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溪河流淌的时空记忆

 越溪河为岷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威远县越溪镇清风砦青峰岭(分水岭),主流自西北经越溪镇八角庙、越溪镇场、碗厂镇场、铁马桥进入仁寿县后,再向南转折回威远县境内,绕过小河镇场后,于小河镇新同村进入荣县,主流再南下经荣县于佳、双古、长山、保华、留佳、东佳、新桥、古佳等乡镇进入宜宾县,经宜宾县合什、征远、柳嘉、沙沟、改进、观音、徐家、隆兴、越溪、古柏、大塔、缸平、黄伞等十三个乡镇后汇入岷江。越溪河威远段(含仁寿)河长48.3公里,大小支流及溪沟35条,流域面积257平方公里,其中威远县境内200平方公里。越溪河宜宾段流长105公里。

越溪河有拥斯茫水、大牢溪、赖溪、官渡河等古名称。拥斯茫水是越溪河最古老的名字,它伴随井研、始建等隋朝古县在越溪河流域上游的置废而记载于史料中。据一九九版《井研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废蒲亭县,改置井研县,治所在拥斯茫水,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治所自拥斯茫水移至今址。据一九九版《仁寿县志》记载:隋开皇十一年(591),改始建镇为始建县,治所在拥斯茫水(一说在今仁寿汪洋镇场,一说在今仁寿松峰场)。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始建县,中下,北至州(陵州)五十七里。本汉武阳县地,隋开皇十年于今县立始建镇,大业五年改镇为县,圣历二年移于仁寿县界置其旧县,复置始建镇。铁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出。诸葛亮取为兵器,其刚利,堪充贡焉。”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始建县旧治拥斯茫水,唐圣历二年(699)移治荣祉山(今仁寿镇子场)”。据一九九版《井研县志》记载: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始建县废为镇入井研县。

越溪河南下纵贯荣县县境。大牢溪也是越溪河的古老名字,它伴随冶官、大牢、咨官、旭川、资官、应灵等古县和荣州在越溪河流域中上游的置废并载入史料。据一九九三年版《荣县志》记载:晋末安帝义熙十年(414),分南安县东部置冶官县,(荣县)县境属犍为郡的冶官县(治所在今仁寿汪洋镇场)。隋初,冶官县废。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在今(荣县)县城设大牢镇。开皇十三年(593),改大牢镇为大牢县,时(荣县)县境属大牢,隶属资州。因(荣县)县界有大牢溪而得名。大牢溪即越溪河(拥斯茫水)。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复设咨官县(冶误为咨),隶属犍为郡,咨官县治地移今县西来牟铺,(今荣县)县境为大牢、咨官县各一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划资阳郡(资州)的威远、大牢二县于公井镇(今自贡贡井区)置荣州,(荣州)因界内荣德山而得名,同时升公井镇为公井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大牢县之一部设旭川县(治所在今荣县县城),大牢县治所西迁至金山寺(今乐山金山镇)。贞观六年(632)荣州治所由公井迁大牢,割嘉州的资官(隋代咨官)县隶荣州。唐高宗永徽二年(651),荣州治所由大牢迁旭川。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荣州为和义郡,改大牢县为应灵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和义郡复为荣州。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旭川县,中下。郭下。本汉南安县地,贞观元年于此置旭川县,因县有盐井号旭井,取以名县。荣德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铁山,在县北四十里。大牢溪,出县北铁山下,南流,经县北。威远县,中下。西至州七十里。本汉资中县地,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威远戍以招抚生獠,十一年改戍为县,属资州。武德元年,改属荣州。铁山,在西北四十里。威远镇,在县城内。县有盐井七所。应灵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县界有大牢溪因取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应灵县,有盐井四所。”

越溪河河水奔流至宋朝时,越溪河在称为大牢溪的同时又多了一个赖溪的古名字。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应灵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隋置太平镇,寻改为县。唐武德元年割资州之大牢、威远二县,于公井为县,六年自公井县移州于大牢、威远二县界,贞观初移于旭川县,天宝元年改为应灵县。大牢溪水一名赖溪。……资官县,西北九十里,元四乡也。本汉南安县地,晋义熙中置资官县,属犍为郡。唐武德初改郡为县,属嘉州。贞观六年割属荣州,旧名资字误。铁山,在州西北一百里,从资州月山县西来,其山出铁。拥思水(拥斯茫水)在县西二十里,从陵州始建县界南流至县流至县西,又南入戎州宜宾县界。”。大牢溪因何别称赖溪?北宋《太平寰宇记》在陵井监条目中对盐井作了如下记载:又仁寿县界别有五井。(仁寿县七井)二井见在(营井、蒲井),五井废(赖宾井、石羊井、赖因井、仁寿井、奴襄井)。井研县二十一井,五井在(研井、陵井、井、律井、田井),一十六井废(獠母井、还井、赖伦井、石烈井、茫井、宋井、桶井、柳泉井、赖郎井、遮井、新井、董川井、潘令井、小罗井、依郎井、带井)。始建县七井,一井见在(罗井,今名罗泉井),六井废(塔泥井、石缝井、赖胡儒井、赤石井、赖子井、赖溲井)。贵平县一井(上平井)。右(又)陵井监盐井诸县计十井(指以上见在的九井,再加陵州得名的陵上井),日收盐四千三百二十三斤。清光绪《仁寿县志》在始建县条目下记载有两条编纂者按:①续纂,治南五十里,镇子场有古碑记,称始建镇者是也。拥斯茫水今称官渡河,在场南四十里。荣社山(荣祉山)即儒社山,在场北十里。通志列始建废县入井研,井研志因之。井研北至界牌二十里,西北至狮子岩四十里,即与仁寿交界,幅员浅狭,无绿复置一县。而仁寿南交井研之界计九十五里,则始建废县当属仁寿无疑。②补纂,镇子场珉宫侧,两掘隋碑(应为古碑)。前掘断碑仅留“始建县大业四年,北去州”数字。后掘全碑,于始建县下注“北去州四十里,南去赖藕五十里,次南去赖漫六十里,次南去荣州七十里”。按北去州昔陵州也,始建为陵州属县,故径称州。次南去荣州即今荣县。惟赖藕、赖漫均无考,不能详其所在。查寰宇记载始建七井有赖胡儒井、赖溲井,又载仁寿七井有赖宾井、赖因井,井研二十四井(此按有误,应为二十一井)有赖伦井。碑泐赖藕、赖漫等名,大率近产盐地,纵非设立官司亦巨镇也。从北宋《太平寰宇记》和清光绪《仁寿县志》相关史料记载可以看出:一是唐宋时期大牢溪中上游盐业发达,以姓名井、以井名镇情况多见,盐井中赖氏井比列较大。二是镇子场古碑所泐赖藕、赖漫,应属“仁寿县界别有五井”中的二井,且从赖藕、赖漫所处方位和与陵州(仁寿)的距离看,赖漫的位置已抵达或超过了分水岭,可能属荣州(威远)边界。笔者据此认为:大牢溪又名赖溪,与其流域内分布着众多的赖氏盐井巨镇相关,今荣县来牟镇在宋朝时称赖牟镇,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摄知荣州时有诗作《赖牟镇早行》就是佐证。

越溪河中上游在清末时,被分段取名,有官渡河、长山河等古名称。据清光绪《仁寿县志》记载:“拥斯茫水在荣县西,自仁寿县流入荣县,又南入犍为县界。长山河在荣县西十里,一名清水河。中有柏林、七里、鱼箭、鱼、龙叶、叶等滩『通志』。……拥斯茫水即今官渡河也,源出威远县北分水岭,自曹家沟、经家沟、积福场、五皇、碗厂场、平滩、高滩、刘田坝,下流为官渡河,又南经和尚岩下流为江口河,又南经廖家扁、龚家坝,又南经荣县长山桥为长山河。”

在清朝乾隆、嘉庆、光绪三部《威远县志》中没有越溪河水系的记载,这是因为越溪河源头地域在清朝属仁寿县管辖。据一九九版《仁寿县志》记载:195811月,汪洋区所辖的越溪、白果、青林、永建、太和、两河、玉林、碗厂(大部分)及回龙区所辖的复立、富强和回龙(大部分)共11个公社划归威远。

越溪河滔滔溪水,流淌在朝代更替的时空隧道里,它滋养出了流域内上千年的盐铁文明。愿穹隆青山常绿,拥斯茫水长流。

陈廷德

一二年五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光《仁寿县新志》•山川(下) | 古伯良
四川这个县人口162万,是四川人口第一大县!
关于宋朝时期威远县的疆域和乡镇
仁寿县义务教育2018年秋招生政策解读(三)家长最关心的划片招生范围!
自贡导游词
四川省1个县,建县历史超1400年,人口近70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