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广场:唐朝行政区划
法规
历史
文学天文地理伟人军事时政生活收藏图片网络教程音画娱乐素材
古代史
近代史现代史革命史
战争史
和平史
党    史
纪念馆
【古代史】历史广场《唐朝行政区划》
【上古先秦】目录
【秦汉三国】目录
【两晋南北朝】目录
【隋唐五代】目录
【宋辽夏金】目录
【元 明 清】目录
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高祖(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在其鼎盛时的公元7世纪,一度建立了南至罗伏州、北括玄阙州、西及安息州、东临哥勿州的辽阔疆域。在公元690年,六十七岁的武则天(武曌)改国号“唐”为“周”,一度迁都洛阳,史称武周,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还都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国力达到极盛,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唐哀帝(李拀)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灭亡。唐共历经23位皇帝,共290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唐朝共传22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武曌)、唐中宗(李显)、唐殇帝(李重茂)、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拀)。
⒈唐朝前期的州(或郡)领县制
州制在中国实行了四百年左右,南北朝滥置州、郡,说明了州制的衰落。诚然,隋朝着力整顿,结束了滥置州、郡的现象,但也没有能够挽救州制。
唐高祖(李渊)统一中国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郡为州,依隋旧制,地方上实行以州领县制。州的长官称刺史。
据《旧唐书 地理志》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有三百五十八个州,一千五百五十一个县。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州。
因此,唐朝前期与隋朝一样,州、郡两名曾经迭相改用。州领县制,实施了一百三十四年,即从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到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实行的州县制。郡领县制,实行了十六年,即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到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⒉政区单位“道”的设置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整治地方行政区划,将州县大加合并。同时根据山川的自然形势,将全国分为十个道。这十个道的名称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淮南道、江南道、山南道、陇右道、剑南道、岭南道。政区单位“道”的设置,是我国疆域史上一个新的创举。唐初期的十道,只是一种地理区划名称,不设机构,道不设长官,只是随时派员进行巡视,与地方行政无关。道之下设州,州辖县。到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十道统领州等三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
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始设十道巡察使。
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设十道按察使。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又置十道按察采访处置使。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将十道增为十五道:将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将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以今四川和陕西两省的东境为分界地;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周围若干州县从关内道分出,增设京畿道;将洛阳(今属河南)周围若干州县从河南道分出,增设都畿道。并设十五道采访处置使。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末年(公元740年),十五道统领府、州三百二十八、县一千五百七十三,此时,唐朝的疆域已超过汉武帝(刘彻)全盛时期。天宝末年(公元756年),令十五道采访处置使兼黜陟使。
贞观10道
开元15道
治所
所辖州府
关内道
关内道
京畿道
长安(陕西西安)
长安(陕西西安)
京兆府(长安) 凤翔府 安北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
坊州 丹州 邪州 泾州 陇州 宁州 庆州 娜州 定州
绥州 银州 夏州 灵州 盐州 丰州 会州 宥州 胜州
麟州 华州 同州 商州 邠州
河南道
河南道
都畿道
洛阳(河南洛阳) 汴州(河南开封)
洛阳(河南洛阳)
东都(洛阳) 河南府 汴州
孟州 陕州 虢州 汝州 许州 登州 蔡州 陈州 亳州
宋州 濮州 郓州 泗州 海州 兖州 徐州 宿州 沂州
密州 齐州 青州 棣州 莱州
河东道
河东道
河中(山西永济)
河中府 太原府(北京)
绛州 晋州 隰州 汾州 慈州 潞州 泽州 沁州 辽州
蔚州 忻州 岚州 石州 朔州 云州
河北道
河北道
魏州(河北大名)
魏州 安东都护府 归义州 归顺州 夷宾州 青山州
怀州 卫州 相州 澶州 博州 贝州 洛州 磁州 凛州
邢州 赵州 冀州 深州 沧州 景州 德州 定州 祁州
易州 瀛州 莫州 幽州 涿州 檀州 妫州 平州 顺州
营州 燕州 威州 慎州 玄州 崇州 师州 鲜州 带州
黎州 沃州 昌州 瑞州 信州
山南道
山南东道山南西道
襄州(湖北襄阳)
梁州(陕西南郑)
兴元府 江陵府 襄州 梁州 万州
兴州 凤州 利州 通州 洋州 泽州 合州 集州 巴州
蓬州 壁州 商州 金州 开州 渠州 渝州 邓州 唐州
均州 房州 隋州 郢州 忠州 复州 硖州 归州 夔州
淮南道
淮南道
扬州(江苏扬州)
扬州 楚州 和州 濠州 寿州 光州 蕲州 申州 黄州
安州 舒州
江南道
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
苏州(江苏苏州)
洪州(江西南昌)
黔州(重庆彭水)
苏州 洪州 黔州 常州 湖州 杭州 越州 明州 台州
衢州 信州 睦州 歙州 处州 温州 福州 泉州 建州
汀州 漳州 宣州 池州 婺州 虔州 抚州 吉州 江州
袁州 鄂州 岳州 潭州 衡州 澧州 朗州 永州 道州
郴州 邵州 连州 润州 辰州 锦州 施州 巫州 夷州
播州 思州 费州 南州 溪州 溱州 珍州 珜州
陇右道
陇右道
鄯州(青海乐都)
鄯州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秦州 成州 渭州 兰州 临州 河州 武州 洮州 廓州
叠州 宕州 凉州 甘州 瓜州 伊州 沙州 西州
剑南道
剑南道
成都(四川成都)
成都府 悉州 恭州 保州 真州 霸州 柘州
汉州 彭州 蜀州 眉州 锦州 剑州 梓州 阆州 果州
遂州 普州 陵州 资州 荣州 简州 嘉州 邛州 雅州
黎州 泸州 茂州 翼州 涂州 炎州 彻州 向州 冉州
穹州 笮州 戎州 嵩州 松州 文州 扶州 龙州 当州
岭南道
岭南道
广州(广东广州)
广州 韶州 循州 贺州 端州 新州 康州 封州 泷州
恩州 春州 高州 藤州 勤州 桂州 昭州 富州 梧州
蒙州 龚州 浔州 宾州 澄州 绣州 象州 柳州 融州
邕州 贵州 党州 横卅 田州 严州 山州 峦州 罗州
潘州 容州 辩州 白州 牢州 钦州 禺州 滚州 汤州
岩州 古州 府州 粤州 芝州 爱州 长州 罐州 林州
景州 峰州 陆州 廉州 雷州 笼州 环州 崖州 儋州
琼州 振州 义州 窦州 万安州 郎茫州 郁林州
平琴州 德化州 武峨州 福禄州 赤土国 丹丹国
安南都督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设十五道观察处置使。
至唐后期,全国已被划分成四十余道,每道皆置观察使,雄藩重镇则带节度使,不带节度使者则带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关内、河南、河北要冲也遍置节度使。
⒊政区单位“府”的设置
在唐代的行政区划中,不但有唐太宗李世民新开的“道”,还有唐玄宗(李隆基)新开的“府”。最早设府是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以后,设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为唐朝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府设置后,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
综观唐代诸府大致可分为三类:㈠诸京都(包括陆续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驻跸之地改置为府,以示不同于常州。如并州改置为太原府,荆州改置为江陵府。终唐之世,此类府有十个:京兆府(原雍州)、兴德府(原华州)、凤翔府(原歧州)、河南府(原洛州)、兴唐府(原陕州)、河中府(原蒲州)、兴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太原府、江陵府。㈡在内陆重要地区置都督府。都督制起自曹魏,当初专理军事,不涉民政;晋始兼任刺史;北周时改都督为总管。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称都督,兼理军民,都督府始成行政区划之一级,如扬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唐睿宗(李旦)景云初年(公元710年),有都督府二十四,分辖国内各州,惟畿内诸州不隶。但不久即以权重而废。㈢边地置都护府。都护之名起自西汉,当时在西域设有都护。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西州(即今吐鲁番)设置安西都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北路和巴尔喀什湖以西至雷翥海(今中亚咸海)的广大地区。武则天(武曌)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唐朝政府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设置北庭都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南路和帕米尔以西地区。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李显)时共有六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
⒋唐朝中期的道制
州制在中国实行了四百年左右,南北朝滥置州、郡,说明了州制的衰落。诚然,隋朝着力整顿,结束了滥置州、郡的现象,但也没有能够挽救州制。唐初,与隋朝一样,州、郡两名曾经迭相改用。但仍以州县制为主。不过,唐朝后期的最高行政区划不是州或郡,而是“道”了;宋朝的最高行政区划是“路”。“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这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唐宋王朝进入了道(路)制时期。该时期从7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达六百多年。
道的划分,开始并没有设置固定官员和办事机构,只是临时差遣官员前去巡察,且不一定按道的范围行使职权,属于监察区划,并非行政区划,有类西汉十三州刺史,并无地方行政实权。
但是,经过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的改置,诸道的范围渐成定制。每道设置巡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经略史、都防御史等官员,名称虽然不同,性质则一样,同为一种地方监察使,督察所属地方大吏之政绩,检举非法,三年一替,还有了固定治所,并定为常制。“道”成了州(府)以上的一级行政区了。唐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
所以,从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开始,唐朝行政区划实际上由唐初的“州(郡)—→县”两级制变成为“道—→州(府)—→县”三级制。
⒊南朝之梁行政区划
南朝之梁(公元502年~557年),共历四位帝王,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梁敬帝(萧方智)。
梁五十馀年中,州郡设置和疆域变化都很大。梁武帝(萧衍)天监初,州郡大都沿袭萧齐之旧,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县一千零二十二。(注:南朝之梁置时有两江州,但治所与辖郡不同)
梁武帝(萧衍)中大通(公元529年~534年)时北伐,曾达到河南,後虽败退,仍有淮北之地。又开拓闽、越、平俚洞,破牂柯,以旧州辽阔,多有析置。
梁武帝(萧衍)大同五年(公元539年),有州一百零七。其时州名虽多,但大小不等。梁与北魏交战于淮河南北,境界颇有出入。又以边境镇戍,虽领民不多,欲重其将帅,皆建为郡,或一人领两三郡太守。
侯景之乱,建康陷落,梁元帝(萧绎)建都江陵,诏令所行,不及千里,民户著籍,不满三万。平定侯景以後,江北、淮南之地,悉陷北齐;汉中、巴蜀,则没於西魏。萧又引西魏兵南下,攻陷江陵,杀梁元帝(萧绎),建立政权,史称後梁,为西魏附庸,江陵附近地区,亦不为梁有。
州 名治所 辖郡与备考州 名治所 辖郡与备考
南司州侨治安陆,后废为安陆郡。隽州治蒲圻,领郡一。
谯州治谯城,领郡一。沅州治临沅,领郡三。
西徐州治涡阳,领郡六。巴州治巴陵,领郡二。
陈州治许昌,领郡十二。湘州治长沙,领郡八。
殷州治项城。郴州治郴。
汴州治汴城,领郡二。衡州治含匡。
淮州治新息,领郡一。扬州治建业,领郡八。
建州治高平。南徐州治京口,领郡九。
南定州治齐坂城。吴州治吴郡。
楚州治楚城,领郡三。震州治吴兴。
南朔州侨治齐坂城。东扬州治会稽,领郡七。
北梁州治南郑,领郡三。缙州治长山,领郡一。
华州治华阳,领郡一。东嘉州治永宁,领郡一。
东巴州治巴岭,领郡三。豫州治寿春,领郡十。
岐州治房陵,领郡二。和州治历阳,领郡二。
北巴州治梁广,领郡十三。相州治卢江。
万州治宁汉,领郡五。霍州治天柱,领郡三。
渠州治流江,领郡一。南郢州治赤石关。
邻州
治邻水。
光州
治光城,领郡六。
侨帮州仍侨治南郑。北司州侨治义阳,领郡十七。
黎州治兴安,领郡二。安州治定元。
绳州治广阳。晋州治怀宁,领郡二。
南梁州治普安,领郡三。北徐州侨治钟离,领郡三。
新州治五城,领郡七南兖州治广陵,领郡六
信州治鱼复,领郡三。南谯州治新昌城,领郡六。
楚州治垫江,领郡三。北兖州即宋之兖州,侨治淮阴,领郡三。
益州治成都,领郡十一。仁州治赤坎城。
东益州治晋寿,领郡一。秦州治尉氏,领郡一。
邛州治蒲水口。泾州治石梁,领郡二。
江州治江阳,领郡一。江州治寿阳,领郡五。
戎州治所不祥。高州治巴山,领郡四。
泸州治江阳。广州治番禺,领郡六。
宁州治建宁。瀛州治海阳,领郡四。
徐州治彭城,领郡一。东衡州治曲江,领郡二。
侨青州治东海,领郡四。新州治新兴,领郡一。时有两新州
侨冀州侨治东海,领郡二。泷州治双头,领郡三。
东徐州治宿豫,领郡二十一。建州治安遂豫,领郡一。
潼州治顿丘,领郡二。成州治梁信,领郡二。
武州治平邳,领郡二。石州治天宁,领郡四。
荆州治江陵,领郡九。高州治高凉,领郡十。时有两高州
南洛州治上洛。罗州治石龙,领郡二。
兴州治郧乡,领郡三。安州治安。
华州治淮安。黄州治安平,领郡一。
应州治永阳,领郡一。南合州治徐闻,领郡五。
北郢州
治定阳,领郡一。
崖州
治珠崖,领郡一。
宜州治夷陵,领郡一。桂州治始安。
雍州侨治襄阳,领郡十三。南定州治郁林,领郡二。时有两南定州。
义州治罗田,领郡二。龙州治龙城,领郡七。
定州治信安,领郡一。东宁州治潭中,领郡四。
北江州治鹿城关,领郡五。静州治龙平,领郡四。
郢州治夏口,领郡十四。交州治龙编,领郡三。
北新州治江夏。后分土、富、洄、泉、濠五州兴州治嘉宁,领郡一。
沙州治白沙关。颧州治所不祥。
德州治九德,领郡二爱州治九真,领郡一。
明州治交合。利州治金宁。
南朝之梁与东晋一样,行政区划分为实州郡县、侨州郡县两种:㈠实州郡县,即一般州郡县,既有其人民,又有其土地;㈡侨州郡县,即故土沦亡,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只有侨民,而无土地。
⒊南朝之陈行政区划
南朝之陈(公元557年~589年),共历五位帝王,陈武帝(陈霸先)、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
陈朝疆域,在南朝四代中,最为狭小,西失蜀汉,北失淮肥,以长江为界,仅有四十二州,一百零九郡,车百三十八县。当陈宣帝(陈顼)太建中,大举北伐,曾尽复淮南之地,进至淮北。后北周统一北方,陈人收复之地,瞬又沦周,于是仍以长江为界。不久隋兵南下而陈亡。
陈朝疆域以陈宣帝(陈顼)太建(公元569年~582年)时为最广。太建五年伐北齐,得和、南司、衡、巴、罗、定、扬、霍、合、江、西楚、东广、淮、泾、南谯、东豫、光、建、谯、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仅恢复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复了淮北的部分州县。但至十一年底,江北之地,又尽没於北周。十二年,北周相州总管尉迟迥与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等起兵反杨坚,司马消难以郢、随、温、应、土、顺、沔、澴、岳九州及鲁山、甑山、沌阳、应城、平靖、武阳、上明、涢水八镇归附於陈,陈又得江北、淮南部分地区。旋因司马消难失败,仍入北周。至於陈末,史称“土宇弥蹙,西亡蜀汉,北丧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荆、扬之域。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零九,县四百三十八”。
州名治所 辖郡与备考州名治所 辖郡与备考
安州治宿豫。江州治浔阳。
荆州治安。广州 治番禺。
岳州治孝昌。西衡州治含匡。
义州治罗田。东衡州治曲江。
定州治信安。新州治新兴。
郢州治夏口。高州治高原。
隽州治莆圻。罗州治石龙。
沅州治沅。安州治安城。
巴州治陵。黄州治安平。
湘州治长沙。南合州治徐闻。
扬州治建业。崖州治珠崖。
北江州治南陵。桂州治安。
南徐州治京口。南定州治郁林。
吴州治无锡。龙州治龙城。
越州
治会稽,领郡八。东宁州治潭中。
缙州治东阳。静州治平。
丰州治侯官。交州治龙编。
豫州治寿阳。兴州治嘉宁。
宣州治历阳。爱州治九真。
和州亦治历阳。德州治九德。
晋州治怀宁。明州治交合。
南兖州治广陵。利州治金宁。
北谯州治盱眙。
南朝之梁与东晋一样,行政区划分为实州郡县、侨州郡县两种:㈠实州郡县,即一般州郡县,既有其人民,又有其土地;㈡侨州郡县,即故土沦亡,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只有侨民,而无土地。
据《通典·州郡典》等记载,东晋时南方有十多个州,南朝之宋、齐时增至二十多个州,到梁朝后期竟增至一百零七州。以疆域相差无几的南朝陈国和三国吴相比较,陈国的州数是吴国的十六倍。
三国初开始行州制时,一州一般辖有十个上下的郡,每郡统有一、二十个县。到南朝后期,不少州只辖一、二个郡,不少郡只统一、二个或二、三个县。有的州竟然无县所辖,仅存空目。不少郡是“荒或无民户”,有的两州或两郡合治一地,称为“双头州郡”。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已混乱到了极点,郡一级形同虚设。实行了四百年左右的州郡县三级制,此时已有相当一部分名存实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九州”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以及演变特点和规律
各朝代行政区划、地方管理制度、分级管理(附各朝代区划导图)
历代行政区划
李之亮:《水浒传》中的文化密码(50)宋朝没有“临淮州”和“高唐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