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健康养老:精神服务比医养结合更重要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3亿,其中超过4000万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如何做好养老服务,已经成为当今养老服务机构共同探寻的重要课题。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必经之路

  人群庞大、起步较晚、服务模式不成熟,几乎是目前所有养老行业从业者对于现阶段中国养老服务的共同认识。有人称,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中国老年人的需要。而这,似乎也为医养结合的必要性做出了明确解释。

  绿康医养集团董事长卓永岳说:“今天,中国医疗卫生资源的提供者仍以医院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种急病、重大疾病患者,而对于身兼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护的老年人来说,有限的医疗资源如果对他们大量敞开,不仅会挤占本就有限的医疗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总经理周素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称,对于需要长期医疗护理的老年人来说,如果选择住院治疗,他们往往需要长期占用医院床位以及大量的医护资源,但是中国各大三甲医院,包括很多二甲医院在内,都正处于床位紧张、医疗资源有限的境地,如果老年人选择在医院就医养老,不仅在资源分配上不够合理,而且养老环境也不够理想,易造成老年人院内交叉感染。

  但是,长期有效的身体健康管理又是老年人的养老标配。如此看来,想要将老年人从医疗机构转移至专业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就是当前中国养老服务机构的必选项。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开始放出口号,宣称自己要走医养结合之路,但是迄今为止,真正开启这一模式的养老机构却未占多数。“医和养二者之间到底应该如何有效结合,因为没有行业标准可以遵循,这些都需要企业去独自探寻。”周素娟称,尽管今天从政策导向上来看,医养结合已经成为政府激励养老机构去推行的一种模式,但是养老机构想要真正做好医养结合,还需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

  另外在养老机构的从业者们看来,想要让老年人真正从医院走出来,选择养老机构寻求养老服务,长期照顾险的出台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周素娟直言:“如果让老年人从医院走出来,首先得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给到他们一定的经济支撑,尤其对于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应该在经济上对他们予以补贴。”

  精神服务比医养结合更重要

  伴随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养老服务模式开始出现,如旅居度假养老、文化养老、森林养老等等。据山屿海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柳彪称,对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来说,旅游养老是他们颇为喜爱的一种方式,而且一般参加完森林养老的老人,就医率也会有所降低。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社区发展基金执行主任吕培力认为,文化养老也好、旅游养老也罢,其实都是为了帮助老年人追求精神愉悦,所以想要做好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做好精神服务无疑是当前中国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

  “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更害怕孤独和寂寞,所以老年人养老一定要接触社会、要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交活动,我们要帮助他们培养自己的社交圈,享受多元化的精神生活,而不是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在吕培力看来,抛去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绝大部分中国老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以入住我们养老院的老人为例,在我与他们的长期接触中发现,现在老年人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非常高,他们不仅要吃得好、玩得好,还渴望更多高层面、接地气、多元化的活动,如今我们集团下属的老年大学开设了诸如老年合唱团、电影赏析、手工课等25门文化课程,都无法满足现在老年人的需求。”周素娟称,想要为老年人做好精神服务,需要在与老年人的对话交流中不断摸索和改进。

  记者手记

  养老机构想要做好养老服务,首先要做好服务定位,然后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将服务细化分类,再为不同类别的老人提供精准护理。但是,想要做好精准护理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然而在我国,养老机构的医护工作者一直处于紧缺状态,这也是在采访过程中,被中国的养老机构领军者们不断提及的问题。不过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养老从业者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职业的认同感也会进一步加强,相信到了那一天,人才紧缺问题也将得到改善。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3亿,其中超过4000万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如何做好养老服务,已经成为当今养老服务机构共同探寻的重要课题。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必经之路

  人群庞大、起步较晚、服务模式不成熟,几乎是目前所有养老行业从业者对于现阶段中国养老服务的共同认识。有人称,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中国老年人的需要。而这,似乎也为医养结合的必要性做出了明确解释。

  绿康医养集团董事长卓永岳说:“今天,中国医疗卫生资源的提供者仍以医院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种急病、重大疾病患者,而对于身兼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护的老年人来说,有限的医疗资源如果对他们大量敞开,不仅会挤占本就有限的医疗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总经理周素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称,对于需要长期医疗护理的老年人来说,如果选择住院治疗,他们往往需要长期占用医院床位以及大量的医护资源,但是中国各大三甲医院,包括很多二甲医院在内,都正处于床位紧张、医疗资源有限的境地,如果老年人选择在医院就医养老,不仅在资源分配上不够合理,而且养老环境也不够理想,易造成老年人院内交叉感染。

  但是,长期有效的身体健康管理又是老年人的养老标配。如此看来,想要将老年人从医疗机构转移至专业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就是当前中国养老服务机构的必选项。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开始放出口号,宣称自己要走医养结合之路,但是迄今为止,真正开启这一模式的养老机构却未占多数。“医和养二者之间到底应该如何有效结合,因为没有行业标准可以遵循,这些都需要企业去独自探寻。”周素娟称,尽管今天从政策导向上来看,医养结合已经成为政府激励养老机构去推行的一种模式,但是养老机构想要真正做好医养结合,还需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

  另外在养老机构的从业者们看来,想要让老年人真正从医院走出来,选择养老机构寻求养老服务,长期照顾险的出台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周素娟直言:“如果让老年人从医院走出来,首先得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给到他们一定的经济支撑,尤其对于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应该在经济上对他们予以补贴。”

  精神服务比医养结合更重要

  伴随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养老服务模式开始出现,如旅居度假养老、文化养老、森林养老等等。据山屿海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柳彪称,对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来说,旅游养老是他们颇为喜爱的一种方式,而且一般参加完森林养老的老人,就医率也会有所降低。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社区发展基金执行主任吕培力认为,文化养老也好、旅游养老也罢,其实都是为了帮助老年人追求精神愉悦,所以想要做好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做好精神服务无疑是当前中国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

  “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更害怕孤独和寂寞,所以老年人养老一定要接触社会、要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交活动,我们要帮助他们培养自己的社交圈,享受多元化的精神生活,而不是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在吕培力看来,抛去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绝大部分中国老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以入住我们养老院的老人为例,在我与他们的长期接触中发现,现在老年人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非常高,他们不仅要吃得好、玩得好,还渴望更多高层面、接地气、多元化的活动,如今我们集团下属的老年大学开设了诸如老年合唱团、电影赏析、手工课等25门文化课程,都无法满足现在老年人的需求。”周素娟称,想要为老年人做好精神服务,需要在与老年人的对话交流中不断摸索和改进。

  记者手记

  养老机构想要做好养老服务,首先要做好服务定位,然后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将服务细化分类,再为不同类别的老人提供精准护理。但是,想要做好精准护理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然而在我国,养老机构的医护工作者一直处于紧缺状态,这也是在采访过程中,被中国的养老机构领军者们不断提及的问题。不过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养老从业者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职业的认同感也会进一步加强,相信到了那一天,人才紧缺问题也将得到改善。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刘梦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终于找到一篇能把医养结合讲清楚的文章了!
老人最喜欢的养老方式是什么样?
居家还是机构养老 山东老人最喜欢这样的养老方式
智慧养老【 506】带你深入了解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解局医养结合:我国医养机构发展现状与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
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全分析其优势和弊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