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看君子文化丨君子的人格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已经有非常丰富的“君子的人格”内容。仿效冯友兰的“照着讲”和“接着讲”,我们可以照着中国古代先贤有关君子的论述,接着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大学的题为“君子”的演说接着讲。梁启超的“君子”演说代表了一种面向新世界的观念和希望,这就是提升道德、修己成人,融合古今、汇聚文明。 

梁启超在他的“君子”演说中首先谈道:“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确解。”“君子”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君”和“子”这两个字,但还没有连成一个词。在《尚书》《诗经》《周易》这些后人整理的最初文献经典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不同含义的“君子”,比如《诗经》首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更是对“君子”有广泛深入的阐述。而这里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孔子特别重视“君子”的道德含义,“君子”不仅是指具有较高社会地位乃至文化学养的人,更是指具有较高道德品格的人。这样,“君子”就和一种崇高的道德“人格”紧密联系起来了。

而“人格”也有一些不同的含义,比如当我们说“人格平等”,这里就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要在一些基本的方面同等看待和对待;还比如当梁启超说“国民之人格”的时候,就是指作为国民应具备的一些素质。但是,当我们说“君子的人格”的时候,那就还是指更高的综合品质。甚至我们只要说到“君子”的时候,就已经意味着一种“人格”了,“君子”就意味着一种“人格”标准。这种“人格”是道德的人格,是崇高的人格。没有这种“人格”,就很难被称之为“君子”。

“君子”或者“君子的人格”虽然不易很明确的界定。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指出它的一些基本特点,梁启超指出的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个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要“自强不息”。首先是“勉强”,其次是“自胜”。由于君子的志向很高,而人性又有各种各样的差别,我们开始并不一定就能自强不息,奋斗不已。我们最初可能还要“勉强”自己,一是立志,二是力行。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甚至也还要不断“勉强”自己,这也就是说要有韧性,要坚毅,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自胜者强”,要战胜外界的困难,先要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包括克制自己,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望,克服自己的懒惰或贪心。要自强没有自制是不行的,或者是走不远的。这也就像梁漱溟所说的,先要“向内用力”。

君子要“厚德载物”。这里我也想强调其中的两点,首先是“自身之厚德”,其次是“载物之包容”。孔子也不自许为“生而知之”的“天纵之圣”。德性和知识是需要慢慢加厚的,我们需要培植自己。一是“博学于文”,二是“循序渐进”,努力达到道德高尚和文化精深,换言之,也就是有教养和学养。古人说“学以成人”,只有通过“学”才能成为一个“君子”。这里的“学”当然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从实践中学习,“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还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子入太庙,每事问”。除了不世出的天才,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无法指望和等待“顿悟”,甚至每个“顿悟”到来之前,其实都先需要有强烈的渴望和不懈的追求,还需要有不断的学习和事上磨练。我们常常只能循序渐进。《周易》渐卦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君子需要驱动自己,还要带动他人,也就是说,不仅自己要积累贤德,还要善化社会风俗。山上有茂密的林木,有艰难险阻,我们要努力开辟出一条路来,在任何事业的峰顶上,都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必须披荆斩棘。在这渐进的过程中,还需要互相勉励,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当今的君子文化研究和弘扬的意义大概也在于此,我们希望由此寻找同道、希望由此扩大同道。

儒家修身克己之学首先是“为己之学”。而我们对待他人、社会和自然要尽量能够包容。“有容乃大”。这“包容”一是指宽容其他各种各样的人,二是指能够承载万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梁启超也谈道:“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焉无所芥蒂。”

谈到成为一个君子的目的和意义,梁启超对清华学子的期望是“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君子要带动“国民之人格,駸駸日上乎”。我们得承认,君子的人格并不一定就是现实生活中普遍的人格,而是古代先贤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君子之说是“面向全体,得乎精英”。君子的人格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但却是向所有人开放的。我们可以像司马迁写孔子那样:“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首先是向往,我们才会知道我们努力的方向;其次是努力,我们才会接近君子的理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有种种的不如意。我们并不总是都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进一分就是一分,进一寸也是一寸。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而衡量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准,就是察看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人们究竟是怎样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状态如何,他们是否生活得幸福且富有意义。(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3年12月29日第6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论语·泰伯》中寻找君子气象
论?君?子?十?才
陈来:梁启超的道德思想——以其孔孟立教论为中心
中国近代精英:如何树立全民的积极文化精神(一)
孔子以礼仁为政治中心的思想
孔子的人格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