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书出版39年后,傅家真实情况曝光:不合格的父母,三代人的噩梦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翻开被誉为“教育圣经”的《傅雷家书》,几乎没有人不被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慈爱所打动。

从恋爱、学问、艺术、做人、礼仪到如何遣词说话,都事无巨细、悉心叮咛。

但真实的傅雷,却自陈“45岁之前没有觉醒父性”,并写信给傅聪请求原谅:“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奇怪的是,在这并不和谐的父子关系中,傅聪的母亲朱梅馥却选择站在丈夫这一边,请孩子理解虐待自己的父亲,这又是为什么呢?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阅读,一个真实却残酷的家庭悲剧渐渐浮现:

傅雷的母亲虐待傅雷,将自己与家族的不幸施加在自己儿子身上;成年后的傅雷又虐待傅聪,将自己童年的痛苦无意识的复制给自己的孩子,造成又一代的不幸。

可以说,傅家两代人,傅雷、傅聪都是从原生家庭受到伤害的。

傅雷有三个孩子,长子夭折,二子傅雷,幼子傅敏

但后来,通过傅雷的反思、改变与妻子朱梅馥的斡旋、调节,长大后傅聪最终与父亲和解,两人在异国鸿雁传书,留下了感人至深的家书来往。

但这并不意味着傅聪被彻底治愈,原生家庭也直接影响了他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以傅家三代人为例,分析该如何修复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做一个心智自由的成年人。

不幸的童年,会复制

认识傅雷一家的人,都对他管教孩子的方式印象深刻。

知交杨绛说,傅雷在外人面前总是“含笑的”,但那笑只许给朋友看,不给孩子看,对待孩子,他总是严厉的。

邻居宋淇之子宋以朗则回忆说,自家佣人会听见傅雷大喊大叫、扔东西或打自己的两个小孩。佣人们私底下用上海话说傅雷是个‘神经病’。

真实的情况,比他人口中更为惊心。

5岁时,傅聪在客厅写字,傅雷在吃花生,不知何事就火了,“顺手抡过来蚊香盘,击中傅聪鼻梁,顿时血流如注。”

少年时,傅聪在楼下练琴时,傅雷在楼上监督。一走调,傅雷就会冲下来大骂儿子,甚至抓着傅聪的头往墙上撞。

傅聪犯了错,傅雷还会把他绑在自己家门口示众,只为教育儿子长点记性。

傅雷

傅雷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他恨孩子吗?

并不是。

他脾气暴躁,动辄对孩子动手,其实都和他悲惨、压抑的童年脱不开关系。

提起自己的童年,傅雷用了8个字:“只见愁容,不闻笑声”。

4岁时,傅雷父亲为人所害,入狱三月,24岁便因病郁郁而终。

而家中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则因母亲四处奔走救夫,无人照看而意外夭折。

一场变故,丧夫丧子,又失去大半财产,对一个年轻女人的打击可想而知。

遭此大变,傅雷母亲也因此常年悲愤、以泪洗面,将报仇的希望全寄托在傅雷身上,十分严格的督导他成材。

傅雷温习功课开小差,母亲就在铜钱的方孔中塞上蜡烛头,点燃之后,贴在傅雷的肚脐眼儿上,将他烫的哇哇大叫;傅雷在外面多玩了一会儿,母亲一怒之下用包袱皮将他绑着,要扔到河里去;甚至为了逼迫儿子上进,母亲不仅将傅雷绑在桌腿上,让他对着父亲灵位认错,还试过在家上吊,以死相挟……

在这巨大的精神压力与严苛管教中,傅雷虽然打下了良好的学问基础,也养成了暴躁、乖戾的性格。

同时,由于童年父亲角色的缺失,傅雷成年后也不懂该如何做好一名父亲,以至于儿子长大去波兰留学,他回忆过往点滴时,曾不无悲哀的感叹道:

“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

年少时的傅聪

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个人生活的不幸可以在其过去的经验,尤其是童年时期的经验中寻找根源。”

也就是说,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的病因,往往都可追溯到童年时的环境和教育因素。

如果一个人童年遭遇了不幸,长大后,他很大程度上会复制这种不幸。

傅雷的暴躁来自于他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激烈情感,成年后,他又通过家长的权威,无意识将这种激烈传递给自己的儿子。

这也造成了青少年时期的傅聪常和父亲傅雷争执,还曾因惹怒父亲被遗弃,不仅如此,愤怒的傅聪还曾离家出走几个月,以此发泄内心的不满。

若不是一位亲人的离世,让傅雷感到世事无常,父子俩差点恩断义绝。

我没有好父母,该如何做好父母

从这些记录的文献来看,傅雷和傅聪的关系并不好。

那么,后来两人是如何冰释前嫌的呢?

《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父亲曾说过一句很感人的话: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第一次当爸爸,我的女儿,请体谅一下。

懂事的德善因此原谅了父亲和母亲的偏心。

但“第一次当爸妈”并不是父母犯错后自我安慰的借口。

德善愿意原谅父亲,其实有两个前提:

①父亲看见女儿的情绪,承认自己的错误。

②父亲允诺改正,并给女儿补偿。

对于傅雷来说,他和傅聪父子关系的破冰,也离不开这两点。

反思过往,意识到自己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后,傅雷十分愧疚难安,他首先写信给儿子,承认自己犯了错,不该虐待他,其次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用做慈父代替做暴君。

在《傅雷家书》里,便可以看见这种转变。

他叮嘱傅聪“信封上字别太大”,进入别人家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里”,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

一次,傅聪来信诉苦,心情低落。傅雷还语气温柔的开导他:

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甚至在1961年,傅聪来信时提及对艺术中的希腊精神感兴趣,傅雷不顾自己一写字就眼花流泪、腰酸背痛的身体,特意手抄约5万字翻译稿给儿子寄去。

傅雷的转变,很好地回答了一个困扰当代许多成年人的问题:

我没有好父母,该如何做个好父母?

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他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关系模式,形成他的性格和自我。

简而言之,父母养育子女的方式,会导致子女不断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

傅雷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缺位,母亲严苛极端,因此造就了他的性格缺陷。

成家以后,他又因为一家之主的地位与父亲的权威,复制童年的关系模式,将自己的性格缺陷投射到儿子身上,深深伤害了孩子。

在与母亲的亲子关系中,他是受害者,但在与儿子的亲子关系中,他又成了施暴者。

傅雷之墓

但这不是说,人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性格在关系中形成,在关系中展现,又在关系中改变。

傅雷暴烈、极端的性格,的确是从幼年与母亲的关系中形成,也在成年后于儿子的相处中展现,但傅聪留学后,傅雷回顾过去,不断反思,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性格也随之改变。

对待儿子,不仅不再像从前那样暴躁,反而还称得上十分温柔。

原生家庭的伤害轮回,就此截止。

对不起,从来就没有好的原生家庭

虽然伤害停止,但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

从亲子关系中挣扎出来的傅聪,很快困于亲密关系的泥潭。

《傅雷家书》中,当傅聪与弥拉结婚,傅雷与妻子朱梅馥给儿子写下了很多处理亲密关系的诀窍。

比如,傅雷建议傅聪在工作之余多,多与弥拉聊天;夫妻相处,避免不了拌嘴吵架,傅雷要求儿子多忍让,对弥拉不能太苛刻;为了增进小两口感情,傅雷还建议儿子减少商业演出,空出时间多放在家庭上,多带弥拉出去走走。

不仅是傅雷,朱梅馥也多次给儿子写信,嘱托傅聪不要和他爸爸一样主观固执,而要顾及弥拉“活跃的青春的梦”。

傅聪母亲朱梅馥

但当傅聪又遇到爱情,在婚姻与爱情之间纠结时,朱梅馥给儿子写的信,却是站在素未谋面的儿媳这边:

“弥拉太了解你了,她多么温柔可爱,千万不可伤害她,千万不可把你爸爸对妈妈的折磨加在弥拉身上。”

“我是绝对同情弥拉的,决不愿意身受折磨会在下一代的儿女身上重现。”

狠多人看到这里都一头雾水,儿子的婚姻问题怎么扯到了上一代的恩怨上去了呢?

原来,在傅聪很小的时候,父亲傅雷不止经历过一次婚外情。

朱梅馥怀孕三个月时,傅雷考察时认识了一位豫剧女演员,还为她写下很多情诗。

三年后,已是两个孩子爸爸的傅雷又狂热的爱上成家榴,他不仅公开追求成家榴,甚至还因为成家榴不在身边,无心工作,对妻子朱梅馥大发脾气,要用钢笔尖戳自己喉咙自残,致使朱梅馥不得不打电话请求成家榴回到傅雷身边。

在写给儿子的信中,朱梅馥曾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心情,十分心酸:

“那时你5岁,弟弟2岁,我内心的斗争是剧烈的。为了怨恨,不能忍受,我可以一走了之;可是我再三考虑,觉得不是那么简单,我走了孩子要吃苦,我不应该那么忍心、自私,为了一个‘我’而牺牲了你们的幸福。我终于委曲求全地忍受了下来。反过来想一想,要是你爸爸当时也只为了眼前的幸福而不顾一切,那么,今天还有你们吗?还有我们这个美满的家庭吗?”

但母亲的劝告并没有拯救儿子的婚姻,傅聪最终还是和弥拉分道扬镳。

离婚后,傅聪又与南朝鲜驻摩洛哥大使的女儿结婚,但结婚才三个月,两个人就发现无法在一起生活了……

童年目睹父亲的移情与荒唐,知事后又体味了母亲当年委屈隐忍的心酸,傅聪为什么也会在成年后复制父亲的行为呢?

心理学家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其实不止是性格,情感基础也是童年形成的。

很多在原生家庭受伤的孩子,成年后会无意识将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带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

比如,如果父母习惯争吵时摔碗、吼叫,那么成年后的孩子,在关系中受挫时,也会下意识出现同样暴躁的破坏行为。

但这并不等于“一个人过得不好,都是原生家庭的错。”

原生家庭理念只是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理解他人,而不是用来给批判父母,给父母定罪。

事实上,从来都没有好的原生家庭。

即使是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并善于反思的高级知识分子,也不敢担保自己能给孩子一个绝对健康的家庭。

因为人是不完美的,人性更是复杂的。

关于原生家庭,最好的态度,不是揪错,而是发现问题所在,努力改变。

作为成年人,我们不仅要努力给下一代创立少伤害的原生家庭,也不能将上一辈的问题当作我们拒绝成长的借口。

就像是朱梅馥写给儿子的信所说:

克制自己,把我们家上代悲剧的烙印从此结束;而这个结束就要从你开始,才能不再遗留到后代上去。

两兄弟合照

差点忘了,在经历过两次情感挫折后,傅聪第三次婚姻已持续50多年了,一直很幸福。

傅家三代人的悲剧,就此完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傅雷的父子关系告诉我们:父母不合格,影响两代人
《傅雷家书》,教育孩子的一面镜子
【701】【名著阅读】拿什么拯救“你” ——读《傅雷家书》有感
【湖南】周凯旋《读“傅雷家书”有感》指导老师:任玉波
《傅雷家书》梗概
《傅雷家书》读后感(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