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铁马冰河:屡遭迫害的屈原为啥不弃楚投秦?

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早已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屈原被楚国倾襄王贬谪流放至江南(当时的江南指今湖南沅湘流域)。这已经是他人生中第二次被楚王流放了。

屈原,楚王宗室,芈姓,因其祖被封在屈地,当时的王侯贵胄有以封地为姓的习惯,所以又叫屈原。身为王室成员,屈原在楚国的职位是“左徒”,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也算地位显赫。

上一次,楚襄王的爹楚怀王听信佞臣子兰、靳尚和宠妃郑袖谗言,加上秦国使者、纵横家张仪暗中使坏,逐渐疏远了自己曾经的左膀右臂、直臣屈原。屈原先被贬抑为三闾大夫,乃主管宗庙祭祀、兼职宗室子弟教育的闲职。屈原坚决反对楚与不怀好意的秦建立盟约,但楚最终还是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也被昏聩的楚怀王流放至汉北(汉水以北)。张仪重金收买怀王的幼子子兰,子兰极力怂恿怀王赴秦通好,怀王被诱去后遭囚禁,最后囚死于秦国。楚襄王继位后,性格耿直、高洁磊落的屈原继续遭受迫害,后再次被流放至彼时荒莽偏僻的沅湘流域。

在流放地蹉跎岁月的屈原常感“忧愁幽思”,看到楚国愈发不堪的政治现实,他“发愤以抒情”,创作出一首被后世传唱了两千多年的不朽政治抒情诗——《离骚》。有学者评价道:“《离骚》是屈原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所熔铸、凝炼而成的一部宏伟篇章,他的理想、志向、遭际、屈辱、痛苦、热情、希望、失望无不倾注其中,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诗人个性与才情的光芒”。《离骚》表达出屈原内心的忧愤之情,语言古朴沉郁、合仄押韵、想象奇特、比喻雄奇、抒情得当,形式与内容都有独到之处,乍读就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以至于在他之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与叙事方式——骚体。

屈原在《离骚》中叙述了自己的身世,所以也有人认为它就是诗人的自传。

屈原被贬谪放逐后,其愤世嫉俗与超拔流俗之态、光明峻洁的人格一毫未改,可他对楚国的忠心却从未动摇过。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大秦虎贲之师再一次南击楚国,秦军有备而来,锐不可当,很快便攻陷了楚国王都——郢都(今湖北江陵)。楚襄王狼狈而逃,迁都于陈(今安徽寿春)。屈原在流放地得知这个坏消息后,顿觉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长期郁积在心底的苦闷瞬间喷发,源源不绝之灵感化作著名诗篇——《怀沙》,他在诗中再次抒发了自己忠贞爱国的情怀和“受命不迁”的气节,然后他披头散发踱到江边,徘徊一阵后,毅然投汨罗江而死。《怀沙》被视作屈原的临终绝笔。  

后人感念屈原的爱国情怀与高贵品格,于是将他的殉难日农历五月初五与端午节联系起来。每逢端午,民间都要自发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祛病、挂菖蒲艾叶祛邪,赛龙舟寓意救起自沉汨罗江的屈子;包粽子则是为了扔到河里喂鱼,鱼儿吃饱后就不会伤害屈原的身躯了。总之,端午的一切习俗,都是为了祭祀屈原。

屈原是中华悠长历史中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伟大爱国诗人,当然,他心目中的祖国是大楚。这位清白不污的伟大诗人一生遭小人陷害而颠沛流离,却从不坠青云之志,他历经磨难,壮志难伸,对楚国的热爱之心却从未曾冷凝。他创作的诗歌极具象征意义,瑰丽的语言与雄奇的意象充溢着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离骚》、《天问》、《哀郢》、《九章》、《国殇》、《九歌·湘夫人》、《招魂》等巨制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很具代表性的灿烂瑰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等传唱千古的不朽诗句,让屈原赢得了“诗祖”的桂冠,更被誉为楚辞的奠基人。

屈原生活的年代,本来较弱小的秦国已经悄然崛起。为实现横扫六国的雄心,历代秦君大举招贤纳士,只要真有才能,管你是赵人、燕人、齐人抑或楚人,都可以在秦国受到重用并封官赐爵,秦君用人不疑,众多客卿得以一展身手,实现抱负。秦国被记入青史的能人大多是客卿,也就是外来户。比如早期的秦相百里奚就是秦国引进的优秀外来人才;改革家商鞅是卫国人;纵横家张仪是魏国人;很有作为、提出“远交近攻”奇策的秦相范雎也是魏国人;穰侯魏冉是楚人;而击灭巴蜀的名将司马错也是客卿;后来秦王赢政重用李斯、王离、蒙恬、尉缭等都是杰出的外来人才。有人说“秦用六国人灭六国”,虽言简但意赅,却也道出了秦国重用客卿,由弱变强的历史事实。

那么,出身高贵,人格伟大,才气纵横的三闾大夫屈原在楚国屡遭小人倾轧、排挤,两次以莫须有之罪被流放,他怎么不效仿商鞅、张仪,来他个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西去投奔气度恢廓、求贤若渴的秦国呢?

史载屈原不光博学多才,文学天赋超人,而且深谙政治,尤其长于外交,他口若悬河,腹有奇策,俨然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外交家。这样的人,正是秦国急欲网罗却求之不得的英才,他如何不弃楚投秦呢?史载屈原是坚定的反秦派,因而遭亲秦的靳尚、子兰、宋玉忌恨。楚怀王、楚襄王父子二人皆昏庸耳软之辈,曾经强盛的楚国在他二人的手下变得江河日下,岌岌可危。屈原明知这两人“烂泥糊不上墙”,却还是兢兢业业辅佐他们,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屡遭小人构陷,两次被流放,在山穷水尽处,走投无路时,也只是借手中的笔发发骚情,虽有怨恨,但从未想过放弃楚国,赴秦另谋高就。

在那个纷争不休、遍地兵燹的年月,诸国间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给权、给钱、赐田、豪宅美女任君取,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人才在列国间自由流动是彼时常态,对于胸藏抱负之人来说,只要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干的地方就是祖国,帮秦还是助楚早就无人在意了。

贵族出身的屈原就是屈原,他绝不功利,而且如贞妇般从一而终,他宁愿为楚国殉葬,也不愿西去侍奉时人眼里的暴秦。他好比一位超然独立于混沌污浊的尘世之外,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之士,固守着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正是这样远高于常人的思想境界,宁折不弯的为人,在那遥远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他的身世注定将以悲剧收场。这样一个不同流俗、个性刚直的人,即便在国之将亡、无力回天时,他宁肯投水自尽,也绝不会屈身事秦,至于楚国值不值得他为之尽忠、成仁,或许他连想都没想过。大凡有道德洁癖之人都会这样做的。

屈原的身上,有传统知识分子“士”的精神,也就是贵族精神。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诠释了国人身上稀缺的贵族气质与高风亮节。屈原对节操的看重,绝非蝇营狗苟的凡夫俗子们所能领会。正如他在其作品中所写:“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他的高贵节操,岂是张仪、苏秦等极度功利主义的纵横家们所能比肩的呢?

换种角度看,屈原或许是中华漫长历史烽燧中唯一被后世永久纪念并顶礼膜拜的唯一一人。虽然他生时不见容于楚王,且屡遭迫害,但死后却尽享哀荣,并几成完美人格的象征,涅磐成中国人集体记忆深处的一座须仰视的文化丰碑。回望五千年浩荡历史,多少王侯将相,多少才子佳人,如今能让人铭记的又有几个?因一人赴水而死形成绵延两千余年的千古民俗,能享此殊荣的唯独屈原一人。

假如他投奔了秦国,或许也能建功立业,更可安享余年,但历史给予他的评价或许是截然不同的,而端午节这一带有纪念、祭祀他的千年民俗或许根本无法形成,抑或早就湮没无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人物:屈原
《芈月传》:看儒家、法家、纵横家斗法
祖国风光(3833)屈原故里
战国第一大国:楚国为什么不能统一中国
屈原5
丹江河畔寻屈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