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梳理——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

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梳理(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

学科网收录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要求

1.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文散、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2.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尝试多种文本的写作,相互交流。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4.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红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会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特点,借鉴经验,适时总结,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选择性必修


目     录

第一单元  革命、建设篇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  2

2 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  6

*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  11

3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16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冯健 周原 18

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钟华论  29

第二单元  先秦文散篇

5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礼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6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庄子》 49

7 *兼爱《墨子》 51

第三单元  国外小说篇

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狄更斯 54

9 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 65

10*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

11*百年孤独(节选)/加西亚·马尔克斯 82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学习活动  92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93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95

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古诗词诵读  

无衣《诗经·秦风》 99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将进酒/李白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103

单 元 解 读

第一单元:革命、建设篇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挺进。在这一光辉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内涵丰厚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

本单元所选作品,有的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抒发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之情;有的讲述革命斗争中的具体事件,反映革命者的战斗激情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有的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干部的光辉事迹和祖国统一大业不可阻挡的趋势,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还有的表现党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伟大斗争,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

学习本单元,要结合历史背景研读作品,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获得崇高的体验;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欣赏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  2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召开的。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这篇著名的讲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阅读本文,要注意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历程,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体会毛泽东这一宣告的深刻含义,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

毛泽东在改天换地的伟大时刻,回顾过去,论证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立足当下,对国家的发展大计作出规划;展望未来,描绘出中华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学习时,注意分析作者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阐述了哪些具体内容,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2 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  6

*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  11

在旧中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正义的抗争和人性的美好从未缺席。《长征胜利万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大战中的插曲》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两篇作品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和思考。

《长征胜利万岁》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作者通过一些具体场面和细节记录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并融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让人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氛围中,阅读时要多加体会。文中多处引用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述,朗读这部分内容,加深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理解。

《大战中的插曲》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而又很有意义的事情,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阅读时要理清行文线索,思考作者救助日本小姑娘并致信日本官兵的深刻用意,想想“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何“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3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16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 冯健 周原 18

这是两篇分别诞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消息,报道香港历经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通讯,记述一位“党的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事迹,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伟大信念。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进一步把握这两种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体会两篇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视角独特,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作品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阅读时要关注文中时间、场景的转换,重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对作品中那些富有意味的细节,要反复品味,并思考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特别注意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阅读时可以对照小标题,看看作者使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思考这些事例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如焦裕禄是怎样不愿“吃别人嚼过的馍”而亲自调查兰考的自然情况的,哪些事例表现了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等等。这篇通讯还很重视“以言见人”,焦裕禄的许多话语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阅读时要细加体味。

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钟华论  29

2020年5月,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国为什么能经受住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带给我们哪些永恒的财富?这篇通讯以事实为基础,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初步回答。

章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中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思路清晰,内容全面,高屋建瓴,气魄宏大。既表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又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礼赞,又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博大胸怀;既有对新时代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又有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作者并没有按照常见的时间顺序展开全文,而是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方方面面的事实为基础,带领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场抗疫斗争,领略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阅读时要注意梳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多角度、分层次的综合报道的。这篇通讯主要运用综合叙述的方式,沿着内在思路,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发掘其中的意义与价值,这就使得章文兼具宏阔和深刻之美;在叙述中,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间,使章文不仅充实、厚重,还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这样的写法。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叙述事情,描写人物,说明事理,论述观点,都要运用具体的材料,不能空谈。写作文如同盖房造屋,既要有好的设计框架,也要有合适的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个人阅读积累和作文的关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对善于积累的人而言,是取之不尽的作文源泉;很多经典作品,常读常新,能不断给人们新的启示,使我们获得属于个人的发现。

作文材料也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就不愁笔下无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是作者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典型材料而写成的一篇优秀通讯。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即使走进一条很平常的街道,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甚至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要积累一些新的、属于自己的材料,不能依赖“公用材料库”。在考场作文中,成千上万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写“哥白尼”“牛顿”“爱迪生”,就连表述的语句也相似甚至雷同,那样的作文很难展现个人独特的思维品质。

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如果材料不够严谨甚至不真实,即使你的认识是积极的,也可能因言害意。有些经常被人引用的材料,辗转流传,已失去原貌,一定要核对鉴别;如果找不到出处,没有把握,应当果断放弃。

有了高质量的材料,还要注意恰当使用。如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中全文收录致日本官兵的信,使这篇回忆录有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意义和政治高度。材料运用恰当,能深化章文主旨,引导读者思考,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反之,再好的材料,如果运用不当,与观点、主旨偏离,只会导致章文结构松散凌乱,令人不知所云。

单 元 解 读

第二单元  先秦文散篇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文散,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5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礼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先秦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学习时注意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研习中,注意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联系日常生活,思考这些经典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背诵《《论语〉十二章》和《大学之道》。拓展阅读《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6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庄子》 49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老子则开创了道家学派。老子之后,道家代表人物又有庄子等人。《老子》《庄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可以说是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   

学习本课,首先就要留意《老子》《庄子》的这些篇章有哪些突破常规的认识。

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化文中国史》)本课所选《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们偏执于这种对待关系的一面,比如“有”“知人”“胜人”等。可《老子》却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性,对现实人生有一定的启示。阅读时,可以把课文中类似的关系提取出来,看看《老子》重视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

庄子也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在《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这个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阅读时注意体会。

从表达技巧上来说,《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学习本课,要注意在比较中品味二者不同的论述风格和语言韵味。

背诵《<老子〉四章》。

7 *兼爱《墨子》 51

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后者则主张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学习《兼爱》,要注意分析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梳理他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

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如课文第1段,只保留以下文字就可见其大意:“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而实际文字却多出了一两倍。在先秦诸子中,这种表达风格自成一家。可联系相关背景,思考墨子为何这样表达。

单 元 解 读

第三单元  国外小说篇

读一部经典小说,犹如进行一次奇异的漫游。翻开作品,我们便仿佛置身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之中,目睹各式各样的人生故事,探寻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感受多种多样的文化风貌。

本单元收入四部外国小说的节选。《大卫·科波菲尔》和《复活》是19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深刻思考;《老人与海》和《百年孤独》属于现代小说,在题材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有诸多创新,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天地。

学习本单元,要联系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体察小说展现的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要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样式,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总结小说的艺术特点,提升鉴赏小说的能力,并尝试写小小说。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狄更斯 54

狄更斯说,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他最爱《大卫·科波菲尔》。这部作品带有一点儿“自传”性质,小说中的大卫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这与狄更斯本人的生平有相似之处;课文节选部分出场的米考伯夫妇,也有着狄更斯父母的影子。阅读时,可以扣住“成长”这一线索,看看大卫经历了哪些事,遇到了哪些人,想想这一切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狄更斯是一位特别擅长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性格鲜明,令人难忘,其中许多已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阅读时,注意把握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体会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精湛手法。

小说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既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阅读时,注意领略小说中所展现的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体会小说的叙述角度带来的独特艺术效果,特别是其中的情感意味。

9 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 65

列夫·托尔斯泰好几部作品的主人公都以“聂赫留朵夫”命名。这些“聂赫留朵夫”们各有各的故事,性格上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心存善念而又有不少缺点,深陷于生活与心灵的激烈矛盾之中。有评论说,他们其实都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化身,而他们的故事也都是作家精神上艰难探索的艺术记录。

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阅读时,要透过场面、情节,探究小说的思想主旨。在节选的这一部分里,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这是他“复活”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刚开始交谈时他在“你”“您”之间的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他流露出的窘态,通过这些细节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在他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见面后,接下来的故事会是怎样的?有人认为,在作者笔下,玛丝洛娃这个人物比聂赫留朵夫更有光彩。不妨阅读小说的其他章节,对故事和人物作更多的了解。

10*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激励了无数人的话,正是出自《老人与海》。这篇小说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一个孤单的老人,面对险恶的大海,力量对比是悬殊的,结果似乎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小说却通过接踵而至的搏斗,展现出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阅读时,要围绕老人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体会小说所赞颂的“人的灵魂的尊严”(海明威《致华莱士·梅耶》)。

早年做新闻记者的经历,使海明威拥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艺术自觉”(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他的小说语言凝练而又精当,少有修饰,往往用朴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景和形象,却充满内在张力,令人印象深刻。细读作品中描写的老人与鲨鱼五个回合的搏斗场景,感受小说冷静、密实的叙事风格,体会作品是如何通过一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推动情节发展,最终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的。文中还有大量的内心独白,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1*百年孤独(节选)/加西亚·马尔克斯 82

《百年孤独》是一部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有着奇特的人物和离奇的故事,语言也摇曳多姿——时而简洁紧凑,时而铺张奇丽,既有庄严的叙述,也有轻松的幽默,取得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小说讲述了一座虚构的城镇“马孔多”里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借此展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几个世纪的生活和奋斗历程。本课节选的这一部分,写的是马孔多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偏远、闭塞而又宁静的小村庄,随着商道的开通,开始卷入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作者通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表现出了马孔多在文明洪流面前受到的巨大冲击。阅读时,注意思考这-情节的象征意味,由此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的书写来展现宏大历史的。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在这部小说中,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仿佛消失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离奇而又真切、不可思议而又具现实感的世界。阅读时注意体会这种表现方法带来的特殊的审美感受。

小说中出场的人物众多,拉丁美洲传统的人名又比较复杂,初读时或许会感到陌生。可以借助下表,了解人物的身份和关系。

单 元 解 读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懂一点儿逻辑,可以更好地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我们常常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学习逻辑,可以使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往往会基于事实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掌握一些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

在本单元中,我们会接触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经过这样的“逻辑之旅”,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学 习 任 务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人情人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的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逻辑能够让我们化繁为简,去伪存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问题的本质。例如,鲁迅《拿来主义》一文,就包含着这样一个推理,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只有自己去拿

章文先分析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几种不同的做法,否定这些错误的做法。也就证明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性。这篇章文充分展现了逻辑思维的力量。

有些时候,文学作品又会故意在表面上违背逻辑,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表面的自相矛盾中,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虽生犹死者的鄙夷。这句诗看似不合逻辑,有悖常识,实则凝练深刻,引人深思。能有如此突出的表达效果,与诗句“违背逻辑”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就让我们开启一段“逻辑之旅”,试着运用逻辑来发现谬误、进行推理、展开论证,你会发现:逻辑不神秘,过去你就自觉不自觉地用过它;逻辑很有用,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周密,阅读与表达更具洞见,更富理性。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但遭遇的谬误也更多。我们必须具备识别谬误的能力,否则就有可能成为谬误的受害者甚至传播者。

逻辑,正是甄别信息与辨析谬误的武器。

逻辑学所说的谬误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逻辑错误往往违反了思维和表达的一些基本规范,例如概念的含义前后不一致,立场自相矛盾、态度模棱两可,理由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等。

任务1: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②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我只好走了。

⑤ 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⑥ 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⑦ 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样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⑨ 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任务2: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你关注过日常话语中的逻辑错误吗?例如,"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这是划分不当;"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这是自相矛盾;“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这是强加因果;“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这是以偏概全;……它们都违背了逻辑。再回顾一些你平时遇到过的存在逻辑错误的话语,分析其错误的原因。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冯梦龙的《智囊全集》记载了一件令人称奇的故事:

唐代有一个农夫耕田时挖到一瓮马蹄形黄金,乡里(古代居民组织单位)立刻派人送到县衙去,县官担心公库防护不严,就放到自己家里。隔夜打开检验,发现都是土块。瓮金出土时,乡里人都曾去见证。县官无法辩白,最终承认将黄金掉包的罪名。就在快要定案的时候,事情传到了一个叫袁滋的官员耳里,袁滋说:“我怀疑这案子里有冤情。”州府长官让他重新调查。他点验出瓮中“马蹄金”共二百五十多块。请金铺铸造同样形状和大小的马蹄金,才造出一半数目,总重就达三百斤了,又了解到当初是两个农夫用仔扁担抬着瓮到县府的。算一下,如果这二百五十多块是真金,就不是两个人能抬得动的。这说明在运到县衙之前,金子就被换成土块了。至此案情大白,县官洗清冤屈。

从怀疑有冤,到证实冤情,袁滋的一系列思考和行动,都是以缜密的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其推理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假设具官以土换金,运送到他那里的必是真金;如果运送到他那里的是真全,总重量会有六百斤;如果总重量达到六百斤,那么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担抬过来。

也就是说:如果县官以土换金,那么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担抬送金子到他那里但事实上,运“金”的只有两个人,用的是竹扁担。  

所以县官收到的不是黄金,不可能以土换金。

我国古代著名戏曲《十五贯》也讲述了一个断案的故事。屠夫尤葫芦被害,还被盗起十五贯钱,商人伙计熊友兰恰巧身上带着十五贯钱去办事,偏偏又路遇尤葫芦养女苏成娟,因此被误判为凶手。主审官过于执的推理是这样的:

杀死尤葫芦的罪犯有十五贯钱。

熊友兰有十五贯钱。

熊友兰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

袁滋和过于执掌握的线索都是准确的,但是袁滋洞悉冤情,过于执却制造冤案,这是因为前者采用了正确的推理,后者采用了错误的推理。

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邹忌讽齐王纳谏》展现了政论中的推理,《河中石兽》演示了工程中的推理,《晏子使楚》记录了外交中的推理,《道旁苦李》反映了生活中的推理,诗歌“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姚燧《越调·凭阑人·寄征衣》)证明推理和抒情也可以完美结合……

任务:以下案例大都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关,请指出各个案例中的前提和结论,简述其推理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可以普遍应用的推理形式。

①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②《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③《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还可以进一步探析:上述案例采用的几种推理形式,有些可以保证前提为真则结论定为真,有些则不能保证。你觉得哪些推理不能保证?为什么?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规范的论证总是包含由多个判断构成的逻辑链条。恰当运用逻辑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1.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论证过程往往不会详尽地呈现逻辑推理的每一个环节,在论证中省略的部分,往往潜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这段话是一个论证,思考其表述出来的论据在逻辑上是否足够证明论点,如不能,说明存在隐含前提,试在方框内补写隐含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如果深入追问福尔摩斯的论证,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话语背后的基本假定,由此可以进人文本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2.学会间接论证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直接论证比较困难或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使用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反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论证,前面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时,我们已经了解了排除法。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有同学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出: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如果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不可能有“旧历”的说法,可是课文头一句就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就运用了反证法。

归谬法则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下面的驳论就使用了归谬法。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它,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多来自古代社会,山水草木、日月风雨且不必说,就连“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史为鉴”等也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这些人的逻辑,这类语言也不能说了,那我们今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

试着从你学过的议论性章文中找出几个间接论证的例子来,分析其中的逻辑推理,体会间接论证的作用。

3.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岀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

例如,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人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一质疑,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在构思、写作议论性章文时,也可以通过引人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章文的说服力。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者可能一下子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大量事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点: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③ 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

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为了应对质疑、驳斥攻击、解释反例,写作者就得对“兼听”的内涵作出阐述,对现有的例子进行分析,甚至还要主动对论点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定。由此,改进论证提纲如下:

①提出观点,兼听则明。

② 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③ 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 进行限定(同时阐述如何兼听):

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

“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以上论证的改进过程还可以继续下去。只要讲逻辑,肯思考,多一个“虚拟论敌”就会少一个真实论敌。

古 诗 词 诵 读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衣》产生于秦地。该诗反复咏唱: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衣服跟你共享。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一同奔赴战场。诗歌既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朱熹评价这首诗,强调它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与子同仇”的“欢爱之心”(《诗集传》)。诵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质朴诗句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贯串叙事、写景、议论、扦情,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空灵而美妙;而所有场景的转换都有内在的连续性,自然而流畅。毫无疑问,这一切是因为人的观照:人对美景的赏鉴和美景对人的情思的启发,自然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交互感发,让人心旌摇荡。诵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以月为核心意象营造出的空灵曼妙的意境,体会其中寄寓的情怀和哲思。

 

将 进 酒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怀才不遇,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宴饮,借酒抒情,一泄其寂寞的愁怀,由此产生了《将进酒》这首诗。诗中所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而“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等语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黄河奔流入海的宏大空间,无疑也暗示了时光流逝;“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感叹,更使诗人的郁愤、失意之情具有了典型意义。

诵读时,要细心体会诗人豪迈激昂的笔调,感受他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生死相隔,深情难忘。这首悼亡词一开篇便抒发作者对妻子诚笃的感情。生死,是一种隔;妻子葬于千里外的故乡,是一种隔;岁月沧桑,即使相逢也认不出,又是一种隔;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还是一种隔。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诵读这首词,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

选择性必修

目  录

第一单元  理论指导实践篇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 2

2 改造我们的学毛泽东习/  7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13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15

4*修辞立其诚/张岱年 25

*怜悯是人的天性/卢梭 30

5*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 35

第二单元  中国革命历程篇

6.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52

7 包身工/夏衍  61

8 荷花淀/孙犁

*小二黑结婚(节选)/赵树理 66

*党费/王愿坚

第三单元  史论篇

9 屈原列传/司马迁 82

10*苏武传/班固

11 过秦论/贾谊 92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95

第四单元  外国戏剧诗歌篇  100

12 玩偶之家(节选)/易卜生

13 迷娘(之一)/歌德  116

致大海/普希金  119

*自己之歌(节选 )/惠特曼

*树和天空/特朗斯特罗姆 120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高适 124

李凭箜篌引/李贺 126

锦瑟/李商隐 127

书愤/陆游 128

单 元 解 读

第一单元  理论指导实践篇

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见微知著,行稳致远。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努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主义马克思理论著作。

本单元的章文,或阐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论述学风改造的问题和正确思想的来源,或阐说真理的检验标准,或探讨个人立身处世的原则,这些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尤其是恩格斯、毛泽东的章文,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宪。践指导意义。

学习本单元,要通过研读经典理论章文,获得思想启迪,提升思维品质。有些章文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要参考相关资料增进了解;阅读时要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感受章文强大的思想力量;同时注意欣赏章文的论证艺术,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 2

上层建筑由什么力量决定?历史的发展主要受什么因素制约?对此,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

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恩格斯的这封回信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充分体现了主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这是我们学习这封信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学习恩格斯这封信,要了解恩格斯写这封信的背景和针对性,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思考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要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学会总体把握,像恩格斯在信中所说的“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

2 改造我们的学毛泽东习/  7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13

这两篇章文分别写于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既是当时党的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又是精辟的理论著作。章文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思路周密、逻辑严谨,展现出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力量。

人真阅读课文,理解章文的主要观点,分析章文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梳理章文的论述思路。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联系写作背景,理解章文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主义马克思的学风,也是这两篇章文贯彻始终的基本观点。学习这两篇章文,有助于我们提高主义马克思的思想认识,把握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要联系课文的具体论述,并拓展阅读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学习和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

章文高屋建瓴,论述酣畅淋漓。作者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比如引入鲜活灵动的口语,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俗语、对联等,使章文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阅读时,注意结合一些实例,具体分析其写作特点和表达效果。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15

检验和判定一种认识、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即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是“真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没有正确的真理标准,便不可能区分真理与谬误,而“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主义马克思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面临重大的历史转折,“解放思想”成为时代的呼声。为正确认识、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全国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引发这场大讨论的,正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章文。章文深刻体现了主义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对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改革开放进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富于思辨性,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要注意把握这些特点,并尝试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学习运用相关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

4*修辞立其诚/张岱年 25

*怜悯是人的天性/卢梭 30

“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修辞立其诚》关注的是“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修辞立其诚》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就“立其诚”的三层含义,由修辞到为人,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作者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对在“立其诚”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和批判,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学习时应注意把握章文的观点,思考其对我们立身处世的启发意义。

《怜悯是人的天性》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卢梭把怜悯心视为先于理性思考而存在的一种纯自然的人类天性和情感,这一观点很有启发性。但是,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其天性究竟是“自然本性”还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请在学习中认真探究“人的怜悯心从何而来”这一论题。

阅读这两篇章文,首先要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了解作者的立场与历史背景,仔细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整体把握和领会章文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探究章文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两篇章文都蕴含着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又体现出深挚的人文关怀,富有理趣,阅读时注意体会。

5*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 35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也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学习本文,要把握上述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探讨他是如何一步一步使洛黎东的思路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的,从而学习一种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苏格拉底将“正当”“道义”视为绝对的原则,舍生取义,令人感动。但是,永恒的“正义”真的存在吗?它有没有时代性?是不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妨像苏格拉底一样追问这些问题,与先贤展开思想的对话,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里仅节选了苏格拉底长篇论述的序幕和铺垫部分,更多精彩的论辩还在后面,建议课外阅读全篇内容,更完整地把握苏格拉底的论辩逻辑。

           深化理性思考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主义马克思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章文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实事求是的精神、简约平易的言说,引导人们理性思考一个时代的大问题。那么如何做到理性思考呢?

理性思考要透过表象探究被忽略的事实真相,推导事物的发展趋势。我们在论说和阐述观点时,应该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向理性深化,逼近事物的本质。比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先指出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出现的“好现象”,然后退一步说依然存在的缺点,并透过缺点深入分析其危害,进而通过阐述两种对立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指明了改造学习的方向,论述一步步深化,道理愈说愈明。

理性思考要敢于质疑,勇于追问,对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历来被视为至理名言。而在今天,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对个人成长来说,外因虽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因,“近墨者”如果能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意志,则未必会“黑”。

理性思考还要注意提高思维品质,对看似简单的事物作深层思考,不能把问题简单化。如果把事物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观察、分析,往往就能突破思维定式,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论述时应注意辩证地观察事物,理性地辨别是非曲直;论说不偏激,有分寸,不危言耸听,不咄咄逼人,留有余地,这样章文才更有说服力。

单 元 解 读

第二单元  中国革命历程篇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了解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本单元所选的作品,有的寄托对烈士牺牲的深切哀痛,表达对正义力量的信心;有的展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中国革命的意义!有的描绘革命斗争的场景,反映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

学习本单元,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6.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52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文散。前者赞扬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后者感叹白莽、柔石等人的牺牲使“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两篇章文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记念刘和珍君》“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许广平《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学习时,要注意概括刘和珍的有关事迹,梳理本文的情感发展脉络,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文中很多语句值得反复品味,比如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活可说”;又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这些都是理解本文思想与情感的切入点。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也非常精辟、感人,阅读时要注意感受其表达效果。“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感情深挚沉痛,与文中一些内容相互印证,不妨反复诵读,深入体会。

两篇章文有许多可以比较之处:比如二者都提到了“忘却”,前者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后者则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又如二者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前者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后者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这些都值得深入探究。

7 包身工/夏衍  61

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4的生活。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作品记述了当时包身上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

这篇报告文学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真实再现了包身工晨起与做工时的悲惨状况,字里行间饱含同情,阅读时要多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文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和体会。另外,还要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理解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灵魂的震动”(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8 荷花淀/孙犁

*小二黑结婚(节选)/赵树理 66

*党费/王愿坚

革命为了人民群众,也要依靠人民群众。本课三篇小说用不同方式抒写了革命者的情怀,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荷花淀》歌颂了白洋定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与美好情感,《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根据地青年在中国共立党领导下追求婚姻自主、走向新生活的故事,《党费》表现了地下工作者对党的忠诚与忘我的牺牲精神。

阅读时,要体会这几位作者深入生活、讴歌人民的共同创作追求,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荷花淀》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充满诗情画意;《小二黑结婚》具有极强的乡土气息,“土味”的语言使得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党费》中的故事扣人心弦,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险和革命者对党的热爱与忠诚。

三篇小说都注意通过细节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如水生嫂被苇眉子扎破手指时的动作、神态,三仙姑老来俏妆扮的悄然变化,黄新珍藏的镰刀锤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的旧党证,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品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阅读时要细细品味。

单 元 解 读

第三单元  史论篇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了解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历史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单元选入了《史记》《汉书》中的两篇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创精神;选人的两篇史论,均意在劝诫,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其观点至今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学习本单元,要“回到历史现场”,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9 屈原列传/司马迁 82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史记》和《离骚》有怎样的关联?读了《屈原列传》,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理解。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

前人评论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与《史记》中的其他许多传记不同,《屈原列传》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论中有情,直抒胸臆。阅读课文结尾的“太史公曰”一段,并拓展阅读《报任安书》,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

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类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避免以今义理解古义。

背诵课文第3段。

10*苏武传/班固

“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苏武出使前后的遭际、在匈奴经历的眼辛,其中种种细节我们未必清楚。阅读《苏武传》,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细节,更加深入地认识苏武其人。

《汉书》是一部“包举一代”(刘知几《史通》)的纪传体断代史,展现了西又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苏武传》是其中的名篇。章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不惧威逼、不受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苏武这位爱国者的形象。阅读课文,注意梳理情节脉络,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探寻他备尝艰辛却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源泉。

《苏武传》以叙事为主,却“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顾炎武《日知录》),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敬佩与赞美。作品精于剪裁,善用对比,灵活选取人物的典型语言,学习时要特别关注其叙事艺术,并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倾向。

文中存在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如意动用法,像“单于壮其节”,“壮”意为“以(其节)为壮”;再如使动用法,像“反欲斗两主”,“斗”意为“使(两主)相斗”。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它们在语境中的意义。

11 过秦论/贾谊 92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95

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常引以为鉴。《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章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阅读课文,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章文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

《过秦论》铺陈历史,形成对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纵说盛衰之理,却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两种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和论述风格各具特色,须反复诵读,细加体会。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时有出现。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的“云”“响”“景”,均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像云一样(集合)”“像回声一样(回应)”“像影子一样(跟随)”从课文中再找一些例子,体会这种用法的特点。

背诵《过秦论》。

单 元 解 读

第四单元  外国戏剧诗歌篇  

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表现了人类广阔而丰富的心灵世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提升人文素养。

本单元学习外国戏剧和诗歌。《玩偶之家》是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的名作,作品表现的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的鲜明立场,及其所开创的“社会问题剧”样式,都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四首外国诗歌,风格多样,各臻其美,让我们领略诗歌世界的丰富多彩。

学习本单元,要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要着重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体会对话在推动情节、塑造形象、揭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要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体会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体味诗歌意蕴。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12 玩偶之家(节选)/易卜生

1879年《玩偶之家》的首演,曾经给欧洲社会带来如同暴风雨一般猛烈的震撼,因为这部剧作尖锐地提出了家庭中妇女地位的问题,给当时欧洲保守而又伪善的社会道德一记响亮的耳光,由此它也成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经典。

课文节选的第三幕是全剧的高潮,同时也是结局部分。阅读时,注意抓住人物言行前后的变化,分析娜拉和海尔茂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理解他们之间矛盾冲突的本质,从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意蕴。

《玩偶之家》属于“社会问题剧”,这是易卜生创造的戏剧类型,强调在舞台上呈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古代王公贵族或骑士游侠的传奇故事),在戏剧中直接讨论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作品体会这些特点,还要注意分析作品中的“戏剧性事件”以及“突转”手法的运用,领略剧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

13 迷娘(之一)/歌德  116

致大海/普希金  119

*自己之歌(节选 )/惠特曼

*树和天空/特朗斯特罗姆 120

歌德的诗《迷娘》(之一)运用众多意象,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境界。反复出现的“前往”,犹如一声声急切的呼唤,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反复朗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体会其浓郁的抒情氛围。作曲家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都曾经为这首诗谱过曲,可以找来欣赏。

《致大海》写于1824年。当时,普希金遭遇放逐,从黑海之滨的敖德萨来到俄国外省一个偏僻的村庄,但沙皇的严厉惩罚并未动摇诗人心中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诗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这首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跌宕,理解其中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晨安》)广阔的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的这一节《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朗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之力和诗中凸显出的那个宏大的自我。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惠特曼则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

《树和天空》的想象十分奇特,意境似乎也有点儿朦胧,仿佛关联着多方面的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但又很难读解,不好把握。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推敲索解,而要运用想象,尝试进入诗歌所创造的那个奇异的世界。诗中这棵“在雨中走动”的树,结尾那“在空中绽开”的雪花,是否给你带来了新鲜的感受?

学 写 申 论

“申”是申述,“论”是议论,“申论”,就是要求作者就特定的材料、事件或者问题进行陈述、说明、概括,并据以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推断逻辑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讲道理”。申论一般用于考查观察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要关注社会生活,常常需要思考一些大的问题。比如在学习经典理论著作时,如何用理论武装头脑,全面解读时政热点现象;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如何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思考分析这样的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抓住主要矛盾,提纲挈领,权衡利弊,能够提高思想认识,推动思准发展。要写好申论,不仅要具有政治、文化、思想、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还需要常常思考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写作申论时,要针对给定的背景材料,归纳其观点,分析其中反映的问题,然后自选角度写章文。一般来说,章文应当在分析、整理、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列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要做到观点明确,客观中肯,逻辑性强。

学写申论,应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在现实生活中,难题和困境是对人的挑战,人们正是在思考难题、化解困境的过程中发展了智慧。所以,从琐碎的日常生活现象以及纷繁的社会信息中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是一个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

高 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大漠深秋,钲鼓声声,旌旗逶迤,羽檄飞大漠,战火照狼山,山川萧条,孤城落日,寒夜巡更的刁斗,鲜血染红的白刃……出师、失利、被围、死斗,《燕歌行》写了这样一场边关战事。气势雄浑悲壮,惊天动地。战士拼死力战,将军轻敌骄逸,对比鲜明,力透纸背。诗歌接着又写后方思妇断肠,征人回首,遍地动荡,绝域苍茫,呈现出宏阔视野,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此诗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诵读时须细加体会。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人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供奉朝廷的梨园弟子李凭善于弹奏箜篌,蜚声朝野。此诗描摹李凭九月暮秋的箜篌演奏,以凤鸣玉碎、芙蓉泣露、香兰欢笑形容箜篌的声音,以行云为之静止、江娥为之啼哭、神女为之悲愁、月亮寒光因之融化、紫皇为之感动、石为之破、天为之惊、雨为之降、老鱼为之跳跃、瘦蛟为之起舞、吴刚为之不眠等众多神话意象,来表现李凭弹箜篌的超凡技艺与神奇魅力。

诗人以惊人的想象贯串神仙世界和人间世界,并把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熔铸于一炉,营造出一种神出鬼没、石破天惊的独特意境。诵读此诗,想一想它为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王士禛在《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其十一)中曾说,“一篇《锦瑟》解人难”。这首诗历来有多样的解释。可以这样解读:锦瑟本有五十弦却说“无端”,流露了诗人心底的嗔怨。这一嗔怨,关联着他对青春年华的怀想。回顾平生,有多少情、多少事,早已迷离惝恍,宛如“庄周梦蝶”的故事一样,真实与梦境无法分辨,唯有曾经的感受,既如月光中带泪的珍珠,带着伤感,又如蓝田美玉的温润,引人怀恋。但究竟如何,却又难以说清。诵读这首诗,应当仔细体会诗人如何传达往事如烟的独特感受。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收复失地的宿志不得实现,而国土沦陷的愤懑却一如既往。诗人回忆起夜雪战船、秋风铁马的过去,想起自我期许的落空、失地收复的无望。通过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暗示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诵读此诗,应体会诗作内容与诗人亲身经历的关系,理解“书愤”的丰富内涵。

选择性必修

目  录

第一单元  古典诗歌篇

1氓《诗经·卫风》 3

离骚(节选)/屈原 7

2*孔雀东南飞并序 14

3 蜀道难/李白 16

*蜀相/杜甫 17

4*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18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20

第二单元  现当代文学篇

5 阿Q正传(节选)/鲁迅 29

*边城(节选)/沈从文 41

6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再别康桥/徐志摩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

*秦腔/贾平凹  55

8 茶馆(节选)/老舍

第三单元  经典文散篇——魏晋到明代

19 陈情表/李密 70

*项脊轩志/归有光 72

10 兰亭集序/王羲之 75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1*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2*石钟山记/苏轼

第四单元  自然科学著作篇

13 自然选择的证明/达尔文 94

*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101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 109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112

客至 杜甫 113

登快阁/黄庭坚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114

单 元 解 读

第一单元  古典诗歌篇

中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体式多样,风格各异。让我们从源头出发,顺流而下,欣赏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诗歌名作。

《诗经》和《楚辞》是古典诗歌的源头,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汉乐府继承《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叙事诗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词是古典诗歌的新发展,到了宋代,词境逐渐拓展,技巧日臻成熟。通过本单元的研习,可以增进对古典诗歌体式和源流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还要结合以前所学,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并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1 氓《诗经·卫风》 3

离骚(节选)/屈原 7

《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后人将其艺术精神概称为“风骚”。本课选取《诗经·卫风》中的《氓》和《楚辞》中的《离骚》,学习时要注意比较作品不同的艺术风格,认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诵读时要注意品味相关诗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诵读时,要仔细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离骚》(节选)中,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学习时不妨结合“屈原列传》,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诵读时,要注意诗中繁复的意象、回旋复沓的表达、独特的节奏韵律,感受其中澎湃激荡的情感。

背诵《离骚》(节选)第3段。

2*孔雀东南飞并序 14

乐府诗是汉魏六朝时期重要的诗歌类型,其继承了《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讲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其中有两首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一首是《木兰诗》,另一首就是《孔雀东南飞》。

与《氓》相似,《孔雀东南飞》也讲述了一桩爱情婚姻悲剧,但造成悲剧的原因并非男主人公的始乱终弃,而是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这首诗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保留了较多的民歌色彩,特别是人物对话,大都是浅白的口语,并不难懂。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以及运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这首诗很善于刻画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如府吏“举言谓新妇”几句和“低头共耳语”几句,意思大体相同,却不能互换;又如面对母亲、兄长的劝嫁,兰芝对母亲是“含泪答”,对兄长则是“仰头答”。阅读时注意体会。

古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复音词,如“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逼迫兼弟兄”,均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起陪衬作用。这样的复音词我们称为“偏义复词”。诵读诗歌时,注意体会这些词的语义特点,想想现代汉语中有没有这样的词语。

3 蜀道难/李白 16

*蜀相/杜甫 17

唐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李白、杜甫是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伟大诗人。

李白擅长古体诗;杜甫诸体皆擅,在律诗方面成就尤高。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是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蜀相》是七言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这首诗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有厚重的历史感。学习时要反复诵读涵泳,并联系《出师表》等文,加深对诗人情志的理解。

背诵课文。

4*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18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20

这两首宋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望海潮》开头总览杭州的优越位置和悠久历史,接着描绘此地风景的优美、市井的繁华以及人民生活的平和安乐。这首词采用铺叙的写法,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形成一种畅达流利的气势。同样是歌咏城市,《扬州慢》则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

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词牌分别为二人首创,两首词作也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细加体会。

单 元 解 读

第二单元  现当代文学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它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洪流不断发展,用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新的样式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本单元所选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有小说、诗歌、文散、话剧,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就。把这些作品集中起来研读,可以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还可以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

研习本单元,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要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5 阿Q正传(节选)/鲁迅 29

*边城(节选)/沈从文 41

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经典名篇,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作品。这部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作品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特别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性劣根”,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思想。“阿Q精神”也随着小说的传播,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代名词,融入人们日常的语言中。 “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所认识。学习时要着重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 阅读《阿Q正传》(节选),要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和鲁迅致力于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独创性,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还可以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与“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揭露压迫和不平、批判愚昧和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文学传统不同,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文散化的小说,反映了作者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小说围绕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也写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

学习《边城》(节选),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文散化的小说具有怎样的特点,抓住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把握翠翠等人的性格特征;文中有大量的风俗和景物描写,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还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思考他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6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再别康桥/徐志摩

艾青追求诗的文散化,把现代自由体诗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借鉴西方诗歌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格律,进行了新诗格律化的尝试。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推动了新诗的繁荣。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写于狱中的成名作,是献给他心目中的母亲--中国大地上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普通农妇的颂歌。诗中朴实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除了直接抒情,诗中还有许多叙述和描写,学日时注意体会其对情感抒发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感受现代自由体诗的特点,体会大堰河这一形象的意义。

《再别康桥》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形式上来说,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学习时要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的节奏韵律,感受诗句的美,看看诗人的感情与诗歌的形式是如何完美融为一体的。

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体会这两首诗艺术风格的差异,并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中国新诗不同流派的特点。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

*秦腔/贾平凹  55

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颇有诗意。阅读时要随着作品的描写发挥联想,读出景物描写中食含的哲思之美,理解文中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学习如何在描写中融入想象与思考,让章文富有内涵。

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欣赏时要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

8 茶馆(节选)/老舍

《茶馆》是20世纪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作品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用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的变化,来展示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文化。作品通过描写富于北京风俗特点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市井百态,写出了旧时代的社会风貌,堪称当代话剧的典范。

全剧分三幕,分别截取了旧中国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现状。课选文取的是该剧第一幕,主要通过众多角色的对话,自然形成戏剧冲突,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有条不紊,张弛有致。

学习时,要感受和理解剧本所体现的历史感;品味剧中“响嘣儿脆”的京味语言,体会人物语言切合身份、性格与情境的特点,欣赏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注意把握本剧独特的结构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加深对当代话剧的了解。

                语言的锤炼

语言表达,不仅要做到规范、准确,很多时候还要讲究新颖、独特,富于艺术性,这就要注意语言的经炼。

锤炼语言,要推敲词语。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唐弢《作家要锤炼语言》引)推敲词语要力争用词:确,生动鲜明,富于变化。如鲁迅《阿Q正传》写阿Q赢的钱被庄家趁乱抢走,“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两句话中反复强调“忽忽不乐”,令读者切身感受到阿Q的怅然若失。

锤炼语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各不相同。要善于根据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或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交错运用,或整句、散句适当搭配,或长句、短句灵活变换。如贾平凹《秦腔》中描写戏开场之前台下“人头攒拥”的情景,长句短句错落有致,既写出了场面的热闹非凡,更让读者由此感受到“八百里秦川”躁动着的生命活力。

锤炼语言,要巧用修辞。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章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沈从文《边城》写翠翠和祖父见到别家迎亲队伍后各怀心事,“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这句话将二人的内心情感波澜写得韵味悠长,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锤炼语言,还应该让语言既有情趣,又有理趣。高中阶段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的语言,应该在原来生动形象、准确严密的基础上有相对的提升,力求有一定的趣味,比如记叙文的语言能不能渲染出情趣?议论文的语言能不能表现出理趣?这些都要在写作实践中进行训练,以提升锤炼语言的能力。

单 元 解 读

第三单元  经典文散篇——魏晋到明代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心雕龙·原道》)古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体验等诉诸笔墨,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诵读这些作品,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文散,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文散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习,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文散。

学习本单元,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要反复诵读,涵泳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发情志,形成独特的美感;还要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9 陈情表/李密 70

*项脊轩志/归有光 72

《陈情表》从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的。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章文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章文表达上的委婉与得体。

《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所记无非一些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却饱含深情。章文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文中有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葺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尊奉孝道,眷恋家园,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明白,这两篇章文中的悲喜为何能让一代代中国人产生共鸣。

作为一篇向皇帝进呈的表文,《陈情表》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这得益于作者恰当地使用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如以“伏惟”“蒙”“谨”等词语表达“恭敬”之意。从文中再找一些表示谦敬的词语,体会“表”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

背诵《陈情表》。

10 兰亭集序/王羲之 75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王羲之纵情山水,叹死生之至大;陶渊明辞官返乡,欲乘化而归尽。从雅集欢会、山水田园中,他们领悟到生命的哲理,体现了魏晋文士的旷达和善思。

《兰亭集序》从文人雅集写起,寥寥数语,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写得韵味悠长。但描写曲水流觞之乐并非作者的真正意图,他很快沉浸到对暂与久、悲与欢、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发出了一连串的叹息。阅读时要循着作者的思路,理解他富于哲理的思考,感受章文情理交融的特点。魏晋时期道家思想流行,王羲之也深受影响,在本文中他对庄子的生死观有取有舍,阅读时注意体会其中的深意。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序”以散体叙事,“辞”以骈体抒情,二者相得益彰。“辞”的部分是阅读的重点。作者反复铺陈、连续咏叹,抒写自己回归田园、重返自然的欢愉,也透露出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感受其骈偶押韵的语言特色。

魏晋时期,文坛上已开始流行雕饰堆砌之风,这两篇章文却堪称其中的清统:虽然也锤炼语言,却不追求藻饰,不滥用典故,以淡雅生动为本;文辞精致,佳句甚多,却又不失素朴自然之美。研习时可反复诵读,涵泳品味。

古代诗文中常常使用一些对偶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句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语义往往相近或相反,如前例“观”与“察”,“谏”与“追”,“大”与“盛”,两两相对,意思相近。借助这一特点,在阅读陌生文本时,我们可以由已知推未知,如由“追”推知“谏”的可能含义,再借助上下文,大致确定某个词语的准确含义。找出这两篇章文中的对偶句,认真体会。

背诵《兰亭集序》。

11*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本文寓意深刻,重在因事明理、针砭时弊。阅读时要注意体会章文融叙事说理于一体、婉而多讽的写法,把握对举、类比的说理方式。

这篇章文采用了传记的常见写法,从郭橐驼的名字由来、乡里职业、本领特长写起,重点记述他的两段话。阅读这部分内容,注意思考郭橐驼与“他植者”在种树方面的根本不同,郭橐驼所说的“顺木之天”与“植木之性”之间的关系等。把这些问题理解透了,才能真正领会文中的道理。

柳宗元是一位关注现实的文学家,《种树郭橐驼传》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中由种树之道“移之官理”,借郭橐驼之口指出“长人者”政令频出的危害,批评了当时的弊政。这种“章文合为时而著”的创作态度,至今还值得学习和提倡。

12*石钟山记/苏轼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中深夜乘舟“至绝壁下”一段,将山水之间万籁俱作、鸟鸣浪涌、众声纷起之状,写得妙趣黄生,兴会淋漓,堪称“绘声”文字中的上品。章文不只是记游,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说,既析之以理,又验之以实;父子出游,不避夜深舟小,亲身探访,终有所得;进而引申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全文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其中体现的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古代文散中,有的格局谨严而不乏情采,有的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石钟山记》可谓后一类章文的典范。阅读时对这一点要多加关注,反复诵读,细心体会。

        说真话,抒真情

常言说“作文如做人”,是说写章文体现人的修养,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能自欺期人。“修辞立其诚”,从写作要求看,是指语言表达既要有文采,更应当求“真”,说话,抒真情。有真诚的态度和情感,章文的技巧文采才有价值。

作文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情感与个性。人们热爱经典作品,不仅希望获得启示,也希望通过阅读发现并孕育美好情感,从而成为健全的人。李密《陈情表》陈说的窘迫境况,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刻骨铭心的亲情、爱情记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无不是真情实录,历经千百年,人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坦诚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真实地记述自己的所思所感。即使思考还不够深入,情感还不免稚嫩,但作为自我心灵的记录,一字一句都有着独特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能获得成长,写作也才能逐步成熟起来。

写作的“真”与“诚”,需要端正对写作的态度。古人曾言,好章文应当是“寓目写心,因事而作"(梁萧纲《答张缵谢示集书》),也就是以记叙真实的经历和抒发真实的感受为目的。以随便应付、敷衍了事的态度,为文造情、言不由衷地“做”章文,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是没有什么裨益的。

当然,抒发真情,说真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不同情境下,有时可以直抒胸臆,有时需要含蓄委婉。“说真话,抒真情”,主要讲的是情感和态度,至于文学意义上的合理虚构,体现的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也是一种真实,和胡编滥造绝非一回事。

单 元 解 读

第四单元  自然科学著作篇

科学探索是求真的事业,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拓展科学精神逐渐成为不同文化的共识。让我们热爱科学走进科学的殿堂,崇尚科学,探索科学的奥秘

本单元选人三篇章文,分为两组。《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阐明科学原理,介绍科学知识引领我们了解自然,思考人类的未来;《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研讨科学史问题,追溯科学研究的历程。这些章文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人类探索自然、反思自我的成果。

学习自然科学论著,要注意感受论著中所体现的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应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一般方法,注意抓住关键概念,梳理思路,把握逻辑,理解主要内容;体会自然科学论著的表述方式和语言特点,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结合理科课程的学习,拓展阅读,用恰当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13 自然选择的证明/达尔文 94

*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101

《自然选择的证明》节选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章文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阐述生物进化的一般原理。《物种起源》是有着重大影响的经典科学论著,从节选部分也可以领略其学说的基本风貌。《宇宙的边疆》则是一篇当代科普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宇宙的全景。

梳理事实,从中发现基本规律,作出结论,这是科学的基本工作。学习这两篇章文,要明确事实、规律、结论之间的关系,理清章文的逻辑结构。在《自然选择的证明》中,作者观察、概括生物界的变异和遗传现象,由此展开分析和推论,证明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阅读时要理解其基本观点和章文各部今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体会严密的论辩逻辑。初次接触这种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经典,可能会感到很难。其实深文也可以“浅读”,能了解基本内容,对论述方法与思辨力量有初步的印象,就可以了。相比之下,作为科普作品的《宇宙的边疆》比较好读。学习时除了关注其中介绍的宇宙知识,还要梳理讲述的顺序,理解作者为何这样安排内容,以及从哪些方面引导我们认识宇宙和人类的关系的。

这两篇章文分属学术论著和科普作品,表达方式、语言风格都有所不同,学习时要注意比较和思考。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 109

科学史是有关科学本身的学问,主要揭示科学发现、发明的历史,探讨科学理论、思想的演变。读一些科学史章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科学,理解科学。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回顾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校验的传统。阅读时要了解“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等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浑盖之争”的本质;还要分析课文是怎样梳理、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的。

读史可以明智。阅读科学史章文,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准确地认识一些科学、文化问题。例如,古代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多经验、少研究,多技术、少理论?又如,古代中国的科学研究是不是常常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阅读本文,你会对上述问题得出自己的判断。

                章文 修 改

叶圣陶说过,修改章文“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把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全局和枝节全都考虑到,目的在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章文的修改》)。

修改章文首先要完善立意。文以意为主,要先分析立意是否集中,是否深刻,这就要在修改过程中深入发掘,尽可能形成深刻的主题。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可能会发文中的基本观点或各部分的小观点,存在错误、片面或不够鲜明的问题,就应当提炼完善。

其次要增删材料。材料是否恰当、典型,会直接影响主题的表达。论述中的论据、记叙中的情节,都要在修改中仔细考虑。缺少了恰当的材料,章文就不够完整充分,就需要充实内容;有些材料冗余,章文就会臃肿,就要作必要的删除,以削枝强干。

最后要调整结构。原文的谋篇布局是否合理,先写哪些,后写哪些,层次和段落是否需要调整,过渡接应是否顺畅,哪些内容可以省略,是需要仔细考虑的。章文写完后,如发现有结构残缺不全、松散混乱及轻重倒置的问题,都应当通过修改来解决。

还要推敲语言,力争准确、规范、简洁、生动,同时也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做到个性化地表达。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清沈德潜《古诗源》),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顺畅。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回、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诵读这首诗,仔细品味它是如何托物寓意,表现心怀的。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春水绕茅舍,但有群鸥来,这是“无人至”的意境,但也可看作客人将至的铺垫。不扫花径,因为无人来访;大开蓬门,则因今日有客。颔联呼应首联,仍然围绕“客至”两字展开。颈联笔锋一转,写客至之后的情形,描绘主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对宾主脱略形迹、兴致盎然的场面则毫不着墨,纯由尾联唤取邻翁对饮暗示出来。整首诗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清黄生《唐诗摘抄》)。诵读这首诗,要仔细体味它是如何通过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的。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云收雨歇,天色向晚,诗人登快阁倚栏游赏,看起来十分寻常,可开篇自称了却官事的痴儿,便让诗作带上了一些自嘲、兀傲之气。接下来,作者用树、山、天、江、月勾画出一个阔大幽远的境界,为抒发情志作好了准备。在颈联和尾联中,诗人感慨知音难觅,唯幸美酒相伴,期望坐上归船,吹着长笛,与白鸥订盟,相誓归隐,永诀机心。诗歌每联上下两句恪守格律,意脉却不受影响,一气而下,被誉为“能移太白歌行于律诗”(清方东树《续昭昧詹言》),诵读时可以细细体会。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的平生志愿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但长期得不到重用,使他深感希望渺茫,即使起知严州、来京陛辞,也提不起太多兴致,“谁令”一句,自问自悔,奠定了诗作的基调。颔联和颈联细写诗人一夜未眠,静听春雨,次日清早又遥闻深巷中叫卖杏花之声。白日漫长,所做之事无非是闲作草书、细乳分茶。雅则雅矣,却非志士所好。这两联写得细腻生动,闲适恬静,深为孝宗激赏,但其中的长夜不寐和日中无聊,其实都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最后,诗人只好自我安慰: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这既跟开篇两句绾合照应,又和中间四句自然贯通。诗作中间四句,通过一些日常细节,含蓄自然地传达出等待中的清闲落寞,诵读时要好好体会。

附  录

附录1  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文言文(32篇)

(一)必修(10篇)

《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朝闻道”“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质胜文则野”“士不可以不弘毅”“譬如为山”“知者不惑”“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小子何莫学夫《诗》”“君子食无求饱”“克已复礼为仁”)

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

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师说 韩愈

阿房宫赋 杜牧

六国论 苏洵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赤壁赋 苏 轼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二)选择性必修(10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张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

过秦论(上)  贾谊

礼运(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 《礼记》

李密  陈情表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 潜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石钟山记  苏轼

登泰山记  姚 鼐

(三)选修(12篇)

《老子》咫章(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万物育焉;博学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礼记》

《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 

谏逐客书  李斯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滕王阁序  王勃

黄冈竹楼记  王禹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古代文论选段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典论·论文(盖章文,经国之大业……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

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锺 嵘

与元九书(感人心者……华声,实义)  白居易

题画(江馆清秋……独画云乎哉)   郑燮

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否则谓之无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

诗词曲(40首)

静女 《诗经·邶风》

无衣 《诗经·秦风》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 曹 操

归园田居(其一) 陶 潜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山居秋暝 王维

蜀道难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将进酒 李白

燕歌行 高 适

蜀相 杜 甫

客至 杜 甫

登高 杜甫

登岳阳楼 杜甫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 李贺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

锦瑟  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登快阁  黄庭坚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 游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刘克庄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  王实甫

朝天子·咏喇叭义  王磐

附录2  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加强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领略人类社会气象与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想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

下列篇目仅为举例。这些内容,既可以作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等学习任务群的备选,也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诗歌,如毛泽东诗词,郭沫若、戴望舒、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等的作品;海涅、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等的作品。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鲁迅《呐喊》和《彷徨》、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四世同堂》、沈从文《边城》、周立波《暴风骤雨》、路遥《平凡的世界》;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悲惨世界》、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文散,如鲁迅杂文、朱自清文散、叶圣陶文散等。

剧本,如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郭沫若《屈原》、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当代文学作品,包括反映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建议教师从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编写说明
初中语文目录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初探——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为例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部编本九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暮江吟》试讲教案及备课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