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畸人 站在才华之巅的徐渭
新浪收藏 >藏界人物 > 正文
站在才华之巅的徐渭
2011年10月18日 16:56   当代艺术
徐渭
徐渭的作品
徐渭的作品
徐渭墨迹
南京博物馆所藏明人绘徐渭画像
徐渭墨葡萄
徐渭张狂,但是对于这个站在才华之巅的人,似乎这才是一种常态。包括他的疯癫都被冠以了传奇和艺术的名义。
疯子,杀人狂,神童,大写意,花卉这些词能组成一个模糊的徐渭,但形容徐渭只有“才华”两个字才最为贴切。中国美术史上大家迭出,或有逸格,或有匠心,或博学。但是没有一个人像徐渭一样,不论怎么评价他,到了最后一定会以“他确实太有才华了”而结尾。
徐渭年轻的时候接触到了当时画坛名流不在少数,但是徐渭的风格是一直保持着一种相对封闭的自我演进,但凡一说起他的风格,就会有那么一句“自学成才”。日后无论是郑板桥还是齐白石凡是大写意这一派的人无一不对徐渭当年之举推崇之至。郑板桥情愿“青藤门下牛马走”,齐白石则是:“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徐渭所创的这种花卉风格,经过石涛、朱耷、郑板桥、吴昌硕等人的发展和丰富,终形成了大写意一派。
张狂之下的崩塌
徐渭的张狂是从不掩饰的,自小徐渭就被人称为神童,这种自信是根深蒂固的。徐渭1521年(时值明代嘉靖年间)生于绍兴,至今绍兴民间地区依旧有很多关于徐渭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都是还未从政的少年徐渭。大抵都是说徐渭机敏过人,文章诗书也是样样拿手。而这些夸奖徐渭自小都是听惯了的。所以徐渭大抵也习惯了他的张狂,他可以讽刺同时代之人毫无想法的模仿前人之画,而自己没有心理束缚的去“自学成才”。徐渭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自己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又曾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这也难怪,“知者”又有几许?但另一方面,徐渭又是一个根基深厚的人。他倾慕王羲之的书法,也非常推崇米芾。他在《书米南宫墨迹》一跋中激动地说:“阅米南宫书多矣,潇散爽逸,无过此帖,辟之朔漠万马,骅骝独见。
曾经有人评述徐渭说:“一个平庸的人,是绝不会屡屡遭遇如徐渭那样的独特命运的。”这话也许只对了一半,但是徐渭一生的精品都出于晚期,是在经历了一生癫狂之后的徐渭所做。据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陶望龄《徐文长传》里描述:“徐渭的身材魁梧,肤白肥胖,声音明亮得如同仙鹤在鸣叫;他经常半夜呼啸,引来群鹤共鸣……”这话的后半段大抵只是属于一种修辞方法。但是正是这个看似肤白体胖、声音洪亮,表面上张狂不饰的徐渭却是一个内心多疑,警敏充满强烈不安感的人。这些性格造就了他的命运,从张狂到疯癫。
陶望龄《徐文长传》中给徐渭的描述是:“性绝警敏”。这种对于危险的过度敏感和过度反应与徐渭的复杂家庭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徐渭生于大户人家但是幼儿时期父亲就过世,生母又是一个婢女。他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养母。在他十岁那年,因家道衰落,养母遣散他的生母和一批仆人,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徐渭对命运的不可控制有了最初的畏惧。据言这件事让徐渭哭昏了三天三夜,粒食未进。从这以后,徐渭时常夜里做恶梦惊叫,并伴有头晕脑胀的毛病。养母虽厚待徐渭但是在他十四岁那年也过世了。徐渭又不得不改依同父异母的正出的长兄徐淮。二十岁,二哥徐潞死在贵州异乡,二十五岁,大哥徐淮病死;二十六岁,妻子染上肺痨病死去。在这种不安、无所依的环境中长大的徐渭形成了“性绝警敏”性格。遇事多疑,渐生病态。
这种恐惧感在胡宗宪入狱后彻底逼疯了徐渭。徐渭三十七岁时当了胡宗宪的幕僚。而1562年,嘉靖皇帝罢免严嵩,胡宗宪被认为是严嵩一党,被捕入狱。后胡宗宪在狱中自杀,徐渭知道这件事情后受了极大的刺激,感大难将至,惶恐难抑,病态突发。先以利斧击破自己的头部,血流满面,幸而不死;又以三寸长的柱钉刺入左耳,又不死;后又用鎚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连续自杀多次。徐渭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精神恍惚的状态,颇有幻听幻视的成分在里面。他此时疑心妻子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因而被捕入狱,过了七年牢狱生活。冯梦龙《情史类略》记载:“山阴徐渭,字文长,高才不售。胡少保宗宪总督浙西,聘为记室,宠异特甚。渭常出游,杭州某寺僧徒不礼焉,衔之。夜宿妓家,窃其睡鞋一只,袖之入幕,诡言于少保,得之某寺僧房。少保怒不复详,执其寺僧二三辈,斩之辕门。渭为人猜而妒。妻死后再娶,辄以嫌弃。续又娶小妇,有殊色。一日,渭方自外归,忽户内欢笑作声,隔窗斜视,见一俊僧,年可二十余,拥其妇于膝,相抱而坐。渭怒,往取刀杖,趋至欲击之,已不见矣。问妇,妇不知也。后旬日,复自外归,见前少年僧与妇并枕昼卧于床。渭不胜愤怒,声如吼虎,便取灯檠刺之,中妇顶门而死,遂坐法系狱。”
徐渭当年也是这样告诉别人的,但是到了晚年写自己年谱之时,已承认当年是犯了头风误杀妻子。其实有记载说徐渭在此之前就已经有轻微疯病。徐渭当年曾经跟随胡宗宪奔赴江西,但在途中因脑风旧病的严重复发,不得不独自返回。
张狂之下的权衡
大多数人描述徐渭开篇便是,平素狂放,对权势不献媚。徐渭本质上大抵是这样一个人,但胡宗宪当年写给佞臣严嵩的谄媚之信大抵出自徐渭之手。自英宗之后,明帝国开始走向下坡路,宦官邪派互相勾结,弄权朝廷。到武宗之后,邪派形成阉党,控制朝堂内外。这说的便是严嵩,徐渭的好朋友沈炼,曾上疏历数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迫害致死。
徐渭科举不顺,但是却深得胡宗宪赏识。当时胡宗宪总揽江南七省军务,负责剿除沿海倭患,位高权重。他平常为人严厉。而徐渭戴着一顶破头巾,身穿一身破衣服,昂首阔步地自来自去。据说有一次幕府深夜有急事相商,要等徐渭回来,他却早已醉倒在外面。胡宗宪听说后,不但不责怪,还对他的率性自为赞赏有加。凡举事“皆密相议然后行”。或许这份赏识让徐渭从新获得了年少之时的成就感。胡宗宪虽依附于严嵩,但是亦不是无能之辈,在抗倭方面也作出了贡献。徐渭心中或有矛盾,但也为胡宗宪积极出谋划策。
在胡宗宪刚出事之时,礼部尚书李春芳托杭州查某给徐渭六十两聘银,请徐渭入幕,李是当时严党的反对派,入其幕府本来是徐渭渴求的,他欣然答应。但是李春芳显然没有给予徐渭想要的那种器重。李府上规矩甚多,徐渭也不过芸芸幕僚之一,要服从所有规章。徐渭受不了这个束缚和平庸,而李春芳则看不惯徐渭的散漫任性。最后的结果就是徐渭拂袖而去,这是徐渭最后一次企图从政。从此以后徐渭的人生之中已没有仕途抱负这一项。出狱后的徐渭对于权贵有一种躲避的心态,当时有许多本地的达官贵人想拜见一下徐渭一概避而不见,这大概也一方面是由于对于仕途的失望,一方面也可能是害怕再次卷入结党之争中。一次,有位慕名远来的县官乘虚而入,推门欲进,被徐渭挡在门边上并大叫道:“徐某不在!”
张狂之下的才华
穆宗隆庆三年(1569),他的同乡好友张元忭在北京会试中了状元。隆庆六年,在张元忭等竭力保释之下,这年除夕,徐渭出狱,这时他已五十三岁。出狱后的徐渭,心情逐渐恢复平静,经常出游,作诗文。他一生中的很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几年间完成的。 1576年(万历四年)徐渭五十六岁,作《杂花卷》,现藏上海博物馆。1577年完成《四声猿》剧本,这部剧本让徐渭在文学方面赢得了极大的声望,汤显祖等人都极推崇。也是这一年他创作《花卉十六种》,现藏故宫(微博)博物院。画坛后辈称他的画是减笔大写意。徐渭晚年技法已老熟,“蘸墨法”、“积墨法”、“破墨法”、“接墨法”等已完备成型。
徐渭的疯病纠缠了他的一生,就是到了晚年也亦然,他62岁的时候自己记载了一次疯病的发作。他记述说眼前时常幻现出大黄蛇、绿蜘蛛等怪异现象,并也自认为是真实的。徐渭晚年困苦潦倒,有人传他这一时期由于病痛加重,并发出徐渭的耳朵也聋了一只,出现了双手麻木颤抖,两肢浮肿的症状。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画笔,以变卖所藏度日。他自称为“道人”,要修炼内丹,“闭关辟谷”,只吃青菜与喝水。对此难断真假,因为徐渭青年时兄长迷恋道教炼丹,有记载说长兄过世也是因为服食丹药。所以徐渭晚年会修炼所谓内丹并不令人信服,但是潦倒确是真。尤其是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而也是在这最后几年中徐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591年(万历十九年),徐渭七十一岁,作《墨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杂画卷》(现藏故宫博物院)。1592年,作《花卉图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花卉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徐渭晚年说自己是:“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徐渭七十三岁已知大限将至,不但为自己撰写了年谱,还留下了自己一生的写照:“乐难顿断,得乐时零碎乐些。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 读书·连载 --版次:[ 14 ]
被发现的徐文长
分享到:
摘自《明朝那些画家》,李舟楫/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李舟楫
大明万历25年(1597年),一个名叫袁宏道的人,来到绍兴看望朋友。在某个晚上,百无聊赖的他,随手从朋友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这是一本名叫《阙编》的诗集,纸张印刷都很不讲究。借着油灯的光,袁宏道读了起来,才读了几篇,不觉惊起,便问朋友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朋友说是乡中的一位前辈,名叫徐渭,字文长,五六年前去世了。现在有些地方挂着的卷轴书画中,有落款为“田水月”的,就是这个人。
袁宏道不禁想起少年时,在酒肆上见过一个名叫天池生的人所写的杂剧,意气豪放旷达,和当代人完全不同,因此他怀疑作者应该是个元人。后来到绍兴,见到一些地方挂着的书画卷轴,落款为“田水月”的,点画之间,铁骨丹心,似乎胸中别有一股不平之气。袁宏道很是惊骇,却不知“田水月”是何人?原来此人正是徐文长。
于是,两人跳了起来,一边读诗,一边大声叫好,把一边酣睡的童子都惊醒了。
从此,袁宏道逢人就称文长先生。朋友来看他,就拿出徐先生的诗念给他听。后来,他写了《徐文长传》,收在万历28年刊刻的《徐渭长兰集》中。其后稍作修改,收入万历36年的刊本《瓶花斋集》里。在袁宏道竭力推动下,迎来了徐文长遗著出版和评论的高潮。
就这样,袁宏道和《阙编》的一次偶遇,改变了徐文长寂寥的身后事。在生命消失之后,他却如夜空中的星星,放射出璀璨的光华。这种穿越时空的相逢,实在是太有偶然性了。关于袁宏道和徐文长的奇迹般的相遇,黄宗羲《青藤歌》说:“岂知文章有定价,未及百年见真伪。光芒夜半惊鬼神,即无中郎岂肯坠?”
在袁宏道看来,徐文长“其诗尽翻窠臼,自出手眼,有长吉之奇,而畅其语;夺工部之骨,而脱其肤;挟子瞻之辨,而逸其气。无论七子,即何李当在下风。” 以袁宏道的观点,徐文长的诗,比李贺、杜甫、苏轼更为全面。如此评价,堪为古今第一人了。所以,袁宏道把徐文长的诗文,定为本朝第一,实在不算什幺。
在诗文之外,袁宏道顺便评论了徐文长的字画。在袁宏道看来,徐文长的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
至于画,看来袁宏道确是知之不多,所以未敢多言,只是认为徐的画,是诗文书法修养的自然旁溢,所以“超逸有致”。
对于徐文长的画,袁宏道的评价可谓小心翼翼,只是他未想到的是,今人己把他看作是大写意花鸟画的开山祖师,地位堪比由董其昌推定的文人画鼻祖王维了。
徐文长留存的水墨花卉作品,从中可以想见他作画时的狂放和不羁。当学生史柴请老师作画时,提上好酒八升,之后,徐老师“小白连浮三十杯,指尖浩气响成雷”。提笔挥洒,纵横恣意,其狂放气势,堪称“惊天地泣鬼神”。这个在纸上疯狂挥洒的徐文长,很可能就是疯子。
1665年,45岁的徐文长写了《自为墓志铭》,三次自杀未遂。自杀的方法,都是相当残忍,先是用斧头砸自己的脸,以至血流满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接着用棰子敲击自己的阴囊,再用锋利的锥子刺入双耳,锥子深入达一寸多。如此折腾,居然没有死。
从以上行为可知,徐文长是真的疯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对自己下得了如此狠手。对比把耳朵割下来送给妓女的荷兰画家凡高,可知残酷迫害自己身体的徐文长,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关于自杀的理由,徐文长认为自己是“舍生取义”,这个“义”,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在《自为墓志铭》中,徐文长回顾了胡宗宪对自己的知遇之恩,然后陈述了自己作为幕僚赴死的理由:“人谓渭文士,且操洁,可无死。不知古文士以人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故其死也,亲莫制,友莫解焉。”
自杀的人,是清醒的,无非他选择了死。不幸的是,此时的徐文长,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所以,他没有选择痛快的死法,而是以骇然的手段摧残自己的身体。
鉴于明代神经医学的发展水平,徐文长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病情继续恶化,幻念纷呈,使悲剧继续发生。这一回,徐文长的目标不再是自己。第二年,徐文长因疑妻子有外遇,击杀之,下狱,经友人全力营救,免死,改为长期监禁。这是徐文长的第四任妻子。
徐文长为何患上精神分裂症呢?依照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与家族遗传和成长经历有关。家族遗传不可考,从个人经历上看,可知他的早年经历,充满痛苦、失败和挫折感。
徐文长生百日而父死。他的生母,是身份低下的侍妾,从小由嫡母苗宜人抚养长大。14岁苗宜人死,依长兄徐淮。因“骨肉煎逼”,入赘潘家。五年后妻死,搬出潘家,赁房开馆授徒。庶出、父死、母死、妻死、骨肉相残,流离失所,所谓人生悲剧,徐文长青年时即已遍尝,所以养成他敏感、多疑、孤僻、倔强的性格。在陶望龄的《徐文长传》中,以“性绝警敏”四字概括,可谓深刻准确。
徐文长属天才早发型。据他自己所说,六岁时学字过目立诵,十几岁时下笔万言,指掌可就。然进学之路坎坷,两次考诸生,皆落榜,经力争,参与复试,才取为县学增广生员。之后连续八次参加乡试,皆落榜。到44岁,还想参加乡试,因故未能成行。至此功名之念,终成泡影。
科举不成,就入幕做师爷,这是绍兴读书人的传统。徐文长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给胡宗宪做幕僚的日子。当时,胡宗宪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加直浙总督的身份,全权负责东南沿海平定倭寇重任。徐文长在幕中,深受胡宗宪优容,恃才傲物,颇为自得。1564年,因严世蕃案,胡宗宪第二次被捕,并死于狱中。这一事件,成为徐文长精神分裂症爆发的导火索。除感于胡宗宪的知遇外,亦有担心牵连而详狂的因素,只是不想竟真的发狂了,发狂原因,各有说法:“……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 “间或籍气势以酬所不快,人亦畏而怨言……及宗宪被逮,渭虑祸及,遂发狂。” 总之,种种原因,使徐文长神经分裂症发作,先是自杀未遂,后杀妻下狱,经友人营救,得以不死。7年后由友人之子,隆庆辛未(1571年)状元张元汴营救出狱,从此寄情书画,了此残生。晚年信手涂抹,却不意被尊为大写意花鸟画的开山祖师,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文化"畸人"徐渭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2-12-31 14:35  责任编辑: 任子鹏
明正德十六年(1521)二月初四日,一颗艺术巨星在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观桥大悲庵东升起。他的大名是徐渭。徐渭字文长,别号有田水月、天池山人、青藤道人等。
现在绍兴市内离秋瑾故居不远处的前观巷大乘弄有一个清幽雅致的“青藤书屋”,是徐渭幼年读书处。在“几间东倒西歪屋”的檐下,有一个小小的水池,池畔有青藤一株,使人联想到徐渭的别号。
徐渭是一位艺术奇才。他的诗、文、书、画卓然自成一家,而且还会写剧本。无论从艺术学的哪个方面观察,徐渭都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徐渭自称为“畸人”。他在七十岁生日时,作诗说:“桃花大水滨,茅屋老畸人。”(《答沈嘉则二首次韵》)徐渭自己编了一部年谱也叫《畸谱》。何谓“畸人”?《庄子·大宗师》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就是说这种人与社会格格不入,却能顺天道而合自然。说得通俗些,畸人也就是奇人。若论徐渭生平境遇之坎坷和艺术成就之奇绝,在明代文坛上确实数不出第二个。
正式入胡宗宪幕府做“师爷”
徐渭自幼聪慧异常。六岁启蒙,九岁便学作八股文,但他读书求官的道路坎坷无比。
徐渭的家庭是不幸的。他的父亲,官做到夔州府同知,在徐渭出生后百日就去世了。徐渭的生母是他父亲续娶妻子苗氏的丫环。嫡母苗氏对徐渭十分宠爱,却在徐渭十岁时把他的生母逐出家门。
徐渭二十一岁入赘潘家。妻子十四岁时和徐渭结婚,十九岁时就病故了。徐渭异母所生的两个哥哥,比徐渭大二十多岁。两位兄长先后病故,都没有子嗣,按理徐渭可以继承他们的遗产,但因为他已经入赘潘家,所以打官司败诉,徐渭变得无家可归。
徐渭自幼聪慧异常。六岁启蒙,九岁便学作八股文,但徐渭读书求官的道路坎坷无比。从二十岁成秀才,直到四十一岁,一连八次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都没能中举,最终也没能得到做官的资格证书。
没有科举功名不等于没有真才学,更不等于没有真本领。
当时的文学家茅坤、唐顺之等就非常欣赏徐渭的诗文。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徐渭生平喜欢阅读兵法,参加了绍兴府的保卫战,“尝身匿兵中,环周贼垒,度地形为方略,设以身处其地,而默默其经营,笔之于书者亦且数篇”,(《拟上督抚书》)因此为浙江巡抚胡宗宪所赏识。胡宗宪诱杀汪直等战功,可能都有徐渭的计策。
嘉靖三十八年徐渭正式入胡宗宪幕府做“师爷”。此时的胡宗宪已是总督浙直福建军务都御史,权倾一时,威震东南。据袁宏道《徐文长传》说,胡宗宪聘徐渭做幕客时,徐渭提出一个条件,要求胡宗宪待之以宾客之礼,允许他随时可出入总督衙门。胡完全答应。徐渭在胡宗宪幕下,主要的工作是起草文书,也参谋军事。徐渭没让胡宗宪失望。胡宗宪把所得的白鹿献给皇上,徐渭代写的一篇《代初进白牝鹿表》送到朝廷,嘉靖皇帝“大嘉悦”。胡宗宪因此升俸一级,即更加器重徐渭,“一切疏记皆出其手”。徐渭的辛苦也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比如他代胡宗宪作了一篇《镇海楼记》,即得到胡宗宪二百二十两酬金,在绍兴营造了一处园林式住宅,取名“酬字堂”。
徐渭以自己的智慧获得劳务报酬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上的痛苦。他在胡宗宪幕府中写了上百篇文章,有的表现了有价值的思想,大多数的文章却是奉命写作的应酬文字,徐渭自己很惭愧地称之为“大谀”的货色。比如,他曾代胡宗宪一连几次给最大的贪腐集团头子严嵩写感谢信和生日祝贺等,把严嵩吹捧得十分肉麻。可是此前徐渭的好友沈炼却因上书揭露严嵩的十大罪,被充军塞外,后又被腰斩。徐渭为此写诗作文,表示同情与愤慨。用同一支笔被迫作自我人格的撕裂,对个性强烈的徐渭来说该是何等痛苦的事!这可能是造成徐渭精神抑郁,导致精神分裂,引发精神狂躁的重要原因。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贪腐集团倒台,所有与严嵩关系密切的人都遭到清算。胡宗宪被逮削职,徐渭丢掉饭碗,回到绍兴。长期的精神抑郁,此时又加上一种政治恐惧,导致他精神分裂。他经常出现幻视幻听,感到有“祟”在活动。实际是担心胡宗宪案会有牵连,因为他是胡氏幕下很出风头而受宠信的师爷。精神恐惧使他陷入癫狂,终于决心自杀。他自己做好了棺材,并且写好了墓志铭,然后“走拔壁柱钉可三寸许,贯左耳窍中,颠于地。”(《海上生华氏序》)居然被游方郎中华氏救活。他又“以椎击肾囊,碎之,不死。”如此折腾九次,还是活了下来。
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再次被械系至京,死在狱中。第二年,精神病患者徐渭创下了大祸,他怀疑续娶的妻子张氏有外遇,就把张氏杀了。他被革去了生员资格,关进大牢。徐渭在狱中一住就是七个年头。隆庆六年除夕,由于新皇帝登基,徐渭获释出狱,此时已经五十三岁。
徐渭被褫夺了生员资格,以后的二十年时光,只好四处奔波“打秋风”。他到过南京、北京和宣化,老朋友吴兑和张元忭等都热情地接待过他,但是徐渭不能接受衙门规矩的约束,精神病又时好时发,只能返回绍兴,靠卖文卖字卖画度日。徐渭虽然既贫且病,却仍不改其“傲与玩”的本色。
徐渭晚年生活十分凄苦。他先变卖了衣物,再变卖藏书,到后来连书籍也卖光了,只能饿着肚皮躺在藳荐上。
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渭在贫病饥饿中离开了人世,是年七十三岁。
“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徐渭提倡为文为诗都要表现本真自我,他把这个叫做“本色”。
徐渭死时,身边一无所有,但他留给人间的精神遗产却是非常丰富的。徐渭的诗、文、书、画和剧作,在当时的文坛艺坛上都是第一流的。他的作品以鲜明的创造性和不可束缚的个性,开创了独特的流派,影响着千秋万代。
徐渭生活的年代,正是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王世贞、李攀龙等“后七子”引领文坛的时代。前后七子为扫荡明初“台阁体”的萎靡文风,而树起“复古”的旗帜,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这个复古运动声势浩大,“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但是他们盲目复古,以形式主义的模拟代替对文学遗产的合理继承,给文学带来了更深刻的危机。
在复古的文化生态中,徐渭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徐渭强调诗文创作应该是自我表现与自我宣泄。他打了一个比喻说:“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也,而性则人也。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则人也,其性则鸟也。此可以定人与鸟之衡哉?不出于己之所得,而徒窃于人之所尝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某句似某人,某句则否,此虽极工逼肖,而已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叶子肃诗序》)按这个标准,前后七子之“文比秦汉,诗必盛唐”,以及唐宋派散文之模拟唐宋,都不过是“鸟为人言”。徐渭强调的是作文作诗应“出于己之所自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也。就其所自得,以论其所自鸣”。
徐渭提倡为文为诗都要表现本真自我,他把这个叫做“本色”。
徐渭的本色观,是有其学术渊源的。徐渭的家乡是王阳明心学的根据地,是王学浙中派的基地。王阳明倡导“良知”之说,高扬主体精神,反对盲目崇拜偶像,鄙视烦琐哲学。主张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灵明”去审视一切。提倡在任何艰难的的境遇中,都要保持自我人格。鼓舞人们建立自我实现的自足感,争取进入“出乎尘垢之外而与造物者游”的人生境界。徐渭的老师王畿、季本都是王阳明的弟子。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扬心学的精义,给徐渭以深刻的影响。和徐渭关系密切的还有唐宋派领袖唐顺之。唐顺之晚年也崇尚王学,他说先秦诸子都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是因为“各自其本色而鸣之为言,其所言者其本色也,是以精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于世。”(《荆川集》卷四《答茅鹿门主事书》)唐氏强调学贵自得,强调表现自我。这是徐渭本色论的直接源头。
徐渭提倡本色独创的主张很充分地表现在他的艺文创作中。
徐渭传世的文章有三百多篇,体裁涉及传统古文的各种类型。一些序、记、传、铭等传统的体裁,在徐渭的笔下变成了接近纯文学的散文和杂文。如《赠吴宣府序》,就是一篇生动的回忆录。回忆二十二年前在绍兴老家和吴兑一起召集市民和族人,痛殴为非作歹的悍卒,大快人心的一件往事。叙事生动,人物对话与动作的描写很精彩。再如《赠光禄少卿沈公传》,叙说沈炼一生的事迹,夹叙夹议,是充满感情的人物传记。一些应用文体,在徐渭手里也能变得很生动,试看其《送沈君叔成序》。沈叔成是沈炼的儿子,人称奇男子。隆庆六年,沈叔成拾其先父遗骨,归葬绍兴,再一次进京。临行前到狱中与徐渭告别:
(叔成)既罢,复短剑跨一驴,将渡江淮而北,复有事京师也。来别余于理,见余抱梏就挛,与鼠争残炙,虮虱瑟瑟然宫吾颠,馆吾破絮,成父忽双涕大叫曰:“叔惫至此乎!袖吾搏虎手何为?”余壮之,体貌虽孱囚矣,而气少振也,于是作歌以为别。
徐渭自己的惨状和沈叔成的意气,跃然纸上。
徐渭得意时少,失意时多,但他在倒霉时也能自得自适,这是从王阳明那里学来的。他在狱中本来是披枷戴锁的,当他被允许解除枷锁时,居然还写了《前破械赋》和《后破械赋》!
当然,徐渭最出色的文章应数其《自为墓志铭》。他在自杀前,写下了这篇自传,总结了一生的经历,写自己的师承,写自己的家庭,写事业的失败,归结自己的品性是“傲与玩”“两不得其情也”。自杀前自己写下墓志铭已经够独特的,其情绪之冷静更是世所罕见。
徐渭的诗歌留存在世的有两千七百多首。徐渭的诗风格多样,有的境界凄清险怪,用语奇崛,有李贺味道。大多则是明朗阳光,平淡自然,甚至明白如话。他的诗歌题材开阔,色彩丰富,格调奔放。他写诗的题目很宽,由于视点的独特,事无大小都可以入诗。值得注意的是,徐渭有着一般文人难以体验的生活,有着一般文人难以获得的灵感,写出来的诗歌就特别地有新鲜感。
徐渭有浓厚的军事兴趣,又有相当的兵学修养,而且有亲临抗倭前线的体验。其《海上曲》五首,是浙东宁波御倭战场的记事诗。写明朝军队屡战屡败的原因是军纪松弛,“大吏无约束,小吏何所咨。徒领七百士,散走如惊麋。”有一次倭寇败退了,明军却乱成一团糟,只有一个小吏撑船追赶。“辛苦闻小吏,独棹八桨追。四顾无一人,矢石亦奚为?”守城的士卒生活很艰苦,“朝餐雪没胫,夜卧风吹肘”,此时官员们却“炙肉方进酒”。他感叹:“肉食者诚鄙,鄙夫亦何多!百人守一辙,贱子嗟奈何。”
和那些位高权重的肉食者相反,小小的会稽典史吴成器在绍兴保卫战中,却能率民兵在龛山打了一个胜仗,徐渭作《龛山凯歌》九首歌颂之。写“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绶着戎衣。贼中何事先胆寒,海上连年数破围。”写吴成器的战斗英勇,“曹娥官渡带钩萦,仙尉乘潮上下行。炮石朝飞方断岸,江天夜雪欲偷营。”写惨烈战斗后的凯旋,“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徐渭以诗歌纪实,发扬了杜甫史诗的传统。
徐渭留下来的抗倭诗篇还有不少。他很佩服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凯歌二首赠参将戚公》:
战罢亲看海日晞,大酋流血湿龙衣。军中杀气横千丈,并作秋风一道归。
徐渭不仅歌颂戚继光,还歌颂了功勋卓著的“义乌兵”:
群凶万队一时平,沧海无波岭瘴清。帐下共推擒虎将,江南只数义乌兵。(《宴游烂柯山》之三)
徐渭很羡慕同事曹某有机会到抗倭第一线杀敌。他有《凯歌四首赠曹君》,诗云:“曾从幕府事南征,羽檄传来急似星。报道参戎深入处,当锋还有一书生。”
万历四年徐渭赴宣大巡抚吴兑幕府,北国的边塞生活使徐渭得到另外一种感受。在此期间,徐渭写了许多好诗。《上谷歌》《宣府校场歌》《上谷边词》等都是一流的边塞诗。此时张居正执政,对蒙古俺答部落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发展边贸,蒙古人以马匹牛羊交换铁锅和纺织品等,民族关系大为和缓。徐渭有《胡市》:
千金赤兔匿宛城,一只黄羊奉老营。自古学棋嫌尽杀,大家和局免输赢。
主张民族间的博弈应该以一场和局结束,徐渭的见解不凡。
徐渭有《自马水还道中竹枝词》二十六首,其中有六首写的是俺答甥女:“汉军争看绣裲裆,十万弯弧一女郎。唤起木兰亲与较,看他用箭是谁长?”据说这位女子就是赫赫有名的蒙古族女首领三娘子。
和一般诗人不同,徐渭又是书画大家。徐渭的书画同样体现其本色自我的艺术主张。徐渭说必须表现“真我面目”,“时时露己笔意,始称高手。”(《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徐渭的书法对王献之、张旭、怀素、米芾、黄庭坚等都下过功夫,又取诸北魏碑体、经体,但结果其楷行书和草书却都“露己笔意”,所以才能独树一帜。袁宏道说徐渭的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称他为“八法之三圣,字林之侠客”。徐渭对前辈画家也多有研究,对苏轼、夏硅、黄公望、倪瓒、吴镇、王冕、沈周、唐寅等人十分推崇,对同时代的画家陈淳、谢时臣、陈鹤等也很佩服,但他不墨守成规,而是融会各家精华,画出自己的“真我面目”,建立了自己的风格。
令人惊叹的是徐渭书画创作的成熟是在狱中服刑的几年间完成的。在监狱的最初四年,徐渭是戴着镣铐枷锁的,他居然还能吟诗作文,而且练字,留下了《李白蜀道难草书卷》等书法名作。后来由于有势力的朋友诸大绶等施出援手,徐渭被减刑,解除了枷锁镣铐,他开始大量作画。狱中无颜料,所以泼墨为之。徐渭的画同样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作了很多墨写的牡丹,传世更多的是葡萄。无论是牡丹,还是葡萄,都是表现自喻自怜的情绪。他的题画诗是其画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真正地诗画一体。比如《葡萄》: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这一颗一颗的葡萄都是明珠珍品,但是卖都卖不出去,只好挂在一根野藤上。写的是葡萄,说的却是自己的身世,饱含一腔牢骚。所以袁宏道赞扬他“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徐文长传》)
徐渭以画入书,以书入画,他的水墨大写意花卉开创了影响深远的“青藤画派”。后来不少名家如石涛、八大山人、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对徐渭多所效仿,为徐渭创造性的才艺所倾倒。石涛有诗云:“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郑板桥也倾倒于徐渭,自刻一方印章:“青藤门下牛马走。”齐白石作诗云:“青藤、雪箇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甚至说“恨不生前三百年,为青藤磨墨理纸”。
徐渭评价自己的艺术成就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他的戏曲创作也是很有独创精神的”
徐渭涉及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创作,都体现了一种为传统所束缚不住的精神,表现出“畸人”之奇。
他没有提到戏曲。其实,他的戏曲创作也是很有独创精神的。徐渭剧作有《四声猿》传世。《四声猿》包括《翠乡梦》《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四个短剧。
《翠乡梦》写传说中的月明和尚度柳翠的故事。新府尹柳宣教到任,玉通和尚未去参拜,柳因此设计指派妓女红莲前去引诱玉通破了色戒。玉通坐化,转世为柳宣教的女儿名柳翠,堕落为妓女。玉通的师兄月明和尚指点柳翠明白了自己的前身来历,指引她返回西天。此剧含有道心不敌凡心,天理不敌人情的讽刺意味,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官府与寺院的尔虞我诈互相报复。
《狂鼓史》写祢衡击鼓骂曹的故事。阴司判官为了留下一个“千古话靶”,在玉帝宣召祢衡前,召来曹操的鬼魂,重演昔日骂曹的一幕。徐渭是借祢衡之口抒发自己一肚皮不平之气。据说徐渭写此剧是起因于沈炼的事迹。徐渭是以鬼戏写人情,借古人之口斥骂当代的奸雄。
《雌木兰》根据《木兰辞》写北魏女子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女状元》写女才子黄春桃才学过人,女扮男装改名黄崇嘏,一举考取了状元。审疑案,作妙文,被丞相周庠赏识,招之为女婿。后说出真情,改为儿媳。
这两本喜剧把奇女子形象推上了戏曲舞台,向传统的妇女观念勇敢地挑战。
徐渭的《四声猿》不仅内容横放杰出,在形式上对传统也有重大突破。从元朝以来,杂剧的通常格局是每本戏用四套北曲唱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仅有正末或正旦唱曲。《四声猿》的四个剧本都不规规矩矩遵守传统杂剧的格局,而是兼用南曲和北曲,规模也不拘四折。如《狂鼓史》仅一出,用北曲一套。《雌木兰》共两出,由很多角色分唱七只【清江引】,这是北曲套曲从来没有过的做法。《女状元》有五出,既用北曲,又用南曲,更是创格。
徐渭涉及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创作,都体现了一种为传统所束缚不住的精神,表现出“畸人”之奇。
徐渭还写过一本《南词叙录》,搜集和记录了南戏的剧目和作者。南戏是曾经被正统文人所瞧不起的民间戏曲,徐渭却给以高度评价。书中再一次提出“本色”的主张,已经含有戏曲语言应该“家常自然”的意思了。
徐渭一生不得志,是被明代艺坛和文坛边缘化了的一个天才,他几乎被主流社会所遗忘,在浙江民间却有徐文长的故事在流传。徐渭死后六年,“公安派”领袖袁宏道到绍兴访问朋友陶望龄,在陶氏书架上随便抽取一本刻印很粗糙的书,“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偶然发现了这位天才。袁、陶二位于是搜集徐渭的有关材料,各自写了一篇《徐文长传》。这位被遗忘的艺术奇人才得以扬名后世。
今天的艺术家恐怕已经没人想给这位“畸人”作“走狗”了,但是研究这位“畸人”,总会给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演讲者小传:
周育德 1938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196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戏剧学系。多年来从事戏曲历史及理论的研究与教学。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戏曲学院院长。著有《中国戏曲文化》《汤显祖论稿》《昆曲与明清社会》等。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2007-08-08 22:15:28|  分类: 幽默笑话|举报|字号
徐文长是个才子、好人,我要到很大才知道,但是在我小的时候,徐文长一直是一个下流坯,村里有许多人会讲徐文长的故事,甚至连不识字的母亲也会讲,而所有的故事全是一个主题:徐文长下流,喜作弄人。这里把小时候听过的徐文长的故事记录如下:
故事一:卖蛋
有个小孩要去集市卖鸡蛋,出门时他母亲关照他,千万不要碰到徐文长。为此这小孩记在心里。于是他挑着鸡蛋上路了,为了不忘记母亲的提醒,他一边走,一边嘴里不停地念着:额嬷(我妈)跟我说过的,不要碰到徐文长。结果正好被徐文长听到了。徐文长一想,怎么有这样的母亲。所以就想教训一下这个小孩。于是他和善地赶上前去,说要买鸡蛋。小孩见买主来了,当然高兴,并且徐文长说所有鸡蛋他都包了,只是不知道下面的鸡蛋有没有破。为了验证这一点,所以小孩把衣服兜起来,徐文长就一个一个把鸡蛋拿出来放到小孩的衣服兜里,这样,两框鸡蛋都拿光了,而小孩用两只手兜着的衣服也堆满了鸡蛋,这时,徐文长突然提出来,他忘了带钱,要回家一趟,于是二话没说就走了。而从此后,这位徐文长再也没有露面。小孩的鸡蛋,可想而知,只有全部破了才能解救他自己……
故事二:拜糖
徐文长喜欢跟人打赌。有一位千金小姐,非常高傲,所以有人就跟徐文长讲,你这么有本事,能否与XX小姐拜堂呢?徐文长一口答应,当然是有赌注的。为此,徐文长开始行动了。一天他买了块糖放到千金小姐家楼下的桌子上,大声地对楼上的小姐讲,我叫徐文长,一块糖暂时放在你家的桌上,等会儿我再来拿。对这样的事,千金小姐又不好回绝,所以就答应了。但徐文长只是重重地把糖放在桌子上,然后又轻轻地拿走了。一会儿,徐文长又回到千金小姐家,此时他大发雷霆,说是千金小姐吃了他的糖。吵得邻居都来了,千金小姐因为争不过他,也只好下楼来,而桌子上确有糖的粉末,对于这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别人不知的事,我们那里解决的方法就是对天跪拜,让天来决定到底是谁讲了假话。如果谁向后先倒,谁就是说谎。于是徐文长与千金小姐到屋外空地上,双双跪下对天而拜,此时,一位徐文长事先说好的人过来了,他问:徐文长,你在干什么?徐文长答:我在拜糖。为糖而拜,确实可以叫拜糖,而拜糖不就是拜堂吗?所以徐文长赢了那一赌。
故事三:入你(NA)娘
徐文长有一次与老婆吵架,吵着吵着,徐文长骂道:入你(NA)娘。其实这是一句习惯骂法,在绍兴一带很普遍。但徐文长的老婆很顶真,她说,我娘你怎么好去入?而徐文长一气之下,觉得只有真的做到了才不会输在老婆手里。于是他又行动了。
徐文长到他丈母娘家里,丈母娘当然很客气。买了很多菜招待他,而他也毫不客气全吃了,那天晚上他还要睡在丈母娘家。到了晚上,徐文长突然喊肚子痛,并且越痛越厉害,这可把丈母娘急坏了。丈母娘走过来拚命问徐文长怎么办,徐文长讲,这是老毛病了,是没办法救的。丈母娘一听是老毛病,肯定有办法救的。所以硬要徐文长讲以前是怎么救的,于是徐文长说,以前只有躺在你女儿肚子上就会好的,但现在你女儿又不在……,看到徐文长真的像要死的样子,丈母娘只好自告奋勇说她的肚子可不可以,徐文长讲,只好试试看。于是徐文长躺在丈母娘的肚子上。到这个时候,徐文长对丈母娘讲:已经到了这地步了,我可不可以入巷,他丈母娘觉得此时也确实没办法了,就同意他入巷。于是徐文长最终实现了入他老婆之娘的目的。
故事四:都来看
徐文长喜欢捉弄人是远近闻名的,这导致许多人都怕他,生怕碰到他。这不,有三个瞎子,一边走,一边在说,千万不要碰到徐文长,结果这话又给徐文长听到了。那是夏天,天很热,徐文长就假惺惺地上去,问要不要去洗澡,他可以带三个瞎子去。三个瞎子此时正想洗澡,见有热心人帮忙,非常开心。三个瞎子问徐文长:你叫什么名字?徐文长答,我姓都,名叫来看,因为姓与名是分开来介绍,所以,瞎子也没往心里去想。
等到到了水库,徐文长抱起一块石头丢进水库,接着马上催瞎子们下水,谎称水里真舒服。见到自己的新朋友已跳下水了,瞎子们赶忙脱光衣服,然后扑通扑通跳进水库。这时,徐文长偷偷地把瞎子们脱下的衣服全部拿走,并且跑得无影无踪。而这三个瞎子慢慢觉得不对劲,所以拚命喊“都来看,都来看!”,见到有人喊“都来看”,刚才有一帮妇女经过,但她们看到的是三个光屁股的男人在水中……
故事五:被妇女斗败的徐文长
徐文长的聪明是出了名的,在平时只有他捉弄别人,别人是没能力捉弄他的。据说,徐文长本来是当宰相的,也算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但由于他命中要辅佐的人后来没有当上皇帝(被朱元璋当走了),所以徐文长也就当不了宰相,于是他就愤世嫉俗,与社会格格不入。有一次他又在嘲弄一个男人,给这个男人出了许多类似于现在的“脑筋急转弯”题,结果这个男子一个都回答不出。当这个男人闷闷不乐回到家后,他老婆问他是什么原因,没想到,徐文长问的“脑筋急转弯”题,这个女人全回答得出。
第二天,这个男人找到徐文长,他不但把徐文长昨天问他的几个问题全部答出,并且还来另外的“脑筋急转弯”题叫徐文长回答。这次,徐文长傻了,因为这些题目,自恃聪明的他居然一个也回答不出。于是徐文长决定要去会会这个比他还厉害的女人。
徐文长跟着那个男人到了女人的家,因为女人一般情况下都在楼上,所以徐文长进屋,女人也就要下楼来迎接他。但斗智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徐文长左脚跨入妇女的家,右脚还没开始动时就问:你知道我是进门还是出门?女人此时刚跨下一档楼梯,于是立即反问:你知道我是上楼还是下楼?第一局,毫无疑问,最多打成平局。徐文长没办法只好进屋,这时他又想了一招,拉住女人家进户门,准备把它关上,同时发问:我是在关门还是在开门?女人一听,赶紧回到楼上房间,拿起马桶盖,把马桶盖得嘭嘭直响,问徐文长:你知道我在开马桶还是盖马桶?不用比下去了,徐文长输了,因为按照这样的态势比下去,如果徐文长再发问,女人能做事可能更下流,而徐文长与一个女人在斗,这本来就有失他的面子了。
徐文长为什么当不成宰相,有人说就是因为败在这女人的手上。
故事六:聪明的徐文长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故事七:制服林狠心
林庄有个大恶棍,有财有势,又有一身牛力气,常常横行霸道,欺压穷人。谁碰在他的气头上,就得吃他一顿拳头。他常常夸耀说:“天下比我力气更大的人,再也没有了。”农民非常痛恨他,称他为林狠心。但始终没有办法制服他。
徐文长那年才十五岁,有一天到林庄他娘舅林老四家去串亲戚。村里人知道徐文长聪明伶俐,肯为穷人出气,就对他讲起林狠心的可恨,问他有没有办法制服林狠心。徐文长说:“我有办法。明天,你们给我准备一只破船,把船板撬开几块,然后拼起来停靠在我娘舅家门前,只要看不出船板是撬过的,而且停在那里不去动它,它不会下沉就行了。然后,你们就去通知林狠心,叫他明天来和我比力气。”村里人听了他的话,都兴高采烈地去准备了。
有几个人就故意跑去和林狠心说:“老相公,有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叫徐文长,明天要和你比力气。村里人个个都说他是神童,力大无穷,大家猜想你老相公不敢去和他比呢!”林狠心气得直蹦高,高声大喊:“看我明天去收拾这小子吧!”
第二天一早,林老四家门前站满了人,连对河的稻田边也拥挤着不少男女老少。大家要看看这十五岁的少年怎样和林狠心比力气,一会儿,林狠心驾着他那只收租船来了。他一身打手的打扮,头上围着头巾,腿上裹着绑腿,还穿着一件有护心镜的上衣哩!他一到就大喊大叫起来:“快叫那小子出来尝尝老子拳头的滋味!”
这时,徐文长慢慢地从屋里走了出来,他站在林狠心身旁,个子显得那么矮小,人们不禁都为他捏一把汗。林狠心耀武扬威地看了徐文长一眼,把拳头一扬说:“你就是那个不怕死的徐文长吧!看看老子的拳头!”但徐文长却只淡淡地说:“先得讲个条件,我才和你比力气。”
林狠心摩拳擦掌,恶狠狠地说:“随你什么条件!如果我输给你,你要多少金子银子,你自己讲吧!如果你输给我,我看你这穷小子是拿不出钱的,你就给我做一辈子奴才吧!一辈子就别想要我一个工钱!”
“金子银子不是我所稀罕的。”徐文长严肃地说,“如果我输给你,就照你说的办!但是,你如果输给我,得依我的条件,以后不准欺侮乡亲们,如果你打他们一拳,我就还你十拳。”
林狠心看看这斯文瘦弱的少年,满不在乎地随口应道:“好,好!就这么办吧!”
比力气开始了。徐文长指着石板上一个正在爬行的蚂蚁,向林狠心喊道:“狠心,人家说你力大无穷,你能一拳把这蚂蚁打死吗?”
“那还用说,看我打死它。”林狠心举起拳头猛地向石板上打了下去,打得整块石板震荡起来,林狠心自己也手破血流,嗷嗷叫痛。可是蚂蚁仍然若无其事地在石板的凹凹里爬行。徐文长哈哈大笑说:“真是有名无实的家伙。”林狠心满面羞愧,不服气地说:“那么看你的吧!”徐文长慢条斯理地说:“当然,你这点力气是无法打死它的。我么,只要用一个小指就可以把它打死。”说着他伸出右手的一个小指一捺,蚂蚁就被捺得粉碎了。徐文长向大家宣布,第一次战胜了林狠心。人们无不喝采。
接着,徐文长走到一堆麦秆旁,指着麦秆说:“我能随手把一束麦秆扔过河去。而你,林狠心,怕一根都扔不过呢!”于是,他拿起一束麦秆来,只一扔就扔过了那条横在门前约两丈宽的小河。随手把一根麦秆交给林狠心说:“看你的吧!”林狠心接住麦秆,拚命用力一扔,只见那根麦秆软悠悠地随风飘到河里。这时,只听见人们一片掌声,第二次比赛林狠心又失败了。
这时林狠心垂头丧气,狼狈不堪。而群众都欢呼雀跃,高兴得不得了。
徐文长挺起胸膛,卷起一只袖管,高声叫道:“你这狠心的恶棍,你敢再来和我作最后一次比赛吗?如果你真的力大如牛的话,那么试试看,谁能把船儿用力按到河底里去!?
林狠心虽已丧失信心,但是他还不甘示弱。心想:也许我使出力气来能把船按到河底去的。于是,他走近河边,跳进船舱,卷起两只袖管,使劲地在自己那只船舱里按着,按了半天,船身吃水也还是那么深。这时,他已使尽全身力气,再也无法把船按到河底去。
徐文长看了暗暗发笑,他走近河边,用一只手把那只准备好了的船一按,撬过的船板就裂开,水灌进来,只一会儿船就沉到河底去了。林狠心当下吓得面如土色,连忙驾着船儿溜走。这时,四面八方的观众一齐拥了过来,高高地举起聪明的徐文长,欢呼胜利。
故事八:青天高一尺
山阴知县高云要调到宁波去做知府了。这可不得了,全县所有的土豪劣绅都来送行,有的送挂轴,有的送彩旗,有的送食品,有的送金银。徐文长闻讯后,送了一幅轴子,上面写着五个大字:“青天高一尺”。高知县高兴极了,他想:徐文长是有名的书法家,这五个大字可给我增了不少光!
告别宴会那天,来了许多客人。高知县把徐文长赠的轴子高挂在堂前,洋洋得意地向大家介绍说:“这是名家徐文长送给我的。你们看,写得多好!他称赞我比青天还高一尺哪,哈哈!”
有些人很气愤,徐文长竟给这种贪脏枉法的官僚捧场。有的还特地去责问他:“徐先生,你怎么也会给高知县捧场?要知道这人在山阴当知县,不知刮去这儿多少地皮!你怎么称他是'青天’,还恭维他是'青天高一尺’呢?”
徐文长听了,哈哈大笑说:“正因为我们山阴县的地皮被他刮低了一尺,所以我才给他写上'青天高一尺’五个大字!”大家听他这么一说,这才恍然大悟,都放声大笑起来。
徐文长的话传到高云耳朵里时,他已经在宁波任知府了。这位高知府只好红着脸,把高高挂在堂前的这幅轴子取下来。不过,从这以后,“刮地皮贪官高云”的名声却传遍了宁波城,街谈巷议,家喻户晓了。
故事九:
徐文长到舅舅家做客,半晌才端出一盘菜,却只一鸡蛋,舅舅说:文长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晚来三个月,这个鸡蛋就是一碗鲜的鸡汤了。徐文长笑道:啊,真是难为你了。
一日,徐文长复请舅舅,半晌,端出一盘竹片,对舅舅说:舅舅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早来三个月,这盘竹片就是一碗鲜美的竹笋了。
故事十:
张三李四拜访徐文长,张三暗将徐文长拉到一边说:文长兄,今日你若能令李四“呱呱呱”的叫三声,我今天就请客吃饭。徐文长笑道:“此事极易”。
徐文长将张三李四带到一片西瓜地中,徐文长手指瓜田对李四说:“李兄啊,你看这一片葫芦长的多好啊。”李四纳闷道:“文长兄啊,这明明是瓜嘛,你怎么说是葫芦呢。”
徐文长道:“是葫芦”。李四道:“是瓜”。徐文长:“葫芦”。李四:“瓜”。徐文长:“葫芦,葫芦,葫芦。”李四:“瓜,瓜,瓜!”
一个伟大的人之徐渭徐文长
回复
四百年后,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曾在瞻仰一幅古人作品时,发出这样的感叹: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这句话的通俗意思是,如果我能到青藤门下,给他当条狗,就心满意足了。
青藤者,徐渭也,徐渭者,徐文长也。
在明代,有所谓三大才子之称,入选的条件很简单: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但事实证明,由于竞争激烈,越简单的标准越难达成,评来评去,连唐伯虎兄这样的人才最终也没能挤进去。
所以最终能赢得公认,获此殊荣的,只有三个人:解缙、杨慎、徐渭。
作为永乐大典的总编官,解缙被公认为博学第一,而跟皇帝过不去,聚众闹事的杨慎,因为整天呆在山沟里,无事可干,据说读遍了天下群书,被推为博览第一。
徐渭之所以排在第三,不是他的学问差,只是因为他生得晚。论博学,他不如解缙,论博览,他不如杨慎,然而他却成为了三人之中,名声最大,传说最多的人物。
获此殊荣,此人实在当之无愧。
------------------------------------------------
徐渭,正德十六年(1521)生,浙江绍兴人,平生一大癖好是给自己取名字外号,曾用名数不胜数,如徐文清、青藤道士、田水月、漱老人等等等等,当然其中最有名的,还是徐文长。
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而徐渭兄绝对符合张小姐的说法,因为他出名的时候,只有十岁。
------------------------------------
徐渭的前二十年还是很顺利的,二十岁时,他考中了秀才,此时他的名声已经不小了,恰好当时的吏部郎中薛蕙到了浙江,听说了他的才能,叫来一聊,顿时惊为天人,连连赞誉他是最杰出的人才。
有了这位中央正厅级别干部的吹捧,徐渭的名气更大了,他抖擞精神,准备再接再厉,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直至那最后的目的地——北京。
在春风得意的徐渭看来,这不过是走个程序而已。
毫无疑问,徐渭确实是个少有的天才,他多才多艺,年纪轻轻就名满全国,然而在个人前途问题上,他却犯了个致命的认识错误。
因为科举考试,只认进士,不认天才。
一说起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总是千人踩、万人踹,什么葬送人才,禁锢思想等等,比黑社会还黑,比十大酷刑还狠,但历史已经证明,在那年头,这是一个最为科学的制度。
在科举的考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却有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贫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一个选择——拿起手中的笔,把那张考卷答完。然后封上你的姓名,等待着命运的来临。
--------------------------------------
在明代考场上,作弊不是闹着玩的,进去之前要搜身,如果夹带,就要取消考试资格,几年内不准再考,要是你胆子再大一点,准备搞点串通考官、买份考题之类的招数,最好还是先收拾行李,安排后事。因为当年干这行风险极大,一旦被发现,杀头或是流放,那都是说不准的事儿。
作弊难度过大,想搞歪门邪道的诸位朋友,估计只能靠拉关系走后门,但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即使你是当朝首辅的儿子,也只能说明你的悲哀,因为在整个明代,高干子弟参加科举大都没有什么好名次,要是你真走了狗屎运,考了前几名,也不要忙着高兴,恰恰相反,这意味着你爹很快就要遭殃。
明代历任首辅如张居正、王锡爵等,虽然平时在朝中威风八面,但只要听说儿子考了前几名,就会马上去洗把脸,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谩骂。因为根据惯例,儿子的捷报刚送到,最多几个时辰,言官的骂章就要到了,什么子凭父贵、作弊嫌疑之类,铺天盖地。
明代的言官们是很有民主精神的,几乎个个都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度,外加唾液系统非常发达,且极具穷追猛打的狗仔队精神,遇到这种事情当然不会放过,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
而要向从这漫天口水里爬起来,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脸皮的,比如那位后来的首辅王锡爵,儿子中了乡试第一名后,实在禁不住骂,竟然把儿子赶回了家,直到十三年后,他早已卸任回家,才让儿子参加会试。
当然了,老子是朝廷高级干部,儿子考试名列前茅,却不挨骂的,也还是有的,不过是绝无仅有,这对英雄父子,就是杨廷和,以及他的儿子,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
杨慎兄考中了状元,老爹却没有挨骂,这是因为杨慎兄名声太大,水平太牛,牛到大家达成共识,如果杨慎考不中,那才说明考试有问题。
同样的命运似乎又降临到了徐渭的身上,他名闻天下,才高八斗,去参加小小的乡试,所有的人都认为,中举对他而言,不过是个名次问题。
可是上天偏偏要玩徐渭一把,他第一次参加乡试,没有考中。没关系,擦擦汗,三年后接着考。
第二次,徐渭又没有考中,老天爷玩了他第二把。
同样的游戏发生在三年后,徐渭第三次落第了。
郁闷到极点的徐渭遇到了一个无法解答的难题——为什么就是考不中呢?
正是在这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他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人——胡宗宪。
-------------------------------------------------
相对而言,徐渭的层次实在太低,连个举人都考不中,虽然有名,也只是个有名的穷光蛋而已。
现在总督看上了穷光蛋,打算请他当幕僚(师爷)。在绍兴一带,当师爷是常事,但能遇到胡宗宪这样的大主顾,还是可遇不可求的,更何况是人家主动来请,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徐渭还是比较直率的,面对总督的使者,他用一口流利的绍兴话快速作出了回答,但他说完之后,使者却一动不动——实在听不懂。
无奈之下,使者请来了翻译,这才了解了徐渭的意思,真可谓是言简意赅——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谁让你来,你让他来!
面对这位超级牛人,使者也无话可说,只好乖乖回去,哆哆嗦嗦地转达了这位穷秀才的原话。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贯狂傲不羁的胡宗宪竟然没有发火,他思索片刻,便对下属说道:我去找他。
骄横的胡总督竟然让步了,让步给一个穷秀才,这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然而事实证明,胡总督没有做亏本买卖,和这位穷秀才后来作出的贡献相比,别说是让步,让他磕头他都值了。
自古以来,风流才子就是很多高官拉拢的对象,但实际上,这些所谓才子除了吟诗作对、附庸风雅外,并没有任何作用。比如著名的王羲之、王徽之父子,字写得很好,诗文也很不错,但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则应该直接被划入低能一族。
王羲之就不说了,官做得不小,却几十年如一日领工资,混日子,他的儿子王徽之更离谱,这位仁兄曾在军中当过骑兵参军,多少也算个武官,但整天只是东游西荡,啥事不干,浑似梦游。有一天,有人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
“你到底是干什么的?”
王徽之同志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我经常看见有人牵着马在我前面走,我可能是管马的。”
在历史中,这种才子兼白痴可谓是数不胜数,而徐渭似乎也应归入此类。
因为徐渭的情况和以上两位十分类似,他身负盛名,且多才多艺,十分擅长书法、绘画、诗文,齐白石老先生看了他的画,便愿意到他门下当条狗,虽是个人意愿不好推广,倒也充分体现了徐渭的绘画水平。
然而对于大众的厚爱,徐渭兄却十分低调,极其谦虚,从他的自我评价中可见一斑:
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照这个说法,让后人敬佩不已的高超画技,竟然是徐渭先生最不用心(相对而言)的专业,实在是耸人听闻。
万幸的是,徐渭先生并不孤独,因为据我所知,还有一位广为人民群众传颂的人,也有着相同的绘画水平,他就是著名的神笔马良同志。
牛到这个程度,也算是相当可以了,然而牛得上了天的徐渭先生,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相当失败,读了二十多年书,连举人都考不中,基本生活也无法保障,似乎比那位王徽之也好不了多少。
可是胡宗宪依然亲自前去拜访了他,操着一口徽州话,连说带比划,糊弄了半天,终于把人带了回去。
胡宗宪是一个喜欢实干的人,极度讨厌说空话的文人,而他之所以对徐渭如此看重,如获至宝,只是基于自己的一个直觉判断——除了诗词书画外,这个人还有着更为出众的能力。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事实上,徐渭对自己的能力排序是错误的,因为他最突出的能力既不是绘画,也不是书法,更不是诗词,而是兵法。
徐渭是一个精通兵法的人,且绝非纸上谈兵,这也是个怪事,胡宗宪懂兵法,那是在边界喝了几年风,看了无数死人,千辛万苦才有所悟。
徐秀才天天坐在家里,也没机会上战场观摩,光凭几本兵书就熟知兵法作战,只能说他太有才了。
就这样,穿着一身破衣烂衫的徐渭,大摇大摆地进了总督府,他也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好吃好穿不说,看见什么好就拿什么,除了胡宗宪的老婆,没有他不敢开口要的。
更为滑稽的是,这位仁兄吃饱了饭后,就喜欢四处瞎转悠,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有一次胡宗宪在议事堂召开重要军事会议,与会者包括俞大猷、卢镗等高级将领,大家正屏气凝神地听胡总督训话,徐渭突然闯了进来。
看见这位师爷门都不敲,疾行而入,胡宗宪还以为有何紧急事务,当即闭上嘴,等着徐先生的指示,总督不说话,自然没人敢出声,于是会场一片寂静,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位天外来客。
徐师爷果然不同凡响,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中,他一言不发,轻松自如地绕场一周,然后扬长而去。
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半天才回过神来:这人莫不是个神经病吧?
-------------------------------------------
徐渭是有梦想的,他虽然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却并不想做一个文学家或艺术家,他希望获得功名,成就一番事业,这才是他真正的抱负。
当他成为胡宗宪的左右手,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时候,他曾一度以为自己的前程将会无比光明,然而转瞬之间,命运却再次将他抛入了深渊。
希望已经落空,加上时有传闻,说要把他抓去跟胡宗宪做伴,徐渭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试图自杀,具体方法如下:
方法1、用斧头砍自己的头。
方法2、用钉子钉入自己的脑袋。
方法3、用锤子锤自己的肚子。
要说奇人就是奇人,自杀也用这么奇怪的招数,但更奇怪的是,虽历经不懈的努力,他竟然还是没有死成,虽然他鲜血满面,长钉入脑,内脏出血,偏偏就是没死,创造了医学界的奇迹。
所以也有人猜测,他不过是为了避祸装疯自残而已,但如果装疯,他的本钱似乎也下得太大了。但总而言之,他吃了很多苦,却还是进了监狱,不过不是被胡宗宪牵连,而是因为杀人。
由于在自杀(或是装疯)中太过卖力,他一时错手,杀掉了自己的妻子,悔恨之余,被当地政府逮捕法办,看在他名气大,加上又是误杀,没有处决他,只是关进了牢房。
这一关就是七年,后来他的同乡听说此事,设法营救,终于让他走出了监狱。
此时已是隆庆年间,天下已然大变,物是人非。五十多岁历尽沧桑的徐渭看上去,似乎比七十岁的老头还要苍老,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外表落魄不堪的人,竟然就是当年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东南第一军师。
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前程,连希望也已失去。
于是孑然一身的徐渭开始流浪,他游历全国,福建、直隶、山西,然后是蓟州,在那里,他再次见到了戚继光。
徐渭平生为人孤傲,自负奇才,经常蔑视他人,却唯独对戚继光礼遇有加,因为在他看来,此人极其生猛,其才不下于己,所以引为知交。
见到这位久别的战友,戚继光十分激动,他安排了酒宴,招待老朋友,在酒桌上,两人把酒言欢,谈及徐渭将来的去向时,戚继光表示,希望他能留下来,在自己的军中效力。
徐渭却只是笑而不答,戚继光是个机灵人,也就不再提起,徐渭并没有变,虽然落魄,虽然流浪,却依然是那个心高气傲的徐渭。
于是他们说起了另一件事。
话题又回到了当年的平倭事略,精研兵法的徐渭开始畅谈天下名将,在他看来,自嘉靖以来武将堪称杰出者惟三人而已:戚继光、俞大猷,以及谭纶(时任蓟辽总督),其余的皆是泛泛之辈,不值一提。
这里提一下谭纶,此人虽后来的名气不如戚继光,当时却是戚继光的上级,他文官出身,喜好军事,从军三十余年,极有谋略且对敌作战勇猛,每次打仗都要亲自上阵,据统计被他亲手杀死的敌人就多达上百人,可谓是杀人如麻,名将之誉实至名归。
戚继光同意徐渭的说法,却也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你说得没错,只是在我看来,还有一个。”
第二天,拜别了戚继光,怀着好奇心的徐渭出发前往辽东,他要亲眼见一见那个连戚继光也推崇备至的第四个人——李成梁。
在辽东,徐渭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时任辽东副总兵的李成梁家要请先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前去应聘。
当看到眼前的这个落魄的半老头子时,李成梁差点准备让人给他盛点饭,让他赶紧走人。出于礼貌,他还是极有耐心地询问此人有何专长,能教些什么。
“兵法。”
当这个答案传到众人的耳朵里时,在场的所有人几乎同时哄堂大笑,李成梁也禁不住笑出了声。自己就是武将,还要你这个糟老头来教兵法?
然而堂下的这个人却丝毫不乱,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些嘲笑他的人。
李成梁却不笑了,因为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不久之前,蓟州总兵戚继光曾派人快马前来报信,描述过一个类似的人。
他改变了态度,小心翼翼地问道:
“阁下是从孟诸(戚继光号孟诸)那里来的吗?”
徐渭微微点了点头。
于是李成梁严辞喝斥了那些无礼的部下,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阁下可是姓徐?”
在得到再次肯定后,他立刻迎下堂来,恭敬地向这位老先生行礼,旁边的人惊讶至极,都瞪大了眼睛,但李成梁却清楚地知道,当他还是一个落魄秀才的时候,这个人已经筹谋东南,名震天下。
他把自己的长子李如松和次子李如柏叫到身边,当面交付给了徐渭,
并叮嘱他们要用心向学,虚心讨教。
徐渭并没有辜负李成梁的期望,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将自己的文赋才学,以及在那段抗倭岁月中所领悟的一切悉数教给了这两个少年。
毕竟徐渭的这套理论和之前的先生教授的完全不同,特别是他所传的抗倭兵法,似乎并不适于对付那些平日纵横驰骋于平原之上的蒙古骑兵。李如松产生了疑问:
“学这些有用吗?”
徐渭看着眼前的这个孩子,十分严肃地点了点头。
于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李如松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着徐先生教给他的一切,他相信终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不久之后,徐渭提出了辞职,虽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却依然离开了这里,或许在他看来,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
----------------------------------
二十多年后朝鲜平壤
被追得只剩半条命的朝鲜国王李日公终于回到了他的王宫,而在此之前不久,这里还曾是侵朝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的指挥部,但现在,他将在这里召开盛大的宴会,欢迎那个赶走日军,将他接回王宫的人。
蓟辽提督李如松如约前来了,作为援朝军指挥官,他率军自入朝以来,连战连捷,多次击败日军小西行长部,歼灭上万敌军,接连收复平壤、开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鲜战场危局。
李日公十分崇敬李如松,对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体投地,毕竟要没有这位仁兄,估计他还不知在哪个山沟里蹲着,但在他的心中,也有着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于是借此机会,他请教了李如松:
“贵军如此善战,那为何之前祖承训将军会失败呢?”
李日公所说的祖承训,是先期入朝的明军将领,但他作战不利,没多久就全线败退回国,与后来的李如松形成了强烈反差。
李如松笑了笑,吩咐手下拿出了一本书,展示在李日公面前:
“制倭之策,皆在此书之中也。”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
李日公大喜,看过了封面后,准备从李如松的手中接过此书,继续看内容,然而李如松面上保持着微笑,手却紧握此书,缓缓地收了回来。
这是一个很明确的表示——这本书不能给你看。
李日公没有勉强,却牢牢地记住了此书的名字,后来命人到中国大量购买,《纪效新书》就此传入朝鲜以及日本。
虽然李如松拿出了硬通货,但李日公仍有所怀疑,他接着询问李如松,难道他打胜仗就只凭这一本书不成?
李如松收敛了笑容,他庄重地告诉这位国王,此书是名将戚继光所写,书中总结了其当年与倭寇作战十余年之经验,专克日军,虽看似不起眼,却极难领会,要妥善运用,未经长期实践,断不可为。
而自己能熟悉其中兵法,却非此书所赐,因为该书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晓了其中的奥妙。
于是李日公好奇地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此书未成之时,你又怎能熟知书中兵法呢?
“很久以前,我的老师曾教授于我。”
李如松向着南方昂起了头,他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作为自己的先辈,他的老师曾在那里与戚继光一同战斗,驱除倭寇,保家卫国。
此时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
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几乎与此同时,那个曾经教过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经卖光了所有的字画,贫病交加,且无人理会。不久之后,他带着满腔的悲愤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传奇的一生就此划上了句号,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他已经顽强地坚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将被载入史册,因为绝顶的才学机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渭
徐渭的青藤书屋
【讲述】徐渭: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齐白石和郑板桥甘心做他的“走狗”,可他却成了自杀狂人!
走进青藤书屋 徐渭(文长)的故居
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