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仓皇逃离齐国遇“车祸”,岂料成就一流传千古的村庄名

轻轻地来,未必能轻轻地去,尽管孔子没心情挥一挥衣袖,也没功夫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了一捧米。这是孔子离开齐国时的状态。

《孟子·尽心下》云:“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意思是说,孔子离开鲁国时,因眷恋家乡,一路走得很慢;离开齐国时,将淘好的米捞起就走,行色匆忙。

孔子被后世奉为圣人,但在他生活的春秋时期,只能算是一个学者,一个名士,一个不得不靠授业、游说、编著讨生活的落魄之人。

孔子是鲁国人,出身没落贵族,“贫且贱”(《史记·孔子世家》)。二十岁左右时,孔子在鲁国先后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吏)和“乘田”(管理畜牧的小吏)。“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孔子说这话,显然是对自己怀才不遇,只能做像委吏、乘田之类的“鄙事”而心有不甘。后经过十年的发奋努力,孔子学业大成,远近闻名。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齐景公、齐相晏婴出访鲁国,办完正事后,抽空会见了孔子,并向他询问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史记·孔子世家》),选用人才不拘一格,赏赐爵位毫不吝啬,故能称霸。对于孔子的见解,齐景公很满意,并对他表示出了好感。

五年后,也就是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兵败,先投奔齐国,后辗转至晋国。因鲁国大乱,孔子恐祸及自身,也带着弟子去了齐国,一则避难,二则寻求发展。孔子原本以为齐景公会为他举办盛大欢迎仪式,但他没等到鲜花掌声,只好在齐国大夫高昭子府中栖身,做了一名家臣。

之所以投奔高昭子,除了高昭子是个文人,有共同语言,还在于高昭子身居高位,与齐景公关系密切,“欲以通乎景公”。孔子想通过高昭子传话,以得到齐景公的召见,但齐景公一直没有接见孔子。在漫长的等待中,孔子无所事事,“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喜欢美食,更喜欢吃肉,且非常挑剔。“三月不知肉味”究竟什么意思?普遍认为,孔子学习和研究韶乐着了迷,三个月没理会肉食,用他自己的话,“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音乐的魅力果真有这么大吗?能让一个肉食者放弃香喷喷的美食吗?听音乐和吃肉难道不能并存,二者只能取一项吗?这显然不科学!

笔者认为,“三月不知肉味”是说孔子三个月没吃到肉。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基本的保暖都难以保障,“五十可衣帛,七十可食肉”(《孟子·梁惠王》),只有身居高位的“肉食者”和上了年纪的老人才有这种待遇。当时,孔子不过是个流亡者,寄人篱下,生活窘迫,何以食肉?能吃上米就不错了。

到了第二年,齐景公终于召见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字纲常以及“政在节财”(《史记·孔子世家》)的高论,又让齐景公很受用。高兴之余,齐景公准备划出一块地封给孔子,但遭到晏婴反对。理由很简单,孔子这套治国方针不符合齐国国情。齐景公敬重晏婴,此后就不那么待见孔子了。

齐景公虽然没有对孔子下逐客令,但“闲待之”,自生自灭吧。不过,孔子并不气馁,仍赖在齐国,还想伺机觐见齐景公宣传治国思想,而且一待就是两年,这让以晏婴为代表的齐国贵族很厌恶,以至于“齐大夫欲害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连刺客都要出动了。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正在淘米准备做饭,慌乱之际,“接淅而行”,米还没来得及下锅,便以手捧米,仓皇而逃。

早在鲁国时,鲁昭公曾送给孔子一乘车,两匹马。孔子赴齐时,马车走得很慢,很顺利;去齐时,马车一路狂奔,很狼狈。从齐国到鲁国,只能由临淄折道先向西,绕过泰山后才能南下到达曲阜。马车行至临淄西渠丘狄水时,因正值汛期,河水湍急,又无桥梁,孔子不禁顿足而叹,“噫!滔滔皆是,欲济无梁,吾道穷终,良可浩叹”(《山东通志》),老天啊,你这是想要我的命吗?

为了逃命,孔子不得不冒险趟水而行,结果遇到惊魂一幕,车轮咔嚓一声陷入河底深洞中,两匹马受到惊吓,挣脱而跑,把孔子一行凉在车上。孔子索性以车为桥,总算过了狄水。在村民的帮助下,车被拉上河岸,马也被找回,孔子这才重新坐上马车向西而去。后人感叹此事,便在孔子陷车处建桥,取名马车桥。

对此,桓台顺治年间进士、山西监察御史傅扆专门做过考证,并在《新城轶事》中记述,“渠丘有狄水,昔孔子适齐返鲁,陷车马于此,乃作《狄水之操》以自哀,故后人为桥,因以名焉”。《桓台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孔子乘车由齐返鲁经此,车马陷于村旁河(狄水)中,尔后,村民在此建桥,取名马车桥”。

以当时的条件,木桥肯定简易而粗陋,却为过往行人提供了便利;再者,孔子是名人,不少人慕名而来寻访孔子足迹。一时间,当地乡民及外地客商也纷纷在马车桥两岸定居,以马车桥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日渐繁华。后来,为了纪念孔子,村民便以“马车桥”为村名,后简化为“马桥”,后来又有了马桥镇。

“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车两马,曾过此地”,这是后世村民在马车桥村西九仙庙上的立碑刻记。历经秦汉唐宋元明,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一代诗宗王渔洋来到马车桥,看到桥附近繁荣景象时忍不住诗兴大发,作《清沙泊马车桥渡诗》:“清沙碧水对斜晖,马车桥渡接翠薇。泊上马嘶送棹去,柳下吟诗待船归。沙草数从群鸥散,酒栈万家一鹭飞。谁悟轻舟寻范蠡,清沙水泊独望机。”

公元1967年,因狄水干涸,马车桥的桥面被拆除,昔日狄水之上的马车桥已荡然无存了。孔子奔鲁事件,发生于公元前515年,距今已两千多年。当年,孔子行色匆忙,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马桥这个千古流传的村名。(刘秉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行年考(二)
文言百练:史记·孔子世家4
孔子
孔子在新洲的传奇故事
论语连载(164)《述而篇》第14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五音不全”乃以讹传讹,兼读“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