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崇祯:赢得后世普遍同情的亡国之君

崇祯:风雨迷神路,山河尽国殇

写了不少明末的人物了,这众多为大明生存或忠贞不二,或竭尽心力,或含冤屈死,或血染沙场,他们都同一个人有关,这当然是明代当时的皇帝崇祯。

作为亡国之君,崇祯对明朝的覆没肯定要负很大的责任,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实际上,对崇祯的同情之人多多,而且他也是一个挨骂相对较少的亡国之君,同那些如陈叔宝,刘阿斗,宋徽宗一类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即使是他最为痛恨的李自成也发文告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其实就是说这皇帝还是不错的,主要是被下面那些大臣给误了。

用崇祯自己的评价来说,即:“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连那满人入关打的旗号也是为崇祯复仇,可见,如果他是一恶贯满盈之人,谁也不会打他的旗号为其兴兵复仇了。

尽管我不知道满人的烧杀抢掠和屠城,同为崇祯报仇有什么关系,但我相信这绝对是满人骗人的鬼话。

不过,上述观点源之久矣,清人张廷玉在《明史》中有这样评价:“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在他们看来,大乱之际,文无汉之张良和陈平,武缺唐时李光弼和郭子仪,所以,这国亡也是必然的了,也注定了崇祯悲催的一生。

崇祯,名朱由检,明朝第16位皇帝,明朝亡国之君,16岁即位年号崇祯;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在位期间农民军勃兴,关外清朝势大,已处于内忧外患交集的境地,无力回天,及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后,于煤山自缢身亡,为江山社稷而死,终年35岁;他在位17年,庙号思宗,葬于北京十三陵。

他的前任就是那个著名的做了一辈子木匠活的熹宗,也是他的哥哥,因无子嗣,遂将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推了上来,当时的局势很是险恶,内有魏忠贤阉党把持朝政,外有满人在关外猖獗横行,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一个则上高中的学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走上了历史的前台。

崇祯是个励精图治、很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也颇有心计,他先是隐忍不发,抓住机会后,立即将阉党全部铲除,从而将帝国权力牢牢地握在手中。

在位期间他崇尚节俭,一件龙袍补丁加补丁,还是皇后亲手缝补,后宫规定一律不允许穿华丽的服饰;他不溺声色犬马,连下边给他寻来的国色陈圆圆小姐都无暇亲泽,后来倒让吴三桂给弄了去,演绎了一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剧。

他是位敬业的皇帝,兢兢业业,旰食宵衣,简直可以评为帝王中的劳模。

崇祯在当时的声名还是相当好的,尤其在大明遗民的感觉中,是将他视为一代圣君,是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圣明天子。

但可惜的是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而朝廷里党斗纷争,战场上兵疲将骄;四面战争不已,流寇四处蔓延。

他是亡国之君,然而现在按照明史专家的说法是,“明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就是说这崇祯只是一个替罪羊,枉背了一个亡国之君的名。

崇祯必须要为大明的亡国负责任的,而且是有很大的责任,他的勤勉也好,节俭也罢,这些于国事皆是小节,他动辄就下的“减膳、撤乐”的命令,那真是“汲汲于誉”,掩人耳目,于事无补。

他是个节俭的皇帝,却也是位吝啬之人,又刻薄寡恩,他是有功者无赏,有过者必罚,内陆天灾,人相食,他号召臣民捐资以助,然而竟被那些拿着一堆破家具上街叫卖助饷的弄臣给糊弄,而李自成进北京拷打百官以后,得银竟高达七千万两。

及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打开内库,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这么多钱,若真是用来赈灾助饷,李自成如何能成其事,满人如何能进关,就算杯水车薪,也比下《罪已诏》、空喊几声“减膳、撤乐”要实惠的多吧。

大明有一千个不应该亡国的理由,有上万个偶然和如果,随便走对一步,至少不会那么快覆没。

亡国的理由多多,什么李自成啦张献忠,什么满清啦天灾啦,什么阉党啦东林党,但不可否认的是,崇祯上位时,形势并未崩盘,这一切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至少,那些封疆大吏们是服从中央,至少,皇帝可以任意任免官员,至少,国内税源并未断流,至少,帝国还有数十万听命于朝廷的大军,至少,当此之时,怎么说也比那太平天国勃兴,建都天京时的大清国形势要好很多吧。

满清虽建国,但怎么说都还是一部落势力而非文明国家,对大明并未构成实质性威胁;国内虽有动乱,也有天灾,但相对于庞大的大明帝国,皆是可以安抚和平定之局势。

但结果呢,松锦之战洪承畴降敌,大凌河一役援尽城陷,沈阳陷落,关外尽失,李自成等人的势力越来越大,民间财税日增,不堪重负,民不聊生,朝内党争不断,做事人少,清谈人多。

而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一众名将或受冤罢黜,或血洒疆场,那一炮轰死努尔哈赤,并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袁崇焕,被千刀万剐,惨遭凌迟,连一个遵照他的指示,暗中同满人议和的陈新甲,都被他当作替罪羊而血洒刑场。

这一切可以说都是崇祯造成的,而这也是缘于他的性格,是他的性格悲剧,他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他的善变多疑,造就了他性格的分裂,就实在的,他就不是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

他虽然贵为太子之子,但一生都没有享受到人间的亲情,在他的眼中,对父母之爱,兄弟之情是一片地陌生,反倒是目睹和亲历了红丸案和移宫案等骇人听闻的政治阴谋。

作为长在深宫的他,对周围任何人都充满了怀疑,都是他潜在的敌人,都有一颗想害他的心;他在命运的无常与超乎寻常的冷漠中,渐渐养成了他一生中典型的人格分裂式的双重性格:既严急而刻薄,又敏感而多疑,因内心深处的过分软弱和自恋造成极度的自尊,一意孤行而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崇祯的疑心至少是明朝皇帝中最大的,在他的手上,究竟杀了多少封疆大吏,罢了多少内阁首相,没数过,但若算算年平均数的话,尤其是他在位的最后几年,可能没人能比的上他。

重臣武将,换如走马观花,希望马上就要立竿见影,想那慈禧老佛爷,曾国藩率湘军刚入战场之时,被太平军打得数次投江欲自尽之时,她尚能有耐心等待,终于等到了克复天京之时,何以这崇祯就如此地急功近利呢?不懂。

再说了,当年刘邦还有白登之围,赵构也有扬州之险,唐朝的长安城丢过多少次,皇帝经常跑路,不都咬紧牙关,坚持了又坚持,为什么这崇祯就做不到呢?

崇祯在重大关头,对事务常常是首鼠两端,既怨天尤人又怀疑自我,最后则是毫无主见地把一切交给命运安排,这种性格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也将是灾难性的。

最让人头痛的是,他是一位不愿承担任何一点责任的皇帝,他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将所有的一切都让下属来担当,而他的偏执又让他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丧失理性,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我对崇祯最为惋惜的是,即使是局面已到崩盘之际,为何不南迁,哪怕将太子早日送去南京,也将使后来的南明政权不至于发生继统之急,各路反清力量就会聚集在一面正宗的大旗之下,至少可以形成划江而治,类似南宋小朝廷的对峙。

但是,在如光时亨这样站在道德高度的伪君子,只一席话便将南迁大计化为乌有,这也说明了崇祯心中的纠结和无主见,想当初宋徽宗见势不好,马上将皇位传与钦宗南行,崇祯连这点都做不到,所有的帝王担当,剩下的也只有抱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崇高理念赴死了。

观崇祯一生,少时在缺少温暖和惊恐中度过,造就了他扭曲的性格特征;及至青年时偶然登极,又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内有李闯张献,外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山河飘零,烽烟四起,血雨腥风,大厦将倾。

他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尽管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期以自己的努力,挽狂澜于既倒。

但他又是一个矛盾体,既有狠辣的杀伐果断,又有多疑的优柔寡断,他薄情寡恩、朝令夕改、且毫无担当,最后导致人心浮散,终成孤家寡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

清风明月下,当崇祯站在树下准备殉国之时,内心还是满满地怨天尤人,说这个误我,那个可杀,唯独不想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而我对崇祯的同情是缘自于他的遗嘱:“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是他自缢前留在衣服上的遗诏,就凭这一点,也使后人感觉有点想恨也恨不起来的感觉吧。 

就我来看,崇祯自是要对明朝的灭亡负责,但这责任的分担应该是个难解的课题,谁都可以提出自己万种的理由说崇祯要分担多少,而我是觉得,他至少不能担全部责任,尽管我知道这是废话。

崇祯是一个值得同情的皇帝,他失败了,吊死了自己,但却输得坦坦荡荡,没给祖宗丢脸,总比那些被掳去北国放羊的宋徽宗,或那连自己的夫人也保护不了的李后主,只能弄些“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自我安慰的亡国之君要好得多吧。

崇祯,身后赢得了后人的普遍同情,而人们在同情崇祯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的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没落的悲叹。

录诗一首,借以抒发一声地感叹。

槐花无知离人泪,

白绫无奈空寂廖。

磐石寡言孤月对,

寒风凄瑟毅魄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亡国之君被历史所诟病,唯明朝崇祯帝,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
崇祯的悲剧
勤奋的崇祯,为何亡魂煤山
崇祯皇帝朱由检: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大明王朝的276年历史,真的毁于崇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
李自成让人带给崇祯3句话,崇祯只要听进1句,大明就不会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