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丧事中的“祭”和“奠”,到底有啥区别?搞错可不是简单的闹笑话

前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祭”与“奠”是两种源远流长的礼仪形式。它们见证着中国自古以来丰富的宗教活动,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伦理、敬畏生命的文化内涵。

如今每逢传统节日,路口烧纸钱,摆上酒菜,供奉先人的祭祀仪式随处可见。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祭”与“奠”在古代含义迥异,使用场合也有严格规定。它们的渊源可上溯至甲骨文时代,与中国文明的启蒙时期休戚相关。

在长河历史的流变演进中,这种礼仪形式也经历了意义的丰富、场合的调适。但其中的文化精神却历久弥新,仍然影响着今人的价值观念。

何为“祭”,何为“奠”?它们又蕴含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同逆溯历史,探寻中华文明传承的根基。

一、神秘的甲骨文字

每当清明、中元等传统节日来临,中国各地都会出现熟悉的景象——路口烧纸钱,摆上酒菜,供奉先人的祭祀仪式。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祀与戎”的文明礼仪。

而在这些看似相似的祭祀活动中,“祭”和“奠”二字的含义却各不相同。它们源自上古时期,在长期历史演变中积淀下深厚内涵。许多人今日使用时已不再区分,但古人对二者却有严格的规定。

想要弄清其中的区别,就必须追溯到最初的起源——古老的甲骨文字。

公元前14世纪,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刻有文字的兽骨和龟甲,这就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贵族进行占卜祭祀所刻写的文字,它记录了殷民族灿烂的文化图景。

甲骨文迥异于今人所熟知的文字形态,它们形似图画,线条简朴流畅。有些甲骨甚至直接刻画出场景中的人物。这种独特的文字充满神秘色彩。

1900年,在殷墟遗址首次发现刻有文字的甲骨。这一发现震惊世人,因为之前甲骨仅被视为巫术占卜的器物,没有人意识到上面蕴含了文字。随后经过发掘,大量刻有文字的兽骨、龟甲。

这些骨骼文字描绘了殷商先民的政治军情、天文地理和日常生活,提供了研究中国早期文字的珍贵实物依据。2003年,甲骨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项目,其历史价值与独特魅力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在甲骨文中,最引人入胜的是那些刻画祭祀场景的文字,其中就包括最早的“祭”字和“奠”字。这些文字如同活生生的图片,将我们带回3000多年前的古老时空,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祭”“奠”字的起源

在殷商时期,贵族会在重大事件前求证神明,他们在龟甲与兽骨上刻写问题,经火炙后观察裂纹来决定吉凶。这种通灵的文字被称为“契文”,是他们与上天交流的桥梁。

殷商人崇尚鬼神并奉之为至高权威,他们根据占卜结果建造祭祀设施,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为感激神灵的指引,又会将占卜过程刻录于甲骨上,祈求神明持续赐福。

甲骨文中最早的文字便是“祭”和“奠”。它们的字形如同生动的图片,还原了殷商人独特的宗教活动。

“祭”字最初是一张桌子,上面放着待献的肉食,旁边是举手献祭的人影。这表现了古人虔诚的宗教情感——盛大的祭祀仪式中,肃立在祭坛前恭迎神灵的是民众最虔诚的心愿。

“奠”字下面是古代祭坛的形状,上面是一个倒置的盛酒容器。在古代祭祀中,献酒是标准程序。殷人将美酒奉献上天,以示虔诚与敬意。

这两个古老的文字生动描绘了殷商时期的祭祀场面:热烈的歌舞、香火缭绕的祭坛、盛装的巫师、虔诚跪拜的殷民,以及热气腾腾的肉食和盛满钜辉美酒的器皿......

透过“祭”“奠”两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三千多年前的殷民族,是如何以崇高的宗教热情忘我投入祭祀,以平息内心的敬畏与侥幸心理。

“祭”代表朝拜生者,“奠”则来自对逝者的哀悼。两字一正一反,却都来源于对神的崇敬与对先人的缅怀,折射出中国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

在殷商时期,“祭”和“奠”就已产生不同的含义。后世的礼制演变继承了这一区分,并使其义涵更加丰富。

三、 礼仪的细致区分

我国最早的礼仪典籍《周礼》中,“祭”字被细分为“祀”和“祭”两个礼仪,分别针对天地和山川河流。在封建礼教体系下,每种祭祀都规定了严格的礼数。

“祀”是为天地祖宗而设的礼仪。在旷野高丘间搭起帐幕,挂起颜色鲜亮的丝绸。到了正月初一,天子身披朱红色祭服,带领群臣到野外默祷告祭天地。乐师奏出庄严肃穆的乐章,供品香气萦绕,气氛隆重庄重。

“祭”是民间普通祭祀的总称。每逢春分和秋分,人们会挑选吉日祭拜自己的祖先。家家户户弥漫着烝炙整牛整羊的香气,门前桌上摆满鸡鸭鱼肉佳酿美食,代表对祖先的崇高敬意。

而“奠”字多用于人的祭祀,尤其是刚刚去世之人的葬礼。古代的上层贵族有灵庙制度,去世后便在家族庙堂中接受后人祭祀,而寻常百姓则只在丧事仪式上接受奠酒。“奠”字代表的哀伤情感更为私密直接。

当贵族祭祀父母或先人之时,都要以最高礼数履行儿子之道。庙堂供桌上摆满鱼肉美酒,还有先人生前最钟爱的茶点瓜果。庙宇内焚香蜡烛,子孙后代肃立两旁,面带哀戚之色默哀祷告。

而寻常百姓的奠礼则更为简朴。沿着村道抬着简陋的棺木,村民们跟在后面哭号,把逝者送到墓地安葬。新坟前摆上酒水果品,代表抚慰逝者在天之灵。

在古代礼制中,生者的祈福与对逝者的哀思也被赋予了精细的等级之分。

四、 等级森严的礼仪

天地祭祀是最隆重庄严的国家大礼,只有君王才能启奏上天。道教诸神的祭祀等级次之,寻常百姓只能祭祀些低级神灵。先贤圣人享有国家级祭礼,而普通老者只能得到家族祭祀。

唐玄宗时期,每年岁末必然举行南郊大礼,天子要亲临郊外进馔告祭天地。大礼当日,万人空场,君臣赴郊,盛况空前。天子身穿玄衣冠,顶盖紫微垣星宿图样的丝伞。乐队奏出《南吕》,歌声嘹亮回荡。朝阳初升时分,天子高举玉帛高呼上苍,场面异常壮阔。

而老百姓的祭祀就要简单的多。每逢清明,村民们拿上糍饴果品,来到祖坟前行礼献供。空气中飘扬着薰香,孩童们跪在坟前诵读祖先,微风吹过,树影婆娑。简单却不失虔诚的礼仪,抚慰着先人在天之灵。

而奠礼则不分贵贱老幼,所有去世之人都能得到,是最为平等的礼仪形式。无论是否显赫,只要走到人生终点,都会得到同样的奠仪以資铭记。

这种礼仪平等,蕴含了中华民族平等观念的萌芽。它超越了世俗的权势地位,每一个生命的本质价值。这成为后世许多先进思想的滥觞,推动了中国由封建向现代文明的进步。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祭”代表吉祥,属于生者的礼仪;“奠”代表凶险,是死者的仪式。因此二者格格不入,不宜同日举行。

五、 礼仪的融合演变

但随着时代演变,这种隔阂渐趋淡化。现代社会追求平等与自由,传统礼仪的等级色彩也在减弱。“祭”和“奠”二字含义的区分不再绝对,生者死者的礼仪也更为统一。

如今每逢传统节日,民众烧纸供奉先人,口头上早已不再刻意区分“祭”和“奠”。但这种节日仪式仍保留了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对根源的传承与传颂。

当代人可以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中,开创出崭新文明的礼仪形式。既不忘先贤遗风,也顺应时代进步。“祭”与“奠”的含义不再局限于古老的等级观念,而在新的语境中找到独特的文化定位。

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的精神,继承并发扬着古老的礼仪传统。这种文化自信,支持着中国文明在世界多元文化之林中绽放璀璨的光彩。当我们在繁华都市中烧香祭祖时,也许会想起遥远年代里,那些虔诚的殷人是如何将肉食献上祭坛,以求神灵庇佑的场景。

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随着新生代的传承,必将以崭新姿态走向未来。

结语

甲骨文中的“祭”“奠”字,见证了中国自史前时期就生成的丰富礼仪体系。它源自中华民族崇尚伦理、尊重生命的文化品格。

五千年积淀下的礼仪传统,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在殷商时期刻画祭祀场景的单个文字,跨越三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仍以延续的生命力影响着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这也启示我们,一个民族的文明之所以伟大,在于其传承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历史和未来并不割裂,今人的思想情感都扎根于积淀的文化沃土。当我们踏入崭新的时代里程时,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份渊远的文化基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骨文“学”字的各个构造有什么含义?
甲骨文、金文书写的典册
贰仟字史:应该是殷商人毁灭了夏史
你知道谁破译了甲骨文吗?
令人震撼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甲骨文:最早的功能是用来算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