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本章分别讲述毫针概述、练针法、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方法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 
毫针概述

      ◆ 练针法

      ◆ 针刺前的准备

      ◆ 针刺方法

      ◆ 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 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毫针是针刺治病的主要针具,临床上应用最广。大凡能刺灸的腧穴,均可使用毫针进行针

刺。目前临床上所用的毫针,虽然源于古代的毫针,但不论从制针的原料,针身的粗细、长短

以及工艺等都与古代毫针有较大的差异;目前制针的原料,多是选用不锈钢丝为主,但也有用

金、银或合金等为制针原料的。

  毫针是用金属制作的,一般以不锈钢所制者为主。因为用不锈钢制作的毫针具有较高的强

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热和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所以目前被临床上广泛采用。

应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传热导电性较好)一般临床比较少用。至于铁针和

普通钢针,因容易锈蚀,弹性、韧性及牢固度也差,除偶用于磁针法外,目前已不采用。

  毫针可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分。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称为针尖,又

称针芒。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称为针身,又称针体。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称为针根。用

金属丝缠绕以便于执针的部分称为针柄。针柄的末梢部分称为针尾
[如图Ⅰ]

  

 毫针的规格

  毫针主要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而定有不同的规格[见表Ⅰ][见表Ⅱ],一般临床以25~

75mm(1~3寸)长和28~30号(0.32~0.38mm)粗细者最为常用。短针多用于耳针及浅刺中,

长针多用肌肉丰厚部穴位的深刺中。

  

 毫针的修藏

  毫针的修藏,是指对针具的维修和保藏。保藏针具,是为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

锈、污染等。因此,对针具应当妥善保存。藏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和藏针夹等。若用针盒

或藏针夹,可多垫几层消毒纱布,将消毒后的针具,根据毫针的长短,一一分别置于或插在

消毒纱布上,再用消毒纱布敷盖,以免污染,然后将针置入、盖好,高压消毒后备用。

  针是治病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应随时注意针尖是否有钩曲或过钝,针身是否有弯曲

等。若针身弯曲、针尖过钝或有钩曲,不仅直接影响进针,而且易于使病人感到刺痛,影响

治疗效果。因此对针具应随时检查,经常维修,将检修针具基本方法,介绍如下:

  针身的检修:检修时应注意针身有无锈蚀、急弯或一般弯曲。若一般弯曲可用手指或竹

片,挟住针身,将针身捋直。若属急弯,针身有锈蚀,一般应弃之不用,以免折针。同时也

应检查针柄与针身是否衔接得牢固,形成一体,如针柄针身接触不牢,则不宜应用。

  针尖的检修:检修时应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尖钝和针尖偏正。若针尖不正、有钩、过

钝时,可用细砂纸或细磨石磨好,使针尖正直光滑,尖而不锐,圆而不钝,过锐则易弯成勾,

过钝时易痛,因此务求磨成如松针状为宜。


               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由于毫针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

   就很难力贯针尖,减少刺痛。对各种手法的操作,也不能运用自如,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针
   
   刺练习,是初学针刺者的重要基本技能训练。

      ◆ 纸垫练针法

      ◆ 棉团练针法

      ◆ 自身练针法

      ◆ 练针法小结




   

  用松软的纸张,折迭成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

紧,做成纸垫[如图]。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地持1.0

~1.5寸毫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并渐

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另换一处,反复练习[如图]。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

基本手法。
                                      

 用棉花作衬,外用布将棉花包裹,尽量包紧包实,用线封口扎紧,做成直径约 6~7厘米的棉团

   
[如图]。练针方法同纸垫练针法,所不同的是棉团松软,可以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手法的练习。

   进行练针时,要做到捻转的角度大小,可以随意掌握,来去的角度力求一致,快慢均匀。在这一过程

   中也可配合提插的练习,同时锻炼捻转的速度,一般总的要求是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去

   一致,频率的快慢一致,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对针具的选择,现在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因不锈钢不仅能防锈蚀,耐热,而且具有一定

的硬度、弹性和韧性。金质、银质的针,弹性较差,价格昂贵,故较少应用。在临床应用前还须

按照要求注意检查,以免在针刺施术过程中,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在选择针具时,除应注意上述事项外,在临床上还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

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

粗细适宜的针具。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女

性,体弱,形瘦,而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至于根据腧穴的所在具体部

位进行选针时,一般是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

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

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1.0寸的针,应刺入1.0寸时,可选1.5~2.0寸的

针。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的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

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用坐位,易

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又如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在留针过程中,病人

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因此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

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

则,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见图Ⅰ]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见图Ⅱ]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见图Ⅲ]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见图Ⅳ]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见图Ⅴ]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见图Ⅵ]

  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具体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部位。

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时,就不应

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位。如因治疗需要和某些腧穴定位的特点而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

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

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

  应用针刺必须严格注意消毒灭菌。针刺前的消毒灭菌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生的手指和

病人的施针部位。

  
针具器械消毒:方法很多,应尽量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 高压蒸气灭菌:将毫针等针

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一般在1.0~1.4kg/cm2的压力、115~123℃的高

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才可达到灭菌要求。

  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在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器

械消毒液内浸泡(如0.1%新洁尔灭加0.5%亚硝酸钠)。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镊子等也需进

行消毒。经过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外以消毒纱布遮覆。

  
医生手指消毒:医生的手,在施术前要用肥皂水洗刷干净,或用酒精棉球涂擦后,才能

持针操作。   

  
施针部位消毒:在病人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的棉球擦拭,应从中心点向外绕

圈擦拭。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涂擦脱碘。穴位皮肤消毒后,必须保持洁净,

防止再污染。

“得气”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感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病人对进针后的针刺感觉,又称

“针感”;施术者根据针感掌握刺激的手法操作,以达到有效的刺激程度。二是施术者手指对针

刺入皮肤以后的感觉,又称“手感”,施术者根据手感去寻找、调整针感,使针感达到治疗疾病

所需要的程度。

  ①针感

  针感是指从进针开始到出针为止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感觉。由于刺激部位与组织结构、个体

感觉差异及对感觉的形容不同,可反映出各式各样的针感;这些针感不但产生于针刺的局部,还

会向其他部位传导。并经过某些特殊的方法诱发,用压力可阻断[见图1][见图2][见图3]

[见图4]。

  ②手感

  手感是医生在刺针过程中,针尖经过和遇到的各种组织的感觉,从感觉中可以得知针尖刺到

的是何种组织,并从中得出在进针过程中病人的针感,以及针感的性质和强度,并根据手感调整

针感,使其达到治疗疾病的针感。

  总之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

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

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

麻、胀、重等感觉[见图1][见图2]。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

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如图1][如图2]
      
   

            图1              图2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

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

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

以下几种: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

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见图Ⅰ]

  

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

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

针。[见图Ⅱ]

  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刺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使

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位置,将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据需

要选用适当押手配合行针。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

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见图Ⅲ]

  

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

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见图Ⅳ]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

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少病人的疼痛。此外,也有采用针管进针的,即备好玻璃或金属制成的针

管,针管长度约比毫针短2~3分,以便露出针柄,针管的直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进针时

左手持针管,将针装入管内,针尖与针管下端平齐,置于应刺的腧穴上,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

分,用右手食指叩打针尾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即可使针刺入,然后退出针管,再运用行针手法。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

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

环节,也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

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

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

于以下三个方面:

  功能状态: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而

有补和泻的不同效果。

  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现实热、

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如胃肠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

止痉而使疼痛缓解。肠胃蠕动缓慢而呈弛缓时,针刺可以增强肠胃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这

种针刺补虚泻实的调节作用,和机体的正气盛衰有密切关系。如机体的正气充盛,则经气易行。

若机体的正气不足,则经气不易激发或数刺乃行。

  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有些腧穴

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譬如足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

商、十宣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在临床上为了

使针刺产生补泻作用,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

手法。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主要针刺补泻手法,介绍如下:

  ①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见图1]。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见图2]。

  ②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

法[见图1]。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见图2]。

  ③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见图1]。进针时疾速刺入,多

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见图2]。

  ④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见图1]。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

的方向刺入为泻法[见图2]。

  ⑤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

  ⑥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见图]。

  ⑦平补平泻:称为单式手法,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后即可出针(如左图)。



  以上各种手法,临床上可以相互配合应用,此外并有如下的复式手法:

  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

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

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见图]。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

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

(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

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见图]。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

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热性疾病。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

    出针。出针是整个毫针刺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操作程序,预示针刺结束。

     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

    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缓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猛拔),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如图]。

      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

    
”的方法出针[如图]。

      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①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

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

  一般分下列三种角度[如右图]: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

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

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角左右

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②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

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原则的介绍。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

深刺。

  总的来说,针刺深度是以既有针感,同时又不伤及脏器为宜。[图示]

  针刺的角度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讲,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

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

的角度和深度。至于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也有影响,也应予以重视。


                               上一层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

种针刺手法。

  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①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

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

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至于提插幅度的

大小,层次的有无,频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时间的长短等,

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医者所要达

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

   

  ②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

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

捻动的操作方法。至于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

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

的特征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灵活运用。

  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

况,灵活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辅助手法:是进行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

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

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如下图)。

          

       循法Ⅰ                循法Ⅱ

  ②刮柄法:亦名划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

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下得气时,用之可激发

经气,促使得气(如下图)。
          
        刮法Ⅰ                刮法Ⅱ

   
③弹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手指

轻轻叩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

速行(如左图)。





   ④搓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

食、中三指持针柄向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搓2~3

周或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应用,以免

使肌肉纤维缠绕针身。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

的作用(如左图)。

   ⑤摇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

此法若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的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刺或平刺而摇,一

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可使针感单向传导(如下图)。

             
    摇法Ⅰ(直立针身)           摇法Ⅱ(卧倒针身)

     ⑥震颤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

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

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

的作用(如左图)。

                                         上一层
 当毫针刺入腧穴,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穴内者称为留针。留针是毫

针刺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

长刺激作用,还可以起到候气与调气的目的。

  针刺得气后留针与否以及留针时间久暂,应视患者体质、病情、腧穴位置等而定。如一般病

症只要针下得气并施以适当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置
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症,如

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某些急腹症、破伤风角弓反张者,必要时可

留针数小时。而对老人、小儿患者和昏厥、休克、虚脱患者,不宜久留针,以免贻误病情。留针

方法主要有下列两种。

  静留针法是针下气至后,让其自然地留置穴内,不再运针,到时出针[如图]。临床多用于

对针感耐受性较差的慢性、虚弱性患者。

  动留针法是针刺入腧穴先行针待气至后,留置一定时间,在留针时间反复运针,称为动留

针法,亦称间歇行针法[如图]。本法的作用,在于增强针刺感应,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此外,

临床用于针后经气不至者,可边行针催气,边留针候气,直待气至。

  医者对留针必须重视,首先要排除不适于留针的患者,如不能合作的儿童、惧针者、初诊

者、体质过于虚弱者;其次要排除不宜留针的部位,如眼区、喉部、胸部等;再次要排除不适宜

留针的病情,如尿频、尿急、咳喘、腹泻等类病症。对需要留针、可以留针者,在留针期间,应

时刻注意患者的面色和表情,防止晕针等意外发生。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

   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

   

 症状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

   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

   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

   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

   施。

   

 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

   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

   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

   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

   未然。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原因

      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

    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

    痛。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

    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图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

    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入体内。

     

 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

    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碰撞和压迫。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称为血肿。   

     
 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现象

       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

     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

     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

     压迫针孔。
                         
上一层

 

 原因

  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有督脉和华佗

夹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

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

  
 症状

  如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伤脊髓,可

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处理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马上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

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进行及时抢救。

  
 预防

  凡针刺督脉腧穴如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针刺

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

刺手法。
 
 原因

  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有督脉和华佗

夹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

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

  
 症状

  如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伤脊髓,可

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处理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马上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

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进行及时抢救。

  
 预防

  凡针刺督脉腧穴如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针刺

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

刺手法。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

     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

     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

     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

     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

     针。

     

 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

     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断针或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

     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

     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

     能进行及时的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现象

       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

     之下。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

     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

     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侧,使断针暴露于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

     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认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

     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

     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的处理,

     不可强行硬拔。

  
 原因

  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

气胸。

  
 症状

  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烦燥、恐惧,甚则

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时,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呈鼓音,听诊肺呼吸音

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X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有的针刺创伤性轻度气

胸者,起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了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处理

  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

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

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

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预防

  医者针刺时要集中思想,选好适当体位,根据患者体形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

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不宜长时间留针。

                               上一层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

    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

    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

    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

    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

    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

    重的不良后果。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

    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

    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

    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

    重的不良后果。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

    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上一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毫针刺法基本操作
《中医刺灸》(全本)
【中医学】10 针灸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针灸取得神效特效的关键点
披露:民间祖传针灸绝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