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尚与尼姑热恋被抓,潍县县官郑板桥作诗一首《僧尼私恋案判词》,句句幽默捧腹,太有意思了!

从本质上看,宗教是禁欲主义的,那么一般来说,和尚、尼姑、道士等人一般都要舍弃情欲,否则就是玷污佛门,有辱教规。那么,如果真的发生了和尚与尼姑相恋的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

清代县官郑板桥就碰上了这样的荒唐事,那么他是怎样处理的,如何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的呢?

郑板桥,提起这个名字,很多人会想到他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没错,郑板桥以文艺见长,正是在绘画、书法、诗词等方面成就使之名垂青史。

不过,郑板桥也曾为官十二年,虽然只是小小七品知县,却不乏闪光的亮点。

清代有个叫曾衍东的人,写了一本叫《小豆棚》的书,书里面记载了郑板桥的许多逸事。

其中有一则说,他任山东潍县县令时,判过的一桩“僧尼私恋案”:

一天,乡绅将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抓到县衙,说他们私通,要郑县令判罪。

本来这可算是件有伤风化的大事,既违清规,又犯王法。

可是,郑板桥讯问后得知,两人未出家时是同村人,青梅竹马私定终身,但女方父母把女儿许配给邻村一个老财主做妾。女儿誓死不从,离家奔桃花庵削发为尼,男子也愤而出家。

谁知,在来年潍县三月三的风筝会上,这对苦命鸳鸯竟又碰了面,旧情难忘,于是趁夜色幽会,不想被人当场抓住。

郑板桥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下令先让他俩还俗,去掉僧、尼身份,然后判二人结为夫妻,并提笔写下判词,诗题便是《僧尼私恋案判词》: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这句诗的第一、二句,读来就让人忍俊不禁。

首先,和尚和尼姑都是光头,两个人的发型像是一半的葫芦,和一半的瓢,两人站在一起,拼凑起来的形状就像是一个桃子。

“桃子”,在古代有着“生育和吉祥”的寓意,所以这前两句看似是玩笑之语,其实已经表明了郑板桥的态度,就是促成两人这桩美事。


诗的第三、四句是说,这件事已经有了眉目,你二人要稳住心神,以后谈恋爱就不要偷偷摸摸的了。

而第五、六句更是进一步描述爱情,鸟高兴的时候,就会欢快地鸣叫,这是本性使然。

莲花坐落的地方,正好是安静的地方,看似是写鸟,写莲花,实则是在借物喻人,两人的相恋,是你情我愿的天性。

郑板桥在这里用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处处充满着人情味。

最后一句,更是绝了,他直言不讳,这个“风流案”就是我郑板桥判下的,而且大笔一挥,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那样的封建年代,郑板桥当真是艺高人胆大,不畏惧那些条条框框,甚至留下了姓名,足以让人钦佩!

依情理,少按法令,述情而不引法”,郑板桥的断案看似随意,实则爱民。

《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郑板桥判案》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

郑板桥为了保护家贫才子的婚姻,巧妙地骗得嫌贫的岳父“千金易婚”,即以“千金”作为陪嫁,当堂判令完婚,令贫士“就堂上为青庐,携女及金而去,此事颇快人意”。

由此可见,这位风流县令胸中究是何物!

郑板桥在潍县当了七年知县,离任时,他没有积余钱财,“囊中萧然,图书数卷而已”。眼看郑板桥如此寒碜,乡亲们流泪挽留,依依不舍。

有道是,人走茶凉。可是,郑板桥离去之后,潍县百姓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他建立生祠,家家画像以祀。

将心比心,潍县民众之所以爱戴郑板桥,只因他心系民众,关注民生。

正如他在一首诗中写下的,表达自己和百姓休戚与共的心境: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此诗名为《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墨竹图题诗》)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郑板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但他那纯净如雪的超凡人格、济世怜悯的慈悲情怀却成为千古佳话,与其不朽作品一起流传世间。

历史上“最可敬”的太监,宣读圣旨故意读错一字,救下千人性命

秦桧子孙中状元,路过岳飞墓前写下两句诗,今成千古名句传诵至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有私情,他的判书令人捧腹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告状和尚尼姑有私情,他的判决令人捧腹
郑板桥诗断风流案
和尚与尼姑行苟且之事却被捉,郑板桥写下一诗,堪称教科书级调戏
判字
风流神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