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现及鼎力提携齐白石的“伯乐”:陈师曾

发现及鼎力提携齐白石的“伯乐”:陈师曾

2014-12-25

陈师曾,中国近现代画家。名衡恪,号朽道人、圬者、槐堂,原籍江西修水。1898年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学习,1902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江西教育司长,1913年后至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北京国立高师及北京美专教授。他主张感情移入和画外功夫。他作画讲创造、重生动、求意趣、师造化,他的许多写生小品,尤其是庭院园林小景,意趣盎然,都是从生活中写生得来。在当时临摹成风的画坛中,能独树一帜。他重视理论研究,撰有《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等论文,出版有《陈师曾先生遗墨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中国绘画史》等。

1876年3月12日,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原籍江西义宁州(今修水县),乳名师曾,名衡恪,后以字行,号朽道人,又号槐堂。祖父陈宝箴,清末维新派著名人物,官至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父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清进士,官至吏部主事,著名诗人。
1880年,祖父陈宝箴迁官,全家由湖南长沙迁至河南河北道。生母罗氏病逝。
1883年,全家随陈宝箴迁官至杭州。
1886年,陈宝箴罢官,全家复居长沙。随尹和伯入门学画。
1894年,陈宝箴任湖北布政使,迁居武昌。从周大烈(印昆)学文学,从范仲霖学汉隶、魏碑。冬,与范肯堂之女成亲。
1898年,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1901年,转至上海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
1902年,与二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后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
1904年,与鲁迅同邀即将动身回国的沈瓞民在东京日叱谷公园,共议国事,揭露日俄战争真相。
1905年冬,师曾与弟隆恪、寅恪同返南京。
1906年,师曾在东京与李叔同相识。李在日本上野美术学校习油画,两人往来甚多。
1909年2月,作《花卉人物山水册页》,其中《逾墙》一画上题:“有所谓漫画者,笔致简拙,托意俶诡,涵法颇著。日本则北斋之外无其人,吾国瘿瓢子、八大山人近似之,而非专家也。公湛吾友以旧绢嘱画,遂戏仿之,聊博一粲。”
夏,毕业归国,被聘为江西教育司长。
有《读大人携家集淮舫诗感赋》、《公湛以诗酬我之画,复以诗报之》、《晴庐晚眺》、《至前妻范氏墓所》等诗。
1910年,归国。先就职于江西教育厅,不久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从吴昌硕学画。
1912年,翻译《欧西画界最近之状况》。
1913年,应聘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同年秋赴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博物教员。
1916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
1917年,结识齐白石。
1918年,应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导师。
1920年,与周肇祥等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在《绘画杂志》发表《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中国人物画之变迁》等文。《陈朽画册》出版。
1921年,发表《文人画之价值》。
1922年,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此次带去的齐白石画作深受日本观众欢迎。冬,上海中国书画保存会成立于上海,陈师曾与王一亭、章一山、黄宾虹、吴待秋、张伯英均为该会重要成员。
1923年,梅兰芳从师曾习画。陈师曾作画以记之。6月,接家书,知继母俞淑人病重,即急南归亲侍汤药,29日俞淑人卒。师曾因过度劳累,患伤寒。八月初七(公历9月17日)逝世于南京。终年47岁。

1920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教师陈师曾(左四)、王悦之(左五)、李毅士(左六)等合影

  陈师曾在我国绘画史上,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尊他为大师,亦不为过,他去世时,吴昌硕挽曰:“朽者不朽”。陈师曾虽然留学日本,接触过西洋绘画,但有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人根基,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在花鸟、山水、风俗人物绘画领域有着极高造诣。
  花卉直接学习吴昌硕,上师古人,徐渭、陈淳、八大山人、石涛以及“扬州八怪” 诸家皆有涉猎,并且将技法融为己用,笔墨上并不特意突现某一家的特点,创作时挥洒自如,自由奔放,蕴藉的笔墨中多俊爽雄丽之致,鲜明的色彩中不失高雅的格调。作品取材既有传统的折枝花卉,也有对景写生的身边景物,无拘无束。陈师曾山水明确脱离四王风格,笔法苍劲,有石涛、石谿遗风,邓以蜇评曰:“民国初年有陈师曾者,江西诗翁陈散原之子,家庭熏习,隽雅成性,独具只眼,思有以挽颓风。四十以后之作,深得二石之意。惜不永其年。”其山水创作努力恢复中国画“师造化”传统,突破清以来程式化的陋习。其弟子俞剑华评价其山水画说“树木的穿插似黄子久,山势的重叠似王叔明,苔点的嘲浑似吴仲圭,笔力的坚强似沈石同,效法的简单似李流芳,集合诸家之长而独其面目,并无专似某一家。无论画树画山,全用中锋篆箱之笔,加以匀勒,深见笔力。”陈师曾最具特色的绘画题材是表现现实的风俗人物画, 取材紧贴生活,画法写实简括,面貌清新,别具一格。1912年,他在李叔同主办的《太平洋画报》上刊登简笔画,意味诙谐,丰子恺认之为“中国漫画之始”,后来丰子恺的漫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陈师曾的启发和影响。创作于1914—1915年间的《北京风俗图》是陈师曾美术创新及文人画思想最全面、最彻底的诠释。画面所写北京市民之种种生计,真实的反映普通民众生活和市井百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题材的选择体现了陈师曾对西方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吸收,开创了现代现实人物画新风。

陈师曾 北京风俗·墙有耳

  陈师曾不仅是一位画家,他在美术史研究和美术教育领域取得了不斐的成就。他有多部理论著作闻名于世,而这之中最主要有两个理论成就,一部是《文人画之价值》,另外一部是《中国绘画史》。
  《中国绘画史》是在陈师曾去世后刊印出版的他在艺校授课的讲义,这本书成为近代出版的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此书共分为三篇,分别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上古史总共分为六章,简要介绍从夏商周至隋朝各个时期绘画发展大要。中古史自唐朝、五代、宋朝至元朝各列一章。近世史为明朝和清朝时期的绘画。自唐朝起,每章之前专门设立一节内容叙述该朝代的文化背景,然后再分别论述每个朝代的花卉、人物、山水等绘画门类的变迁,特别是对每个时代的代表画家与重要流派分别进行了专门论述,可以说《中国绘画史》是一部条理清楚、体例完整、逻辑严密的编年体美术通史。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有关画史的专题论文,如:《中国人物画之变迁》、《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等。

陈师曾山水画作品


  《文人画之价值》是陈师曾最具影响力的一文。在此文中,陈师曾是以19世纪以来西方现代诸流派,如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表现派反再现、反写实的这种转变为其理论基础,并引入象征的概念和移情论的观点为其理论依据。试图从世界文化或比较美术的全方位视角具体而深入地来探讨艺术自身规律的。《文人画之价值》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文人画的主要观点:(1)、文人画是一种陶冶心灵的方式,发表个性与其感想的态度。(2)、文人画的不求形似是一种进步。(3)、不应降低文人画的品格去求取文人画的普及,而应发挥文人画的特质引导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4)、文人画所代表的是中国艺术的精髓精神,复兴文人画,当具备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者,乃能完善。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理解和评价,同时也体现了陈师曾自身所追求的艺术理想。(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师曾,文人画的坚实守护者!
陈师曾书画艺术作品
齐白石: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陈师曾与北京画坛
陈师曾(1876-1923) - 中国近代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提携齐白石的国画大师陈师曾作品集 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