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校的核心使命是给孩子创造精神家园(推荐给校长和教师)

学校的核心使命

是给孩子创造精神家园

文/程红兵 今日教育专栏作者

  程红兵,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现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

  当学生重返母校看到当年毕业时的照片、打过的篮球、编过的班级小报、使用过的钢笔,就一定会打开他情感深处那记忆的闸门,触动内心深处的柔软、温暖、明亮,这就是家园的意义。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传递知识的地方,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学校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这些判断都是正确的,但都没有点出核心所在。我以为学校的核心使命在于为孩子创造精神家园。说起家园,人们总是想起温暖而安全的地方,那个愉悦、舒适、轻松的物理空间,而精神家园则直接指向人的精神空间,是安放人的灵魂的场所。无论岁月如何变化,人们总是会想起那个寄托着自己的情感、理想、信仰的地方;无论人在何处,人们总是念念不忘那个承载着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的地方。物理的家园融汇了精神的因素,精神的家园常常需要物理家园的承载。

  

  莱斯大学的绿色家园

  1891 年,美国南部休斯敦,棉花巨富威廉·马歇尔·莱斯捐资建立了莱斯大学。建校园时莱斯规定,原址上的橡树一棵不许动。从始建到完工,校园的橡树一棵没少,共 689棵。于是,第一年招生就招了 689 名学生。人们不理解这种做法,因为按学校规模,至少可招 1000 名学生,而私立学校是靠学费生存的,少招学生就意味着收入减少。莱斯继续要求师生分片培育橡树和栽种新橡树。如果橡树妨碍了基建用地,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橡树移栽到校园的另一个地方,并且保证它成活。倘若下一年的招生计划增加了,学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栽够相应数目的橡树。到1902 年,校园里的橡树终于“饱和”了,共 4890 棵。这时,重病在身的莱斯立下一个规定:无论何时,学校里的学生不许超过 4890 人! 他去世后,人们看到,莱斯大学声名鹊起,成了“美国南部哈佛”。到 2008 年,325 公顷的校园里,4890 棵橡树郁郁葱葱,而全校学生总数为 4850 人。而在公立学校,325 公顷的校园,至少有 9000 名学生。对于莱斯先生的规定,已没有人表示疑问或反对了。

  莱斯是企业家,更是教育家,促使他成为教育家的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按照内心的价值观办事,按照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办教育,按照自己的浪漫想法办学校。莱斯的想法是纯净的,是美好而单纯的,超越了现实功利,超越了众多不一致的观点,坚持把学校办成绿色家园,把学校办成怡情悦性的精神家园。学生们在这样的校园里生活,与橡树、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家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莱斯大学也成为美国大学“生活质量”排名第一的高校。当学生毕业若干年之后,回想起在母校的日日夜夜,仍然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每年高达十几亿美元的校友捐助,就是毕业生对母校最大的回馈。

  我们在国内的学校里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幅景象,我们不缺高楼大厦、现代设备,不缺知识、能力,甚至不缺勤劳和智慧,但我们唯独缺乏浪漫的想法,缺乏超越功利的价值取向。我们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盲目扩大招生人数,想当然地合并,想当然地扩大,想当然地挖掘潜力,只顾眼前,不管未来,结果必然带来许多后遗症。我们太现实,所务实的都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这就注定了学校的工厂化、公司化、商业化,唯独缺乏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校园里没有精神家园的味道。当毕业若干年后,孩子们想起的更多是排名、是竞争,仍然会有一种心有余悸的紧张。

  现在流行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教育者有没有坚持核心理念不动摇,有没有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有没有一种关于教育的浪漫的想法,有没有多元化的人生哲学,有没有对生活本身的富于诗情的理解,有没有为学生创建精神家园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学校以一种什么样的样貌示人,决定孩子今后的生活方式的丰度与深度。惠特曼在一首诗里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孩子们在学校里看到的是绿色的家园,那么绿色就成为孩子们心灵主色,宁静、安详、富于生命的活力。还教育本来的面目,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不动摇,学校办学就能正常化。

  

  北京市第二中学的文化家园

  笔者曾经应邀担任北京市首批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的评审专家,到过北京二中,真切地感受过他们的文化家园。

  北京二中校长有一个“空气养人”的教育理念,创造一个文化空间,让学生置身其中,受到浸润,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最欣赏的是北京二中的两个博物馆,一个是教师博物馆,一个是学生博物馆。教师博物馆陈列的是本校几代教师使用过的教学用具,有许多教师的备课笔记本,一个个用工整的小字写得非常规范的教案;有老师批改过的学生作业本,密密麻麻的红字,看得出老师的良苦用心。走过这里的新教师、新学生,只要看到这些,就能想象出当时教师的模样,就能感受到这所学校的文化脉搏。教师博物馆里还陈列了许多教师们当年用过的电风扇、老式电脑、录音机、收录机,还有当年老师使用的钢板、蜡纸、油印机,以及他们自己油印的学习资料,锈迹斑斑的文件档案柜,斑斑驳驳的铜钟,等等。学生博物馆里里外外陈列着学生使用过的课桌椅、水壶、书包、课本、笔、作业本,学生的篮球、足球、乒乓球拍,等等,还有从建校以来许多学生的照片,从 1980 年以来所有毕业班学生的照片。

  走过这里,你仿佛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了从前,想象得出当年教师的教学场景、学生的活动场景,想象得出当年学校的样貌。就这样,学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文化的家园、精神的家园。我想毕业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孩子,当他有一天重回母校的时候,看到老师当年批阅的文字、准备的教案,他就会自然想起老师谆谆教诲的样子;当他看到当年毕业时的照片、打过的篮球、编过的班级小报、使用过的钢笔,就一定会打开他情感深处那记忆的闸门,自然想起与他共同度过美好时光的老师和同学,回想起当年的点点滴滴,触动内心深处的柔软、温暖、明亮,这就是家园的意义。

  其实我们在世界许多知名的学校都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学校校史馆。著名的伊顿公学,保留了许多当年的建筑单体,甚至还保留了上百年的课桌,厚厚的课桌板上留下了一茬茬的学生胡乱雕刻的印迹,保留了学生们穿过的几十年不变的校服。学生重回母校,最想看到的就是这些承载过他们的情感、留存在他们记忆深处的学校形象、自己的形象。重回母校,他们找的是自己、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记忆、自己的家园。

  如果说校园是孩子们和老师们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那么记忆是唯一回归精神家园的路径。学校通过教师博物馆、学生博物馆、校史馆,通过老照片、老教具、老学具,开启了学生的记忆通道,让毕业多年的孩子们找寻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寻到生命的来路,继而获得灵魂情感的安顿和面向未来人生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和前行动力。

  原文刊于《今日教育》2016年5期,版权归今日教育传媒所有,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生比树少的大学
是什么在吞噬教师的精神家园?
生命因奉献而精彩
一位“80后”的精神坚守 ——访安县桑枣镇第二小学王太平
22岁女教师与学生在教室发生关系,如果罪名成立将面临超40年监禁
有种行为比体罚更伤学生,教师要注意,家长要警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