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奇书《山海经》的真面目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堪称一部“奇书”。全书仅31000余字,却蕴含着我们这个世界上古时代的丰富信息。然而,由于时代久远,其中很多宝贵的信息并不为后世的读者(包括今天的研究者)所理解,所重视,常被斥为怪诞不经,甚至被视为神话总集。今天,我们应该让《山海经》从神话回归历史,恢复它是上占时代的一部信史的本来面目。

汉代刘秀(歆)在(上《山海经》表)中写道:“《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东晋郭璞在《山海经序》中称《山海经》的记述“跨世七代,历载三千”,言之凿凿。《山海经》之历史性,其源盖出于此。

按照茅盾先生关于神话的分类,《山海经》中是具有“开天辟地"、“万物来源”、“幽冥世界”和“人物变形”这四类神话的,那么,最后剩下两类,即日月风雨及其他自然现象的神话和记述神(或民族英雄)的武功的神话,《山海经》里有没有呢?

袁珂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说:"我们要找开天辟地的人物,最后还是不能不想到较早的古籍《山海经》里所记述的那个钟山的烛龙神。”

我们认为:第一,盘古和烛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第二,所谓“烛龙",并不是神话中的人物,而是一种自然现象,说白了,可能是“北极光”。

现在大家都知道,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的赤道平面成23.5度的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的两条纬线之间来回移动,当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在北纬66.5度以北的地区一天24小时都在太阳的照射之下,为永昼;相反,在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在北纬66.5度以北的地区则为永夜,北纬66.5度以内为北极圈。据统计,北极圈一年中永昼日数为186天,永夜日数为179天。古人却不知晓永昼和永夜形成的原因,从而在《山海经》中记下了“烛龙暝乃晦,视乃明”的语句,可能被后人变成了神话。


与此相联系的则是有关太阳的神话。茅盾先生在〈神话研究〉中说:“太阳神在各民族神话中是极重要的一位。"

《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袁珂先生从神话的角度解释道:“古神话说,天上的太阳一共有十个,十个太阳都是帝俊的妻子羲和所生,它们都住在东方海外的扶桑树上,九日居下枝,一日届上枝;‘一日方至,一日方出。’太阳做运行天空的工作,原来是轮流出去值班的。所以天上虽有十个太阳,常见的还是只有一个。你看,古神话的设想和安棑多么完美!景象又是多么宏丽!”(袁珂:《神话选译百题》,第151页)

山海经真实不虚

其实,这“十日所浴”,并非什么神话,而是北极地区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如我们而分析所说,北极地区夏季有不落的太阳,纬度不同,长昼长夜的长短也是不同的。在高纬度地区,夏季和秋季都有一段时间,太阳刚从一端地平线上落下,很快又从另一边升起,即“一日方至,一日方出"。原始先民们并不知道这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而和地球赤道平而成23.5度的交角形成的。他们认为如果不是有十个太阳——"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便不会这么快就又有一个太阳升起来。原始先民不懂科学,只是记录下了奇异的北极现象,后来就被人们变为神话了。

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还有一个类型,向来也是被当作神话故事来看待的,那就是《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其杖,化为邓林。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后土,官名,管理天下的土地。炎帝之后勾龙,颛顼时居北方为后土。"成都栽天”,其山即为蒙古之东塞汗山.海拔2864米,在高原及沙漠中显得峻髙挺拔;成吉思汗,或以地为名以山为号。夸父跑进沙漠,自然口渴,他身后还有许多随从和马群,需要大量的水。“将饮于河",此河未必就是黄河;或者是沙漠中的小河,其水量自然不大。“北饮大泽","大泽”在蒙古东南部一带。《山海经》中有时记作“方千里",有时记作“方百里”,这是历史变化之使然,说明时代前进,大泽面积也在逐步缩小,正所明沧海桑田。"方千里"可能是在夏代;"方百里”,可能是在商代;而到了周代,大泽就演变成“流沙千里,积羽千里”的"瀚海”了(见《穆天子传》),这也说明《山海经》并非记于一时。有人认为既然是"方千里”,那"方百里"就是误写,这是用固定不变的眼光来看变动着的世界,当然就脱离现实了,甚至认为是神话了。而从夏到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沧海桑田”不知已有几经过了

“珥两黄蛇,把两黄蛇”,这是人像上的装饰,但后来变成了“操蛇之神”,就神秘化了;再加上"弃其杖,化为邓林”等成分,于是就不着边际了。这一故事就这样被传为神话。然而,“夸父”应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亊、实有其尸的。从当时生活地域看,炎帝之后勾龙氏,即“舉落氏”、“俄罗斯”;夸父之尸可能就是现在莫斯科大教堂中的“圣谢拉菲姆”干尸。尸体的保存方法,《列子·汤问》记作:"夸父……道渴而死,……尸裔肉所浸。”这是上古保存尸体的最佳方法。徐南洲先生也认为:“这个著名的夸父追日的故亊.今天称之为神话甚至叫做笑话,都无不可。然而这却是上古先民探索太阳运行规律的一次生动写照。”这何尝是神话呢?”(《山海经新探》,第243页)

再看“精卫填海、“精卫填海",几乎无人怀疑它是神话,其实它也不是神话。

《北山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 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梢卫,其鸣自叫。是炎帝之少女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发鸠之山,在今山西,可能为女娃的领地。精卫鸟,可能为当地的特产,由女娃所饲养,并为女娃服务的鸟,如西王母之“三青鸟”,其他氏族“使四鸟"等 类。问题的关键是“溺而不返”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溺”如果真是“溺死”,还谈什么“返"与"不返”?“不返"二字岂不是赘言?"游于东海”,并不是在东海游泳,而是出游。一个少女,自己到东海甩游泳,淹死后又变成鸟,还知道衔着西山之木石去坊东海……这些既不可思议,又不合乎生活实际。

《列仙传》说:“炎帝少女,追赤松而得仙。”

赤松子,是神农氏的雨师,是专门调查、研究、预报雨情的,当然足迹遍全球。《海外东经》已介“雨帅妾”的国名,当然可能是赤松子到过美洲。女娃出于好奇,想看看精彩的外部世界,遂听信了赤松子之言,放弃了自己的领地和宫廷生活,出外遨游,“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是“沉溺”于那里的美丽风光、物产丰富,过上了神仙般的自由生活。一字之差,竟成了神话。

女娃到哪里去了呢?女娃来到了南太平洋的岛国一一“斐济”。据澳大利亚地名学家艾德甩安·曾姆在《世界地名》—书中称:“斐济"(Fiji)西南太平洋上的群岛,位于新西兰之北。名称来源不明。”

从语言学上考释,“斐济”之名来源于“发鸠"(古音读fei ji),那一带风景宜人,歌舞升平,对于囿于宫廷的少女,自然富有吸引力。斐济首府“索瓦”(或“苏瓦”)一音则源于“少娃”,那里的居民个子高,皮肤红,与波利尼西亚人、美拉尼西亚人人种不同,且能歌善舞,正如《山海经》所说它实为炎帝的后代。

其他神话亦如此,以讹传讹而形成。比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实为今天东非大裂谷,有言“天柱折,四维绝”,其实《山海经》中无此语,可能是后代族人纪念共工时所说。

再如“凿齿国”,只是某些部落有凿齿的习俗而名之,后世注家就说成是“齿如凿,长三尺”了……《山海经》在成书之前,经历了很长的口耳相传时期,本身难免有一些荒诞不经之词,但古人并非有意作伪;即在成书之后,也屡经增删窜改,出现一些“神话”是不足为奇的。今天,我们的工作则是辨伪存真,将那些不实之辞剔除出《山海经》,让《山海经》从神话回归历史,恢复它是一部信史的本来面目。从大道运行的高度宏观的历史观点出发,“神”是神化了的人,“神话”是神秘化了的历史。有中国史家传统与风范的著述, 被后人误了为神话,今天应还它以真而目;长期以来笼罩在《山海经》上的神话迷雾,在太阳的照射下正在逐渐廓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所了解到的《山海经》相关知识 梁玉东
远古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之三:十个太阳
中华十大神话
【国风吹来】为我们童年装上翅膀的神话故事-山海经篇(上)
奇石《精卫填海》赏析!
《山海经》里的那些成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