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铁马冰河W: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均遭失败?

 


    自刘备白帝城永安宫临终托孤后,诸葛亮日思夜虑,没有一天不考虑如何尽心辅佐后主刘禅以及拓展蜀汉生存空间这等迫在眉睫的、攸关蜀汉生死存亡之大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以不无惋惜的泣血笔调写道:“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诗中说的就是诸葛亮不顾病弱之躯六出祁山讨伐曹魏的史实,蜀军精锐几乎倾巢而出,可谓不惜血本,令人叹息的是,六次北伐,不仅未获得中原一寸土地,反而落得个国家疲敝,军士死伤枕籍,民众几乎力竭,一时间,蜀汉陷入进退两难、后继乏力的尴尬境地。    

   

 

   诸葛亮有神机妙算、登高望远之能,他岂不知曹魏强大,伐魏艰难?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终成强弩之末,抑或是为了完成对先帝刘备的一个庄严承诺,抑或另有难言之隐?他六次北伐无果,其鞠躬尽瘁、坚忍卓绝的精神,常使后世英雄扼腕长叹,仰慕其高风亮节者无不为他掬一把同情泪。也有人认为,“明知不可为而不为”才是智者,诸葛亮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可嘉,动机则令人起疑。敬佩、惋惜之余,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足智多谋的他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呢?

 

   

   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叙述的情节来看,导致诸葛亮六次北伐不顺的败因似乎各有症结对应。第一次兵出祁山,本来连战连捷,形势一片大好,却因为诸葛亮用人失察,只善夸夸其谈的马谡失了战略要地街亭,使前出的蜀军被老辣的司马懿抄了后路。第二次北伐因为后勤出了问题,粮草接济不上,眼看马步三军就要饿肚子,只好怏怏退兵。第三次出祁山征伐魏国,突闻张飞之子张苞伤重死了,诸葛亮肝肠寸断,抑郁成疾,已经没心思指挥作战了,蜀军上下顿失主心骨,没奈何只好撤兵。第四次出兵北伐,本来开局顺利,谁料司马懿施出一条反间计,因酗酒耽误运粮而被诸葛亮责罚的都尉苟安暗中降曹,他在军中四处散布谣言,后主刘禅偏听偏信,心中起疑,于是下诏令诸葛亮退兵。第五次北伐,名将李严在转运粮草的过程中出了纰漏,粮草不济导致军中人心惶惶,后主刘禅再次矫诏班师。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祁山北伐,诸葛亮夙夜操劳,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失去了灵魂人物的蜀军已成强弩之末,只好由杨仪暂时代理统帅之职,统领全军撤回西川。

 

 

 《三国演义》虽是小说,但也绝非胡编乱凑,其故事有事实依据,内容精彩绝伦,堪称天才之作。诸葛亮六出祁山均遭失败,虽然败因各有不同,但每次面临的困难却大同小异。蜀军的困境主要有统帅战术失误,粮草转运不畅,还有魏军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的打法让寻求速战速决的蜀汉北伐军很不适应。粮草运输的难题首当其冲,蜀道艰难也是天下闻名,运粮的困难可想而知,一旦被对手截断粮道,后果不堪设想。虽然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解决了崎岖山路上交通工具的难题,但却无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跋涉在崇山峻岭间的运粮队伍。这场战争打到最后,基本上打成了夺粮之战,不是蜀军烧了魏军粮草,抢收了魏军种下的麦子,就是魏军劫了蜀军的救命粮,截断了蜀军的粮道。刚开始,魏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被诸葛亮牵着鼻子盲目追击,有些疲于应对。后来,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瞧出了诸葛亮的软肋,于是来了个据险坚守,决不主动求战,即便诸葛亮送来一套女人衣服想激怒他,他也不为所动,依旧坚守不出。蜀军远来疲惫,军中经常乏粮,又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在野战中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的计划全部落空,歼灭战打成了持久战,魏军以逸待劳,形势有利于魏,蜀军如同陷进泥淖,进退不得,稍不小心即有没顶之灾,诸葛亮亦无计可施。 

 

 

 与小说不同的是,正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六次北伐都不成功的原因看成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严重不足,和诡诈多变的司马懿相比,他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陈寿认为,诸葛亮是位优秀的行政型人才,而非智虑深远的军事指挥人才。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评语颇为中肯,诸葛亮是史上公认的相材,却不是长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在谋略上,他甚至稍逊于用兵诡诈的司马懿,这点似已毋庸置疑。这位能安邦定国的宰相,在魏军坚守不出的情况下,居然大打攻坚战、消耗战,以至于战事呈胶着状,蜀军长期驻屯于两国交界处难以前进一步,直到诸葛病死,这个问题也没得到解决。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虽不得陈寿肯定,但他是位复合型军事参谋人才,这点是显而易见的,他六出祁山讨伐曹魏,虽然功败垂成,成为千古遗恨。然而,在他的指挥下,蜀军也取得了许多场局部胜利,还一度将司马懿打得丢盔撂甲,狼狈不堪。诸葛亮北伐取得的战绩,虽于大局无补,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可圈可点。就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在他病死五丈原后,面对他临终前布下的疑阵与被蜀军遗弃的、却依然井然有序的营垒,也由衷的赞叹诸葛亮是不世出的天下奇才。

 

 

 既然如此,为何三国史权威陈寿却不认可他的军事能力呢?陈寿认为,诸葛亮无视曹魏“三分天下有其八”的事实,急于求成,一门心思想在其有生之年统一天下,所以他频频用兵,蜀国国力、民力不堪重负,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和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有何区别?不客气的说,蜀军北伐是想上演一出“蛇吞象”的好戏,这不是痴人说梦又是什么?

 

 

 彼时的蜀国,虽不能和强大的曹魏比,但也是人才济济,府库充盈,而且联吴抗魏的国策已初见成效,假以时日,还是可有一番作为的。诸葛亮却急不可耐地接连发起六次北伐,导致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国国力也一阙不振。那么,拥有那么多优秀军事人才的蜀汉,为什么不能战胜曹魏呢?

 

 

 仔细分析,还是有迹可循的。彼时的曹魏,雄霸中原,中国广袤的北方大地几乎全被其囊括,不论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甚至地理优势都不是蜀、吴能比的。战争的胜负,表面是战场上较量,其实支撑战争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比拼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影响战事进程最终走向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归纳起来,导致诸葛亮六次北伐均告失败的原因似有如下几点。

 (1):后主刘禅态度暧昧、犹疑,并不积极支持诸葛亮北伐计划。

 不论正史还是小说中,都可以看出刘禅不论是对待诸葛亮的北伐还是征南计划,均持消极态度。想当初,诸葛亮南征时,刘禅满腹狐疑,他对诸葛亮说:“东有孙权,北有曹操,今相父弃朕而去,倘吴魏来攻,如之奈何”?之后诸葛亮决定出祁山讨伐曹魏时,刘禅又说:“相父南征,方始回来,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从刘禅的言谈中可见,他对诸葛亮筹划的“两盘大棋”均不赞成,虽然说法委婉,但也道出了他内心的种种顾虑与不安。其实,被称作阿斗的刘禅还是颇有些心机的,甚至有些大智若愚。

与其说刘禅不支持诸葛亮出兵北伐,还不如说他忌惮诸葛亮独掌兵权。

在三国混战那个政治失序的黑暗岁月里,手上有兵就有一切,反之则失去一切。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彼时的蜀汉,诸葛亮是当仁不让的主心骨,历史上因臣强而主弱所发生的篡逆悲剧不绝如缕,刘禅的种种担心亦不无道理。诸葛亮大权独揽,刘禅夜夜忧惧自己会被废黜,虽然各种史料显示诸葛亮的忠心可鉴日月,但刘禅仍然忧心忡忡,他一口一个相父,对诸葛亮尊敬有加、言听计从,其背后是不为人知的深深恐惧。

 由此看来,刘禅不可能发自内心的放手支持诸葛亮北伐。早在刘备于白帝城永安宫托孤时,就曾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为成都之王)”。这句话看似心无偏私,其实也道出了刘备内心的真实想法与隐忧。诸葛亮轻摇羽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且功劳盖世,在蜀国深孚众望,他若想废黜刘禅或要他的小命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想当年曹丕乘蜀主新丧,幼主暗弱的难得时机,勾结东吴孙权发起五路兵马西来乘火打劫。就在形势万分危急之时,诸葛亮身子未出相府,却已巧施妙计退去了四路兵马,剩下的一路已成孤军,见势不妙也只得怏怏退去。可以说,此时的蜀国,刘禅不过是名义上的主人,诸葛丞相才是无冕之王。

 刘禅日思夜虑,如坐针毡,他心里最害怕的不是魏国倾巢来攻,而是担心诸葛亮大权独揽,尾大不掉,最终图谋取己而代之。因此,刘禅为求自保,只能装傻装痴,整日沉溺于声色狗马之中,也算韬晦之计吧。刘禅表面痴愚,内心可一点都不傻,明里他从不违拗诸葛亮,暗地里却指使自己的心腹谯周以天象不利于蜀为由屡次劝阻诸葛亮罢兵息战,弄得诸葛亮很是被动。因此,后主刘禅的消极态度是造成诸葛亮六次出兵北伐不顺的首要败因。

 

 

 (2):北伐的最佳时期已经错失。早年的刘备,东逃西窜,难有立锥之地,对于已成为众矢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国贼”曹操,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等到他占据了益州(西蜀),位于今天云南西南部以及缅甸北部的蛮王孟获等人也被征服,没了后顾之忧,有了地盘、人马的刘备,按理说北伐的条件已经成熟,可此时的曹操,早已今非昔比。魏国经过十数年的休养生息,军队兵强马壮,人民安居乐业,经济飞速发展,北方游牧民族纷纷降服,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曹操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为千夫所指的大奸雄了。彼时的曹魏,其合法性早已被公众逐渐接纳,诸葛亮发起的北伐再也难做到一呼百应,“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乃至看似正义的北伐并没得到天下英雄的响应,最终沦为抢夺地盘的不义之战,西蜀落得个损兵折将、主帅累死却未获尺寸之功的悲催结局。 

 

 

 (3):诸葛亮洞若观火,对刘禅的阳奉阴违心知肚明,因此他大张旗鼓的发起六次北伐,但其内心不过把这几次轰轰烈烈的军事行动当作一种避祸的手段。其实在臣强主弱的大局下,诸葛亮面临的诸多问题不亚于刘禅,他的日子也很不好过。想当年刘备永安托孤时,曾和他探讨立储之事,他借口这是刘备家事,可和关、张商议,自己一个外人不便参与,以模棱两可的含糊态度巧妙的避开了一场潜在的险恶纷争。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内心并不看好刘禅,因此他并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静观事态走向。刘备临终托孤,其遗言的内在含义与担忧诸葛亮怎会不知,刘禅心里更是明镜似的,诸葛亮并没有站出来力挺自己,已经表明他的态度,自己能否坐稳龙椅,最终也要看诸葛臣相能否倾力辅佐。  

刘禅荣登大宝的那一天,意味着全部压力与责任已经加诸诸葛亮一身,对他来说,这无疑是很被动的囧事。

个中厉害诸葛亮岂能不知,假如刘禅曾经得到刘备的授意,或他把自己看作一个最大的潜在威胁,即便自己有天大的本事又能怎样?总不能扯旗造反吧?一场杀身之祸、抑或是遭罢相的悲催结局似乎就在前面不远处等着他。而远出避祸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而远离政治斗争中心的前提是必须手握重兵,这才是万全之策,于是在他的谋划、调度下,一系列精锐尽出的南征、北伐作战应运而生。

 按常理,即便南征、北伐必须进行,派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将军便可胜任,西蜀有的是这样的人选,可丞相诸葛亮偏偏事事亲力亲为,次次都不辞劳苦,要率兵亲征。个中机缘玄妙,不难揣测。南方平定后,接着是一次次几无停歇的北伐,而且次次都是兵出祁山,战略、战术毫无新意可言,似乎不是诸葛亮的一贯风格。兵贵神速,用兵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熟读兵书的诸葛亮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吧?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从同一个方向用兵,犹如飞蛾扑火一般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冲向同一堆烈焰,不但不吸取经验教训,严重违背了以奇用兵这个被历代兵家敬若神明的法宝,而且严重不符合一般军事法则。他不厌其烦的以祁山作为突破口,即便不是碰着司马懿这个劲敌,就是魏国的一些二三流将军也能轻易击败诸葛亮,身为大军事家的诸葛亮难道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其实,睿智的诸葛亮岂能看不明白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但他仍旧以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犟劲一遍又一遍的兵出祁山,又一遍遍被挡了回来,可见他是有苦衷的。其实,早在关羽大意丢了荆州之时,诸葛亮心里明白,自己早年提出的兵出秦川与关羽遥相呼应,然后两路夹攻,全取天下的战略构想就已经失去了成功的可能。北伐遭遇不利,智勇双全的魏延多次提出的循秦岭,然后兵出子午谷,以出其不意之势迅速袭占房陵、上庸等曹魏战略要地,这本是一套高明的方案,抑或能扭转北伐不利局势也未可知,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诸葛亮竟以冒险轻进为由予以否定,拒绝采纳。

 其实诸葛亮内心有难言之隐,他很明白刘禅已经对他起了戒心,在君臣互相猜忌、互相提防的险恶政治格局下,自己若傻傻的挥师猛进,高奏凯歌,即便是天可怜见灭了曹魏、恢复中原,那么,自己和刘禅的关系将更难维持,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或许还会重演。以诸葛亮和刘备结下的特殊友谊,这样的悲剧似乎不会发生,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古训却又是那么刻骨铭心。其实,刘禅与其相父诸葛亮所担心的是同一个问题,他两不谋而合的认为:自己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不是曹魏,而是彼此。即便诸葛亮赤胆忠心,大公无私,刘禅内心却如汤煮,一刻也不得安宁,面对猜忌,手握重兵的诸葛亮日子能好过吗?其实,魏国太师司马懿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功高震主,引来魏明帝曹睿的忌惮,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和诸葛亮或许是一对战场上打得不可开交、私下里则彼此惺惺相惜的“同情兄”呢。

 所以,诸葛亮宁肯损害自己的威名,也拒不采纳魏延妙计,而是率大军在川陕甘交界处的崇山峻岭间和司马懿打起了攻坚战、持久战、“躲猫猫”战,甚至以粮草转运不畅为由指导士兵屯田,似有长期驻扎下去的打算,更有以此拖延班师回朝之嫌。他似乎再也不愿殚精竭虑、倾力北伐,更不屑以恢复刘汉社稷为己任了。

 

 

 之后,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不光他自己得以彻底解脱,或许远在成都的刘禅闻讯也长吁一口闷气呢。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自己赢得身前身后名,令后人为之赞叹流涕,所以他的死,对自己以及后主刘禅来说都是一个最佳的结局,对于久战疲惫的曹魏军队、太傅司马懿等死对头们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只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而发动了北伐他绝非不自量力!
诸葛亮简介 历史人物介绍 诸葛亮的故事
丞相北伐(一)孟达叛魏降蜀是天赐良机吗,为何诸葛亮不增援?
一口气看完三国蜀汉42年历史
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交手是什么时候?诸葛亮北伐碰到司马
诸葛亮在后来北伐屡次没有成功,除了马谡失街亭,刘禅的原因最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