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存得一分阴液 便有一分生理
 

人体是阴精和阳气的统一体。阴精为精血津液等,阳气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信息,是生命的火种。阳化气,阴成形。

明朝医家赵献可认为:“人生先生命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火”,“先有火会,而后聚精”。这个“火会”,实际就是由宇宙一点灵光(原神)与父母双方遗传生命子(阳神和阴神)在新生命发生的一刹那所共同形成的先天生命场(原气,又称元气、真气),是纯阳无极信息生命的虚静态,或称生命实体的气灵态,或灵魂态,是孙一奎先生(明代医家)先前提出的“坎中之阳,即两肾中间动气,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可”。但只此不能成为一个生命实体,生命实体必须由一种实在的稳固的机体形式存在。构成这种实体的物质,如果用现代科学的观念来理解,就是一些重浊物质,它们具有凝聚力,即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的阴气,或阴精、阴物。这就是“而后聚精”。一阴一阳谓之道(阴浊聚,清阳散,欲成道体,须通过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结构方式),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阴一阳二气构成一个有血有肉又有灵魂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的生命根蒂就是赵氏说的“命门”,早在《难经》中就被称为“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三十六难》),“……其气与肾通”(《三十九难》)。

其实在赵氏之前孙一奎氏就指出:“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二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两瓣分开,而中间所生之根蒂,内含一点真气,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命曰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从无而有,此原气也,即太极之本体也。名动气者,盖动则生,亦阳之动也,此太极之用,所以行也;两肾,静物也,静则化,亦阴之静也,此太极之体所以立也……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这就更加明确了命门是“纯阳无极信息生命的虚静态”,是生命的本源,是人身性命之门。这也是对《难经》命门理论的发展。后来赵献可进一步发挥道:“阴阳之理,有根阴根阳之妙,不穷其根,阴阳或几乎息矣……阴阳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从阳而引阴,从阴而引阳,各穷其属而穷其根也。”并将阴阳互根结合于心肾水火气血,如曰:“世人但知气血为阴阳,而不知水火为阴阳之根,能知水火为阴阳,而误认心肾为水火之真。”也即认为水火阴阳之根非根于心肾,而是根于命门,提出命门为“一身之太极”,命火为“人身之至宝”,并言:“火为阳气之根,水为阴血之根……其根则原于先天太极之真。”大医家张景岳继而曰:“两肾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一以统两,两以包一,是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以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总而言之,命门火即真火,“坎中之真阳,以为一身生化之原也”,统管一身阳气;命门水即真水,调节着五脏之阴。则命门之真水真火通过肾的阴阳调节着全身阴阳的平衡。一旦命门水火有所偏盛偏衰,则必然导致全身脏腑阴阳的失调。当然,脏腑阴阳的平衡也关系着命门水火的盛衰。即命门阴阳与脏腑阴阳间互为病理因果关系,尤其是命门阴阳的消长转化(真阳寓于真阴之中,真阴含于真阳之内)则直接影响着脏腑阴阳的调节。这一切都说明,命门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

现代科学也已证实人体存在着元阴元阳,如通过血浆中cAMP(环腺苷酸,阳性)和cGMP(环—磷酸鸟苷,阴性)的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阴虚阳虚的变化。当cAMP含量明显升高,cAMP与cGMP的比值则明显降低,该情况下血样呈现阴虚指征;反之,当cGMP含量明显增高,cAMP与cGMP比值则明显降低,此种情况的血样呈现阳虚指征。即阴虚者cAMP增高(阴份不足)或cGMP降低(阳份有余阳亢阴虚),阳虚者cGMP增高(阳份不足)或cAMP降低(阴份有余阴盛阳虚)。上述为从生物化学的角度看人体的元阴元阳。再从内分泌的角度来看,命门元阴元阳的功能与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脑垂体——甲状腺轴以及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轴有密切关系,无论脑垂体、肾上腺或性腺的功能亢进或减退都会导致元阴元阳的变化而影响到整个人体的阴阳调节。

 

在阴阳互根关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黄帝内经》十分重视阴的作用,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即强调阴为主持,阴为阳之根本。在阴精和阳气的互根互用中,阴为阳基,阳为阴主。《素问·生气通天篇》曰:“阴者,藏精而起亟。”“精者,生之本”(《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灵枢·本神》)。《周易》之“天一生水”也说明了阴的物质基础。这些论断也从侧面强调了阴精保养的重要意义。此外,在维持机体阴阳平衡方面《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病理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了“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是在人体生命机能中把阴放在与阳同等重要的地位。《内经》还强调抑阳益阴的观点,提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论点。元代大医家朱丹溪(属著名的养阴学派,极为重视阴在人体中的重要意义)还特别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论,其主要观点为阴易亏而液难成,相火易耗伤阴液,应抑相火保阴精(填补了刘完素治阴虚火亢症时的只泻火不养阴的一面)。张景岳虽在《大宝论》中提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并认为“得阳则生,失阳则死”,“生化之权,皆由阳气”,但张氏却在《真阴论》中指出:“凡物之生,本由阳气”,然“不知此一阴字,正阳气之根也”,强调了“阴不可以无阳”、“阳不可以无阴”及“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思想,从而辩证地指出了在保阳的同时,护阴的重要性(如曰:“实热为病者,十中不过三四;虚火为病者,十中尝见六七”,即“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此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张仲景的“急下存阴”,王冰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吴鞠通的“存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理”等,皆为强调阴气的重要意义。

但《内经》等却特别注重脏腑之阴,尤其注重肾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即肾为坎水,肾为水脏,肾阴为五脏阴之根,是体内阴液的根本。所以,肾阴温存,对各脏腑组织都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例如:脾(胃)为坤土,为五脏阴之本,但若肾水寒泛,则必致脾寒湿,困阻脾阳,使脾阴无法温运(化);肝为震雷之脏,性刚动,内寓相火,最易劫夺肝阴,故《淮南子》有“大怒破阴”之说(因肝肾有重要的同源关系,故养肾水以济肝之阴在病理学上极有意义;若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最后阴不制阳而致“水不涵木”);肺阴为水之高源,关系到下源的盈亏,而肾精(阴)的多寡则又直接决定肺的肃降和气的下纳,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而心阴则为离火中之至阴,是“一点真水合于两火之中”(清·郑钦安·《医理真传》),故清代医家郑钦安将其视为极珍贵之阴分,倘肾阴与心阴一同制心阳,心肾平则水火调而必阴阳和。关于肾阴的主导作用,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组临床来予以进一步说明。如心阴暗耗,心火上炎不能下荫,则易导致胃燥上逆,胃逆则肺气不降而呈“火炎胃燥金逆”之病理,看似根源在心,需要清心,即所谓“治胃莫如治心”,但实际上是“此元阴不足而肺燥也”,“此元阴不足而胃火旺盛也”,“此元阴不足而心气有余也”(清·郑钦安·《医理真传·卷三》),是心阴不足心阳失依,肾水不能温升润土而上济心阴的缘故,所以治心的目的还是为了心阴得肾阴(温壮肾水)之济,以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让心阳(君火)下荫。这就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强调真水、真火不足在脏腑辨证上的重要意义。又如,肾阳式微坎阳不能发动,以致脾陷胃逆、肝木不升,出现“水寒土湿木郁”的病理,欲使肝脾复升,实践证明其关键仍在肾。只有温补肾阳(益火之源),在水中求火(肾阳是水中之火,故于水中补火),才能水火得其养,使肾气恢复,此后方可消“寒、湿、郁”之阴翳(yi遮蔽)。这就是说,对脾虚升陷,在许多情况下单纯补脾力弱效差,若兼以补肾(温补肾火以暖肾水)则效力倍增,这就是所谓的“补脾莫若补肾”。此乃“下元无火,不能熏蒸脾胃也,法宜补火”,“真气,命根也,火种也,藏于肾中”(清·郑钦安·《医理真传·卷四》)是也。对临床上诸多疾病的各种致病因素中,赵献可强调不能忘记真阴真阳不足这一主因,而且确认肾阴亏耗不仅为阴虚(阴精是物质基础),而且有阳虚(阴阳互为其根)。所以后来张景岳认为,阴胜于下者,原非阴盛,而是命门之火衰;阳胜于下者,原非阳盛,而是命门之水亏。从而进一步说明了肾阴(亦阴精)是阳气的根本,是阳气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临床上,因精血渐亏,致相火必旺,终致火愈旺则阴愈消之阴虚阴衰病,比比皆是,故赵献可提出了“世之人火旺致病者十之八九,火衰成病者百无一二”的辨治理论。所以,注意益养生理阴气(生理阴盛和病理阴盛有本质区别)对健康是极有意义的,特别是益养肾阴(肾精),对抑制阳气(肾阳)的耗散,减缓细胞分裂,放慢寿命钟拨转,具有决定性意义。

赵献可氏认为荣养先天之本的关键在于滋补肾水。世人之所以肾阴不足(阴亏),是因为少年肾水正旺却欲心太炽,妄用太过;中年欲心虽减,然少年丧失太多,焉得复实;及至老年天真渐绝,只有孤阳(此孤阳非君相之真火,为邪火耳)。因此补阴之药,自少至老不可抽(因滋其阴则火自降)。特别是一些按四季保健的非处方类滋阴生津药物,如:乌鸡白凤丸(春季肝)、生脉饮(夏季心)、雪梨膏(秋季肺)、八味丸(金匮肾气丸——冬季肾)或六味丸(六味地黄丸——冬季肾)等,在季节到来之际适量服用,不但对特指脏器益阴生津,而且对五脏养阴都有益。关于补肾阴之药,赵氏在临床上则十分看重用上述的六味丸(六味地黄丸)及八味丸(金匮肾气丸)。他强调,若左尺脉虚弱而细数者,则是左肾之真阴不足,可用六味丸,若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者,则是命门之相火不足,可用八味丸。此二方皆滋其先天之化源,用于补其阴而使阴与阳齐(水能制火,水升火降,病必除矣)。八味丸能伐肾邪,在《金匮要略》中治“虚劳”之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等。八味丸以地黄为君,余药佐之,非止为补血之剂,而取其养五脏、益气力,有补虚损五劳之功。如熟地、山萸、丹皮、泽泻、山药、茯苓皆濡润之品,所以能壮水之主;肉桂、附子为辛润之物,能于水中补火,以益火之源。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故此方对五劳虚损脉耗而虚,阳强阳萎者,服之易效。六味丸为肾虚不能制火之专用方。赵氏认为:“肾中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虚则水足以制火,虚则无水以制,而热症生矣,名之曰阴虚火动。”六味丸所选药均能入肾,具有滋补肾水、敛阴火的独特功效。如阴中之阴的熟地黄、山茱萸能滋少阴、补肾水;肾恶燥,地黄、山药、泽泻皆可滋润之;而入肾敛阴火、平虚热伏热,则非牡丹皮莫属;茯苓淡能渗泄则可制水脏之邪。正因为上六味药的养气、滋肾、制火、导火的相互作用,故用于肾虚不能制火所致之病效果显著,对临床上所见之肾虚作渴,小便淋泌,气壅痰涌,头眩眼花,腰腿酸软,或肾虚发热,自汗盗汗,败浊为痰,以至便血诸血等症均有治疗作用,赵氏以王太仆(王冰)语高度概括曰:“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即此药也。”

        养生学者认为,气功可以培补元气。元气是什么?我们在文章开头已作了交代。元气是原气、真气,是先天禀赋,为肾、命门之气,根于命门,出之于肾,藏于丹田下气海,为人身气之动源,人体诸气之根。清代名医徐大椿《命门元气论》说:“命门为元气之根,真火之宅,一阳居二阴之间,熏育之主,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都说明,元气源于肾阴(肾精),由肾精等生化而来,是行于人体周身的正气。气功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动静结合的自我锻炼养生法,“精”包括先天肾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两部分。根据临床观察,只要练功得法,并持之以恒,对先天精与后天精都有加强充实作用。男性患者的遗精、早泄、精冷、精稀及女性患者的带下、崩漏、经少、病理性闭经等现象,都属于精的病理范畴,通过练功,这些病理现象都可得到程度不同的改善,此即是气功对阴精发挥作用的佐证。消化功能紊乱、营养障碍的患者,通过气功心肾相交之法,肾阳固秘,脾阳得滋而健运,胃阴也得肾水上济而滋润。从而,胃腑和降善于纳腐,脾运有度,精微充沛,临床表现为食欲大振,食量增加,消化腺分泌旺盛,合成代谢加强,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等,这也是气功对水谷之精发挥作用的佐证。此外,先天之精藏于肾,气功意守丹田命门之法,就是充实精水之术。先天肾精仰赖于后天水谷之精的荣养,通过吸抵撮闭锻炼,兼备寡欲持满陶冶,则阴精自然充实而固涩,肾中元精得阴精濡养,则愈加壮益。元精益固,元气自充,这即是“练功化气”的必然趋势。显然,气功满精固水的作用,就是气功培补元气的机转。练功元气充溢后,则可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良好的生理活动又利于水谷精微的摄取以补养肾精。这种良性互动则有益于阴液的保护,自然也有益于维护机体健康(阴阳趋衡)。

那么,气功有动气功和静气功两类,练了都能益精么?是的。动气功的优势还在于使血流量加大,除了去惰性阴分(身体废物)外,还可以冲开微循环系统以养阴。静气功则是一种最重要的内养功,对益阴保阳延长寿命具有深远意义。佛家、道家都以静气功养生为主,许多著名的佛家、道家养生者寿命都很长,就是以静气功养益阴气的结果。像佛家的“禅功”,道家的“内丹功”,都是极其重要的静气功。尤其是道家的内丹气功,是“周天”功法,其运气过程有炼己、调药、产药、采药、封炉、炼药等,又称“河车搬运”,并分为大、小周天运气法。小周天包括任督交通及坎离交泰(子午周天),为道家内丹术的精髓。即以意念指挥内气,步骤为从下丹田经下鹊桥(后阴、谷道),从尾闾(lu)上夹脊关,过玉枕至头顶,出目过上鹊桥(两眉间、印堂),循任脉从口唇正中沿胸腹下行,经上、中、下三丹田后,又复周天。原理为督脉为阳海,任脉为阴海,任督通则百脉具通。大周天指乾坤交媾,第一过程为小周天取坎填离,第二过程为运小周天后,后天八卦由离、坎二卦经过以乾、坤二卦分别位南北的先天八卦。此时的卯酉周天(坎离二卦已移居卯酉二位置)即称乾坤交媾,为大周天。近代气功大周天又有在任督小周天基础上加十二经周天的功法,目前较为甚行,贯穿于鹤翔桩、大雁功等之中,总的目的是以“意念引气”促进气血的流通。《周易参同契》提出了炼丹的火候(炉火)原则,把人体比做一个炼丹熔炉炼“内丹”,即把《周易》乾坤二卦当作鼎炉,喻为人体,坎离二卦当作药物喻为人的精气,进行炼己。炼丹之初即为采药,坎离交泰,聚精气于丹田,为内丹第一步。“进阳火”则是吸气升督脉,为内丹第二步。而“退阴符”则为呼气降任脉,为内丹第三步。三步完成任督贯通,则运气一周天(小周天)。有的学者结合炼丹认为,人的元气是人体能量的运行,其运行特点是“坎离易位”。“坎离易位”是指元气在子时和午时开始运转方向刚好相反,而且伴随着“场”的转换。“采药”是喻人身能量流的产生,“进火”是喻人身能量流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和“场”的转换。“进阳火候”及“退阴符候”又喻为进火到了一定的数量,人身的能量流也会产生质的变化和“场”的转换。《周易参同契》炼“内丹”按照生物钟于子午之间或晦望之际“采药”;子时、冬季、月晦时期“进阳火”,而于午时、夏季、月望时“退阴符”。后世提出寅卯辰三个时辰(早晨4~8时)阳气初生(在年春季),宜作动功以助阳气之升发;申酉戌三个时辰(黄昏4~8点)为阴气生长之时(在年秋季),应作静功以助阳气内敛、阴气之生长,使气功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总之,道家极为重视性命双修,所谓“性”即神(心)也,所谓“命”即精(身、阴精)也,具体又以上窍属性,下窍属命,离火为性,坎水为命,性命相依,上下相贯。道家主张守上下窍即所谓守性命,如上守祖窍(脑宫),下守气海(命宫)并打通督升、任降,气运大小周天,成为道家静气功的主体,也是助阳益阴之大法。道家就是中国的佛,所以“禅功”具有道家静气功的一切特点,其调息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呼吸空气,实际是介于胎息与龟息之间,定力愈深,则愈近龟息的状态,甚至心脏也停止跳动,只是生理组织仍是活着的人。此时,修行者的身体,已自行形成了一个小宇宙,以其体内的“气”或“能”的运行,自给自足,不必再从体外吸取氧气来供给体能的消耗。因此,“禅功”就是炼丹法。沈阳有个尼姑圆寂后,心脏成丹(“身上无处不结丹”,气化物经火成丹,佛家称舍利),足以证明此结论。尤其双盘本身,不仅是对身体的一种全方位调整,而且是一种修行方法,因为那种姿势就决定了那样的修行境界。

由静气功我们知道,养生修炼以养阴精为要,多为低氧气化(有的为无氧气化),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节能以藏养阴精。张景岳《类经》卷二十八中介绍了一种调气法,实为闭气功法,这是一种良好的低氧气化气功,其法如下:“当设密室闭户,安床暖席,偃卧瞑目。先习闭气,以鼻吸气,渐渐腹满。及闭之久不可忍,乃从口细细吐出,不可一呼即尽。气定复如前闭之,始而十息、或二十息,不可忍,渐熟渐多,但能闭至七八十息以上,则脏腑胸膈之间,皆清气之布护矣。至于纯熟,当其气闭之时,鼻中惟有短气一寸余,所闭之气,在中如火,蒸润肺宫,一纵则身如委蛇,神在身外,其快其美、有不可言之状。盖一气流通表里上下彻泽故也。其所闭之气渐消,则恍然复归。此道以多为贵,以久为功,但能于日夜间行得一两度,久久耳目聪明、精神完固,体健身轻,百病消灭矣。”彭祖在总结自己长寿秘诀时也道:“但知房中,闭气(指闭气于胸膈中),节其私(思)虑,适饮食,则得道也。”《神仙传》载彭祖殷末(为避祸而隐退)已767岁而不衰老 ,《龙威秘书一集》具体描述为:“少好恬静,常闭气纳息,从平旦至日中乃危坐拭目摩搦(nuo)身体,舐(shi)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二百四十岁,视之如五、六十岁。”这一养生结果,实为“闭气”之功也。闭气功实即道家的胎息功,总的原则是掌握呼吸的缓、柔、深、长,主要以腹式呼吸进行,“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曰增息,如此神具,五脏安”(《养性延命录》)。质言之,胎息功实际上是指闭气加意守的功法,目的在于打开更多的通道。胎息功的最高境界决不是消极静闭,而是在闭气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意念活动,使意念带动气化,所谓“气从有胎中息”、“神行即气行”、“神气相往”(《道藏·洞真部》载《胎息经》),以调动人体的潜能,进行积极的内呼吸为目的。胎息功可以充分促进人体的同化及异化作用,充分吸收清气,以补充内体不足,并去除多余浊物以掌握住其中诀窍,故得胎息者可以达到“辟谷”及“食气”的神奇境界,也是低氧气化的最高境界。

关于导引术中的吞津功,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保肾精之法。津液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体阴液的精华。唾为肾之液,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肾为唾”,即唾为口津,为肾精所化。又因脾开窍于口,肾脾经脉皆上注于舌,故唾液为先后二天之真津,被视为人体甘露玉泉,金浆玉醴(li),尤为精华中之精华。由于唾为肾精所化,因此古代导引家认为多唾或久唾可耗伤肾精,主张咽而不吐,以滋五脏,润百脉,养肾精。吞津咽液是气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曰:“所有来自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故日返本还原。久饵之,令深根固蒂也。”故咽气津者,名天池之水,资精气血,荡涤五脏,先溉元海,一名离宫之水,一名玉泄,一名神水。明朝初期养生学家冷谦在《修龄要批》引用的《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更是一种高级的咽气津法,此法除了有咽津功用外,还有胎息功夫。 其修炼方法为:“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连咽下,汩(gu)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气既上升,随又似前汩然有声咽下,鼻吸清气,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凡咽时口中有液愈妙,无液亦要汩然有声咽之。……或七或九……或二十四口,要行既行,要止既止,只要不忘,作为正事,不使间断,方为精期……行之一年,水绝感冒痞积……等疾,耳聪目明,心力强记宿疾俱瘳(chou),长生可望,如亲房事,于欲泄未泄之际,亦能以此提呼咽吸,运而使之归于元海,把牢春讯,不放龙飞,甚有益处。”这十六字诀产生于宋元期间,它以非常精练、明白的语言,摒弃了道家养生理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强调道家养生法中以咽津养生的重要性,非常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水火相见”的真实意义。另有一些吞津功法更为简明、精准、扼要,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载曰:“食玉家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家者,口中唾也。鸡鸣、平旦、日中、日晡(bu)、黄昏、夜半时,一日一夕。凡七漱玉家食之,每食辄满口咽之,延年。”再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吞津炼精法曰:“朝服玉泉,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牢齿也,玉泉,口中唾也,朝未起,早漱口中唾,满口而吞之,辄琢齿二七过,如此者三乃过,名炼精。”李鹏飞的《三元延寿参赞书》亦曰:“真人曰:常习不唾地。盖口中津液,是金浆玉醴,能终日不唾,常含而咽之,令人精气常留,面目有光。”等等。据说丹家修炼到一定层次,功态中的积唾似蜜甜。故民间喻口水为“唾蜜”,实肾液、肾精之化也。

古代养生家的还精补脑,也是一种上乘的保肾阴(精)方法。根据中医精髓同源理论,精髓皆源于肾,如《内经》曰:“肾藏精”,“肾生骨髓”,“诸髓者皆属于脑”,说明肾精与脑髓密切相关。还精补脑是指交合中少泄或不泄,即原则是“弱人强出”,“百动而不一泄”,让精还返补脑(实际为不伤脑)以不伤肾阴及脑。据现代文献记载,附睾能吸收逆反的精子及精液,“还精”是指在性高潮到了之前即进行控制,使精液在未到达射精管之前即返流,这样才有重吸收的可能。阴阳合和本是双方皆可受益的事,女方受益是肯定的,因为精液中含有大量的有益物质。而女子玉液更可滋养男方,尤其在女方求偶期(子宫内膜增生分泌期,即排卵期)进行交合,则男方更能获益。所以,孙思邈的养性理论就是房中补益,如曰:“真人曰……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并在《千金方·养性·房中补益》篇中给出了固精术:“凡欲施泻者,当闭口张目,闭气握固,两手左右上下缩鼻取气,又缩下部及吸腹,小偃脊膂(lu),急以左手中两指抑屏翳穴,常吐气并琢齿千遍,则精上补脑使人长生。”亦即:“但数交而慎密者,诸病皆愈,年寿日益”,“能百接而不施泻者,长生矣”。进而强调:“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在性与肾阴的保护方面,彭祖也指出:“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即人不能去过“委弃妻子,独处山泽”的“断绝人理”的孤单生活。对于强行禁欲,则“有强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对于老年人房事,则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次数宜少,且频率不宜高。彭祖认为“交接之道”得当,自然有益于双方的身心健康。他提出两性交媾要“从容安徐,以和为贵”,“深接小摇,以致其气”。男女方应把握时机,积极配合,力争同时达到性高潮。“交接时,多含舌液及唾”,则可以降逆气,治消渴,增强肠胃功能,使人肌肤光泽,容颜美丽。还特别告诫切莫放纵情欲,尤其反对奸妓淫娼,指出“奸淫所以使人不寿者,非是鬼神所为也”,而是与纵欲无度、过于耗竭阴精等有关。同时主张“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眠。”认为不与妻子问寝,避免性交过频,可以胜过吃补药,这就是后世所谓“独睡丸”的出典所在。彭祖此论,尤其对年老体弱者来说,确系金玉良言,很值得重视。

此外,自然界中的阴气对补充人体的阴气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生态阴气多存在于海洋湖泊、高山浓林之中,因此这些地方的空气阴离子含量可高达100000个/立方厘米(正常空气则含阴离子600~800对/立方厘米)。研究发现,生态中的阴离子对神经和血液循环有调节作用,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养在含阴离子丰富的环境中的小鼠寿命可延长50%。所以阴离子一定能奉人阴精,并有利于人体聚精而益养肾阴。生态环境中不单是阴离子对人的良性作用,还有许多有形无形的阴性物质,它们对人体产生的修复作用也是无以替代的。另有一些常态的生理需求或生命活动,也与聚精存阴有关。有关自然益阴分述如下:

森林中除含有大量的“空气维生素”——阴离子外,还会散发出单萜(tie)烯、倍半萜和双萜烯三种有机物。这三种有机物具有杀菌、抗炎和抗癌性,并且有促进生长激素分泌的作用。单萜烯还有促进支气管和肾脏系统活动的功能,对精神稳定极其有效;倍半萜有抑制精神焦躁,调整内脏活动的功能。另外,森林中的很多树木,如黑胡桃、白皮松、柳杉、雪松、樟树、柏树等,还能分泌多种杀力素,抑制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因此有人说“森林中的空气是经过消毒的”。林中绿色,是生命之色、健康之色。在绿色环境中,人的皮肤温度可降低1~2℃,脉搏每分钟减少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慢,心脏负担减轻,并可增强嗅觉、听觉、视觉和思维活动的灵敏性。不少绿色植物,还能散发出各种馥郁芬芳的香气,对人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产生一种良性刺激,使人身心愉快,消除疲劳,促进睡眠,即有益于储阴和健康。所以,道观里的道人和寺庙里的僧人,尤其是那些修行有素者,寿数都很大,这与他们长年沐浴在山林“精气”中不无关系。英国寿星弗姆·卡恩,因他一生经常坚持在森林漫步,所以他横跨三个世纪,经历12个王朝(英国),活了209岁。在高山上由于太阳辐射增强,空气中的阴离子含量也在100000个/立方厘米以上。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逐渐降低,气候偏寒,紫外线充足。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曰:“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高者气寒,低者气热。”寒为阴气,热为阳气,故高山气凉阴重而利于养阴利于寿,低、热地带气热阳盛而耗能大不利寿,所谓:“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也即:“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所以,上山的人如在山上停留数周,生理上就会有明显的变化。

水为至阴,它能产生对生命有益的阴离子。因此不但应吃水,还应“呼吸水”,即在江河湖海边进行气功或深呼吸,以吸入大量的阴离子,这也是加强细胞代谢和阴精存储的有益方法。水还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生命活动介质,故一般摄生,应注意早晚饮适量的水以稀释血浆浓度,加快浊物排出。如有条件,还可以用啤酒(或日本清酒兑温水)、牛奶洗澡,用鸡蛋清洗头发等,因为这些好吃的东西能润肤护阴。

睡眠也是养阴聚精的最直接手段,如午时太阳当顶,阳气最盛,为心与小肠经值日,血气最易沸越,此时若午休,则静能生阴,以导阳气下潜,使血气归经,所以午前(1点以前)睡一刻钟胜过午后(1点以后)睡一小时。又如入夜,阴气渐盛,人体暮而收敛其气,隔拒其邪,故“无扰筋骨”(无烦劳),“无见雾露”(宜清净),则可利于夜半(子时)营气与卫气在阴会合(即合阴)。由于夜半子时为阴极(阴极一阳生),夜半后阴才开始衰,因此,为了养阴护阳以加强阳经的卫御力,养生应掌握在“合阴”之前寝卧,即在夜半(子时)之前。倘夜半以后还不眠卧,则因阴盛少阳而必于体不利(为邪所困)。古代先贤们都信奉二更(晚上10点左右)就寝,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的研究认为,沉思冥想也能养阴,大智慧是阴极一阳生所致。因此,生活中用一些“通灵”的方法养阴,如:同智慧的、高级的、超高级的物质,或同能作载体的山、树等,或同天、地、人界的高师、高人等通灵,其美好的想象和要求,就像一种念力,一种冥想,让人获得“灵”的力量(“阴”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如夜间的胆子比白天大,晚上开始行动的动物都极有灵性等)。不要以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思维的速度比光速都来得大,故意到气到(正气、邪气、病气),心想心诚则肯定受益。

另外,像一些养阴的食品,如黑白木耳、枸杞子、芝麻、蜂蜜、奶、龟鳖等,也应视为不可或缺的滋阴补品。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知道,肾阴肾阳是人体脏腑阴阳之根本,所以,一切益阴护阳的生命活动,都应注重滋肾阴护肾阳,然后让肾阴肾阳对脏腑阴阳发挥正常的统摄作用。而肾阴肾阳又为命门之阴阳,其关系犹如《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所言:“命门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离也。”故在临床上,应视肾水的冷暖虚实予以辨治,如:阴虚火动则属肾水缺失不能制火,阳虚火衰则属肾水寒泛(寒泛不是水多)或肾水衰竭所致。即都属于或应该关注的肾水问题。总之,因水为天数之始,万物之基,肾水(阴精)关系着全身阴阳的平衡,故顾护肾水(阴精),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旺,熄灭也越快),为永葆生命的第一要义。亦即在五脏存精并在五气移皆有次的相通相生中,多拥有一分肾液,便多一分生命之火(油尽火方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生命六要穴
火神派資料+三阳三阴开合枢的对应方药 +气机运行模式与四维之病
附子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的伤寒论与 [ 引火归元 ]的命门火理论到底谁是真理? 很多人关心的「上热下寒...
存得一分阴液 便有一分生理②
艾灸后越来越虚?艾灸分阴虚阳虚,不知道自己体质的快戳进来测测
辨认一切阳虚症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