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西效应告诉天底下父母,一味奖励孩子不可取!

当孩子不听话,或者做某件事没有达到家长标准的时候,家长会怎么做?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孩子学习,一些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动力,学习成 绩总是在班里垫底,为了能让孩子学习更加用心,就会出现两种不同做法的家长,一种家长会以惩罚的手段去逼迫孩子学习,比如恐吓孩子不让他上学,或者是考试成绩不好的话会责骂孩子;另一种家长则是通过奖励孩子的方式来诱使孩子学习,比如奖励孩子玩具、电脑,或者是带孩子去游乐园等等。

如今对于家长不该责骂孩子的说法越来越盛,更多的家长则会通过第二种方式去诱使孩子学习,那么通过奖励孩子的这种方式让孩子去学习,就真的起作用吗?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小白鼠放在一个箱子中,在箱子中有一个按钮,当小白鼠碰到这个按钮的时候,就会有食物出现,一来二去小白鼠发现这个规律之后,就会自动去摁按钮来获取食物。后来斯金纳又把小白鼠放到了另一个有按钮的箱子里,只是这次不一样的是,当小白鼠不摁按钮的话,就会有电击出现,当摁下按钮之后,才能避免自己被电击。

只是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当有食物出现的时候,小白鼠会自己摁按钮,当这次没有电击的时候,小白鼠就不会去摁按钮。于是斯金纳得出一个结论:奖励比惩罚更加有效。

这是心理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实验,但是这个实验却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他把人性过于简单化。要知道人性是复杂的,并不像小白鼠一样有奖励就去做,没奖励就不做,而是与环境和性格有息息相关的关联,这个实验放在人身上的话,实际上并不成立。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组孩子去做题,其中一组孩子在做完题之后会得到奖励,而另一组孩子则是无偿做题(前提上这组孩子并不知道另一组会有奖励)。等做完之后,他又让这两组孩子自己选择无偿做题,之前有偿做题的孩子不愿意无偿做题,而另一组本来就无偿做题的孩子,则更乐意选择解题。

心理学家德西的这种实验,又叫做“德西效应”,而德西效应在育儿过程中最为常见,比斯金纳实验更加切合实际。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向来要求孩子自律,然而当家长通过奖励孩子的这种方式,来逼迫孩子,其实反而成了“他律”,而当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孩子则会表现的漠不关心,不愿意去努力,容易养成孩子的功利心。

其实长期以奖励孩子来促使孩子成长、进步的家长,应该对此感触颇深,最先是家长想要给孩子一点动力,让孩子更有信心去努力,然而随着日后成长,孩子每做一件事的时候都会问做好之后能有什么,家长不给的话孩子就不做,令家长吃尽了苦头。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现在反而成了家长的事,本末倒置自然不会有怎么样的好结果。

为什么奖励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变成这副模样呢?其实原因有三:1、目标转移;2、变得贪婪;3、产生厌倦心理。

当家长以奖励去诱导孩子的时候,会让孩子把目标从努力方向转移到奖励本身上。比如孩子这次考试没有考好,家长答应孩子,如果孩子下次考试进班里前几名的话,就带孩子去游乐场。于是本来孩子的目标是下次考好试,然而经过这样一番奖励之后,孩子则会把目标从开始转移到游乐园上,努力不是为了能让自己下次成绩更好,反而是能去游乐园。

这种效果在刚开始的确显著,孩子能努力达到家长要求,然而一旦家长没有再给孩子奖励的话,孩子自己则会放松不少,从而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一直等到家长再次以考好试奖励孩子什么东西,孩子学习成绩才会再次回升。

孩子目标转移的话,会导致本来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如今却变成了家长的事,从孩子心理变化来讲,就是你不给我奖励,我凭什么好好学?所以说,奖励方式从这点来说要不得。

再说贪婪心理。人在刚出生后,并不存在贪婪的心思,贪婪是后天出现的心理,而很多心理则是孩子父母一手造成的。

奖励属于正反馈,属于反馈机制的一种,即孩子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家长就要对孩子做出怎样的奖励。比如孩子本来在班里垫底,家长答应上升十名的话,就给孩子100块钱零花钱。于是孩子在名次上升十名之后,家长又说再上升十名就给200。于是当家长告诉孩子,名次达到前十名的时候,就给100块钱零花钱,孩子便会说为什么垫底时上升十名给100,现在考到前十也才给100元,因此孩子觉得这样做会不划算,从而不愿意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

因此说,当家长以奖励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做成某手,在下一次继续奖励孩子的时候,孩子则会提出比上次奖励更高的要求,家长不答应的话则不去做,这就是贪婪心理作祟。

最后一种厌倦心理可能很多家长并不明白怎么回事,家长都给奖励了,孩子还能厌倦?的确,奖励不会厌倦,然而努力却会厌倦,因为当家长对孩子提出某种要求的时候,孩子并不能一次性就做好,当孩子为了得到奖励去努力,但屡次却总是失败的时候,孩子就会厌倦努力,心想奖励不要也罢,最终变成了自暴自弃的结果。

因此说,奖励是把双刃剑,家长不把握好的话,反而会影响孩子心态。为了避免出现以上情况,家长在奖励孩子的时候,最好选择精神奖励,而不是物质奖励,比如当孩子做到好时,可以通过赞扬、认可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在精神上获得满足,物质奖励一定要慎重,否则本末倒置,养成习惯后则为时晚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赏识教育”要慎用!越奖励,越没有兴趣,小心“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怎样奖励孩子,才是对的?
如何让物质奖励发挥最大作用
学点行为心理学,最大的好处并不是控制孩子
1938年,斯金纳因发明斯金纳箱,被指责...
我们正在用“奖励”毁掉孩子,采用补强性原则,奖励变得更高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