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迷茫还是乐观?中华大学生调查报告(浪子背包客)
 
某地招聘会。从大三开始,跑各种招聘会就是大学生们不可或缺的任务了。
​—

    这个话题有点沉重。身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已经要屏住呼吸关注生存了吗?

          说实话吗?实话是,真的这样。

          简要回忆下历史。从晚清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中国大学生的命运,应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算不错——跟其它人比。

         当时中国文盲相当多,又急需铺开现代化科教和建设,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所谓“物以稀为贵”,大学生这就宝贵了起来。

         宝贵到什么程度?许多大学不但不收学费,反而管吃管住发补贴。1949前大学生毕业不管工作,但是相对而言找到个好点的工作更容易。1949直到1990年代初,大学考上便基本不愁毕业,毕业全部包分配工作—虽然没有自由,工资能多一点点。在当时欠发达的中国,这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

但是大学是要考的,十几年寒窗辛苦只为那几天,所谓“千军万马独木桥”,需要天赋,需要拼命,需要运气,有时也需要老子。

所以那些瞪着大学生们狠狠咬牙的人士,你们真的没理由恨。换了你去,不一定行,哪怕不算“老子因素”。至于体制的问题,大可以去问体制。

这里说的是社会中下阶层。当时真正的大牛人,不是老百姓能想象的,比如公派留学,大佬们要容易得多—某大佬的9个子女,8个出国深造,有的定居海外,回了国也绝不是凡人。

所谓公派留学,那是大牛人的专利,老百姓不用关心太多。真正对老百姓出身的大学生影响巨大的,是1990年代中期,随着改开阵痛,国企开始大批陷入不景气甚至破产,大学毕业生也慢慢开始不分配工作了。

分配或不分配工作,只是相对而言,老百姓却不必惦记那少得可怜的公职分配,揣着毕业证学位证去自找工作吧。但是这个时候的大学生,至少在校是比较宽松的——只要跟着上课写作业,毕业不难。

          新千年以后,开始教改,大学开始放低架子,改“独木桥”为“各种桥”,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大适应应试教育的学子,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

当时因为这个还起了些争议,不过实际上,社会上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不止是入学分,还有大学期间的表现,长远看个人素质。

大学表现简要看来,就是证书。

证书真的很有用?这么说吧,基本的几个证书(或合格成绩单),有了用处不明显,没有的话会很麻烦,属于过得过、不过也得过的。。

新千年以后的大学生,压力很大,为了虚无缥缈的“竞争力”,在校也要不停考这考那的,甚至给人牵引着干些关系不大的“节目”,说实话,自由也不自由。

另外这个时代,随着某些放松,出国留学渐成风尚,当然这方面平民百姓仍旧机会不多——缺钱,而且不合算。

工作,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命根。

社会就是这样,有工作有收入就能保证基本生存,特别对于那些来自欠发达地区、想留在大城市的同学。接下来的房贷、小家庭也要看工作。

可在经济长期不景气且持续发展力不足的大背景下,工作不好找。另外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稍好的“坑”已经有主了。

官方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长期在九成以上,后来一些所谓“第三方机构”也跟了上来。

因为种种原因,这方面的数据很难有准确的,个人认为,当下公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被明显高估了。个人乐观估计,实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半年之后)大约在七成几——包括一些有酬劳的临时性工作、个人创业什么的

剩下那些怎么办?还有父母。还有走后门。还可以降低标准去干粗活。拖了又拖再去创业。当然还有考研去。在一些所谓一线城市,大学生放下面子去作力工,这早已经不是新闻。

浪费人才?客观说来,人才的确是被浪费了的。国家和社会在这方面的努力还不够多。

这里大学生们经常有个不利的心理习惯,那就是好面子,许多事不说。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嫌丢人,不说。有的躲起来,有的因此同学都不联系了,有的特意宣传自己工作不错很忙什么的——这里没有讽刺的意思,笔者当年多少也有些。

以正常的观点来看,努力了还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理想,就客观说出来,没什么丢人的。不说,一定会被忽视甚至“被就业”,这是现实。你说了,都说了,谁敢造假?遮掩不住了,大潮汹涌之下,社会自然会想办法,权力被迫也会想办法。

面子,不值钱。生存需要钞票,需要行动。

为什么找不到工作,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学校的课程和社会需求接不上。

学校,不是每个大学都资源丰富得很,可以让学生多多动手什么的。大多数学校大多数课程都是理论为主,这方面本科经常还不如高职。笔者上的大学,从全国看算二流,在省里算不错了,这方面也就一般般——并非个别现象。

不说公职。企业人家恨不能招来人就能赚钱的,所以不大乐意招“手上一清二白”需要培养的。“培养熟练了都跳槽了,我找谁去?”

可是学生也有理由啊。“你不培养我,我怎么熟练?”

工资多少紧要吗?紧要。还有更紧要的。

这方面留些空白,后面再详细点说。

从大学生个人来说,为了找工作,起码毕业证学位证要拿到手,还需要英语四级过关,和拿到一个国家级计算机证,实践的能力要强些,没有明显的污点。

有了这些是不是就能找个好工作了?当然不是。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啊。其它的我不说,自己看,呵呵。

迷茫,大学生的流行精神状态。

95后渐渐离开校园,如今的大一大二,已经是00后的天下。他们营养不缺,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很快,有朝气,幻想爆棚,希望满满,但是经常迷茫,经常迷茫而不自知。

按所谓追求,在校大学生可简单分三种:所谓学霸就知道学,所谓学渣就知道玩,还有不知道干什么好随便混着的。这三种,大多都在方向性迷茫中,只是斗争的欲望不一样。

个人当年在大学属于幻想型学霸,认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打开一片天,因此学习还算努力,拿过奖学金,考了几个国证,毕业总算起来,大面看成绩算中等偏上。研也考了,由于个人并非擅长应试教育的类型,没考上,但是想这样出去找个好点的工作应该问题不大吧。

实际?就不多说了,真的很难。当然了,难的远不止我一个。

青少年迷茫,通常因为缺少经验,缺少了解。何况,学生多年受的教育就不完整,社会上许多情况都不知道——这方面后面详细说。

实际上,社会上也的确很迷茫,不要说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就是许多成熟人士也都糊涂着。

有的迷茫,则因为有所了解。

有的同学并不喜欢学,玩着或者混日子,或许是因为迷茫所以放弃了,或许人家真的有背景,不学也成。

在校女生,急着相亲嫁有钱人的不少,这个不是秘密。貌似,她们已经放弃了寻找方向。

迷茫加上现实压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三观。因此这几年的大学毕业生经常表现得比以往更浮躁而又理智,更短视现实而又长远理想化,渴望拥抱社会却又畏惧社会,种种矛盾。

单独说说大学生的一方面:怯懦而又富于抗争精神。

中华社会,是一个旧传统气息很重的社会,其中一个明显的旧传统就是“旧等级制”。小孩子从来和成年人、师长不是平等的,学生和工作者也不是平等的(赚钱光荣)。社会绝对不吝于推广丛林主义、压迫弱者。

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么被推着压着走过来的,结果就是怯懦和抗争精神这纠缠的两面。

令人欣慰的,新一代青年人包括大学生已经觉醒了,或正在觉醒,他们的抗争精神渐渐复苏。虽然,事实上他们的抗争经常迷茫而涉及怯懦。

网上胡乱骂人,那不叫抗争,叫没品。凡事忍着,那不叫菩萨,叫羔羊。有意思抗争,就有胆子大大方方去该去的方向,找该找的对象,做该做的事,而不是混在平民百姓中间打口水战、或是一睡拉倒。

困难算什么?挫败又算什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兜里没钱,没有伴侣,职位低甚至没工作,还有人格。坚强完整的人格,恰巧是包括不少大学生在内的许多国民所缺少的,或忘却的。这方面,从小孩子时代就开始了。

社会上“打压人格”的情况不少,比如故意地幸灾乐祸和诱迫卑微,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经常会因此很不适应。实际上,只有自己才能打压自己的人格。只要自己坚强,别人做多少都是精神胜利。

人格正,则三观正。

教育体系的问题

坦白说来,长期以来国内教育体制远远称不上完美,甚至问题多多。

控制式应试教育,坑了多少青春?看一个个厚眼镜。

一直以来的社会教育歧缺,教的经常是正面的、明亮的、善良的、美好的,社会上的丑恶、纠结、算计、丛林主义等等往往一带而过——瘸腿思想教育。这就造成了,青年学生对社会缺少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旦不可避免走向社会,在一段时间将难以避免地、某种程度上和社会脱节和冲突。

政治和人文思想教育,也流于偏狭。教做人这方面差得不少。

这样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很不利。眼看着盲从、逃避、颓废、虚荣和混日子相当常见。

闯荡可以是鼓励的,磨炼不能说都是坏事,但是提醒还是必要的。国家、社会、师长们,有这个责任。

具体说学校,说大学。

先说,和社会一样,大学实际上是人为用围墙圈起来的小社会,职场关系盘根错节甚至代代相传,“圈占”的气氛颇重。

总的来说,大学气氛相对中学自由和轻松,但是这里必须强调,自由和轻松来自“少人逼迫”。实际上,学生们能不能轻松起来?看自己。

当然不那么轻松。现代大学生其实压力不小,他们的朝气蓬勃,多半来自与生俱来还未彻底挥发的青春,与大学本身关系不大。

压力来自迷茫的未来。

前面说过,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会大大偏重于理论教育,缺了实践验证的教育,仍旧是“瘸腿教育”。这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教育体系乃至社会、国家在这方面的错漏,他们忽略了时代对于大学生培养的新挑战。

另外学校自己也不重视——毕竟理论课只需要屋子和书本而已,多快好省。拨下来的资源本来也就有限,再去了“养人”的需求,偏爱理论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另外,并不是每个大学教师都很负责的,实话。而且学校里存在很多不必要的干扰因素,比如无助于学业和找工作的某些节目。不去?可能会有点麻烦。

有人说教师不懂教实践,工程师才行。这个说法不完整。基本合格的大学教师,就说工科吧,通常有能力完成基本的实践教育。而工程师固然实践更强,也得有设备和整个的体制配合才行。

理论有没有用?有用,很有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基础塑造”。但是找工作不止需要大脑,急需的是应用。

最后的结果由毕业生自己承担,面对着“两头不到岸”的现实,他们只好拼命游过去——很艰难,没必要的艰难,把仅剩一点青春都蹉跎了。

这方面,体制、国家和社会缺位了。

考研,考博,半是向往半是无奈。社会某种程度上认可高学历,但实际上,大部分的考研客是被迫的——能找到好工作,非得考研吗?

某些用人单位:研究生都多了,本科生就不收了。不合理?好像还有些道理哦。

但是研究生也难。难在大部分用人单位最需要的,是好用的廉价劳动力,而研究生毕业毕竟仍在理论者状态,暂时谈不上好用,却又谈不上廉价。

十几二十年的辛苦和满腔的希望卖不上价钱,这个能怪谁呢?

留学的问题

普通老百姓子女也有机会出国留学啦!喜大普奔。但是成本真的很高。每年几十万的花费,并非平民百姓家庭能承担。

许多的留学,最终目的是留在发达的目的地国,就业、享受丰厚福利。但是实际上,情况不容乐观。资本主义,要的是廉价劳动力,当劳动力富裕的时候,留下就难。更别说几乎所有国家都要考虑自家国民就业和福利分配问题。

综合前几年的某些资料,超过85的留学人员毕业后不得不回国,如今的情势只有更严峻。这样对个人倒是镀金的好机会,但成本太高。对于社会,这样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是浪费,毕竟没有经过就业锻炼,难说有多大帮助。

因此,国内对于归国人才的需求并不旺盛,待遇也算不得高。当然,还有众所周知的其它因素。

大学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这个思想在新时代依然有效。但是想要把这宝贵财富充分利用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世界真值得我们抛弃一切去看吗(组图)
一线教师的迷茫
2.2 大学生欠缺那些竞争力
大学无用吗?
谈谈经济不景气,就业难,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
网易博客欢迎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