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萧何和张良的才能有什么区别,张良能不能做丞相?

回答这个问题要区分两点,一是做汉帝国的开国丞相需要什么样的才干,这涉及从创业到制度创设到维持创业成果一系列的问题,二是萧何和张良二人才能各自的侧重点何在,此外,还要考虑二人在创业集团中的权势影响。

先说第一个问题。一个开国宰相需要什么样的才干?首先必然是高明的战略眼光,这个战略眼光不单单是指决战决胜的眼光,而是要能够在统帅全心思考如何决战决胜之际,辅助甚至主动承担起统帅所无暇顾及的那些关键性、长远性和基础性的问题。比如,当统帅集中全力思考如何打赢敌军的时候,如何赢得战争的时候——这是创业集团头号任务,宰相必需考虑的是赢了之后如何善后的问题,必须考虑的是如何为打赢战争筹措必需的后勤补给、人员补给等等,这些相较于统帅谋划的事情相对较次要,然而假如不做好这些事情,统帅的谋划就可能要失败。所以,宰相的高明的战略眼光是对统帅战略眼光的补充和延伸。其次是非凡的处理日常政务的能力。创业统帅不可能事必躬亲,否则必然会像诸葛孔明那般“志决身歼军务劳”。那么创业集团的上层行政事务,就只能交给宰相去做,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培养行政管理人才,为战争胜利之后的国家管理储备干部等等。因此,创业中的宰相可谓统帅的“灵魂伴侣”,必需有精干的才能去处理统帅无暇处理或者不屑处理的那些相对于头号任务看起来“琐碎”的事务。最后,对政权巩固和发展而言,一个开国宰相还必须拥有高明的历史眼光,要确保新政权的制度创设务实,并尽可能地长久管用。此外,也很可能是最核心的,是宰相必须拥有妥善处理自己与统帅、自己与其他创业者和高级官员之间关系的能力,必须从表面和实际上时刻保持对团体的最高的忠诚,要让其他勋旧悦服,同时又不至于令统帅感到威胁,要做统帅和其他勋旧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当然,这很可能也包含了某种意思,即,当政治必需之际,宰相可能要根据统帅的命令,除掉某些功臣勋旧,除掉旧时的同僚。

根据上面的条件,我们来看萧何与张良二人的能力差异。先说张良。史记说张良乃韩国贵胄,任侠。还招募大力士刺杀秦皇。可见这也是个想做大事的主。后来神奇地从黄石公那里得到了失传已久的神秘兵法,于是任督六脉顿开,一路开挂。他刚开始并不是刘邦的创业同志,陈胜起义之后,张良也起义了,也招募了几百人。他本是想带着这几百人去投奔楚假王景驹的,途中遇到了刘邦,跟刘邦讲兵法,刘邦这个人呢,我在另外一个问题里提到过,刘邦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知道自己不行,所以敢于放手让别人大胆去干。张良跟刘邦说当如何如何,刘邦二话不说,立马说,好,就按你说的做,还给张良派了兵马,真让他单独去干。——是不是刘邦这时候觉得张良说的真好呢?未见得。因为后来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后裔,刘邦也觉得好,幸亏张良一番劝解,刘邦才发现郦食其说的似是而非。——张良在为别人效力时,出谋划策一般不被采用,张良一看,好,沛公用我,沛公懂我,那你沛公就要得天下了。这是张良跟着刘邦干革命的开始。但是后来,张良跟着沛公见了项王之后呢,又开始给项王出谋划策,项王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张良就留在项王那里了。后来有一段时间回到了刘邦那里,但是不久又离开,回到了重新建立的韩国。可以说,在整个革命进程中,张良在刘邦集团中的时间是不那么固定的,甚至可以说是飘忽的。但是呢,张良同时除了很多很好的谋划,比如封韩信为齐王,比如鸿门宴为沛公救急;比如劝止刘邦分封诸侯后裔等等,应该说,战争年代中,张良的谋划以兵法或者军事战略居多,而较少涉及其他方面。而且,根据史记的说法,张良这个人身体不好,面貌如妇人——这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身体不好,貌似妇人,还很任侠,还搞刺杀,还搞造反,两种完全相悖的精神特质,集中在这一个人身上,从概率上讲,这就不能算是一个正常的人物了,这种人就是奇,奇特的奇,难得一见。所以呢,这也就决定了张良大概不大可能跟其他创业同志打成一片。所以司马迁说,张良身体不好,没有独立的战功,都是跟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是个幕后人物。刘邦总结张良的功劳时也说,张良是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这个运筹,显然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当然也有战争期间的外交决胜,当然也有政治战略上,比如后来劝刘邦接受娄敬意见定都关中等。但总体上,张良的最优秀的才干集中在战争战略方面。对于如何治民,如何统领行政百官,我们是看不出他的本事的。当然从张良后来为吕后谋划如何保住太子的位置这个事情来看,张良这个人非常懂得造势,利用不那么具有争议的人群来实现非常重要的政治目的,哪怕这个目的是为了推翻他的君主的决定,哪怕这个目的是为了反对他的君主。

再来看萧何。根据史记的记载,萧何长于治民,自刘邦起兵之后,萧何的任务主要是发现和推举人才,如韩信;在刘邦征伐时镇守后方,便宜决断大小事务,保证前线之后勤补给;留意秦帝国的版籍图书,为将来帝国治理储备知识和人才;创设帝国律令制度等。从出身看,萧何起自秦帝国的文笔小吏,秦帝国的文笔小吏是什么特征呢?那就是熟知律法,通晓制度。所谓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国的小吏如不懂律法,是要受非常严酷的刑罚的。因此,萧何长于治民,是刘邦造反集团中为数不多的行政干才,这个说法是立的住脚的。那么萧何与创业集团的其他人关系如何呢?我们且不说萧何从造反开始就是领导集团重要一员,刘邦被推为首领实际上都可以说是萧何的主意,我们也不说韩信,这个打下汉天下的三大功臣之一,是由萧何推荐并力挺的,我们还不说萧何宗族十余人在前途尚不清晰之际全都实心实意跟着刘邦造反,是典型的勋臣家族,我们单说刘邦多次带兵出征时留下萧何镇守后方,就可以明白,萧何在整个造反集团中的领导能力。倘若萧何未能赢得哪怕只有一半的勋旧的支持,他能很好地镇守好大后方么?还有一个小细节,天下已定,分封功臣,大家对萧何的功劳是没有怀疑的,但是究竟萧何与曹参谁当第一,是有意见的。曹参是战场厮杀的大将,身经百战,功劳明白可见,萧何重在理政,就打天下而言,功勋并不那么明显,这是有关内侯鄂千秋为萧何说话,明白指出萧何后勤保障方面对于决胜的重大意义,呼应了刘邦论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的说法,并使其他功臣无话可说。可见,萧何在革命集团中是拥有强大的支持度的。而萧何对诛杀韩信的态度及其参与谋划这件事则正显示了他作为宰相在处理政治必需问题时候的那种必要的“非道德”性。正是这一点,使得他不是一个个人道德上圆满的“老好人”,而变成了一个政治道德上接近圆满的“政治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大概可以得出结论,帝国的开国宰相需要有特定的才能。对于张良而言,其战略才能极其优秀,然而其治民理政干才尚不明晰,很难说比萧何更适合担任帝国行政事务;而张良身体不好,很难说能够高效率地处理帝国初创时期的那么多繁杂事务;在一大群功臣武将中、一大群屠狗杀猪的五大三粗的汉子当中,他偏又貌似妇人,这也很难说气场上镇得住那些大老粗;他没有独立战功,不曾单独领导某一方面建立明显可见的功业,这也很难说能够令其他勋旧服气;他并非创业集团的原始股东,并且与创业集团之间的关系在较长一段时间中若即若离,飘忽不定,这很难说他能在革命集团的上层中赢得真心的信任;而从他建国之后立刻退出政治核心,去修道修仙这点看,大概他也很清楚自己的情况与处境,同时也大致能从侧面反映出他对行政管理事务的毫不热心。如此说来,尽管题主认为张良的出身和阅历比萧何好,而且“好很多”,可是张良恐怕确实不适合担任汉帝国的宰相一职。事实上,汉帝国初期的宰相某种程度上也有论功排序的意思。萧何功第一,任帝国宰相(当然也可能是刘邦懂得这个新生的帝国必须萧何做宰相,所以强烈坚持论萧何功第一)。萧何死后,与萧何关系不好的曹参续任宰相,不是因为曹参有宰相之才,而是因为曹参在论功时居第二,自然而然代替萧何。好在曹参这个人知道自己真不如萧何,所以对萧何的做法因循不改,这就有了“萧规曹随”的成语,而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如此,汉帝国才有了最初几十年稳定、平和而快速的发展局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萧何——我只是做好了该做的事
中国古代第一金牌职业经理人:萧何
汉初三杰后代们表现如何?萧何后裔建立两大王朝,韩信子孙被灭门
萧何为何被刘邦封为西汉建国第一功臣?为何不是韩信、张良?
刘邦为何认定萧何为大汉帝国第一功臣(图)
“萧相国世家”的历史命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