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 寒

伤寒指人生活的环境温度过低而着凉引起的疾病。受寒轻称为“风寒感冒”,受寒重则称为“伤寒”。所以风寒感冒和伤寒, 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治疗上都一样得用辛温药来散寒外出。

受寒后身体内在的阳气必伤,治疗上多在扶补阳气的基础上散寒,如麻黄汤用桂枝、炙甘草两药辛甘化阳以扶内阳,再用麻黄、杏仁宣肃肺气,驱寒外出。针对《伤寒论》中病情有暴喑的症状,如阳气伤太过,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细辛、附子急扶内阳,麻黄驱散外寒)。“暴”是指时间短、程度重,这是因为阳气太弱,受寒又很严重,造成肺气不能宣发(咽喉为肺之门户,肺不能宣则音哑),所以得用细辛、附子急扶阳气。但如果未见“暴喑”,而见 “脉沉微”,则不用细辛,而用炙甘草,形成麻黄附子甘草汤,用附子、炙甘草扶内阳,麻黄驱散外邪。

从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3 个处方中可以看出,宣散外邪都用麻黄,而针对阳气不是很弱的情况(见脉浮紧)则用麻黄汤中的桂枝、甘草合用; 见寒邪急闭于肺,则用细辛、附子扶内阳; 见脉沉微、内阳不足,则用附子、炙甘草扶内阳。麻黄汤好理解,因为桂枝浮散, 虽与炙甘草合用,还是在于驱散。但附子和细辛的合用,以及附子和炙甘草的合用, 就明显不同了。因为细辛是至辛之味,在于通散,而炙甘草是甘润(生甘草不润, 但通过蜜制过后就变成了润性)之性,用甘润之药敛着附子、麻黄的燥散之性,以免伤元太过。这 3 个处方比较来看,麻黄汤是针对正气足而外寒重,麻黄附子细辛汤是针对寒邪急闭肺气,麻黄附子甘草汤是针对内元不足。

从以上 3 个处方来看,人受寒是会伤身体内在阳气的,但根据体内阳气强弱程度的不同,所用处方组合也不同。用到附子,说明阳气已较弱,但还没有弱到无力抗寒的程度。如果身体内的阳气已经弱到无力抗寒的程度,则不考虑外寒的问题, 而是急用四逆汤扶内阳。

人身体内的阳气足是抗寒的必要前提, 于是同样的气温,有人会受寒感冒,而有人则安然无恙(比如久病之人、老年人、产后元气亏虚之人就不耐寒,而年轻力壮者则能耐寒)。《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就是此理。但人之感受外寒也不单纯就是以内在正气为基础,因为不论是谁,对气温的耐受程度都是有限度的,只能说阳气足的人耐受的极限度要高, 而体质弱的人则低,同样的气温,都受寒感冒,但体质强健之人感冒的程度就轻,体质虚弱之人感冒的程度就重。

所以内在体质的强弱不同,和外在感受寒邪的程度不同,都会造成临床上千变万化的症状表现。

天气转凉之时,有人受寒感冒一直弄不明白是如何引起,笔者告诉患者,冷空气从鼻孔直接吸到肺内,这样的受寒,比衣服穿得少受寒要更严重。很多人总觉得自己衣服穿得很多了,还是会感冒,这就是冷空气直接入肺引发的结果。

还有些人喜食冷饮,后来见腹泻不止。这是寒从口入,寒邪直接伤中焦阳气(中医上称为直中)。受寒后见拉肚子的情况, 是受寒较严重的表现,是因为患者已经无力抗寒,而不见发热,所以才见直接泻下。如果受寒很严重,严重到消化系统都不能工作,也不会见泻下,而是见人的精神困顿(《伤寒论》中的四逆汤证中说到“脉细弱, 但欲寐”。脉细弱是指人体的精气大亏,但欲寐是指人的精神困顿到昏昏欲睡的程度, 所以切不能认为感冒患者都一定要见发热, 不发热的感冒才是可怕的感冒)。

人是一个阴守于内,阳固于外的整体,夏天阳气出,冬天阳气入。天气越热,阳气越向外展放,而天气越寒则阳气越向里入。阳气出则身体内就少阳,此时再吃冷饮等冰物就会直接伤人体的中阳。如果患者素来肾阳亏虚,则会大伤肾阳。所以伤脾阳用理中汤,伤肾阳用四逆汤,这是严重程度的不同。

但不论怎么说,治疗伤寒的一个原则是,扶内阳,散外寒,散外寒是在扶内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散外寒,一定要发汗, 发汗的过程中会把身体内的阳气一并随汗而出,所以发汗的治疗,是会伤阳气的。

只要人活着,生命活动过程中就会产生热量,人体内的热量要向外排,体温才能维持一个正常的度,排热最主要的两个部位,一是呼吸过程中呼气外出,二是皮肤毛孔的外排。人受寒后,毛孔就闭塞, 阳气不能通达于体表皮肤,于是有受寒后见怕冷(恶寒)、发热的表现。因为体内的阳气不能通过毛孔外排,从而造成体表的阳气虚,血得热则行,体表无阳可用,行血不畅,于是见身体疼痛。所以人受寒后见发热、怕冷、体痛等症状,不外是因为热量内积不能外散。正确的治疗是扶阳散寒,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形成“内热外寒”(身体内积热严重见高热,而体表阳气不能外达见恶寒严重),于是《伤寒论》中用大青龙汤来治疗。因为内热积郁太过,所以要清热,用生石膏来清,内热不能外散,则用麻黄、生姜来发散, 因为内热太过,会耗阴分,所以不仅用甘草,还加用大枣来养营阴。

上面说到人的阳气亏虚又受寒,严重时会使人的精神困顿。如果人的阳气亏虚, 受寒不严重,就会见自汗出。如果此人原就阳气亏虚,再加受寒(尽管不算严重)阳气更损,但由于受寒不是很严重,身体的毛孔没有闭塞,外固的阳气弱就固不住汗,于是造成自汗不止。此时得收敛气机, 使人体不至于再见汗出,于是应用《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治疗。方中的桂枝是温散之药,可以温身体的经脉,又可散外寒, 因为已见自汗所以不能再用麻黄来发散。因为汗出不止,营阴已伤,所以用白芍收敛气机,再用炙甘草和大枣养营阴。可见桂枝汤是一个补益的处方。

桂枝汤针对的症状是脉浮缓,恶风。缓是指脉摸着没什么力气的表现,脉无力自然是虚证。恶风指的是风吹来,人觉得冷冷的,皮肤鸡皮疙瘩就起来。因为风吹到身体时,体表的温度会下降,阳气已虚之人,体表的温度一下降,毛孔就收缩, 于是见皮肤鸡皮疙瘩起来。治疗阳气虚又受寒不严重者,桂枝汤是一个思路。笔者反复强调处方仅是一个思路,治病切不能套方治疗,是指疾病的变化很多,身体元气的强弱不同,每个人的体质也不同。

记得 2011 年,笔者在横店集团医院会诊一产后妇女,其症状表现符合桂枝汤的治疗范围,但服桂枝汤没有效果。笔者见患者舌苔白腻,是内湿敛邪,于是把桂枝汤中的炙甘草和大枣减去,加生黄芪、紫苏叶两药。因患者是产后妇女,分娩后妇女体质必定虚弱,所以加黄芪以补气;因见患者舌苔白腻是有内湿,于是加紫苏叶化湿疏散。患者用药一剂而安。2013 年秋天,笔者在横店四共委义诊,此妇女带其母亲前来求治。母亲因为帮其带孩子,在空调房里受寒感冒后用上方自行治疗,服用 3 ~ 4 日不见效。此时浙江炎热,处方中虽用了些白芍,但方中有紫苏叶和桂枝, 实在太燥,于是在原处方上加枸杞子、麦冬(这是仿九味羌活汤中的用生地之意),其母亲药后微汗出,一剂而愈。

2015 年深秋,金华某妪,丧偶,素患哮喘病,心功能不全。江边散步后受寒感冒,见胸闷、气喘、心悸。到医院治疗数日,虽见好转,但喘息不定,笔者用补气活血、和胃化痰药治疗(生黄芪、厚朴、石菖蒲、苏子、当归、桂枝、炒白芍、姜半夏、茯苓等药为治),效果很好。老人自感病愈,又去江边散步,马上又复发。笔者于原方基础上加紫苏叶、藿香为治,病情又见好转,不到 1 个月,老人因洗澡后着凉又复发了。因为觉得上 2 次的药方都很好,于是上面的 2 个药方都吃过一剂, 但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此时已入冬,并且近日大幅降温,阳气大损,于是用第 1 个处方加麻黄、附子,又一剂而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重要对症经方
医话医案@18
再造散,是以《伤寒论》桂枝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去麻黄,加人参、黄芪
附子一得
破格救心汤*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心肾衰)
一起学经方吧,感冒篇,经方常用的感冒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