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诗词鉴赏
一、鉴赏形象
1、 人物形象
(1)、问:人物形象有什么特征(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①概括形象特征:本诗塑造了一位                       的     身份  形象。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抓关键、点手法)
③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作用):寄寓的情感、蕴含的哲理。
(2)人物描写手法(怎样塑造、刻画、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怎样表现人物情绪的)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细节描写(依附于其他描写手法存在)等
侧面描写:环境烘托、他人正衬、对比反衬等
借助修辞:比喻、象征等
2、 事物形象(咏物诗)(托物言志之物,象征人物品格、理想、情操、)
问:描写(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
答:①概括物象特征
②结合诗句分析(点手法)
③作用:象征什么样的品格,寄托什么样的情感
常见形象:兰花、菊花、梅花、松柏、竹、蝉、马等(分析总结象征内涵)
常用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反衬、等(描写物)
象征、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发情)
3、 景物形象:
(1)、意象:(蕴含诗人情感(意)的景物形象,在诗词中设有几个意象、名词。)
积累常见传统意象
1)◆考查意象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营造意境、渲染氛围、奠定基调、表达情感)
2)◆意象作用(见创新大课堂、核心突破)
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③表情达意,表达作者情感
④象征衬托人物品格节操(多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贯穿始终)
(2)、意境
问: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图画、景象)、描绘的景象(环境)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
答:①概括特点:(最少用两个答题术语)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点手法)
③作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注:如果对整首诗分析时,可抓主要意象特点分析,如是一两句,可以将诗句描绘一下,也可将①②合为一点,如:描绘了   分析        的   特点   画面。
积累意境术语(根据内容情感归类,细微区分):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空灵、苍凉、雄浑、旷远等
一、            鉴赏手法:
关键:①积累知识、区分手法②审题,明确问什么③规范答题步骤
1.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描写手法)、抒情(抒情手法)、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描写景: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正侧结合、
白描、工笔、渲染、烘托、意象罗列、铺陈等)、描写人:人物描写手法
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结情、乐景衬哀情、(借助景)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借助物)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借助事)等、
其他常见手法:想象、衬托、反衬、象征、虚实结合、起兴等(可用来描写或抒情)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对比、互文、反复、顶针、双关、通感、叠字
(词)用典等;(部分可用来描写或抒情)
结构安排: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伏笔铺垫、开门见山(开篇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尾句直抒胸臆)、首尾呼应、层层深入、以小见大、对比、意象罗列等。
细分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
所见(视觉)、:(上下、远近、俯视、仰视)、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        时间  早晚、四季等   空间:室内室外
·        感官  (嗅觉 、触觉 、 听觉、 味觉、视觉)
·        动静  (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
·        虚实  (虚写 、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虚实对比)
·        色彩   (色彩鲜明、色彩对比、色彩斑斓  )
2.四者范围有交叉重合之处,而且在诗词鉴赏的过程中难以区分。所以在答题过程中:
大处设问宽泛设题:(审题是关键)
问表达技巧以及表现手法,所有手法都要考虑,且由主到次: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及其他表现手法(如:想象.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等)】、修辞手法、结构技
小处设题,问什么答什么.
v     问表达方式先回答何种表达方式,再具体分析手法(如:先回答描写、再分析哪种描写手法,但一般出现考查表达方式的题,就要考虑是否出现了记叙和议论这两种不常见的手法)
v     问抒情手法回答抒情手法,用来抒情的部分表现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v     问描写手法回答描写手法,可以用来描写的部分表现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v     问修辞手法只答修辞手法
v     问结构技巧只答结构技巧
审题时要审清:考查描写手法的提问方式:
考查抒情手法的提问方式:
3.赏析手法:
答题步骤:
一种手法:①点明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手法如何运用③作用
多种手法:①手法一、分析、作用②手法二、分析、作用③手法三、分析、作用
二、鉴赏语言:
1、 炼字类: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   答题步骤:
5、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言
6、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象
7、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
8、 鉴赏诗句:
答题步骤
①概括诗句内容(理解深层意思)
②点出手法、关注炼字现象
③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结构上的作用
9、 诗眼类(关键字词):在情感或结构上统领全诗的字词。
答题步骤:
分析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析】古诗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或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第一步谈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或表达情感上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每一联都要分析)
10、             诗句作用:
◆诗歌首句或首联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结构)
(2)点明时令、地点,环境。交待心情。(内容)
(3)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内容)(情景基调不一致时,乐景衬哀情)——一般是写景的句子(非写景的句子,如果是记叙或议论抒情,一定要具体分析写了什么内容)
(4)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奠定某种情感基调。(结构)
(5)表达感情。(情感)
(6)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诗歌中间句的作用
①、过渡、承上启下 、
②、打伏笔,做铺垫
③、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
④、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①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②卒章显志,点明题旨,表达感情。
③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④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11、             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有节奏感、有音乐美等。
分析语言特色型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风格:
◆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悲壮慷慨: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时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
◆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三、            评价思想内容、情感、作者观点态度
总结各种诗歌类型(按内容分、按情感分)、常见内容、情感及手法
如:写景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伤春悲秋诗、闺怨诗、宫怨诗、生活杂感诗等等。
送别诗:内容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所写景有眼前景,有想象中的景。(有哀景有乐景)
所用的抒情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
所表达感情常有:留恋、依依不舍,安慰、嘱咐,伤感、惆怅,期待、祝愿
羁旅思乡诗
诗人或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长期客居他乡,滞留他处,处境艰难,心情郁闷,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下,成诗篇。
表达的感情主要有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孤独寂寞之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等等
所写景有眼前景,有想象中的景。(有哀景有乐景),有实写,有虚写、对写。
羁旅诗的创作手法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
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写欢快的事物来衬托内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思想感情: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
具体为: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统治者——昏庸腐朽, 骄奢淫逸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怀人伤己
.对比失落型: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型: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抒发物是人非,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
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②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艺术手法
(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特征归纳:
(1)从内容看特征------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等。
(2)从风格看特征——雄壮豪迈。荒凉辽阔
(3)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人物描写手法
⑷  常用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三、情感归纳:
1.表达爱国热情,建功立业的渴望
2.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3.抒发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4.写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厌战情绪
5 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6.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7. 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伤春诗
风和日丽、群芳争艳的春天也不尽是赞声一片。自古伤春者不泛其人。因时因物而情苦感伤之句,历历可数。
一、伤春类古诗词的特征
1、诗眼词眼多为“伤春”“惜春”“愁”等。
2、多选“落花”“落红”“飞花”“残花”“东风”“暮雨”“流水”“夕阳”“燕子”等为意象。这些意象常构成百花凋零、春光不在、伤感凄凉的意境。
3、作者多为婉约风格的词人或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李清照是这类词最典型的创作者,她后期因夫死孤寂,所作词伤感失意、悲苦凄婉情调更浓。晏殊、晏几道父子继承五代婉约词风,其创作的《浣溪沙》《蝶恋花》多是伤春感时之作。
4、词牌以《浣溪沙》《蝶恋花》为代表,诗题以《春兴》《伤春》居多。
二、伤春真意
1、伤春多为恋春惜春伤春,或慨叹光阴易逝、人生苦短。
正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所以,当春残花落的时候,人很容易产生伤感之情,而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感受更为真切,由此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传颂的伤春、惜春、留春、叹春诗句。
2、借伤春表达忧愤忧思及爱国情怀。
人生有失意的诗人,常常借美好事物的失去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或不幸遭遇。看到娇艳的花儿随风飘落,落入泥沼、沟渠,看到残红遍地,满目凄惨的景象,他们就借此表达年华虚度,事业无成的感慨,或寄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情。
3、借惜春抒发离愁相思之情
这种类型的词多为闺怨词。在古典诗词中,梅花,柳枝,青草经常与离思相结合,“梅残”说明离愁之深,“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承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意境,极为形象地写出离愁之缠绵无穷。“春山”已在“尽处”,而“行人更在春山外”,极写“行人”之遥不可及,从而突现出离愁之切、之浓、之无可奈何。欧阳修的《蝶恋花》、李清照的《武陵春》、《点绛唇》、赵鼎的《蝶恋花》等都写了由春产生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三、伤春手法
1、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伤春类诗词要么以百花凋零、春光消逝的破败景象衬托惜春伤感之情,要么以乐景写哀情.
2、对比。王驾《雨晴》中“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以雨前雨后情景的对比,写花落春逝,暗寓惜春伤春的情怀。
3、比喻。秦观《浣溪沙》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将“飞花”比作梦境,将“细雨”比作愁绪,以抽象事物喻具体景象,形象生动地传递出落花飘飞、细雨如丝的景象中诗人因春逝而生淡淡哀愁的诗情画意。
总之,由“春”引发的悲情、伤感成了诗人歌咏的主题之一,它关涉到人生感悟、思恋情怀、事业际遇等各方面,只要把握了伤春类诗词的特点,抓住典型意象,从思想与手法等方面入手,就不难进行较为准确、深入、透彻的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专业术语归类
一、分清诗歌类别
◎按格律分:
⑴古体诗(又称古风,是古诗中的自由体诗),
⑵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古诗中的格律诗,包括律诗(五律、七律) 绝句(五绝、七绝)),
⑶词(按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风格流派可分为:豪放、婉约)
⑷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套曲。)
◎按表达方式分:①叙事诗,②抒情诗,③哲理诗
◎按作者:文人诗、民间诗(民歌)
◎按题材分:①山水田园②咏物言志③边塞征战④思妇闺怨⑤怀古讽今⑥亲友送行⑦思乡怀远
⑧忧时伤国⑨雅趣哲理
二、吃准诗歌题材,快速主题定位
题材
主题归类
山水田园
①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②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③④憎恶黑暗现实,厌倦仕途纷争,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⑤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咏物言志
①赞美不慕名利、芳洁高尚的品格;②抒发独立不羁、刚正不阿的情怀;③表达执着理想、永不言弃的追求;④讴歌甘愿献身、九死不悔的精神;⑤倾吐蔑视权贵、直道而行的正气
边塞征战
①杀敌疆场、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②勇抗侵略、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③奋勇作战、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④边关壮丽、为国戍边的神圣豪迈;⑤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灵诉求;⑥长年戍边、思乡怀亲的苦闷无奈。
思妇闺怨
①良人远征、独守空房的寂寞孤独;②聚少离多、音信杳然的无奈悲戚;③反对战争、渴望团聚的美好愿望;④思念游子、牵挂盼归的深切期待;⑤年华易逝、红颜憔悴的悲愁哀叹;⑥相知相离、梦醒时分的心灵挣扎。
怀古伤今
①追慕古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②感慨古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③昔盛今衰、兴衰浮沉的历史教训;④人生苦短、年华易逝的深沉感喟;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灵悲愤;⑥山河破碎、渴望统一的灵魂倾诉。
亲友送行
①依依不舍、相会无期的离别苦痛;②情深谊长、思念牵挂的真挚友情;③浮萍飘蓬、邂逅相遇的欣喜快乐;④祝愿劝勉、早日重逢的衷心期待
思乡怀远
①戍关守边、思乡怀亲、有家难回的绵绵乡愁;
②羁旅愁思、厌倦漂泊、渴望回乡的似箭归心;
③浮萍飘蓬、千里相思、乡梦惊醒的寂寞孤独;
④登高远眺、家国万里、音书渺茫的忧思愁心;
⑤追忆死者、阴阳两隔、永生难忘的刻骨思念。
忧时伤国
①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深切同情;②战争频仍、山河破碎的忧时伤国;
③贫富对立、世道不公的批判谴责;④朝廷无道、国运衰微的拳拳忧心。
雅趣哲理
①天地永恒,人生渺短;②豁达乐观,境由心生;③老当益壮,壮心不已;④…
①②③④⑤⑥
小说:
关键要素: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小说大部分题型尤其是作用题型都是从这几个角度及内容、效果等来分析的)
一、            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作用(分角度答):
(1)环境本身:社会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揭示社会关系 ②暗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2)人物方面:①烘托人物形象、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象征、暗示命运、暗示人物心理转变;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前后多次描写,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二、情节
1、梳理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2.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
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
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3.、某情节(段落)作用:
一是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效果)的作用;
二是结构上 是指对其他情节(上下文)的作用。
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他原因、渲
染氛围、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一定要考虑所住位置)
常用术语:文章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为下文埋下伏笔。
文章中间: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照应题目。
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令人深思,给人启示。
③、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                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④、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效果)
常用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开头)
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中间)、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震撼读者心灵等(结尾)。
4、小说情节构思特点(构思精巧之处)
(一)线索的安排
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
2、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
A、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二)情节安排的技巧(情节运行方式)
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小说构思有其特点)
1.就开头看: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2.就全文看:一波三折。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伏笔、铺垫、衬托
3、就开头结尾看:首尾呼应。作用: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4、就结尾看:
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出乎意料”说明情节发生突转,“情理之中”说明前文有伏笔、铺垫、照应。)
B、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D、留白式结局。作用: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其他技巧特点,如误会、巧合、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6.情节探究题
常见的提问形式有: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4)、有人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
三: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特点
答题步骤: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
◆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常用)
这种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2.描写人物手法(与诗歌描写人物手法相同)
3.人物形象作用题
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1)、从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2)、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揭示、突出主题。
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1)、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2)、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
(3)、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
5.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这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判断是否是主要人物(主人公):(1)是否运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和刻画人物;(2)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突出;(3)是否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
答题步骤:
①××是主要人物
②文章运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和刻画××,文章内容情节是围绕××展开的。(分析时候,可简单梳理情节)
③刻画次要人物是为了衬托××
④文章是通过围绕××展开情节,揭示突出……的主题
四、主题(探究题型)
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在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的前提下,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五、标题作用:
①.内容角度:概括故事情节 (以物件、物象为题)
②线索角度:结构线索,贯穿文章、组织全文(以物件、物象为题)
③情节角度:铺开情节,呼应细节,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以物件、物象为题、以形象特征为题,)
④人物角度: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以人物为题),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⑤主题角度:揭示小说主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以物件、物象为题)
⑥手法角度:暗示比喻象征,揭示主题(以物件、物象为题)对比讽刺,强化效果(以形象特征为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⑦效果角度: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以问题为题)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
⑧环境角度: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
六、某一物的作用
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是应该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人物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结构: 是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勾连情节; 开头结尾的策划  详略主此的安排
伏笔悬念的设置
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象征、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形象。
七、技巧类型题(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不限于某种手法的判定上,更在于考查这种手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效果,因此它往往把手法的判定和表达效果的分析综合起来考查)。
艺术技巧(写作特点、写法特点、表现手法)内容很广泛,
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等。(参照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理解分析)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
(一)记叙(叙述)方式(会单独设题)
1、顺叙:按时间、空间或内在逻辑顺序来写。作用是使记叙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叙叙述下去。作用是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内容作某些交代,使文章结构完整;使得文章留下了悬念,能够吸引读者;使得行文富于变化,故事情节波浪起伏;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①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②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③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有情节,前后衔接处要有过渡句提示。
④插叙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而另作安排的;补叙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是对原来的情节起必要的补充作用。
(二)记叙(叙述)人称(视角)(会单独设题)
1、第一人称:(1)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受时空的限制性很强。
2、第二人称:(1)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2)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3)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4)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1)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灵活自由;(2)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3)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第三人称属于全能视角,不受时空的限制。
4.比较特殊的视角,比如以文中某一人物视角来写,以文中某一物视角(拟人手法)来写
(三)描写有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正面及侧面描写、场景描写、白描及工笔等
◆表现手法
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以及他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结构安排。主要指构筑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技巧。如呼应、抑扬、突转、悬念、伏笔、铺垫、对比、衬托等。
◆语言运用。看语言是否简练、生动、准确、形象;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幽默、辛辣、平时、自然、明快、含蓄);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些也是散文语言所具有的,要特别注意小说语言的特别之处。
传记
传记记叙传主的生平经历、思想、成就贡献、精神品质、人格魅力
传记的文体特点:真实性、文学性(生动性,有感人的力量)
传记的选材特点:概括性、典型性
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一、筛选概括信息(根据分值,分点答)
答:概括(简洁词语概括面);分析(具体叙述点,略写)
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二、传主形象
1.传主形象(性格)特点(根据传记内容考虑)
概括范围:身份特点、职业技能、职业操守、性格、品格等
答:概括(简洁词语概括面);分析(具体叙述点,略写)
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常用)
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2.人物描写手法:参见诗词鉴赏人物描写手法
三、段落(某一件事)作用:
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 : 照应题目,概括全文内容,引起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突出强调某项内容,表达作者对传主的某种情感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 :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 , 作为文章的线索,补充说明相关内容, 多角度展现传主形象 ,使文章结构多样 ,丰富主题意蕴。
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 总结上文, 照应开头内容或文章题目,升华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联想, 表达某种情感 。
四、传记写作特点
1.表达方式角度考虑  记叙为主,叙议结合(评传结合)▲作用:
叙述方式:  顺叙(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倒叙(叙述……,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引起读者思考,突出传主…..形象,突出……主题)
:           插叙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充实。)
补叙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情感,真实生动)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直接叙事,不受限制,更加灵活,更加真实客观)
选材处理:真实典型;以小见大,(形象更鲜明,性格更突出)
点面结合       多方面选材多角度展示(文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有详有略,主次分明,充实内容,突出重点  )▲
人物描写手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细节描写(常单独考作用) ▲
正侧结合(形象更鲜明,性格更突出,增强说服力,增强可读性,文章更充实)▲(侧面指通过写到其他人物来写传主)
2.用表现手法角度:   引用(常单独设题,考查其作用)▲
首尾照应  对比   伏笔;  铺垫;   欲扬先抑(造成落差,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丰满,增强文章波澜起伏之美,增强可读性);  象征;比喻等
3.结构技巧角度:顺叙、倒叙、插叙、首尾呼应、卒章显志、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伏笔、铺垫、
语言风格角度考虑: 平实质朴.  幽默诙谐.  生动形象(多用修辞)口语化个性化、  句式整齐、古朴典雅、  情感真挚等(要根据文章具体情况判断)
注:见课本分析传记特色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分析效果时,不能仅停留在辨知层面上,还必须分析效果:
从作者表达角度考虑:作者写文章是为了什么
从阅读者角度考虑:
传记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离开效果分析传记的文学特征或表现手法,都太过空洞。
五、引用作用
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引用同学同事、友人的回忆,引用档案资料等。
【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一、切入角度:从作者表达角度考虑:作者写文章是为了什么
从阅读者角度考虑:
对传主、文本、主旨(写作目的)结构、读者的作用(五方面入手)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二.答题步骤:(在答题时要写出这段话或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再作分析,题干上有的话,则不必答)
1、传主角度: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分清引用传主的话和他人的话。)
2.主旨角度:表达作者对传主的肯定评价赞扬(以及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注区别:
(1)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直接印证作者的观点,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评价更加真实可信
(2)引用他人的话是侧面描写,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 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3、文本角度: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注意引用的是哪种材料,分析到位)
4、结构角度: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5、读者角度:,引起阅读兴趣,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六细节描写作用
传主角度: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形象;呈现内心世界,折射精神品质;多角度展现个性特
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使传主形象丰满鲜活,使传主生命历程富有光彩
主旨角度:突出文章主旨(具体分析什么主旨)
文本角度: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
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  ,增强传记的表现力
使内容更加丰富
读者角度: 增强可读性,感染力,引起读者兴趣
七、侧面描写作用
次要人物作用:
①从侧面表现传主形象,通过写相关人物的...........(分析跟传主之间的关系),表现传主的性格、思想、品质
②是文章内容情节的需要,不交代其他人,内容情节就不完整(要分析是什么内容)
③更全面深刻表现主题
④表达效果好,更有文学性,吸引读者,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八、为什么详写重点写某事件(作用是什么)
1.分析这一事件的重要之处,交代了什么,展现了什么,(符合写作意图,与主题密切相关,写作价值大)
2.对传主形象的表现作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可信
3.从传记写作特点入手:.体现传记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广泛性
4.结构作用
九、标题作用(联系小说标题作用)
十、成功原因:内因与外因
十一、探究启示
探究题
设题点是: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③、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答探究题应遵循的原则:
(1)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3)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4)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
探究题答题格式及层次(总-分-总)
1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观点要完整,有时需要写出你选这一观点的理由)
2分点陈述理由;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3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类型一:启示式探究
【提问方式】1.传记中传主的某某做法给了你什么样的联想或启示?2.你从这篇传记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启示。
【答题方法】第一步:结合传主形象,确定观点,得出启示。观点必须明确,必须结合题干要求和传主的形象特点来确定。
第二步:从文中寻找依据,分条论述。结合文本,采用跳读法将信息加以整合概括。
感受: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联系实际。适当答深、答透,避免蜻蜓点水式答题。
答题格式:格式一①启示:②理由分析③理由分析④理由分析
格式二①启示;理由分析  ②启示; 理由分析 ③启示;理由分析 ④启示; 理由分析
选用哪种格式,要视文章内容和题干要求而定
类型二:观点选择式探究
【提问方式】1.有一种观点认为××,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你认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2.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中传主是一个××的人,也有人认为他是××的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题方法】第一步:在两种观点中确定一种进行探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第二步:注意题干要求,从文中寻找依据,分条论述。
第三步:如果题干要求联系实际,根据文本内容适当拓展。
类型三:给定角度式探究
【提问方式】本文对传主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请结合全文,从A”、 B”、“C”三个角度中任选一种,结合全文,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题方法】第一步:从几个角度中任选一种,并结合题干要求确定观点。切不可面面俱到,三点全部涉及,各答一点,蜻蜓点水。第二步:结合文本,根据所选角度整合概括信息,分条论述。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决定是否联系实际。
类型四:关系式探究
【提问方式】1.本文对传主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A”和“B”关系的认识。2.本文传主××的原因有很多,请你就“A”与“B”、“c与D”、“D与F”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题方法】第一步:选择一种关系类型,结合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用一个高度概括化的句子概括两者关系,第二步:从文中相应段落寻找依据,用跳读法将整合信息,分条论述。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决定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联系实际的角度。
类型五:解释句意式探究
【提问方式】1.你是怎样理解文中“××××××××××”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方法】第一步:结合传主形象特点、句子所在段落、文本中心等内容综合确定观点。观点必须明确,必须围绕传主形象展开探究。第二步:对这句话的本义进行解释。第三步:从原段落和相应段落寻找依据,分条论述。
类型六:问答式探究
【提问方式】传主的某方面品质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题方法】此类题目看似问答题,实际上是探究题,因此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首先必须根据文章内容,确定一个探究点,再明确观点。如例6,首先要明确文章写了谢希德对事业的忠诚、对祖国的赤诚和对家人的至诚。再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究。第二步再根据观点从文中寻找依据,分条论述。
类型七:题目式探究
【提问方式】1.文章标题为“A”,有人认为应改为“B”,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题方法】第一步:确定你喜欢的题目。观点表述为“我认为“×”题目更好。第二步: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分条论述。一般来说,可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①题目本身能否使人产生联想,有丰富的意蕴。对表现传主性格有突出作用。②题目是否与文中描写传主的主要情节有密切关系,是否是对表现传主品质的主要情节的概括。③题目是否与能直接表现传主精神品质密切相关。④题目本身是否有其他修辞或表现手法,对表现传主精神品质有重要作用。⑤题目是否切合主题或写作意图,有深层次含义。⑥题目是否能表现作者对传主的某种情感。
以上答案,如题目与各要素之间关系密切的话,可作为更换题目的理由;如关系不密切或无关的话,可作为不更换题目的理由。
小结:无论是诗词还是小说、传记,他们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如作用题型,都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的,细分都是: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对人物起什么作用,对主题起什么作用,结构上与上下文什么关系,对读者产生什么效果。
辨析修改病句
语病类型                                         语病特征或例句
一般性主语残缺:
介词滥用掩盖主语:
偷换主语:
谓语残缺
宾语中心语残缺(修饰语过长复杂导致)
介词的宾语残缺
介词残缺
语意重复
成分赘余
主谓搭配不当
主宾塔配不当
动宾搭配不当
一对多或多对一不搭配
两面对一面
隐性两面对两面(正确)
关联词不搭配
多项定语语序不当
多项状语语序不当
定语与状语位置不当
修饰语与中心语语序不当
关联词主语位置不当
某一成分多个并列词语语序不当
句子(分句)语序不当(主要是递进关系不合逻辑
惯用句式杂糅(牢记常见惯用句式)
结构混乱
中途易辙
由“了”或“的”误用造成语病
歧义
由于“和”切分修饰语位置不当造成语意不明
数量词作修饰语造成语意不明
不合生活事理逻辑
大小范围不能并列
有交叉范围不能并列
前后时态矛盾
前后不照应
主客颠倒
写作启示:如何写好一篇议论文
1)写好字,字体工整,卷面干净美观
2)论点要正确、鲜明:具有针对性。审题立意要抓整体,抓合理性,不要钻牛角尖。
3)论据要典型、鲜活、充实
4)拟好题
5)打造精彩开头,抓住阅卷老师眼球
6)中间部分写好首句和末句,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部分的写作。
7)结好尾,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8)语言生动形象畅达,避免空话白话
9)多采用整句,短句,长短句结合,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加文采
10)好作文是读出来、背出来、仿出来,更是修改出来的。高考前要最少修改出三篇自己写的达到高分的作文
11)要提前整理好各个方面的作文素材,最好是自己已经用来写作的段落
12)考场作文不是自由创作,要结合考场作文的特点和阅卷老师改卷抓的关键点来写作
考场作文是一次性的,需要包装.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文学,需要凝视     人大附中   于习
“成功的文学创作,在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在于凝视。”
—— 汪曾祺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亦浓亦淡的初春之意一下子笼上我的心头。我无声而叹:既然“看不见”,何以得知“细雨湿衣”?既然“听无声”,又何以觉察“闲花落地”?为何无形无声却能感人至深?我想,那是诗人的心灵在默默地“凝视”着这不易察觉的春天。文学,需要凝视。
清新的笔风需要凝视。
还记得为“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而感动。月光如水,不安静的心灵无法感知它的存在。而张若虚却看到了,在他的笔下,月光的微粒清霜一般旋舞于空,又澈水一般与白沙相混融。这是怎样一种凝视啊,用一颗珍珠般的心灵映射着纯洁的月光,所以,月光才在清新的诗句里熠熠生辉,感动着千年之后少女的心灵。
犀利的笔触需要凝视。
不得不提起鲁迅的那一双眼。“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他紧锁眉头的生动刻画。那一双冷眼不再凝视自然风景,而是凝视中国社会和劳动人民。他冷观“看客”,透析众生,才道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犀利批判;他纵览古今,横看中外,才得出“用过去与现在铁一般的事实预测未来,洞若观火”;他洞察历史,解读现实,才断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正是他那一双无人能敌的眼,成就了鲁迅,成就了用笔做枪的文学战士。
心灵的感悟需要凝视。
论哲思,很少有人比得上史铁生。生死在常人眼中是无可言说的,甚至是避而不谈的,而在史铁生这里,生死之事是早已明了的。他虽身患尿毒症,每天只有半个小时是清醒的,可他不是用来休息,而是用这30分钟对自己的心灵凝视,看心路历程,看生离死别,看病痛与人生……于是,他懂了“死是一件不能急于求成的事”,“人生只分为爱情与疾病两部分”……一句句痛苦中挣扎出的话语振聋发聩,敲击着我们不懂得凝视的茫然的心灵。他那双病痛中凝视的双眼,使他的文字升华。
……
文学,是心灵的歌曲,是灵魂的舞蹈,在盲目的人流中它将不复存在。优秀的作家凝视出绝妙的作品,他们更希望见到的,是来自读者的凝视的目光和宁静的心灵。让我们屏息凝视,去“看”那看不见的湿衣细雨,“听”那听不到的落地闲花。
总结:语文不是数理化,没有所谓的公式,也没有万能答题步骤和术语可以照搬来用。想不下功夫,背背术语和答题步骤就拿高分,是不可能的。答题步骤和术语只是给我们提供了答题的一般思路而已。我们在做题时,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要对典型习题的题干和答案进行研究分析,寻找思路和答题方法,归类,找异同。
字体和卷面就像人的脸面一样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学科考前提醒
2015高考语文指导
全国卷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
高考语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模板
干货 | 高中语文语言类题目答题技巧都在这里啦!快来收藏吧!
语文答题术语、格式及方法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