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疑难问题解决”研训课例评析(二)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疑难问题解决”研训课例评析(二)

一堂常态下通俗的语文课

——评谢淑清老师的《高山仰止》

乐清中学  董 安

   上一堂课很容易,上好一堂课很难,难就难在一堂课不止一种思路,一种模式,就像烧菜,清蒸、红烧、白煮、油炸……,而你只能选择一种。怎样上才是符合课程要求,才能适合学生需求?我们首先要从从课程目标定位的角度解读。

一、《论语》选读应该教什么?

   《〈论语〉选读》是选修课程,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目标定位。《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语录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因此,《〈论语〉选读》教学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层次

教学内容

价值目标

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1.文字层面:《论语》教学虽然要求探究其文化层面的意义,但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忽视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翻译,积累源于《论语》流传至今的成语、熟语、格言。

    2.文章层面:《论语》是语录体著作,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一般认为文章意识不强,现在《〈论语〉选读》的编者把同一主题的若干篇集在一起,编成十五课,每课取了一个标题。这种主题的编排,要求教师避免逐条讲述,而应重新整合各章节,或提挈某一章,或补充另一章对主题拓展,使学生对主题的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3.文化层面:第一、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第二、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正确把握孔子思想内涵;第三、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正确解读,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精神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

二、一堂好的《论语》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目标——“着眼点”——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着眼点”: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读懂文章,积累知识;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为什么要上这堂课?解读《论语》的角度很多,每个人读它,都可能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方面。作为教学,我们应当注意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思想素质入手,适当把握中国古代的文化、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素养,这一点的达成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来把握和处理教材。谢老师把《高山仰止》这一课的目标定位在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无疑是正确的。

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这堂课除了知识之外,还能让学生得到些什么?我想应该是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乐学);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会学);切实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学会)。“情感”目标不能靠讲授实现,如果说显性目标可以通过讲授来完成的话,隐性的目标只能依靠创设情境和氛围,经由学生的体验来实现。

   (二)过程——“着力点”——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着力点”:教学设计科学合理。下面我就谢老师的《高山仰止》的这一堂课,分情景设置、结构安排、方法选用、学科特色等几个层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问题情景境的设置——真实有效

   情——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习心向)

   景——提供认知背景(促进意义建构)

   “问题情景”不会自动形成有价值的问题。

   因为《论语》是语录体的文章,谢老师的这堂课的一个亮点是通过孔子师生间的对话,以及孔子对待学生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的体悟孔子师生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1)从语言中体悟

   通过对孔子师生间对话的叠句中揣摩人物的情感。如对课文的第7章的处理,原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其中一个学生说孔子对颜渊的死非常悲痛,这时老师要求两位学生读“天丧予!天丧予!”然后加以朗读技巧的指点,再叫全班同学大声朗读,通过多次的读,加深对人物情感的把握。

   《论语》中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唯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颜渊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这反映出老师在处理这一细节的细腻。

   (2)从比较中体悟

   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正确把握孔子思想内涵。在分析子路这一形象时,老师则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质疑,激发学生思维。如老师集中讲关于子路的几章:

谢老师抓住了孔子和子路这一对师生之间种种颇有意味的语言和行为进行重点剖析,这是本课的重点。颜渊和子路是本文的主角,孔子对这两个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颜回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而对子路却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第4章里,孔子先说子路不行后又说子路还行(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第5章里,孔子先说子路行后又说子路不行(从我者,其由与,好用过我,无所取材!),在孔子眼里,子路到底行还是不行?为什么?谢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疑难问题点,指出这是以抑其勇而教之,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再比如引用材料: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来旁证,做到内外沟通使子路的形象更丰满,这是《论语》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思路。

  2.教学结构的安排——严谨有序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从学习论的观点看——学生学习是从无序到有序,知识不断结构化的过程。

   好课的教学结构要求——简洁明快 (不是拖泥带水);详略得当 (不是顾此失彼);顺畅有序 (不是支离破碎)

  ◇知识序——反映教材知识演化的逻辑顺序

  ◇认知序——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顺序

  ◇教学序——反映课堂教学流程的时空顺序

   一堂好课首先需要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自觉的意识,谢老师对文本的处理体现了“语文当为心灵奠基”的主题教学理念,关注精神文化层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带领学生细细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用通俗的语言还原2500年前一群可爱的师生音容笑貌,体会师生间的那份爱、那份敬、那份趣、那份真……这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引领学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个来回,而最终落脚在情感的深化和思想的磨砺。

   总体设计:

问题1:自由朗读全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粗读)

问题2:朗读1—10章,孔子和弟子的交往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细读)

问题3:朗读11—13章,在孔子与学生的交往中,孔子的弟子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细读)

问题4:圣人还是常人?(质疑)

问题5:孔子是常人更是圣人,常人如何成为圣人?圣人=常人+坚贞+坚持+坚守(思想提升)

   这是一种教学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学生认知的熟悉—理解—领悟—内化的规律。

   3.教学方式的选用——多元融合

这是一堂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1.指导学习

   自主学习教师还能讲授吗?我认为《论语》中有很多疑点,靠学生自己的体悟是不能有效的解决的。谢老师在这堂课中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性作用,按照预设的流程轻松的完成这一课时的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之间衔接顺畅。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分小组能开展吗?谢老师采用同桌互助的方式进行。探讨第三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时,让同桌间的充分讨论,然后老师从语意——语气——原因三个层面带领学生进行探讨。

3.探究学习

   孔子和弟子的交往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在孔子与学生的交往中,孔子的弟子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圣人还是常人?谢老师在这堂课中设置了5个探究性话题,一步步将学生引向对话的背后,深入探究文意,启发联想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品味文学意味,提高分析领悟能力。

   在整堂课中,谢老师充分运用大量口语化的讲解方式,讲解通俗易懂,将高深的《论语》讲解的很具平民味。课堂气氛轻松而不板滞,教态亲切而不呆板,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民主的氛围中和古人进行一次精神的约会。

当然,这种语言要讲的适度,太过了就有些俗,而不是通俗。

4.学科特色的发挥——彰显本色

 文字层面:

  ⑴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源于《论语》流传至今的成语、熟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⑵有些语句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自牖执手)不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⑶注意古今汉语的比较和沟通:登堂入室,用行舍藏。

文化层面面:

  ⑴ 还原孔子;

  ⑵《论语》对现实社会的作用;

  ⑶《论语》对个人精神品格的影响(圣人=常人+坚贞+坚持+坚守)

方法层面:

  ⑴内部相关材料的联系与比较,同其他文献材料的联系与比较;

  ⑵根据实际教学条件,探讨的问题由浅入深。

(三)效果——“落脚点”——学生学习主动有效

  衡量一堂课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

 (1)主动性

  参与的态度(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

  参与的广度(是多数人参与,还是少数人参与)

  参与的深度(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

  (2)有效性

  ⑴看效果——是否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达成了教学目标.

  ⑵看效率——是否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⑶看效益——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激发起继续学习的愿望。

   从整堂课的流程看,我觉得所欠缺的是情感有余而思辨不足;探究充分而质疑不够;环节流畅但缺乏高潮;语言生动但不够精确。下面就细节的层面提几点看法:

    1.语言通俗但不够精炼。如:让我们来点刺激的;子路打扮成嬉皮士的样子,穿上校服,经常对孔子讲大逆不道的话;孔子对子路先压他一下,在拔他一下;子路的鼓瑟水平到底在哪个阶段?老夫子说你的水平这么差;子路这个人老是跟孔子作对;孔子不停的想压制子路的勇敢,是因为子路太勇敢了等等,有的评价不准确,有些提问是无效的,会让学生很迷惑,有的语言不很得体。

   2.文言基础知识要加强,对文句的质疑权给学生。比如对“明堂”(帝王商议政事的场所)和“佩豭豚”(佩戴公猪样式的饰品)的解释,我认为值得商榷;另外一开始设计的一道选择和一句断句是否就是学生疑惑的或者说是重点、难点的文言基础知识?我看还是讲质疑权交还给学生为好。我听了这堂课有几个细节还是不明白:如何理解孔子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一个老师怎么会骂自己的学生不得好死?这不合常理,更不符合我们所知道的平易近人、温文尔雅的孔子。另外,“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怎么理解?这些问题都没有讲明白。

   3.引证材料的可以丰富些。《论语》表现的是一个平面:一批学生在听孔子说教。从《论语》中看不出学生年龄的大小,看不出每个人的身份面目。因此,《论语》中的众生相的解读(包括孔子自己)还需联系更多《论语》之外的作品,尤其是对子路这一形象的分析: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有选择的加以引用。另外还有《史记》《孔子家语》等,做好材料的印证和补充,比如在解释“升堂入室”章时,孔子为何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不妨引入朱熹《论语集注》:程子曰:“言其声之不和,与己不同也。”《孔子家语》云:“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盖其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故其发于声者如此。这样就把问题讲得更清楚了。

   4.对子路这一形象和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分析是重点,也是难点,可以再深入些,更突出些。

  第一步:设疑:孔子弟子的眼中的孔子:

  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引导学生理解孔门弟子众口一词的“高山仰止”,理解人们对孔子智慧与人品特有的由衷敬仰。

   引入《克己复礼》关于子路和孔子的对话材料: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竟对老师批评说:“先生迂阔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啊!”孔子竟也回敬一句:“好粗鲁啊,仲由!……”子路的批评与颜渊、子贡的赞美形成强烈的对比。

   引出课文第2章:“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子乐”,孔子为弟子个个学有所长而高兴,但孔子竟然骂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一个老师怎么会骂自己的学生不得好死?这不合常理,更不符合我们所知道的平易近人、温文尔雅的孔子。这该怎么理解?

   第二步:探究:子路的性格

   结合课文第2—6章来说说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2章,“子路,行行如也”,说明子路是一个很刚强的人。

  第3章,子行三军,则谁与?子路对自己在军事方面有自信,认为自己可以统率三军,可见子路是个争强好胜的人。

   第5章,“子路闻之喜”,子路一听老师夸他就喜不自禁,可见子路性格是比较开朗、直率的人;从孔子的话“由也好勇过我”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好勇“的人。

   第4章,子路弹瑟“已升堂未入室”,看出子路是一个气质刚勇的人。(瑟音属于雅颂之音,是令人心气和平的。“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盖其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故其发于声者如此。”—《孔子家语》)

   第6章,看不惯作风淫乱的南子,也不愿自己的老师去见他,所以“不说”,可见子路是一个比较正气耿直的人。

   第三步:解疑:孔子为什么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根据了解的子路的性格特点,说说孔子为什么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史记·仲尼子弟列传》孔子闻卫乱,口:“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礼记·檀弓上》: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谓孔子痛子路被醢于卫,不忍食其相似之物,故命弃之。后用以表示师生间的深厚情谊。【转自118cha.com】

    正是因为孔子对子路的“好勇”性格体察之深,正是因为对动乱的年代里子路可能死于非命的隐忧,爱之深,忧之切,孔子才会说子路不得好死的话。孔子对子路的“骂”如同他对颜渊死的“哭之恸”,都是根植于生命关怀的仁爱之情,此正为他“高山仰止”的精神实质,对这句话的朗读情感的把握是难点。

   孔子对学生在一个“爱”字。乐是爱,忧亦是爱;器重是爱,批评亦是爱……孔子知人善爱,学高爱更深。孔子,真是一位爱的艺术家!学生对孔子在一个“敬”字。好学是敬,辩护是敬,批评亦是敬……在学生的心目中,孔子是高山,是日月……

 

三、总结:叶澜教授(“五实”标准)

   1.有意义的课——扎实的课

学生学到了知识,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2.有效率的课——充实的课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通过教学,学生对于孔子的形象认识以及孔子和弟子的关系都有了新的认识。

   3.有生成性的课——丰实的课

教学不是完全预设的,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

   4.常态下的课——平实的课

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过度准备的表演课。

   5.有待完善的课——真实的课

   真实的东西总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才会有所改进和进步。总的来说,谢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常态的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没有过度的包装。教学目标清晰,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具有真性情的孔子,不再是原来认为的一个高不可攀的圣人;教学环节简明,有层次的设计问题;一堂有生成的课。教学不是完全预设的,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日课099:“发牢骚”的正确打开方式
中学语文吟诵 | 《论语》
中高考热点人物 | 今天我们来谈谈孔子的四个学生
《〈论语〉选读》之《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橘子郡读《论语》7 8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