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释文和译文
松月書院
关注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

释文和译文

01-04 阅读749
畅游墨海,书法学习

  邓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篆书六屏,高近两米,现藏日本,是邓石如篆书的代表作。此书是邓石如62岁所作,即嘉庆九年(一八○四)。

  清代中期,碑学思潮兴起,涌现出许多具有开拓精神、全面实践碑学主张的书法家,其中成就最为卓越者当数邓石如。邓石如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融入篆书,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模式。邓石如晚年篆书线条尤为古拙厚重,康有为评其为“集篆之大成”者。《白氏草堂记》是邓石如晚年篆书的代表作。为其篆书珍品,通篇气息醇和,笔画圆润,线条张弛有度,结体匀称而不失灵动,通篇布局合理,浑然天成,古朴典雅,是临习篆书之名帖。

书写内容是节录唐代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也叫白氏草堂记)其中一小段。

《白氏草堂记》诞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作者的主观态度: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暗杀。白居易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因而触怒权贵,以“越职言事”被贬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第二年,白居易游历庐山,独爱香炉峰下、遗爱寺旁的一处胜景,便在那里修筑一草堂。元和十二年草堂落成,他写了一篇散文,即《庐山草堂记》。该文因作者之名又称《白氏草堂记》。清嘉庆甲子年(1804年),邓石如其时62岁,该年五月初六(即蒲节后一日),邓石如在扬州为挚友阳湖(常州)左辅(仲甫)作篆书六条屏以赠。该书作的文章内容节录于白居易《白氏草堂记》中一小段,共计91字。

  要通篇阅读文本,谙熟文意。伟大的书法作品,其背后站着一位伟大的人,这就是所谓字如其人。熟读文本,不但可以领略古代佳作之文辞飞扬,更能加强记忆碑帖字形特点与篇章结构。若能背诵全文,则乃背临之必需,尤其难能可贵。

原文:

        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橦树(原文为 幢竖,幢chuang2:用作仪仗的旗子),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北据层岩,积石嵌空,奇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知其名,四时一色。

        款识为:嘉庆甲子蒲节后一日书奉仲甫先生教画,完白山民邓石如。

译文:

      往南行,就到了石涧,石涧两侧长有古松与老杉,树干粗大,将近十人合抱之围,树高不知几百尺,修长的树枝可触摸白云,低垂的枝条轻拂潭水,像旌旗般地直立,像雨伞般地张开,盘曲伸展像龙蛇游走。古松下多灌木丛和缘树而生的蔓生植物萝茑,枝叶丛生,互相交织,互相承接遮蔽,以至日光月华都无法照射到地面。草堂北面靠着层岩,空凹处嵌着土堆和积石,各种树木、奇花异草覆盖在上面,绿色枝叶繁密迷蒙,红色果实多得纷披四垂,说不出它们的名字,四季都是如此。

邓石如篆书线条特点

        邓氏篆书线条不再是盘旋的、单调的“铁线”,而拥有了多种情致与意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 线条有了粗细变化:

        一字内笔画间粗细有差别,一画内亦粗细有别。邓氏篆书点线一个细节特点是,横画粗,纵向长竖线略细。长竖线有明显粗细变化,最细处位于中上部,约3:7处。不少长画的尾部呈粗鼓形,就像浑圆的水滴凝结在枝条下端,这种尾部的突起是其篆书点画变化生动的体现。

         二. 邓石如在篆书的书写性上发挥了毛笔柔毫特性,是以柔毫“书写”,而不是用“硬笔”描画篆字,这其实是发掘了篆书的艺术性和表情功能。

        学习邓石如篆书的赵之谦评价邓篆曰:“山人篆书笔笔从隶出,其自谓不及少温(李阳冰)当在此,然此正自越过少温。”邓氏自谓其篆不及少温那是谦辞,正是一系列的艺术探索和革新,令完白“越过少温”,成为篆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邓石如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包世臣推其篆书为神品,钱坫与包世臣游焦山,见壁间篆书《心经》曰:“此非少温(李阳冰)不能作,世间岂有此人耶?”

        邓石如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17 岁时就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

        邓石如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识了循理书院的主讲梁巘,又经梁巘介绍至江宁,成为大收藏家举人梅镠的座上客。8年间每日早起,研墨盈盘,至半夜把墨写尽才入睡,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植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邓石如身材高大,胸前飘一绺长长的美髯,性格耿直磊落,不阿谀奉迎,无媚骨,无俗气,称得上顶天立地的伟男子。因为其出身寒微,一生备尝人间酸甜苦辣,过着“采樵贩饼饵,日以其赢以自给”的生活。他以“山人”自居,于荒江老屋中高卧,忘却功名。

        为什么淡泊如此?他头戴草笠,脚着芒履,骑毛驴,浪迹天下名山大川,有如云水之间孤独的浮鸥。他的好友师荔扉曾经送他这样两句诗:“难得襟怀同雪净,也知富贵等浮云。” 看淡了浮华、浮名,也就与浮躁相去甚远。他把世间万物都看得淡了,淡到自甘寂寞,远离红尘。可是,他又真正地热爱着书法,一天也舍不得丢弃。每日清晨,研一盘满满的墨水,就着净几挥洒,必待墨水用干了才上床休息。所谓“热爱”,在邓石如的人生里,除了出身寒微,饱受生活的煎熬以外,还得把功名利禄置于脑后而全身心地投入艺术的艰苦锤炼中。

  当年,他为湖广总督毕沅的幕友时,不愿阿谀权贵,郁郁寡欢。于是拂袖而去,返回民间,适者自适,从此一生六十余年再也没有混迹于官场。

         作为震古烁今的书法大家,邓石如是以货真价实的创新赢得世人尊敬。与他同时代的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他的书法列为“神品”,誉为“四体书皆国朝第一”。书法史上以“我自成我书”自负的“浓墨宰相”刘墉,当时见到邓石如的字,拍案惊呼道:“千数百年无此作矣!”连眼界很高,学富五车的康有为,对邓石如之书不仅高度评价,还把他作为划时代的一个标志。清代篆隶书的革新和碑学的兴起,开拓出传统书法的新生面,这个盖世功勋是由邓石如悄悄地在山野之中建立起来的。邓之篆书结体的灵动,用笔的自然,打破了自李阳冰以来僵化的传统格局,难怪他这样自负:“何处让冰斯(唐代李阳冰、秦代李斯)?”

         邓石如在书法理论上也颇多创见。“计白当黑”之论把“笔不到而意到”的道理具体化了。“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则把虚实对比的艺术理论阐释得明白如白话。

        邓石如一生不慕富贵,旷达平和,钓雨耕烟,灌花酿酒,洗去的是庸脂俗粉,尘泥污垢,浸润出来的却是经史子集里的书卷气质和一身的仙风道骨。

畅游墨海,书法学习
4701篇内容 5.1万人参与
更新于 01-05
来自作品集书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邓石如篆书六条屏《白氏草堂记》墨迹(附释文)
读印:邓石如“灵石山长”
浑然天成、古朴典雅:清代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书法欣赏
清代书法名家:邓石如篆书六条屏《白氏草堂记》,请收藏请转发
书法入门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书法#篆书#零基础学书法
邓石如《庐山草堂记》篆书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