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游荣州诗词中的地名内涵与文化魅力(四)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学家、史学家陆游(1125-1210年),在蜀6年(1172-1178年),其间在荣州任职约70天,写下诗词30余首,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陆游荣州诗词或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或描写田园风光与日常生活,或情景相融而借景抒情。在他的诗词中有许多的当时的地名,有的延用至今,有的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赵熙说:“山川为无声之史。”读陆游荣州诗词、品山川地理之名、思历史文化内涵,却仿若一部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我们便追随陆游的足迹,来领略荣州地名及文化底蕴的独特魅力吧!

六、初到三荣登城望

陆游初到荣州城,一边了解学习荣州的人文、地理、经济各方面情况,一边登上城墙,实地查看风土人情。作诗《初到荣州》《城上》等诗,记下对荣州城的初始印象。

他自西而来,沿铁山而下,一望州城,但见“乱山缺处城楼呀,双旗萧萧晚吹笳。烟深绿桂临绝壑,霜落残濑鸣寒沙。”(《初到荣州》)写出了荣州城的雄伟与险峻之美。登上城楼四望,“双双黄犊卧斜阳,叶叶丹枫著早霜。沙水自鸣如有恨,野花无主为谁芳。”“濯锦豪华梦不通,岿然孤叠乱山中。行歌满道知人乐,露积连村见岁丰。”(《城上》)“登城望西崦,数家斜照中。柴荆昼亦闭,乃有太古风。”(《登城望西崦》),见到城周老百姓丰衣足食、家有余粮,城内外道路上百姓哼着小曲、兴高采烈,仿佛一幅太古风的山水人物图。

当时的古城在今天已踪影不见,陆游的描述就只能存在我们的想象中了。唐宋时期荣地为州府所在地,建设城池较早。唐代旭川故城原为土质城墙,沿河修筑而成。宋崇宁三年 (1104年),时任荣州刺史岑象开始用石头修筑城墙。陆游见到的就是岑象修筑石城墙。后来绍熙年间增修,因为光宗皇帝(年号绍熙)到荣州任过3年刺史,为光宗潜邸而扩建城制。周二千五百五十五丈,五座城门落成: 东为富义门、南为兴贤门、西南为绍熙门、西为和义门、北为清富门。明代四川掀起了筑城高潮,明成化二十二年 (1486年),知县鲍珪因旧城过于辽阔,倒塌毁坏之处亦缺乏修缮,所以将县城缩小,改建为方圆七里,后来兴贤门因遭水浸坍塌,城墙规制再次缩减,这时城墙周长九百九十八丈,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明嘉靖三十三年 (1554年),知县刘轩增高五尺,修建环城道路,供车马通行,仍旧建成五座城门: 东为龙阳门、西为迎恩门、南为青阳门、西南为安定门、北为阳西门。明代城池的规模较宋代要小,较之后的清代基本相当,清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 六月,丈量城墙测得其长度为八百九十一丈,高度和厚度与明代数目一致。可惜的是,历经风雨千余年的城池已踪影全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了。

陆游到荣州后,对荣州历史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在他后来的诗词中多次提到了三荣、和义等名称,其实都是荣州的别称。和义是指和义郡,唐代时和义郡与荣州先后更名,到宋代后和义郡就成了荣州的别称了。他的诗词名就几次提到,有诗《自唐安徙家来和义出城迎之马上作》、词《蓦山溪·游三荣龙洞》《沁园春·三荣横溪阁小宴》《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等。这就要了解“荣”名之来源。故老相传,荣县之“荣”,来自西周初年对荣公的分封。商周之际,荣公名列十臣(其余九人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及文母)之一。周武王得天下后,为了巩固全国政权,对开国元老大行分封,吕尚封于齐,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荣公分封于荣地。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记载:“荣县、周十乱荣公之采地,其后夷公之墓在焉。”清乾隆《荣县志》云:“后周荣公佐武王有天下,名在十臣列…公名不载经传,相传公盛德留周,此其封国。厉王时,其裔荣夷公入为卿士”。嘉庆《荣县志》:“荣夷公墓,县南十里”,可见清嘉庆年间荣夷公之墓尚存。荣公封于荣地后,荣地名山名川以“荣”为名者渐多。《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荣山,荣水出焉。”古名有荣德山、荣梨山、荣隐山、荣陵山、荣门山、荣川等。据《舆地纪胜》记载,隋唐时期的荣州有“四荣”“三荣”之说。“四荣”,“四荣”为荣德、荣黎、荣陵、荣隐。至于“三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释“荣德山”云:“县东北四十一里。唐因以名州。志云:山在群山中峭拔突起,高五百余丈。有小径至山顶,以木为梯,上有石室二十四,相传皆仙真幽栖之所。一名老君山。又有荣隐山,在县北三十里,亦幽胜。一名石筠山。又荣黎山,在县东十五里,上有龙池,县有三荣之名,以此。”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分资州设荣州(因界内荣德山而名)。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荣州为和义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和义郡复为荣州。北宋沿袭唐制。治平四年(1067年),因“旭”与宋神宗御名“顼”音同,为避讳,改旭川县为荣德县。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升荣州为绍熙府,治所设于荣德县。元代先后设绍熙军民宣抚司和绍熙路。从唐至元,荣地长期为州、郡、府、路与县共署之地,为川南政治中心,如《蜀中广记》所言:“荣虽山谷间,实为郡国一都会。”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夏,仍置荣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荣州为荣县,延续至今。

七、夜郎城里叹途穷

陆游在诗词中多次提到了夜郎,诗句中先后记道:“传者或云古夜郎”“夜郎城里叹途穷”“我虽流落夜郎天”“老欠题诗到夜郎”“白帝夜郎俱不恶”等。

“夜郎自大”一词在历史上非常著名,比喻不自量力、妄自尊大。来到了荣州后,陆游对“夜郎”的认识也在逐步的改变。从认为是传说到认可,从认为闭关自守、妄自尊大到感觉美好。

那么,荣州到底和夜郎有何关系呢?相传,荣地为古夜郎国,又传为竹王出生地。有以下相关古籍记载:《华阳国志·南中志》:“有竹王者,兴于遯水。”《太平寰宇记》云:“荣州,和义郡,今理旭川县,禹贡梁州之域,古夜郎之国”。又云:“旭川县…竹王庙,蜀记云:昔有女人于溪浣纱,有大竹流水而触之,因有孕,后生一子,自立为王,因以竹为姓,汉武使唐蒙伐牂牱斩竹王,有此故,故土人不忘其本,立竹王庙,岁必祀之,不尔为人患”。

《通典》:“今犍为阳安、安岳之西境,仁寿、通义、和义、资阳,皆故夜郎侯国。”《太平御览》卷第一六六引《九州要记》曰:“和义郡,古夜郎之地。”《事林广记》卷一:“竹王祠,在荣州,昔有女浣纱有大竹流,触之有孕生子因为姓,土人祠之。”清乾隆《荣县志》卷一:侯生荣东遁水,后以功封夜郎王。东汉、晋、宋皆因之,为南安县。清嘉庆《荣县志》:“夫多同生而为英,变夷归夏,宜其死而为灵,享祀无穷,此竹王之有祠于荣所由来也。即嘉州之竹公祠,又何独不然。至若遯水溪边浣纱剖竹,事属荒渺,存而不论可也。”从以上古籍记载来看,荣州是夜郎国或者夜郎国候国是无疑的。关于竹王出生地,乾隆县志将荣县东遁水与《华阳国志》记载的遯水相联系,又有竹王祠相印证,加之考证四川和贵州许多县志均无遯水的记载,个人认为竹王出生地为荣州的可能是存在的。

陆游在《西楼夕望》里写道:“夜郎城里叹途穷,赖有西楼著此翁。”大体反映了作者在荣州70天的心情,表达了他壮志未酬的现实与悲愤之情。陆游在荣州时50岁,先后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镇江府通判、隆兴府通判、夔州通判、南郑幕府干事、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蜀州通判、嘉州通判等职,任荣州知州职位并不低于以前的职位,他为何有“夜郎城里叹途穷”之感叹呢?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理想。他在《夜读兵书》写道:“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就是他愿意以身报国的心声。陆游初入仕途(1155年),到荣州任职(1174年),期间20年,大部分职务任通判,与军职有关,特别是任南郑幕府干事时,亲临抗金前线参与军事工作。到荣州任知州虽然比通判高一级,但与他的理想抱负越来越远,壮志未酬之情在他荣州诗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国开国元勋周恩来评价陆游:“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阁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荣县的“荣”从哪里来?
宋代诗人关于蒲圻(赤壁)的诗词
【西南作家•散文】曾令琪/啸台龙岫东归吟——陆游《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赏析
潮阳这里南望练江如带,田园如画...你来过吗?
吴江县衙的历史考证
【历史文化】康熙《荣县志》里的历史滋味‖刘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