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别版预告】“先生归来——王福庵和他的时代”之江成之

“先生归来——王福庵和他的时代”11月启幕!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秘书长

陈振濂先生题

江成之:不薄古人爱今人

作者:周建国(西泠印社社员)

江成之(1924—),浙江嘉兴人。原名文信,以字行。号履庵,别署亦静居。1943年被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厂录为弟子,1947年加入西泠印社,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荣誉社员”,并获得西泠印社“社员功勋章”。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顾问。著有《江成之印存》、《江成之印集》、《履庵藏印选》、《印边随想——江成之谈艺录》等。

少好弄翰  问业福师

1924年1月9日(农历是癸亥年腊月初四),江成之出生在浙江嘉兴新塍的一个世代书香人家。原名文信。因《论语·卫灵公》有“信以成之”句而字成之。又《诗经》中有“福履成之”句,以及仰慕乡贤中书画篆刻家吴履,而号履庵。别署亦静居。其父江廷沩,字韵士。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入泮,同时入泮的有张元济(菊生)等人。后父亲弃文从商,能关心邻里公益,有声于乡。江成之七岁被送到嘉兴念小学。读书之暇,在大人们的指点下,常常临碑摩帖,尤好北碑金石文字,喜其劲挺豪放,有笔有刀。记得在中学读书时的一次全校书法比赛中,他写了一幅掺以北碑笔意的书法作品拿去参赛,结果取得了名次,得到师长们的首肯。

1937年(丁丑),日寇南侵,自金山卫登陆。淞沪沦陷,禾城不守,遂举家避难转辗至上海租界。时至1942年(壬午)左右,他开始喜欢篆刻。学篆刻必须要看许多前人的印谱,并不断研究、借鉴。但在当时能找到的印谱很少,记得先搞到的几本印谱,一是广告宣传品上印有穆一龙刻的《朱子家训》,另两本是石印的《诗品印谱》和《飞鸿堂印谱》残卷。后来又托人买到了上海西泠印社石印的《西泠八家印谱》,看到八家印后,顿觉眼界大开,遂于浙派心慕手追。平日一有空,便双勾临摹,领会其分朱布白之奥妙。然无师长指点,自觉进步不大。

江成之大学入学照

1943年(癸未),他的亲戚中有一位沈姓老表兄(沈孝帆),曾在大收藏家虚斋庞莱臣家做清客,和当时上海的一些大书画篆刻家比较熟。因见他如此嗜迷篆刻,便带去拜访了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书法篆刻一代宗师王福庵。福庵看了他双钩的八家印稿和刻印习作后,甚是嘉许,表示愿意收其做学生,他欣喜万分。以后,在福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下,他先后又大量双钩摹勒了《十钟山房印举》、《伏庐藏印》、《双虞壶斋印存》等秦汉印谱中好多印,终于窥得了秦汉印呈此精美绝伦之堂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研究以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是如何继承秦汉,推陈出新,开创浙派的。与此同时,旁涉皖派诸家,承其可取之长。这段时期里,他双钩的印稿远比创作的多得多。因此,在他二十岁左右时所创作的印,于章法刀法上对前人古法已有所领略,这可能是这段时期“述而不作”的缘故吧。

为悟前贤  蒐访名作

观赏前人的原作印章是学习篆刻过程中,除勤奋临摹、努力创作外唯一一条“捷径”,这与书法上“观其下笔处”同样重要。江成之便在课余有意识地寻访书肆冷摊,购藏浙宗先贤印谱、原石。然一个穷学生的经济条件毕竟有限,故他节衣缩食,又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尽最大能力去“觅宝”。记得当时去得比较多的地方是宣和印社,于是便结识了方去疾和其胞兄、印社主人方节庵。他所收藏的旧印和印谱,部分就是购于宣和印社的。在他的收藏过程中,还得到福师的帮助,或掌眼或介绍。特别难忘的是当他终于觅到赵次闲的“涤尘庐”一印时,犹如神交的挚友忽然相遇。想起学印早年,学习资料匮乏,他便留意到余绍宋编辑的《东南日报》副刊《金石书画》上,它每期都有历代印章的介绍。有一期上面介绍了“涤尘庐”这方赵次闲的精心之作时,他心悟手从,双勾临刻,感受颇深。现在此印拿在手上,似有和前贤倾心谈艺之感。

双勾印稿

1947年(丁亥),经福师推介,江成之加入了心仪已久的西泠印社。同时入社的有秦彦冲、叶潞渊、吴朴堂、方去疾、高式熊等人。《西泠印社志稿》卷二《志人》中记:“江文信,字成之,号履庵。嘉兴人。王禔弟子,能治印。收藏八家刻印颇富。”他知道老师的用意是让其有更多的机会向前辈学习,不囿于一师一门,开拓视野,领略各种流派之精要。

楷书“云蒸霞蔚”

江成之好收藏,自年轻时开始学习篆刻,便留意收藏历代印谱和前贤遗范,虽经济条件有限,然细水长流,五十余年来旋得旋失。尽管经历了“丙午之劫”,箧中旧印总算还存几许。好的传统应代代相传,弘扬光大。他于1995年精选出百钮,由学生钤拓成谱,名为《履庵藏印选》。该谱上下二册为一部,共拓十五部,并以“嘉兴江氏成之所辑履庵藏印选之记”此十五字来分别各部之序。台湾书法篆刻名家王北岳见而好之,依原样在祖国宝岛台湾影印出版,使之在海峡两岸传播发扬。

西泠印社85周年笔会上刻印

工余刻印  传授青年

1959年,江成之调入上海第三钢铁厂工作。三钢是家大厂,艺术方面的爱好者也很多。厂工会专管宣传的干部在得知了他的特长后,便请其在工余之时去辅导,帮助他们提高书法篆刻上的素养和技艺。在画画的同时,打好书法基础,也实践一下篆刻。六十年代,中日邦交逐步开展。一次,一个日本工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要求三厂准备一份礼物。江成之就带领工人美术组成员刻了一套毛主席诗词《忆秦娥 · 娄山关》组印,并做成一幅印屏作为全市工人的礼物送给客人,日本朋友欣喜万分,为这份出自工人之手的高雅艺术品深深折服。

西泠印社80周年社庆时与部分社员合影(右一为江成之)

六十年代初,在上海的西泠印社社员为庆祝建社60周年,集体创作了一部《西湖胜迹印集》,参加刻印的有高洛园、马公愚、王个簃、来楚生、钱君匋、吴振平、叶潞渊、唐云、秦彦冲、吴朴堂、高式熊、方去疾和江成之。该谱共收录印章55方,江成之刻了四方。由于他在开始工作后不再用原名,而以字行。1963年,纪念西泠印社成立60周年的活动通知寄到三厂,因查无“江文信”此人而退回,故他未能前去参加社庆活动。现在想来,很是遗憾。一则社庆五年举办一次,老一辈印人陆续西归;二则“文革”浩劫不久来袭,又有印人死于非命,前辈、知己大半凋零,再无促膝谈艺之缘了。

1998年10月,在西泠印社庆祝建设95周年大会上,四位入社50年的老社员被授予“荣誉社员”称号。图为江成之在接受“荣誉社员”证书。

“文革”结束,篆刻艺术的春天随之来临。伴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印坛开始百花争妍。由于篆刻艺术的不断普及,青年爱好者越来越多,就拿三厂工人业余篆刻组来讲,队伍在逐渐扩大。当然,其中大多数人是偶尔为之,以充实工余生活;也有个别青年对篆刻情有独钟,到了嗜迷地步,且长期随他左右,探究篆刻艺术。江成之亦乐意接受他们为学生,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予以传授。经常对他们说,学习传统要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借鉴流派要心领神会、灵活应用;推陈出新要立足经典、水到渠成。汉文字本身已具备了造化美,用刀将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句)艺术化地刻在方寸之中,通过分朱布白的经营,使文字锦上添花,或壮美,或典雅,给人以赏心悦目、精神欢愉之感,这就是篆刻艺术的魅力所在。故他的学生皆恪守探究整饬工稳一路,无一野狐狂放者。

恪守传统  好古喜今

1983年,由上海《书法》杂志主办,苏州艺石斋和上海西泠印社协办的《全国篆刻征稿评比》活动开始,这也是“文革”结束后,第一次全国性篆刻大赛,江成之亦准备了作品去参加。评比揭晓后,他的作品被评为一等奖(全国共十名)。在其作品中有一方“遍地英雄下夕烟”印,得到评委们全票通过,这说明传统工整的、带有浙派用刀的篆刻作品,还能得到人们的赏识,并喜闻乐见。这也是对他四十多年来探究篆刻艺术的成果,在如此大范围内的肯定。

1987年随上海书法篆刻代表团访日

199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为江成之出版了《江成之印存》,内中收录了他四十余年来各时期的篆刻精品三百多方。没过多久,五千册书即告售罄。他的印谱受到读者如此青睐,更证实了他自己的篆刻艺术观。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是多样的,平稳工致不等于平庸刻板。平稳中的细微变化,可造成大气磅礴的气势;工致间的些许率意,往往有点石成金的妙趣。近时印人随意破碎印面以为古,其实,印之古气岂在残破之中,关键在于其字法、章法是否与古人相契合,而稍用破残只是为了调理印之朱白而已。所以,他爱古人,不薄今人。同古人、今人对话是交流,同自己对话是反省。不重复自我,不束缚自我,才能不断进取。江成之的印谱刚出版后不久,上钢三厂的领导对艺术很是重视,特意为已退休的他举办了一个隆重的印谱首发式,邀请了上海书协的王伟平、张森、高式熊等人来参加,会上气氛非常热烈。

旁观竹树回环翠(白文)

对于历史上印学流派,江成之独钟情于“西泠八家”,这可能与他艺术上的个性相合之故。长期以来,在学习、研究浙宗上积累了不少心得和体会。199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为推出“明清篆刻家丛书”,邀他为特约编辑,整理编辑了《丁敬印谱》、《赵之琛印谱》、《钱松印谱》这三本印谱,同年十月正式出版。丁敬为浙派创始人,其篆刻艺术特点是以汉印的传统程式为基础,以明代诸贤的平整大方一派为风骨,参以前人在用刀上的若干经验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具有作者个性的,然而又深得汉印精神的独特面目。其后如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等都受到丁敬法自我立的启示。赵之琛尽得各家之长,成为集浙派之大成者。他的作品章法纯正,刀法挺劲俏丽,在结构和运刀上都有很高的技巧,功力极深。尤以切玉法一种最为著名,浙派刀法也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发展丁敬所创始的浙派篆刻艺术方面,前四家以黄易为突出,后四家中当推陈曼生和赵之琛二人为代表。钱松篆刻以浑厚古朴、苍劲秀茂的气韵为主,加上博闻广见,章法与众不同,时出新意。在运刀上创造了一种切中带削、冲切结合的刀法,尤以浅刻居多。其作品金石感很强而富有韵味。他对浙派艺术的发展,有着创造性的贡献,是浙派的后劲,对后世影响极大。此三本印谱所收录的印章在数量和质量上,就目前来讲是较为详实完备的。因而,没过多久也相继售罄。

千载一时(白文)

千载一时(边款)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1998年,西泠印社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建社九十五周年大会,老少社员们相聚在西子湖畔。就在此次大会上,由于江成之是1947年加入西泠印社的,有五十余年社龄,故而被印社授予“荣誉社员”称号。他说: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固然是因自己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努力,但也离不开福师的提携,离不开印社前辈师友的奖掖。自己越来越深感有责任要将篆刻这门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传扬后人,使之薪火不绝。他的学生们也很努力,在各次全国性的大赛中总有他们的名字,目前他们中已有五人被吸收为西泠印社社员。

江成之(右)与高式熊(左)

2003年又逢壬午,江成之从事篆刻艺术已整整一个甲子,参加西泠印社亦已五十五个年头了。学生们为贺他八秩之寿,把其手头尚留有的、加上向朋友那里借来的自刻印共一百六十多方,拓成了一部四册的《履庵印稿》。该谱共拓八部,并以“壬午杖朝,金石同寿”这八个字来明印谱之序。他有意将“寿”字部捐赠给上海图书馆,其意有二:一是能让更多的篆刻爱好者或专门家看到此谱,便于共同探索篆刻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二是送“寿”给上图,祝其长长久久,金石同寿。

如今早已耄耋之年的先生,因身体缘故,“卧以游之”的时间渐多,操刀创作渐少。然浙派讲究的是学问,主张“印外求印”,他仍敏于思考。2007年,他回顾从艺六十余年之生涯,把《江成之印存》出版之后至今所创作的作品,从中遴选出二百四十余方力作,辑成《江成之印集》,再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将作品呈现给大家,这也是总结自己得失、告诫后来者的好方法。2011年,他又把散见在一些印谱、作品集和报刊杂志上有关印学的文字,汇集成《印边随想——江成之谈艺录》。相信此书面世,对读者全面了解他的篆刻艺术及艺术主张一定会大有裨益;对广大篆刻爱好者如何吸取祖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必将有莫大启迪。愿江成之先生之艺术青春永葆。

钤印

挥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泠印社110年:先人的种子(上)
王义骅|西泠印社首位状元首个篆刻展,鲍贤伦题写展名:巧拙有素
近代印坛奇才吴朴堂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吴朴堂
西泠印社历任社长102张印谱珍藏
篆刻---西泠印社社员篆刻百印原石展(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