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外感病

外感病指的是自然界的温度、湿度、疫毒等超越了人的正常承受能力而致病, 因病来源于自然界,所以称为外感病。《难经》中说伤寒有五种,即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比如气温过低受寒,则称为伤寒;暑天气温过高,感受暑气,则称为中暑。

到了三国时代,《伤寒杂病论》问世, 其中伤寒部分把人体受寒带来一系列的疾病反应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整理,人们才对外感病有了系统的认识。书中还有《伤寒例》,对温病等内容进行了粗略的描述,并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内容。但因为印刷技术及历史等问题,造成此书不能广泛流传,并且《伤寒例》与《伤寒论》中的很多内容有写作风格的差异,造成后人觉得《伤寒例》不是张仲景所写,竟然把《伤寒例》这一宝贵的资料遗弃,以至于外感病的发展,除了伤寒以外,温热病方面的内容一直徘徊难以前进,其间虽有刘守真、吴又可等进行了较大的推进,但整个温热病方面的发展,一直到清代才有所突破。

从中医发展史来看,在《伤寒杂病论》之前,虽说有侧重于医理和针灸学方面的《黄帝内经》《难经》,中药学方面的《神农本草经》存在,但没有将医理和中药处方治疗进行有机结合的书籍。《伤寒杂病论》虽说是一本辨证论治的半成品,尽管书中以论述症状和处方用药为主,但开创性地把这些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后世可以通过处方用药,依据《黄帝内经》《难经》等资料进行推理,可以得出疾病的核心症结所在(核心病机)。书中的处方用药配合严谨合理,于是《伤寒杂病论》就成了经典,而里面的处方也就成了经方。

从《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内容来看, 主要是集中论述伤寒,特别是太阳病篇中, 把人受寒后的各种变化及相对应的治疗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特别是从人体的虚实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如柯韵伯云:“不知仲景治表,只在麻桂二法,麻黄治表实,桂枝治表虚,方治在虚实上分,不在风寒上分也。盖风寒二证,俱有虚实,俱有浅深, 俱有营卫,大法又在虚实上分浅深,并不在风寒上分营卫也。”《伤寒论》中讲到诊断上要“平脉辨证”,脉诊是一大特色,麻黄汤证的脉是浮紧,而桂枝汤证的脉是浮缓。脉紧是手按在脉上弹指有力,而缓则是无力的表现。而从出汗方面来看,麻黄汤证无汗,而桂枝汤证有汗。自汗出,脉浮而无力,自然是体质虚弱之人,所以治疗上一攻一补。

由此看出,人是一个整体,治病之要, 一在于审身体元气的强弱,二在于审病情的轻重。治伤寒如此,治其他外感病亦同理。

但在外感病方面,因为感受病邪不一样,对身体的伤害也不一样,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受寒之人,伤的是阳气,所以治疗时以扶阳为主。而温热病,因为病情是热性,所以人体伤的是阴津,治疗时以养阴为上。虽说很多人说治疗伤寒下不能早, 而治疗温病要早下,话是说得太偏激了些, 但从此可以看出下法应用于伤寒和温热病 时,在泄热治疗方面有本质的不同。因为人受寒后,伤的是阳气,除非内热郁结得很严重才用下法泄热,以免更伤阳气。而温热病则是伤阴津,因为热邪化热又快, 如不果断下手泄热,阴津就更加消耗,所以下法要早。但这并不是说一见有热就用下法,因为病从外来,还得从外解散,温热病方面,到热入营分,叶天士还提出用“透营转气”的方法来治疗,也不是动不动就用攻下药来泄热。针对下法的应用,是见腑气闭结之时而用,没见到腑气闭结就乱用攻下法来泄热,会耗损人的元气。

所以对于温热病的初起治疗,不能汗(热邪伤阴津,再加发汗,阴津更伤),不能下(下则伤气,气伤则无力驱邪外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守真创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药和发散药的组合应用),从中可以看出一个道理,即人受外邪后,会直接影响体内的气机,特别是原有痼疾的人受外邪后,要考虑其原来内在疾病存在的问题,所以刘守真的表里双解,笔者认为不仅仅是解内热,还解体内的病邪,这样去理解会更符合临床应用。内热郁结不能外散, 此内结的郁热是病邪,那么体内存在的瘀血、痰湿、食滞等有形之邪也是病邪。比如某患者素患痰鸣哮喘,受寒后,人体的气化不利,血行亦滞,于是发上会引发哮喘,这时的治疗,就不是单纯的治疗外寒, 还要消体内的痰湿;某妇女行经期间受寒使月经闭结不出,治疗时应通经和散寒相结合;素来脾胃虚寒之人,多见食滞不化, 受外寒后,治疗上就得化积和散寒相伍为用。受寒如此,感受其他病邪也一样,会使体内原来的病邪发生变化或复发,治疗上都一定要考虑身体内在的问题和外来之邪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里双解。

外感病是很难治的,难在感受外邪后, 不同的身体情况和生活习惯等问题,都会导致外邪难以驱散或复发。如现在患者感冒了,不论是风寒、风热还是疫毒,大多是自行去药店买些感冒药,服药后会见汗出,头痛、发热等症状随着汗出而缓解。但汗出之时,外邪是散了,可同时元气亦伤了。经过数次反复的发汗,患者元气大伤,造成抵抗力下降,下次气温稍有变化就不能承受,而反复感冒。

治疗外感病,一定要诊舌诊脉,看体内的水湿严重不严重,元气强弱如何等问题,不能一见感冒就用清热解毒药来直折阳气。有位名医提出治疗温热病要“截断扭转”,指的是一见病情开始热化就用大剂清热解毒药来治疗,以此来截断病情的发展,扭转病情的恶化。在外感病中,很多时候早期症状上温热病和伤寒很难区别,所以不能一见发热就用大剂清热解毒药来治疗。温热病初起过用寒凉,气机郁闭, 邪反不能外散,这并不利于治疗。如果患者是受寒呢,受寒阳气就受损,再用寒凉药来治疗,使已经受损的阳气更进一步受损,自然一个小小的感冒会越治越重了。此时切不能急于下手治疗,而要再仔细观察一下,因为伤寒化热慢,温热病化热快,应观察一下再作定夺。所以治疗外感病, 不论是伤寒还是温热,一定要外散,这是治疗规律,切不能听某位名人的惊人之语, 机械地套用。

曾有民间基层中医说《温病条辨》里的银翘散治疗感冒无用,对方所描述的症状的确是温热病,但当被问到煎药如何煎时,对方回答先大火煎,水开后,再小火煎半个小时。中药的煎法不同,药效也不同。短时间煎药药气上浮,久煎则药力下沉。同样的银翘散,轻煎能透表,久煎就成为一剂清热解毒药了,完全失去了透表作用,便不能散邪外出。所以对于这些问题,都有必要去仔细地留心研究。如《伤寒论》的附子泻心汤中也有把大黄、黄芩、黄连开水泡着,附子久煎,再把两种中药的药汁混合在一起服用;小柴胡汤则把煎好的药汁再浓缩等。

总的来说,外感病的治疗在于急驱散外邪,使邪外散。但临床治疗时,一定要考虑到患者的元气强弱、痼疾及治疗时的分消病邪理念。

人是一个内外一体的整体,常见外邪未解,腑气不通,此时大便一通,马上汗出而外邪消散;而有时则用发散药散邪, 汗一出而大便随之而通。这都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情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过《伤寒质难》
温病学第62讲---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伤寒与温病辩证论治区别
68《温病学》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十:湿热里结阳明的治疗及与伤寒阳明病的区别;第八:温热病治疗大法
【中医昆仑】章次公:温病难愈当护心阳
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辨析温病伏气病因说
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 第八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