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12岁,决定孩子成长关键期,很多父母后悔晚知道这些事



文|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导。

文章整理自李玫瑾2016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发言

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

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的抚养方式

我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痛苦的报道:

因几句父母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自杀;因几句老师的批评,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跳楼;因迷上网络游戏写了大量网络日记的孩子怕父亲责骂而跳楼...


这些孩子的父母也许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只能感叹自己不幸遇上这种病……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尽管有遗传、环境等原因,但正确的生活方式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理。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行为或心理问题,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而这一年龄段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

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你事业太重要,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暂时不适合要孩子,否则,极有可能在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别人的人,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要考虑一下是否短期内要当父亲或母亲。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

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养,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养?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可能你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孩子在依恋期里,

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发现,自己孩子对自己有一脖子的仇视,为此他们感到恐惧、不解,似乎孩子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

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就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我们再把他接管回来。可他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

原因何在?

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的隔阂原因在依恋形成期。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

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爬到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后一种需要超过玩具的吸引。

孩子在一岁内,每当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所以,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总在变换照看者。

鉴于此,父母在准备怀孕、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孩子的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

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具有障碍。

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当人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一般20至29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尤其是男性,若有这种困难,他会在与异性交流时因无话而僵持、因不知说什么而显得为人无味,因不知怎样让人开心而自身紧张,尤其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会更加焦虑……

在孩子初生的前三年,除了吃喝拉撒、翻身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

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或她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TA的亲人唠叨。

相反,当我们发现孩子到了4、5岁见陌生人时,不爱张嘴,不爱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

所以,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还一定要多唠叨些……让TA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的音质。

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都和你们照顾TA并让TA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TA今后不需要理由而爱你们、恋你们的基础之一。




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

记得有一位母亲就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

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

人生中的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

这种养育起始于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一番的经历。

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也就是哭得在地上滚来滚去。

可你若等他到青春期后,再开始对TA说“不”,他不会再哭闹、再气噎,也不再打滚。而是会离家出走、服毒自杀,或以跳楼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的TA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

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所以,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方法有三:

1、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3-5岁)

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

3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比如他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在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

当孩子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父母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2、“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

无论孩子在哪里与你对峙、大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

将卧室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TA今天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3、孩子继续哭怎么办?

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不要打骂他,也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孩子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更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

最好的方法是:坐在孩子面前,看着他哭。这没有关系,因为孩子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

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不迁就他——这种“较量”最早越好。




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人的观念

素质一般是指个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潜质。这种能力或潜质多源于天生的属性。而决定一个人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其判断与选择的关键却在于人的观念。

许多成年人做完某种不良之事后会出现“于心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感就源于人内心的观念存在。

有人在某事面前会说“这种事打死我也不能做”!这一定是与他的观念相冲突的事。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让人出现“不意识就反应”的行为。

比如,有人见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有些人经常会问救人者:“你当时怎样想的?”许多救人者都会说:“我什么都没有想就跳下去了。”

他说的是实话。因为那种情境下没有想的功夫,多耽误一秒都会危及孩子的性命。这种没有想就行动的内心动力就是观念。

观念,是人的一种看法。只是这种看法往往发生在“观”的同时或“看”的同时。人们通常认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对其教育,对其讲道理之后才会形成。

但其实孩子在听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经在形成某种看法。比如孩子在幼时生病,他的父母轻轻地走近他身边,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额头,坐在他身边给他掖紧被子,陪伴着他……在这种情境中长大的人,当其身边有人生病时,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别人。

如果某天孩子与母亲一同上街,一名乞丐把手伸向母亲要钱,母亲没有说话,无声地从身上找些零钱交给乞丐,这孩子长大后面对乞丐也会有同样的做法。

相反,如果父亲经常在家中拳脚于家人,在这种家庭长大的男孩,在处理自己的家庭冲突时一定会有相关行为。母亲经常对邻居泼口大骂或对人骄横跋扈的,其子女长大后也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相关麻烦。

在父母的亲自抚养过程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一般而言,人的性格和观念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家庭中尽显父母的善良与榜样,在谈吐中表现文雅与谨慎,在处理各种意外事务时有理有节。

关注公众号:易倍思EBC,给你更多育儿绝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岁前请自己带孩子,6岁前要对孩子说不,12岁前重视心理抚养,育儿这些关键点你都知道吗?
李玫瑾教授谈家庭教育(视频完整版),网友惊呼:'这才是真正的专家!'
不打不骂让孩子服气!这个犯罪学教授有高招!强烈建议收藏!
1岁前请自己带孩子,6岁前要对孩子说不,12岁前重视心理抚养
1岁前请自己带孩子,6岁前要对孩子说不,12岁前重视心理抚养!
4少年绑架杀害同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揭露案件背后的真相,原因竟在孩子6岁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