅日出有疾,赤色死”,记述了丛主(丛社)作祟致人病亡、用鸡血祭社以求无邪的巫术。

《历日》(旧称历谱)保存有一年内十个月的朔日干支,以及冬至、立春、夏至等历注,为简牍的准确断年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发掘报告整理过程中,承蒙发掘领队及报告整理者张昌平先生以《告地书》及《历日》释文见示,并告知学者对其年代有不同意见。笔者初步复原《历日》后认为当是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的历谱。

孔简《历日》是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历谱,据《礼记·月令》载“季秋之月……为来岁受朔日”,则《历日》必制订于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而于年终九月颁授于郡国(据牍文随州时为桃侯国)。
孔简《历日》证明景帝后元元年确实设置了闰月,使原十月变成后九月,原十一月变成十月、原十二月变成十一月,原正月变成十二月等。因此孔简十二月立春相当于未变闰法以前的正月立春。孔简《历日》的出土可以终止对《史记》年表景帝后元二年资料的怀疑,使《颛顼历》改变闰法得到更早的实物验证。

综上所述,孔家坡汉简《历日》是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42)的历谱,气、朔、闰与《颛顼历》吻合;年序与《告地书》吻合;冬、夏至干支与实历密近等,殆无可疑。

谢谢大家,这周的分享就到这里,大家一起学习。周末愉快,晚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家坡汉简》
《孔家坡汉简》欣赏【古隶/无水印】
《孔家坡汉简》国宝遗珍
国宝遗珍:《孔家坡汉简》(高清)
孔家坡汉简
十二生肖的起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