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未病”在中医药防治肿瘤中的运用
userphoto

2011.04.21

关注
 
 

 

    “治未病”在中医药防治肿瘤中的运用

金华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徐斌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中医肿瘤学领域,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的提前干预,对于延缓和减少肿瘤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治未病的渊源与涵义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其后,《难经》、《金匮要略》等承先启后而发挥之。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以防传变。如《金匮要略》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后世医家又不断补充和丰富了治未病的思想,孙思邈则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热邪伤及胃阴,进一步发展,可损及肾阴,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并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可谓是既病防变原则具体应用的典范。

概而言之,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2)“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3)“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4)“病后防复,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二、肿瘤的中医发病学新解

汉·华佗《中藏经》曾说,肿瘤的发生,非独气血的壅滞而致,更有五脏六腑蓄毒不流这个原因。这种认识,把肿瘤和一般的气血痰食等的壅滞区分开了,就是说,肿瘤的发生除气血痰食等聚结外,更有致癌之“毒”。由此可见,肿瘤的发生与毒是密切相关的,然导致肿瘤发生的毒邪不同与传统意义上的毒邪,我们称为瘤毒,系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外伤等综合作用下,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失衡,继而在气滞、血瘀、痰凝等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病理产物,且瘤毒旁窜亦使脏腑经络俱损,气血离经留而瘀,津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凝练而为痰,痰、瘀、毒三者胶着不清,进一步耗伤脏腑经络气血,形成了恶性循环。宋代陈言《三因极-病症方论》曰:“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瘤毒不同于外感六淫邪气,也不同于一般的内生邪气,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继发性的致病因素,应属“不内外因”范畴。而瘤毒的形成源于元气化生异常,因此,肿瘤在发生之前,人们往往会处于气血阴阳失衡的状态,即“亚健康”状态。

 

三、“治未病”思想在肿瘤防治中的指导作用

   1、未病先防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仅为5%。患病者为20%,而75%则属于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者。如若不给予治疗,进一步发展会形成多种疾病,甚至可导致心脑血管、肿瘤等严重疾患。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治未病”思想与现代的亚健康理论有着惊人的契合,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亚健康防治,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肿瘤尚未发生之前,针对亚健康状态及可能导致肿瘤各种原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慢性疾病等内因,亦包括有毒致癌物侵袭等外因,加以防范,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率。主要体现在摄生方面,调情志,适起居,节饮食,慎劳作,长养正气,防止病邪的侵袭。《素问·上古天真论》曾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培养正气应当注意重视精神调养,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性。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机调畅,阴阳和调,正气充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另外,在饮食方面勿使偏嗜、失节或食用不洁之品,忌食霉变不洁食物等。饮食和调,脾胃健运,就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保持身体健康。如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等。如《医碥》中说:酒客多噎隔,好热酒者尤多。 宋《济生方》: “过餐五味, 鱼腥乳酪, 强食生冷果菜, 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都说明了饮食起居对肿瘤发生的重要性。如对食管癌高发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食管癌的发病与饮食习惯有关, 如高热饮食, 食物粗糙, 吞咽过快等等都能促进癌症的发生。戒断不良刺激、忌食霉变不洁食物、调理良好的精神情趣等, 对于预防肿瘤的发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

以《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一曰治神, 二曰知养身, 三曰知毒药为真”。

“未病先防”除了加强锻炼, 注意饮食、起居等以外, 医者应运用中医体质学思想,对于各种病理体质(包括亚健康人群)加以一定的干预,也就是所谓的“调质”,使人体脏腑气血趋于平和,从而减少或避免瘤毒产生的可能。

2、见微知著-干预癌前病变

 恶性肿瘤的发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起病必有先兆,此时急治其先,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应把肿瘤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止其由轻变重,由小变大,由局部向其他脏腑蔓延。

    癌前状态指易恶变的全身性或局部疾病的状态,癌前病变指较易转变成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胃癌癌前病变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腺瘤等。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是以脾胃气阴两虚为本, 兼有气滞、血瘀及热毒, 并且在发病早期多属血瘀热毒、中期多属阴虚内热、后期则属气阴两虚。上海龙华医院对胃癌癌前状态( 50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5 例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10 例早期胃癌与49 例进展期胃癌发生、发展各主要阶段病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脾虚与胃癌发生、发展各阶段之间呈等级正相关, 提示脾虚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阻断胃癌癌前病变主要是通过修复胃黏膜损伤、提高免疫力及调控胃黏膜相关癌基因异常表达等达到预防癌症的作用。

其他的癌前病变有食道癌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甲状腺癌的弥漫性甲状腺瘤,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大肠癌的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在防治肿瘤时,对癌前病变或癌前状态即加以治疗干预,可提高治愈率,又能防止其恶变。其中,我们认为关键是在健康体检中加入整体性的中医体质预判,对于有脏腑气血阴阳失衡者结合现代理化检查发现的异常(包括亚健康状态)进行中药治疗,并进行针对性的定期筛查。

3、既病防变-预防癌症的复发和转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某一局部或某一脏腑发病,都能影响整体机能的失调,这种失调所导致的疾病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把握这些联系和规律,是临床治未病实现既病防变的前提。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是属于治未病的内容。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治疗疾病于未传之时,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曾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时“治未病”的思想是旨在把握治疗时机,防止病情的加重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其实就是防止肿瘤的复发与转移。

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是临床治疗中最大难题之一,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在复发、转移前的阶段,现代医学并无相应的或确切防治复发转移的治疗措施。中医对癌瘤转移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将转移称作“传舍”,指邪气的传播、扩散、居留之意。而且对其过程、机理、途径及范围等的认识也达到了较高的深度。“瘤毒”的传舍趋向是造成转移的决定性内在因素,全身及局部的阴阳气血之虚,是癌瘤转移的必要条件,气滞、血瘀、痰凝是外在因素,也是癌瘤转移的重要条件。从中医肿瘤的发病学假说看,恶性肿瘤一经诊断,无论是手术、放化疗、免疫疗法还是综合治疗都是针对肿瘤的,而“瘤毒”这一病理产物是很难被彻底清除的,中医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瘤毒”这一十分重要的致病因素,任何治疗,无论是扶正还是祛邪都是要清除或抑制“瘤毒”。一方面,必须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即所谓扶正;另一方面,减少各种致病因素和条件对瘤毒的激活。阻断“瘤毒”的产生是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关键环节,也是既病防复的一种有效方法,体现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

   4、病后调摄,防其复发

肿瘤的治未病还应包括病后调摄,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宿疾的复发。恶性肿瘤在早、中期,经过根治手术,或经过规范的放化疗后,达到了完全缓解(CR),但是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如胃癌患者在术后有70%80%死于局部或远处转移,即使是早期胃癌,术后10年仍有30%40%的复发率;食道癌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即使是分期很早的患者,仍有近50%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其他肿瘤也是如此,因此,对于大多数的病人,术后防止其复发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医药在这一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中医认为,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所以在病后,通过培补正气,调理脏腑功能,使其紊乱的状态得以恢复。扶助正气,主要从气、血、阴、阳四个方面入手,使气血冲和,阴阳平衡;调理脏腑功能主要是从先后天入手,先天为本,本元充盛则阴阳平,后天为养,脾胃健则气血充。扶正的同时不忘祛除余邪,实瘤已去,但癌毒未尽,现代医学也证实,即使早期肿瘤在根治术后,仍有微小转移灶的浸润,这也是行术后辅助化疗与放疗的原因,中医可采用化瘀解毒散结等治法,以清除余毒,防其复发。

另外,肿瘤患者在临床康复后,仍需定期中医体质学检查,及时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衡。避免或防止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和条件,用中医正确的“摄生”观指导康复后的调理,如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等。否则,此时若适逢新感病邪,饮食不慎,过于劳累,均可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盛,引起“瘤毒”死灰复燃。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提高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以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中医肿瘤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与现在肿瘤的三级预防有相似之处,但更突出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且具有个体化的辨证优势,特别是在应对癌变病变防恶化、肿瘤术后的防止复发与转移方面,通过扶正祛邪有较好的效果,因而,更全面、更具特色。

 
 您好:欢迎您光临衔的图书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明白白治肿瘤
刘嘉湘:“扶正治癌”之根本大法
著名肿瘤专家尉敏婷教授详细介绍中医多向调控抗癌疗法?
癌症患者,请不要等到西医无力挽回,才想起看中医:扶正治癌
肿瘤患者:不要等到山穷水尽,才想起看中医
陕西省名中医王希胜:肿瘤治疗--扶固化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