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论“虚”


所谓“虚”,就是指正气不足。正气,泛指人体的生理机能,包括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康复能力。《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讲的就是中医发病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即正气不足是人体发病的前提和根据。此外,邪正盛衰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基本病理反应,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同样,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诸如补虚、扶正以祛邪、祛邪以扶正、先祛邪后扶正、先扶正后祛邪等具体方法,是临证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治病方法。


《金匮要略》对虚证的全面阐述

金匮要略》秉承《内经》、《难经》的基本学术思想,集众家之所长,形成了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核心的理论体系。其对虚证的论述尤为系统而周全,令后世学者竞相研读。

1.虚是杂病发生的根本内因

《金匮》指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元真之气以先天精气为基础,赖后天水谷之气培育。元真通畅,即元真之气充盛而通行全身,不易受邪发病。若元真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则客气邪风等各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导致疾病发生。本条明确提出了正气虚弱是疾病产生的根源。原文还在多处提到与虚有关的疾病成因。如“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讲的是中风病的成因是气血虚弱,外受风寒。“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故曰历节”,说明肝肾气血不足,筋骨虚弱是历节病发病的内因。血痹病的成因被归纳为“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这里清楚阐明血痹病的形成以卫阳不足为其主因。胸痹心痛病的成因是典型的本虚标实,原文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条文以“阳微阴弦”高度概括了胸痹心痛病的形成是由于上焦阳气不足,中焦或下焦阴邪上乘,痹阻胸阳所致。消渴病中关于上消证的形成,原文认为:“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即营卫气血不足,卫虚气浮不敛,营虚燥热内生,心肺阴虚燥热是上消证的成因。以上例子表明,仲景重视“正虚邪中”的发病观,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主要依据,邪气入侵是发病的条件,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可以认为,《金匮》对杂病发病的认识是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

2.脉证结合,明辨虚实

仲景重视“平脉辨证”,平脉,即评议脉象,通过对脉象的分析,了解疾病的性质,指示病位,确立治法,判断预后。有人统计过,《金匮》全书398条原文中有145条论及脉象,其中又以与“虚”有关的原文占多数。对于诊脉的部位,仲景主要运用寸口脉和趺阳脉。通过不同部位不同形态的脉象,结合具体的症状表现,四诊合参,明虚实、辨寒热、分表里。

原文所论述有关虚证的脉象,分为两种,一种是纯属虚证的脉象,一种是可虚可实的脉象。纯属虚证的脉象包括细、微、弱、花等,如虚劳病的“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惊悸病的“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呕吐病的“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等等。原文中更多的是虚证实证都可出现的脉象,如浮、沉、数、大、弦等,这类脉象在临证中需仔细辨别,结合症状进行分析,才不易犯“虚虚实实”之误。虚劳病总的脉象“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这里的大脉为大而无力之脉,有形于外,不足于内,为阴虚阳浮之所见,绝非阳明证之脉洪大。同样具有代表性的是浮脉,浮脉主表证众所周知,但如果是浮而无力或浮为沉取所得,这时浮脉并非表证实证。诸如中风病的“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这里的浮脉代表的是营卫气血虚弱,是中风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又如论及咳嗽上气预后的原文“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这里的浮脉必定是浮大无力,按之无根,为阳虚气衰,欲脱于上,病情险恶。再如胃反病“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在趺阳脉出现浮脉,不应是表证,此处为胃阳不足的脉象。类似的论述在原著中屡见不鲜,细心品味,用心思考,才能在临证运用时灵活自如。

3.补虚注重脾肾,祛邪不忘扶正

在《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思想指导下,仲景在治疗上极其重视人体正气,重视调补脾肾,重视祛邪不伤正气。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化生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内寄真阴真阳。人体正气的亏虚无不关系脾肾,即使最初为实邪致病,病情迁延,亦伤脾肾。因此补脾肾被认为是治虚证的根本。仲景重视调补脾肾的学术思想在《血痹虚劳病》篇中较为集中体现,同时在全书中也反复多次强调。治疗“虚劳里急”的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主症有“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症状分析应属阴阳两虚证,但治疗时补阳则损阴,养阴则碍阳,因此,仲景选用调补脾胃,建立中气的治疗原则,因脾胃乃后天之本,化生气血,气血生则阴阳协调,诸证自复。仲景重视补肾的代表方是肾气丸,肾气丸在原著中5次出现,一治脚气上人,少腹不仁;二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三治短气微饮;四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五治妇人转胞不得溺。五者病名各异,症状不同,但皆为肾阳虚衰所致,故均以肾气丸扶助肾气。一方多用,异病同治,足见仲景对补肾的重视。

对于邪实为主的病证,邪实本身可以伤正,如果在祛邪时不注意顾护正气,不仅邪不易去,而且还会造成正气新的损伤,所以仲景在祛邪时十分谨慎。

首先表现在于祛邪方中加入扶正药,即攻补兼施。

  • 如治疗虚劳干血的大黄蛰虫丸,在大剂活血化瘀药中配以养血补血、益气和中的芍药、地黄、甘草、白蜜;

  • 治疗虚劳兼风气的薯蓣丸,既调和营卫、驱风散邪又补益脾胃又化生气血;

  • 治疗寒实内结腹满痛的大黄附子汤,方中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同时制约大黄苦寒之性以防伤正;

  • 治疗寒热错杂呕吐的半夏泻心汤,既用苦寒泄热、散结消痞的黄芩、黄连,又用人参、大枣、干姜、甘草补益中气。

其次表现在就近导邪外出,使邪易去而正不伤。

  • 如治疗湿病头中寒湿用纳药鼻中之法;

  • 治疗水气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 治疗呕吐的“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等。

再次表现在用峻剂逐邪时,均有顾护正气的煎服方法。

  • 如大小承气汤的“得下止服”、“得利则止”;

  • 乌头汤的“内蜜煎中”;

  • 乌头煎方的“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

  • 十枣汤的“先煮肥大枣十枚”;

  • 硝石矾石散的“以大麦粥汁和服”等。

此外还表现在表里同病时的先后治则。

  • 如脾肾阳虚,下利清谷不止,同时兼有身疼痛的表证,若先解表,必使阳气更伤,甚至可生亡阳虚脱之变,故仲景指出应“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切诊
切诊脉象知虚实 - 切诊 切脉 浮脉 迟脉 虚脉 滑脉 - 养生讲堂-中医养生-休闲保健网
[转] 切脉的人迎,寸口,趺阳三脉是人体那三个位置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四难 脉有阴阳
难经,第四难 脉有阴阳。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出为阳,以心肺相应,吸入为阴,与肝肾相应
难经手把手教脉诊,中医把脉诊病的秘诀,要点是这样分阴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