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利好!这些优秀提案或将改变中医未来!你对中医药的关心都在这里

凤凰中医讯:2020年两会已经顺利闭幕。两会中有关中医药发展传承的优质提案和建议比比皆是。凤凰中医两会期间通过系列报道持续关注了中医药相关话题。在两会圆满闭幕之际,我们回顾代表委员的精彩提案建议,并立此存照,愿中医乘上政策的东风和人民的希望,锐意进取,重拾守护人民健康的话语权。

两会期间,各界代表委员持续通过提案和建议表达对中医复兴和改善中医生存现状的关注。以下,凤凰中医将从中医药教育和传承、保护民间中医成长,普及中医文化以及促进中医药创新,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几大方面,为大家梳理这些振奋人心的丰富内容:

中医药教育与传承

学中医从少年抓起

中医药教育可借鉴少年班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普及,中医药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和冲击,招录的学生少有中医功底,学习中医药“先天不足”,师资中临床实用型人才少。为此,张复明就如何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夯实人才基础提出建议:

给予中医药院校教育特殊招生政策。借鉴高校少年班办学模式,优先选择一批具有中医药家传背景、有天赋、有兴趣的孩子入学,从小开始系统性培养。

支持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允许中医院校自行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实行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模式改革,真正培养能够传承中医药的名医大师。

支持中医药院校医教融合。借鉴协和医学院办学模式,突出临床教学,构建中医药院校与中医院、中医药研究院高度融合的紧密联合体,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与临床教学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科名誉主任孙伟也在发言中表示,中医中药培养的队伍建设人才要从早抓起,学中医要从少年抓,增强青少年对中医的爱好,使祖传的秘方得以传承。

中医药知识进教材 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
打开APP,提升3倍流畅度

传承中医药从娃娃抓起的优秀示范

壮大中医药产业

加快专业中医药人才培养再次引起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司富春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其中,他提出的建议就是——校地融合共育高质量中医药人才。

根据《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基层医疗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的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人数占比分别为19.72%、27.43%、16.33%、18.56%,这个比例远低于国际上 30%-60% 的整体水平。具体问题包括:基层中医药技术人员学历偏低,多为专科或中专,本科生以及上学历缺乏;职称偏低,多数为初级职称,中级及以上职称较少;文化程度、中医专业素质和技能能力偏低。

面对这些情况,司富春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发力:

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服务宣传,让高等院校中医专业的学生关注基层中医药服务,增强基层服务意识,加大对大学生主动服务基层的薪资待遇、职称晋升的优惠政策和支持。鼓励大学生主动走进社区、到乡镇,扎根基层。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的订单式、定向式培养。

支持名老中医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教育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

建立高校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协同育人机制。以岗位需要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与医院、地方政府就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能力培养等方面构建适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基层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

民间中医绝活不能丢

要重视中医非遗传承

“一些散落在民间的中医绝技、中医药项目有独特疗效,应该加强对非遗项目的重视。”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表示。

王宜委员介绍,中国传统医药的方剂、疗法不下十万余种,而国家级非遗项目却只有百余项。中医药的传承断层问题导致很多中医项目没有得到好的传承与发展。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所以传承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3068人,其中传统医药类别132人,仅占4.3%。由于很多中医诊疗技术需要长期学习并通过实践方能领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有兴趣并有使命感愿意传承的人逐渐减少。有些民间中医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在实践中疗效已经得到证实,但尚未获得国家的认可,不利于技艺的传承。增加传承人数量,利于独特中医诊疗技术的传承。

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广大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欠发达地区,民间中医在守护当地人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他们对非遗项目重视不够,也不清楚如何申报非遗项目,有一些项目散在民间不被人知,有的处在濒临失传的状态。为此王宜建议:

加大传统医药项目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的比例,加大中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比例,增加单一型项目在国家级名录中的比例,是对申请者世代传承心血的肯定,也让许多民间中医药人获得了身份归属感;

增加“民间实用土方”“少数民族医药”国家级非遗项目,充分发掘民间中医宝贵财富,防止失传,让传统医药成为国家医疗体系的强有力的补充;

大力促进中医药非遗项目向社会的普及。应该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增值”。

在老少边穷地区,中医药治疗和保健方法成本更低,会大大减轻民众的医疗负担。如果中医药项目得到大力推广普及,会起到减少甚至杜绝“因病返贫”的情况发生。

中医药文化科普

应年轻化、趣味化、生活化、故事化

“中医药要想获得社会大众更为广泛的认同,其健康文化仍需进一步宣传与推广。”全国政协委员、李锦记集团董事、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主席李惠森表示,中医药健康文化的科普宣传仍需加强,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缺口较大。因此,有必要加强中医药健康文化基层科普宣传教育,树立优秀典型,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李惠森建议: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在基层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的展览、宣讲;

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宣传应注重年轻化、趣味化、生活化、故事化,符合年轻一代特点;

加大宣传中医药在社会公众事件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推广疗效显著的方剂;

加强对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的监管力度,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拯救中华民族原创

加强中医经方传承

中医经方是中医经典方、规范方、标准方的代名词,属于中华民族的原创,传承至今几千年。经方以其极强的规范性与有效性,在中医人才培养、临床医疗保健、市场开发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经方传承的现状并不乐观。随着老一辈经方家的逐渐谢世,经方派传人渐少,经方医学从主流中医领域逐渐淡出,原本在中医高校中就已经微弱的经方之声更加寂寥。”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中医药大学教授庹勤慧呼吁。

经方是中医临床的基础,而其传承却深陷“日渐式微”的困境。20世纪中后叶,随着一批。特别是上世纪末开始,李克绍、陈亦人、刘渡舟、陈瑞春等几位著名《伤寒论》研究专家相继去世,使得经方之声更加微弱。调研中,庹勤慧发现,不擅用经方和中医师自信不足渐成恶性循环。“很多基层中医医生不会用经方,治不好病,就扭曲地认为古代的配方不能治疗今天的疾病,造成老百姓没有机会享受经方的益处,对中医的印象也演变成了‘中医治不了急性病’‘中医只能调理’等。”

经典名方目录的处方中药材基源,用法用量需要中医专家形成共识,处方中物质基准以及提取工艺研究等需要跨界合作。庹勤慧认为,目前中医界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培育模式,很难形成这种大的跨界合作团队,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方制剂研发,并且中医医疗机构从经济效益出发,对经方的推广缺乏热情。

如何才能恢复经方的辉煌时光?作为医学博士,在湖南省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多年的庹勤慧,为振兴经方开出了“四味药方”:

“第一味”是加强中医药高校四大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四大经典的课程建设,建立经典、经方过级制度,类似英语四六级考试。强制要求中医专业学生,毕业之前必须拿到一门,或者两门中医经典或经方的过级证;

“第二味”是经方大师的培育从娃娃抓起,可以引导感兴趣的孩子,在第二课堂学习背诵中医汤头歌诀,把经典背诵引入到国学考级制度中,让孩子们像学艺术一样拿到等级证;

“第三味”是加强基层经方推广,大力培养基层中医师会用经典。向大众传播以经方为标志的传统医学理念以及实用的生活经验,让百姓了解经方,熟知普通疾病的常用经方成药的选择;

“第四味”则是”加大经方成药的研发。

呵护民间中医成长,大力普及中医药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加强建立中医特色诊所

中医诊所备案制的推行和国家对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的支持,带动了全国中医诊所量的剧增,但中医诊所行业格局呈现“小、乱、散”的状态,要长久发展,就必须有高水平的专业人员、特色的诊疗技术、有专长,建立品牌,要加强建立特色中医诊所。为此,司富春建议:

大力推行多点执业,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中医特色专科乃至连锁诊所;

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开办特色中医诊所,支持在基层成立名老中医工作室、名老中医馆,支持有技术专长的农村中医师到工作室或中医馆进行师承学习;

支持基层中医特色诊所与公立医疗体系合作,使个体诊所医生可以依托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和师资力量加强对特色中医诊疗技术的学习;

进一步推进社会办中医特色诊所,将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坐堂医诊所作为优先领域优先举办。

适时设立“全国中医药节”

“设立‘中医药节’,有利于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唤起广大民众的中医药文化自觉,让更多的人传播中医药理念,加快中医事业发展的步伐。”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教育局职教教研室负责人王凤巧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医药振兴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医药节”的设立也必将大大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拉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王凤巧建议将3月17日定为“中医药节”。一是在我国历史上,1929年3月17日17个省市的两百多个团体曾在上海召开大会强烈抗议国民党政府“废止中医案”,这一天是抗争胜利纪念日,而且医学界至今仍把这一天定为“中国国医节”。二是每年的3月17日恰好在春分之前,春天万物复苏,沐浴春风,举国上下共庆中医药节,话中医药,谈健康,弘扬千年文化,建设健康中国。

带动中医药创新,建设健康中国

从聚焦“治已病”转向关注“治未病”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提到,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病毒侵扰。免疫力提高对于疫情中的自身防护很有意义。他提议系统性重视“治未病”,倡导出台全民健康保障法。同时,程京还建议推出新生儿出生缺陷管控及老年慢病防控的针对性政策,为全民健康体系提供保障。

中医养生+绿水青山,大有可为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拥有健康才可以拥有全部。疫情面前,拼的不是金钱和资本,而是免疫力!中医药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省政协副主席、民革省委会主委吴晶认为,随着“治未病”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中医康养产业大有可为。

将“中医养生”与“绿水青山”相结合,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药材道地、人文荟萃的地区,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有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有助于贫困地区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吴晶提出以下建议:

在环境资源具有独特优势的地区,建设中医医疗康养示范村庄,吸引老年人、慢性病人来医疗休养,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元的产业发展;

完善智慧医疗,为居家远程诊疗和健康大数据云服务提供基础设施,发展康养民宿;

加快建设和推动更多优质医养服务落地来应对老龄化危机,发挥中医药,中医非药物疗法在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养老保健中的独特作用,缓解全社会养老医疗压力。

两会期间,各界代表,尤其是身负“中医人”这个身份的代表,提出了各型各色的优质提案,他们志在传承中医药,振兴中医药,欲知详情,可以继续翻看本号往期精彩内容。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良好风气正在我们的社会快速形成。

凤凰中医特约评论员黎歌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中医药的发展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位置,今年两会,振兴中医药又再次登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一系列温暖中医人的操作定会让中医药更加普惠于人民,提升人民的中医药获得感,进而将中医荣光重新照射于世界医学之林,更好地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凤凰中医为中医发声、为中医人纪录、也愿为中医的振兴和发展贡献全部的力量。我们立此存照、惟愿继往开来,对中医重回人们健康事业的主导,拭目以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中医李培瑜对2023全国两会的期待
两会上直落泪,中医药走向世界不急
安徽督办重点提案推进新安医学发展
1000元与24元之比引发的思考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还医于民,我在甘肃小县城开中医诊所
中医不适合程式化!支持民间中医开诊所,才是振兴中医的绝佳选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