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式父母为子女买房(深度)



看到版里那个吐槽下公婆不愿意给自己老公一点儿财产的帖子,被顶到高处的回帖主题全都是说

父母(有充分能力情况下)帮助买房子是情分,不帮助买房子是本分。

为什么我却感觉这是一帮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呢?

1.大学毕业后不再要父母一分钱,自己成家立业,打拼几年到十几年后过上中产阶级及更好的生活,这绝对值得佩服,做大家的励志偶像。

2.正是因为这种全靠自己的行为值得佩服,显示出达到这种水平的人的数量非常少。

大家可以看看论坛里讨论买房相关的帖子,有几个不是父母支持相当比例甚至大部分的首付,有几个是上述那种全凭自己的励志偶像,这个比例大家翻一下过往帖子就应该有直观的印象,恐怕全靠自己的也就顶多是10%,达到上述的值得大家佩服的励志偶像状态。 
所以,大部分父母都会在子女买房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吧。

3.父母拿出自己财产的一部分来帮助自己的孩子一部分首付,早点儿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无论如何看来都合情合理,而且还是大多数父母会做的。

如果换作你们自己父母手里好几套房子,然后你需要付首付的时候一点儿忙都不帮,整天敲打你说毕业了就不要再啃老了,同时你还要好好孝敬我们别忤逆我们别做我们瞧不上眼的事情。

这时候您会怎么想呢?

您会想着大丈夫生当如此,我自己做不了北邮人里面的 Top 10% 就是 TM 我自己不努力没天赋缺运气吗?

4.父母对待子女的照料有不同的程度,同样子女对父母的照顾也有不同的程度。

论坛的常态:经济状态可以的情况下,子女毕业后给予子女一定的资金帮助,让子女早些日子不再担心首付压力,安心工作还债。 
LZ 老公的父母:经济状态可以情况下,子女毕业了父母就对子女状态不管不问,同时还经常对子女生活指手画脚,反复强调子女要对老人更加照顾。

5.原帖回复里很多人指责 LZ 「啃老」,请问如果毕业后父母赞助一部分首付就叫做啃老的话,现在帖子里买房子的北邮人里面有几个是「不啃老」的呢?

子女毕业后父母赞助部分房子是情分,不赞助房子是本分。(经济实力达到情况下) 
这句话确实没有错,但是有情分的父母和只有本分的父母,他们对待自己子女的好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经济实力达到情况下,父母为子女付出的越多,子女未来为父母付出的才会越多。

父母为子女付出的达到或超过一般父母为子女付出的水准,将来子女为你付出才会达到或超过一般子女为父母付出的水准。

何况大部分父母,包括赞助子女很多的,有几个会经常敲打子女说: 
「我们养你这么大,得好好孝顺,别当白眼狼」。 
同时,你和你朋友、同学等家庭条件都差不多,然后看到周围的人买房子父母都给予帮忙,然后自己买房子的时候父母的态度是「别啃老」。

你如果也在想「父母不帮忙买房子天经地义,我要成长为男子汉」。 
我只能说很佩服你,但同时你也不该去指责那些去和父母商量一起买房子的人吧,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因为周围父母在孩子买房子给予力所能及帮助的才是主流。

很多人总说父母把你养大成人你就应该知足了,这其实不对。这种说法就等同于,等父母老了给他们出钱请保姆请护工,他们就该知足了。人的出生不是自己选择的,是父母因为某种目的而做的决定,从出生到成年之前,一般人是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所以父母生下孩子并且养大成人,这是责任和义务,是必须要做的事,不是可选项。 
维系家庭关系要靠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你为我付出一点,我为你回报一点,就是这么一来一往的才会感情越来越深。而这种关系拓展到儿媳和公婆,或者女婿和岳父岳母之间,就更复杂,尤其是前者。说的清楚一点,公婆对儿媳没有养育之恩,所以这种关系是从结婚以后开始建立的,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付出和回报呢?无非是办婚礼、买房装修、照顾下一代、赡养老人、照顾病体等俗事上,公婆在有能力的时候却不帮忙,那么反过来,儿媳在赡养公婆的事上是否也可以不出力? 
还有很多人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其实更不对,父母也是普通人,是人就会有问题有缺点,并且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对孩子抱有100%的爱,所以开了上帝视角去谴责对父母心存怨恨的人是特别可笑的。


我们看看下面的实例吧:



去年,哈尔滨某小区售楼部发生了一起令人难以置信的群殴事件。

 

被打的是一位年轻人,高高瘦瘦,面对众人的群殴,他还逃到了附近的一家小餐馆,操起一把菜刀欲要反击,幸亏民警及时赶来。

 

年轻人既非偷盗,又非奸淫,为啥会被一群毫不相干的路人群殴?

 

一目击证人说:爹妈要给儿子买婚房,年轻人觉得太小没面子,当街吵起来,还把父母打了十多分钟,结果遭到了路人群殴。

 

网友说,一分钱不出,五六十平还嫌小,这样的人渣基本可以回炉重造了,竟然还有脸敢动手打父母。

 

父母给你买房是仁义,不买是自由,凭什么把仁义当义务?!

 

生了个这样的儿子很可怕,更可怕的是,父母是不是也该反思,经济能力有限的你,为什么要透支自己的晚年去给孩子买房?

 




千万不要轻易给孩子买房

 

当今社会,如义务不分、父母包办、啃老等病态式亲子关系,在买房中更加突出。

 

王奕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却于近日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逮捕。

 

王奕和妻子现在居住的房子系岳父购买,就因为这样,岳父常羞辱女婿。

 

这一天,老丈人和女婿又发生口角,他指着女婿的鼻子大骂:

 

“你住着我买的房子,还要赶我走?开什么国际玩笑!”

 

老丈人一席嚣张话语,彻底激怒了王奕,他失去理智,挥舞着拳头不停地往老丈人身上打,老丈人这时坐在地上,背靠着墙壁,毫无还手的能力。看到这种场面,妻子使劲力气才制止住丈夫,让父亲逃走。

 

此后,妻子接到父亲邻居的电话,说父亲倒在了家门口。等妻子赶到时,父亲已经躺在了地上,表情痛苦,说不出话,只是用手比划着说腰疼。

 

随后父亲被送至医院抢救,但为时已晚,不幸死亡。

 

经初步诊断,父亲系受外力造成脾脏破裂而死亡。

 

一所房子,就让人失去理智;一时冲动,就毁了一段婚姻两家人。

 

这是个很模糊的矛盾点,如果深究孰是孰非,双方都可以各执一词,但这又并不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案子,杀人犯法自然难逃一咎,可惜的是,非要用死亡来提醒旁人的悲剧信号,代价实在是太大太大。

 

这个悲剧信号是:给子女买房的父母,如果你不是为了自己的晚年和投资目的,抑或是你钱多没地方花,就应该把买房这件事摒除在自己义务的理解范围之外,在物质面前,别轻易相信你的亲情,它跟陌生的恶意一样,也可以脆弱不堪。

 




别让房子,绑架了你生活本质的快乐

 

给孩子买房这一观念,德国人的想法其实挺妥当。

 

据调查,有六成德国人打死也不会去买房。

 

是德国人买不起房子吗?

 

当然不是。

 

是人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福利好房子显得不重要吗?

 

更不是。

 

打个比方,首都柏林是德国房价涨幅最快的城市,这几年中心地段房价为每平方米4111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万2一平,相当于中国一线城市的三环房价水平),根据当地统计局计算,一个普通劳动者用8.6年左右的收入即可购买一套中等价位的住房。

 

这要是在中国北京,一套中等价位的住房大约500万,2015年北京平均年薪17.07万,大约需要29年。

 

对比来看,德国房地产的性价比明显要高于中国。

 

那德国的资本主义家团为何还不组团赶去炒房?不是没钱炒,而是真的没兴趣,他们天生就对房子“性冷淡”:房子买不起就租,哪怕租一辈子,结婚没房也行,适得其所即可。

 

他们真正关注的,是家居文化。许多留学德国的学生都忍不住夸赞,德国家庭里最干净的地方永远是厨房和浴室,形同医院消毒室,家庭主妇更是视卫生间为家庭的名片;厨房不单纯是烹饪的场所,更是社交的地方,每到周末便会宴请宾客,与他们交流和碰撞思想……

 

由此可见,德国家庭更注重生活的品质以及生活对于其本身带来的真正意义。

 

那么,中国人又是怎么想的呢?

 


 一位旅居德国30年的大学教授曾亲述:

 

本人在联邦德国慕尼黑市侨居了三十个春秋,期间,上至部长、行长、董事长、教授,下至平民百姓的家,都曾多次去做过客。给我留下最为难忘的印象之一是:家家户户窗明几净、井井有条,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反之,在中国人眼里,“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安居乐业,国泰民安”——都传承着一个道理:人活一世,总得要有个自己的房子,无论权贵,还是黎民百姓。

 

所以,市井之内,房子成了一生至上的追求,没房,不结婚;没房,不幸福;没房,你就是一个穷逼,一个苦逼。房子,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的绝对标准,这样的标准,直接适用于婚姻之中。

 

给孩子买房,首先的出发点并不是考究孩子的生活质量,而是受世俗观念强制的仪式,没有房子车子,就貌似没有资格结婚,没有勇气去爱你所爱。

 

物质的绝对化,远远超过了生活本身的意义。

 

社会学者杜宁在《那个不买房的中国人》里写过一句话:

 

“物质给予我们带来的安全感是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就这一点,大部分中国人都没弄明白。”

 

于是,这些人只能稀里糊涂地活着,只能活得稀里糊涂。这时候,就不要扯“难得糊涂”的境界了,有些事你不明白,就是真糊涂,而且这种糊涂会很可怕,比如这些给孩子买房的父母。

 




不负责任的中国父母

 

犹太人作家阿尔法就曾说过:

 

“中国父母给孩子买房,太不负责任了!”

 

这些父母,就是糊涂的父母。

 

在犹太人的法则里,生存能力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赚然能力是生存能力之一,而学习是为了生存能力服务的,从这里便可看到两个民族教育观之间的差距——

 

马修是个不折不扣的犹太人。

 

第一笔生意是 7 岁的时候被他爸逼着找了一份送报的工作。

 

他想,既然都挨家挨户送报纸了,不如顺便推销车牌保护罩。一般人都不忍心拒绝小孩。他就让他爸爸帮他去批来车牌保护罩卖。

 

有一次,他向一个男人推销保护罩,人家不要。

 

“你有两辆车,那个牌照已经很旧了,都皱了。”

 

“那是我老婆的车。”人家一脸不在乎。

 

“那你为什么不买一个试试,用几个月,对比一下,看看牌照能不能用久一点?”

 

“如果我不能卖出去 4 个,卖至少1个也是好的。”那么小,他就懂这个,这都是教育和观念熏陶的结果。

 

再对比大多数中国父母:

 

我高中一同学,高考完口口声声说要去打一次暑假工,体验赚钱的艰辛,他的父母高兴啊,孩子懂事啦,有这份心意就好啦,别去,家里又不是过不去,要零花钱爸妈给啊。

 

后来执拗不下,真去了一家玩具厂,做流水线工人,走前父母给了两千块做车费和伙食,反正厂里包吃包住,这钱绰绰有余,没想到做了三天他就回来了,苦不堪言,回来时还一分钱没剩,都不知道花哪去了。

 

这样的差距,了然于心。

 


 


那些晚年活得幸福的人,都有什么特点?

 

有时候,教育能力高低真的看天赋,如果父母没有培养孩子本事的天赋和能力,那就把自己的人生过好,哪怕不为现在,也要为你自己的将来。

 

那孩子就不用教育了吗?并不是,而是通过你自己的行为来对孩子旁击侧敲,把自己活成他们的榜样,这比粗暴直接的教育效果好一百倍,你不必事事为孩子操心,真正该操心的,是你自己,你的老伴,你的晚年。

 

曾经有一张新闻图说:月薪三千的农民工父亲,给孩子买了一套房交了首付,每个月还要拿出2000元给孩子还房贷。

 

现在这个父亲五十岁了,依旧混迹在钢筋水泥的工地里,活得惨不忍睹。

 

另一边,历尽人世苦难的日本老奶奶柴田丰就很不一样,她92岁开始写诗,99岁出版第一部诗集,迅速风靡日本,畅销150万册,心境不同,晚年的待遇也会不同。

 

当记者采访她的晚年生活时,柴田丰老奶奶说:“我呀,活过了九十,我开始写诗,每天的生活,有滋有味,尽管身体老朽,瘦似枯枝,然而目光如电,透人心脾……”

 

别灰心
喂,说什么不幸
有什么好叹气的呢
阳光和微风
从不曾有过偏心
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做梦
我也有过
伤心的事情
但活着真开心
你也别灰心

 

这首诗,是柴田丰奶奶写的,字里行间,都是一种淡然洒脱的味道,期颐之年,活得相当的长寿健康,而她膝下子孙成群,五代同堂,羡煞旁人。

 

柴田丰老人

 

在日本,像柴田丰这样的老人有很多。

 

曾有这样一份排课表风靡网络:

 

“乒乓球一周练习三次比赛一次,钢琴课一次合唱两次,插花课一次陶艺课一次,每天跑步10公里……”


这可不是虎妈狼爸给孩子制定的功课表,这是常见于日本老人的日程安排。

 

也许你不禁要问,他们哪里有时间带孙子啊?!

 

含饴弄孙,乐享天伦之乐,自然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但是他们可不是全天候为儿孙服务。活到这个年纪,为什么还要如此操劳,这可是终生遗憾呐!

 




民间老百姓有句话说:中国人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

 

这句话证明了中国人都活得很皮实,比如买房这件事,就特别执着,自己买了,也要给孩子买一套,就算没钱,哪怕退休十年了,也要起早摸黑地想办法挣点钱,也许勤劳了一辈子的他们并不觉得这样很累。


但仔细一想,这样真的不对。

 

为什么?

 

很简单,如果你这样我这样,你一比我一比,就容易形成普遍化的世俗观念。不信?等到哪天你老得实在动不了了,你趴在按揭贷款买来的房子阳台上往前看,哪怕前方是一片花海绿茵,你也会觉得窒息。

 

这窒息的背后,有你以前的血汗,悔恨,有孩子的笑容,还有你羡煞旁人的眼神,杂糅了太多情景与情绪,可惜这一生虽心向美好,奈何却以一个“悲”字盖棺定论。


看到这里,你觉得父母应该给子女买房或者垫首付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致中国父母:别让孩子的房事榨干你的晚年
中国人买房(深度)
子女总是远的香
“随迁老人”日渐增多,年轻子女不以为然,父母苦不堪言
何时能给老人松绑
一张表格看出你家孩子未来的社会生存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