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北故宫博物院古画珍品欣赏 元代部分(一)

      13世纪初,蒙古族兴起于塞北,国势逐渐强盛,1234年灭金,取得金朝原有的华北之地,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元帝国。元代立国之初,蒙古族统治者在教育程度、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与中原士大夫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遂礼遇儒臣,重视汉文化,从儒家经典中学习治国之道。世祖忽必烈具有雄才大略,他大力招揽人才,广收'江南遗逸',重用汉族儒臣,还命汉族士大夫对皇室成员及蒙古族大臣弟子进行汉文化教育。至仁宗和文宗朝(1312~1332),更进一步'亲儒重道',礼遇文士,尤其喜好书画艺术。文宗建立奎章阁,任命画家、书画鉴藏家柯九思为鉴书博士,对内府所藏书画进行鉴别查定,故翰墨之盛以文宗时为最。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同、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在元代短短90余年内,画坛名家辈出,其中以赵孟頫、钱选、高克恭、王渊等和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最负盛名。

元巴颜布哈古壑云松图122cmx4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中御题诗系「甲辰」年款,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第六次南巡所赏玩的作品。这是乾隆皇帝最后一次南巡,主要目的除检阅河工海塘外,并行谒久未前往的孔林。题记作于闰三月初回銮途中的扬州一带。由于乾隆皇帝误认伯颜不花(活动于十四世纪中期)为蒙古族,特别依蒙古音将其名改订为「巴颜布哈」,并认为画家自署「伯颜不花」名款,实出于汉族对他族文化认识的浅薄与轻视所致,隐隐流露出自身文化未受尊重的委屈。

宋 马远 板桥踏雪图99cmX59.1cm 局部

元 曹知白 山水80cmX27.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曹知白 山水80cmX27.8cm 局部

元 曹知白 双松图132.1cmX57.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曹知白(1272-1355),号云西。本幅前景画巨大双松,远景辽阔平远,是延续李成寒林平野题材之作。画上自题「天历二年人日,云西作此松树障子,远寄石末伯善,以寓相思。」石末伯善(1281-1347)是契丹裔权贵,为蒙元亡金功臣石抹也先的玄孙,不久前才辞却朝廷召为闽帅。曹知白应是借擎天双松画意,赞勉伯善材德兼美,正待大用。曹知白于大德年间曾任昆山教谕,不久后也辞退归隐,与多族士人常有互动。

元 曹知白 双松图132.1cmX57.4cm 局部

元 曹知白 松林平远75.4cmX4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曹知白 松林平远75.4cmX43cm 局部

元 陈琳 疏枝双雀53.6cmX2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陈琳 疏枝双雀53.6cmX29cm 局部

元 陈贞 白云山房图103.8cmX3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陈贞 白云山房图103.8cmX35.4cm 局部

元 崔彦辅 溪山烟霭71cmX3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实为明代后期之作,崔彦辅款系挖补后所添附。画中山石,兀立于烟水溶溶间,乾隆皇帝赞以「云壑通灵」,并将其布置于静寄山庄壁上,几乎每次到访均有题记,自乾隆三十四年(1769 )至嘉庆二年(1797),累计有十二首,其中五首直接书于画心,余七首则题写于笺纸上,再裱配于四周。这种多次题跋,并重新裱装的作法,于静寄山庄的藏画中颇为常见,唐寅<品茶图>亦为一例。

元 崔彦辅 溪山烟霭71cmX39.2cm 局部

元 方从义 山阴云雪62.6cmX2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方从义 山阴云雪62.6cmX25.5cm 局部

元 方从义 神岳琼林图120.3cmX55.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方从义是元代后期江西龙虎山上清宫的正一教道士。在他早年修道过程,借名山大川的游历来体认造化之奥妙,并以其才学,在北方结交许多朋友,如蒙古道士张彦辅与色目进士余阙。他的作品大部分是山水画,多为道友而作,其中大半就以道教圣山为主题。本幅为其道友程元翼(南溟真人)而画,他的修道地也在龙虎山,即画题「神岳」所指。画中山水不拘成法,讲究灵动变化,可能与道教理念有关。

元 方从义 神岳琼林图120.3cmX55.7cm 局部

元 方崖 墨竹115.1cmX36.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方崖 墨竹115.1cmX36.6cm 局部

元 高克恭 画春山晴雨125.1cmX99.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克恭(1248-1310),号房山。其先回鹘人,占籍大同,后居武林。字彦敬,号房山老人,仕至刑部尚书。画山水,学米氏父子,造诣精绝。后学董源、李成、巨然笔法,专取写意气韵,亦擅长墨竹。高克恭画盛名盖世,而流传作品不多。此幅画溪边小景,云影满山,用笔含蓄凝练,用墨温婉蕴藉,突出宁静的氛围。

元 高克恭 画春山晴雨125.1cmX99.7cm 局部

元 高克恭 青山白云188.3cmX11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克恭(1248-1310),西域回纥人,是非汉族士人参与中国书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四十二岁任职南方之后才开始学画,赵孟俯可能曾给予指导,但北籍士人李衎则是他更重要的导师。本幅显示高克恭的复古画风,主山综合北宋大山与江南董巨笔法,中景为云雾缭绕的米芾父子山水特征,整体采青绿设色,隐然上追唐代山水。画史多指高克恭学习米氏云山,实则已添入北宋巨障山水的浑厚特质,在在显示他对典范样式的开放态度。

元 高克恭 青山白云188.3cmX110.5cm 局部

元 高克恭 群峰秋色159.9cmX10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克恭(西元一二四八-一三一○年),本为西域人,后移居燕京。字彦敬,号房山老人。画中峰峦多用淡墨浅色皴染,主峰用墨最重,山顶并缀以横笔「米点」,有水墨淋漓之趣。石绿、石青之渍染润厚秀雅,显得峰峦更为浑厚稳重。

元 高克恭 群峰秋色159.9cmX104.8cm 局部

元 高克恭 云横秀岭182.3cmX106.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原属回族的高克恭算是非汉族士人参与中国书画创作的先锋。他在四十二岁后任职南方时才开始学画,南方士大夫如赵孟俯可能给过指引,不过,北籍的李衎或为更重要的导师。本幅就有李衎的评语,称赞他的画已无早年缺点。画史虽说他祖述米芾、米友仁以点为主的平淡风格,但本画气势雄浑的大山,则已融入北宋巨障山水,画法也多采直接的素描,可见他对既有典范规矩的开放态度。

元 高克恭 云横秀岭182.3cmX106.7cm 局部

元 顾安 画墨竹122.9cmX5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顾安(活动于1345-1373),字定之,江苏人。书学赵孟俯,以墨竹著称,师法北宋文同,元代李衎、赵孟俯,用笔遒劲,融入书法意趣。绘坡石间三竹,枝干劲挺,茎叶逆风翻转飘动。用笔浓淡变化,衬托出迷蒙雾气。构图简洁,重在表现动态,具写实精神,又富有文人写意情调。

元 顾安 画墨竹122.9cmX53cm 局部

元 管道升 画茄52.1cmX28.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管道升 画茄52.1cmX28.4cm 局部

元 管道升 竹溪揽胜57.2cmX27.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管道升 竹溪揽胜57.2cmX27.5cm 局部

元 郭畀 写高使君意81.5cmX30.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郭畀 写高使君意81.5cmX30.6cm 局部

元 黄公望 九珠峰翠图79.6cmX58.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九珠峰翠>据画上王逢(1319-1388)题跋知是黄公望为杨维桢(杨维祯,号铁崖道人,1296-1370)所作,画上并有杨维桢自题。画面以重山层叠屏障于后侧,环绕着前方缓坡水谷,数间屋舍隐现其中,增添许多生机。画中层叠峦石与山顶平台,组合出富有变化的山体动势,是黄公望山水特色。而山峰棱线之间,有墨点短线构成远树林木,是能充分凸显草木滋长繁盛的所在。画中此景,推测是杨维桢在云间地区的居处。

元 黄公望 九珠峰翠图79.6cmX58.5cm 局部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127.9cmX61.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描绘苏州西郊名胜天池山。近景画林峦稠密之状,左右两处各置村舍、水榭;中景画岗岭重叠,平台、丛林点缀其中,右上方山壁峭耸陡立,瀑布流泄,沿溪数户人家,应即为天池石壁所在处;远景峰峦峻峙,折搭相属,龙脉起伏,突出天际。自明清时期,黄公望<天池石壁图>便有多本流传。现存以北京故宫所藏为最佳。此作虽为临本,但巨细靡遗,仍可追想黄公望原作风貌,推测应成于明代后期。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127.9cmX61.6cm 局部

元 柯九思 晚香高节126.3cmX75.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柯九思(西元一三一二-一三六五年),浙江台州人。字敬仲,号丹丘生。元文宗置奎章阁,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博学能诗文,工书,并善墨竹,亦善山水。此幅为正臣所,作正臣,高昌人,与柯九思为友,富收藏,有东坡墨竹图,敬仲尝为作跋。柯敬仲墨竹,醉心于东坡,家藏苏竹一幅,至临之数百遍。本幅一竹独峙,用笔枯劲,衬以菊花坡石,明简而朴质。

元 柯九思 晚香高节126.3cmX75.2cm 局部

元 柯九思 溪亭山色图63cmX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柯九思(西元一三一二-一三六五年),浙江台州人。字敬仲,号丹丘生。元文宗置奎章阁,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博学能诗文,工书,并善墨竹,亦善山水。此幅为正臣所,作正臣,高昌人,与柯九思为友,富收藏,有东坡墨竹图,敬仲尝为作跋。

元 柯九思 溪亭山色图63cmX34cm 局部

元 李衎 四季平安图131.4cmX51.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籍贯河北的元初士人李衎(1245-1320),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入为吏部尚书,拜集贤大学士,与赵孟俯等人同受当朝推崇。李衎善画竹石,并曾刊行竹谱,开创蒙元时代画竹的新趋势。此轴于山石一侧坡岸画竹四竿,其根部在空间中安排前后错落,画家也借深浅墨色表现竹叶的前后关系,画面繁密枝叶交错,形成华丽眩目的视觉效果。据称李衎曾出使交趾,故能见真竹姿态万千,作之于画而得超乎古人蹊径。

元 李衎 四季平安图131.4cmX51.1cm 局部

元 李士行 乔松竹石181.9cmX106.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士行(西元一二八二至一三二八年)字遵道,河北蓟丘人,李衎之子。诗书画并善,竹石得家学,又善山水。尝以所作大明宫图入见,仁宗嘉其能。松一本,存秃枝杈桠,惟两枝着松叶,树下衬以竹石坡陀。通幅用笔爽利而有擒纵,石用长皴,且水量甚多,特饶气势。此帧以笔墨胜,着意无多,而大家风范,固宛然在也。

元 李士行 乔松竹石181.9cmX106.4cm 局部

元 刘贯道 画元世祖出猎图182.9cmX10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贯道(西元十三世纪),中山(河北定县)人。字仲贤。所画道释人物,悉宗法晋唐,山水宗郭熙,花竹鸟兽亦能集诸家之长。无垠朔漠,黄沙浩瀚。人骑众多,中骑黑马着白袍者即世祖。人物描绘精谨细致,犬马骆驼,亦悉得情态。款书:「至元十七年(一二八○)二月御衣局使臣刘贯道恭画。」

元 刘贯道 画元世祖出猎图182.9cmX104.1cm 局部

元 刘贯道 积雪图139.8cmX76.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江山积雪,山影崷崒,其上干霄。江畔一舟,冲寒远至。全图构局雄伟,用笔泼辣而迅疾,画枯木寒枝,采取郭熙蟹爪枝的表现技法,笔力雄健。本幅旧传为刘贯道作,然画风已入明际。刘贯道(约活动于西元一二七九-一三五六年间),河北定县人。字仲贤。善道释人物,山水宗郭熙。

元 刘贯道 积雪图139.8cmX76.2cm 局部

元 刘贯道 群仙献寿图36.6cmX56.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贯道(西元十三世纪),中山(河北定县)人。字仲贤。

元 刘贯道 群仙献寿图36.6cmX56.2cm 局部

元 刘贯道 竹林仙子70cmX31.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刘贯道 竹林仙子70cmX31.4cm 局部

元 陆广 仙山楼观137.5cmX9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陆广(活动于西元十四世纪中叶),字季弘,号天游生,江苏吴县人。善山水。山势平缓,由前景坡坨沿中轴向远处延伸而上,群松高耸,亭阁楼宇依山际层层建筑,松林与溪桥山径之间,皆有游人向山中行进,引领观者的视线。描绘山头坡石有光影变幻之感,用笔承自郭熙风格。根据诗塘之董其昌跋语,本幅曾被分割成二轴,汪砢玉于十余年间先后得之,方得拼接而恢复旧观。

元 陆广 仙山楼观137.5cmX95.4cm 局部

元 马琬 溪山新雨69.7cmX21.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琬(活动于西元一三四二一三六六年),金陵人,字文璧,号鲁钝。善山水,工诗、书、画。每遇佳山水,必托之毫素。有董源、米芾之法,辄自题其左,时号三绝。

元 马琬 溪山新雨69.7cmX21.7cm 局部

元 马琬 秋山行旅124.5cmX3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琬(活动于西元一三四二一三六六年),金陵人,字文璧,号鲁钝。善山水,工诗、书、画。每遇佳山水,必托之毫素。有董源、米芾之法,辄自题其左,时号三绝。崇山叠峦,行旅骑驴荷物而行。全图构景繁密,用笔多属中锋,用墨简澹,设色淡雅。压顶一峰皴笔疏简,以平点层层作小树,特觉清逸秀出。本幅无作者款印,幅上有董其昌题,云:「马文璧秋山行旅图」。

元 马琬 秋山行旅124.5cmX33.3cm 局部

元 倪瓒 岩居图54cmX30.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西元一三○一—一三七四年)江苏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迂翁。家富饶,筑清閟阁,蓄古书画,尤善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

元 倪瓒 岩居图54cmX30.7cm 局部

元 倪瓒 枫落吴江图94.3cmX48.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西元一三○一—一三七四年)江苏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迂翁。家富饶,筑清閟阁,蓄古书画,尤善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本幅作于至正丙午(一三六六年)秋,倪氏时年六十六岁。云林画着意无多,而笔墨极为秀挺。此幅构图,一河两岸,树亭前后临水,清虚空旷,坡石以折带皴,用笔中锋转侧,皴多染少,故皴笔特觉清劲。

元 倪瓒 枫落吴江图94.3cmX48.8cm 局部

元 倪瓒 画平林远岫103.3cmX81.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西元一三○一—一三七四年)江苏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迂翁。家富饶,筑清閟阁,蓄古书画,尤善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

元 倪瓒 画平林远岫103.3cmX81.8cm 局部

元 倪瓒 江亭山色94.7cmX43.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1301-1374),江苏无锡人。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迂翁。家富饶,筑清閟阁,蓄古籍、青铜器、法书、名画、珍玩。诗词俱佳,又善书画,为元四大家之一。秋林萧瑟,坡岸纵横,构景若星罗棋布。用笔用墨浑然天成,但觉作画之时,点擦皴染笔笔若不相涉,而既成之后,则呼应灵动,所谓信手拈来,都成妙谛也。幅上作者题跋末署「壬子」(1372),是年倪氏七十二岁,为云林老年精品。

元 倪瓒 江亭山色94.7cmX43.7cm 局部

元 倪瓒 清閟阁108.7cmX44.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西元一三○一—一三七四年)江苏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迂翁。家富饶,筑清閟阁,蓄古书画,尤善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

元 倪瓒 清閟阁108.7cmX44.3cm 局部

元 倪瓒 疎林远岫图72.9cmX37.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描写河岸茅屋、树石、远山,布局采「一河两岸」式。用笔多中锋,皴法以披麻为主,略带有折带侧笔。倪瓒(1301—1374)晚期作品多将长篇题语书写画上,简雅构图与诗、书、画结合,形成独特面貌。题画诗抄自院藏真迹<容膝斋图>,款署「壬子岁(1372)七月五日云林生写」,细审其用笔刻露,显系后代摹品。

元 倪瓒 疎林远岫图72.9cmX37.5cm 局部

元 倪瓒 松林亭子83.4cmX52.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迂翁,为元四大家之一。云林绢画甚少,此幅成于五十四岁,为本院所藏倪画最早之一帧。画笔多用中锋,皴山以乱麻为主。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名爰,号大千居士。年轻时拜曾熙、李瑞清为师。抗战期间,曾远赴敦煌临摹壁画。六十岁以后,又开创了泼墨泼彩的画法。为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家。张大千学画与藏书画的过程中,对于倪瓒颇为赞扬。大千赞同董其昌在<松林亭子>诗塘上提出「皆学北苑(董源)」的意见,使用董源的披麻皴法,不同于常见的倪氏「折带皴」。倪瓒<松林亭子>成画于至正十四年(1354),大千仿<松林亭子>做于「壬子」(1962),章法上全似倪氏原作,惟笔墨的趣味还是各有面貌。大千学古,不计其数,是所谓「艺术史的画家」,这只是一例。

元 倪瓒 松林亭子83.4cmX52.9cm 局部

元 倪瓒 桐露清琴90.1cmX3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西元一三○一—一三七四年)江苏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迂翁。家富饶,筑清閟阁,蓄古书画,尤善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

元 倪瓒 桐露清琴90.1cmX30cm 局部

元 倪瓒 万壑秋亭95.8cmX 58.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西元一三○一—一三七四年)江苏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迂翁。家富饶,筑清閟阁,蓄古书画,尤善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

元 倪瓒 万壑秋亭95.8cmX 58.5cm 局部

元 倪瓒 紫芝山房图80.5cmX3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西元一三0一-一三七四年),江苏无钖人。字元镇,号云林、迂翁。家富饶,筑清閟阁,蓄古书画。善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水墨画河岸、疏树、竹林和小亭,对岸山峦起伏,构图简洁,具清逸萧疏之趣。此幅墨色淡雅,侧笔写山石轮廓,苍劲沉着,画竹之笔尤为遒劲有力,是云林精品。此幅虽无年款,根据画风特色,推测为倪氏七十岁左右之作。

元 倪瓒 紫芝山房图80.5cmX3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春景货郎图196.8cmX104.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货郎图自宋代以降,常被画家引为表现主题。本幅无名款,画春日郊园中,桃花初绽,新柳泛绿,杂草野卉丛生于小溪石畔。柳荫下停放一货担,架上满置鸟笼,笼中鸟色品种殊异,四周并缀有各式童玩。货郎二人,一人手执鹦鹉兜售,另一妇人携二童立于担前,举手雀跃作欲索取状。人物设色妍雅,服饰细节考究,神情活泼生动,表现出古代社会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态

元 元人 春景货郎图196.8cmX104.3cm 局部

元 元人 丛菊图139.8cmX76.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丛菊图139.8cmX76.3cm 局部

元 元人 风雨归舟图165.6cmX96.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风雨归舟图165.6cmX96.1cm 局部

元 元人 佛像151.6cmX 80.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佛像151.6cmX 80.4cm 局部

元 元人 芙蓉花鸭119.3cmX4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芙蓉花鸭119.3cmX45.8cm 局部

元 元人 观音大士像149.6cmX 7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观音大士像149.6cmX 73.4cm 局部

元 元人 寒林图162.4cmX10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郊野中,几株老树傍水而生。树叶已凋零落尽,露出枯干的枝桠,唯有老藤犹缠绕垂挂着。树木坡土均以墨色渲染,倍觉阴冷萧瑟。寒风阵阵,吹拂着水面,波纹似长披麻般交织如鳞,并层层叠列,渐淡渐远,空阔无边。画中并无作者名款,根据笔墨判断,与元代盛懋(十四世纪)的风格颇为接近。

元 元人 寒林图162.4cmX102.3cm 局部

元 元人 花鹅小景57.5cmX3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花鹅小景57.5cmX37cm 局部

元 元人 画梅花仕女131.4cmX6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梅花树下,美人持镜,专注地妆扮着自己,额间有梅花形「花钿」为饰。相传南朝宋武帝(西元四二○-四二二年在位)之女寿阳公主,某日在屋檐下假寐时,刚好有朵梅花掉落到她的额头上,醒后犹在额间。宫中女眷纷纷起而仿效,而掀起一股「梅花妆」的流行风潮。本幅旧标为元人之作,但从仕女形象,及衣纹线条的特质来推断,应当是明代中期以后,受到杜菫、唐寅等人所影响的画家所为。

元 元人 画梅花仕女131.4cmX63cm 局部

元 元人 画第八嘎纳嘎拔哈剌錣杂尊者109.5cmX4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画第八嘎纳嘎拔哈剌錣杂尊者109.5cmX46cm 局部

元 元人 画第九拔嘎沽拉尊者109.5cmX4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画第九拔嘎沽拉尊者109.5cmX46cm 局部

元 元人 画第十二毕那楂拉哈拔拉錣杂尊者109.5cmX4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画第十二毕那楂拉哈拔拉錣杂尊者109.5cmX46cm 局部

元 元人 画第十七嘎沙鸦巴尊者109.5cmX4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画第十七嘎沙鸦巴尊者109.5cmX46cm 局部

元 元人 画贡獒图71.7cmX8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画贡獒图71.7cmX86.8cm 局部

元 元人 画寒山拾得像104.6cmX5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画寒山拾得像104.6cmX54.1cm 局部

元 元人 画猎骑图39.4cmX60.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队人马行进于秋林之中,其中以光秃和缓的山坡配合猎骑人物的作法,明显承继自北宋以来流行之番族画的格套,例如院藏传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或元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等。本幅虽传为元人所作,然画中主要人物的面像与风格等细节与院藏<明宣宗马上像>等极为接近,据学者研究指出,此作应是数量众多之「宣宗行乐图」群中的一幅,描绘明宣宗与其挚爱的孙皇后及两名女官于秋天出游。

元 元人 画猎骑图39.4cmX60.1cm 局部

元 元人 画刘海蟾像118.8cmX45.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海蟾是五代宋初的道士,道教全真道将之奉为〝北五祖〞之一。宋元以来,民间流传〝刘海戏金蟾〞故事。今街头店家橱柜犹见置有三脚蟾蜍口衔金钱者,寓意辟财、富贵,皆渊源于此。本幅画刘海蟾像,人物衣纹多以干笔挥就,线条粗放,近似折芦描法。衣带下摆,飘飘欲举,为原本沉寂的画幅,凭添律动之感。题签虽属元代,然其布局与技法,实已开启明季浙派苍劲粗放之先河。

元 元人 画刘海蟾像118.8cmX45.3cm 局部

元 元人 画麻姑献寿150.9cmX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麻姑是中国道教女仙之一,在东晋葛洪《神仙传》卷七<麻姑>中记述东汉桓帝(132-167)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召请麻姑前来,是位年约十八、九岁,容颜美好的女子,自言:「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成为「沧海桑田」和「东海扬尘」二成语的来源,也表现了她的长寿。关于麻姑生平的传说有多种,并自其中引申出她曾受西王母的搭救,至江西省南城县山中修炼,以此地的清泉酿制佳酿,在民间传说农历三月三日的西王母寿辰宴请各路神仙时,带着美酒前往祝贺,因而有了「麻姑献寿」的题材,主要为妇女祝寿之用。本幅画松林流泉间,王远与麻姑隔溪对坐论道,侍者环立。人物、花木造型古朴奇拙,人物的衣纹线条尤如折铁般细挺,水波的画法具装饰趣味,虽题为元人所作,但本幅的古拙和装饰效果,颇有晚明变形主义的意趣,且王远和麻姑的相貌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所藏变形主义画家明陈洪绶(1599-1652)<三星图>中持杖的仙人和<仙人献寿图>中左侧持花瓶的仙女有相似感,但笔墨较平整,不如陈氏老练挺健,应出自学习其画风的后人之手。

元 元人 画麻姑献寿150.9cmX86cm 局部

元 元人 画天中华瑞181.1cmX95.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石榴、蜀葵盛开,菖蒲点缀于树石下。花卉运用双钩填色法,树皮以点状皴纹表现。奇石染以石青,衬托出花叶颜色的鲜丽。题名「天中华瑞」,「天中」乃五月初五端午节别称。此节令正值虫类滋生,易有瘟疫的夏季,旧俗家家户户悬挂菖蒲、艾草、榴花等植物,以驱鬼避邪,此画乃为端阳应景之作。

元 元人 画天中华瑞181.1cmX95.2cm 局部

元 元人 画同胞一气图158.9cmX10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画同胞一气图158.9cmX103.3cm 局部

元 元人 画应真像(六)104.1cmX5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画应真像(六)104.1cmX50.3cm 局部

元 元人 画应真像(三)104.1cmX5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画应真像(三)104.1cmX50.3cm 局部

元 元人 画应真像(四)104.1cmX5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画应真像(四)104.1cmX50.3cm 局部

元 元人 画应真像(五)104.1cmX5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画应真像(五)104.1cmX50.3cm 局部

元 元人 画应真像(一)104.1cmX5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画应真像(一)104.1cmX50.3cm 局部

元 元人 嘉禾图190.2cmX67.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时以农业为主,稻生双穗,或稻产丰收,是一种祥瑞,也称之为嘉禾。画中这一丛稻长得比一般的稻子高大,茎叶茂盛,稻穗饱满沉重,显现出丰收的预兆。在用笔上,除稻穗外,都用花青和赭石以没骨法染画而成。嘉禾顶立在画幅中央,构图非常单纯,主题强烈,有着简朴而新顷之感。

元 元人 嘉禾图190.2cmX67.9cm 局部

元 元人 鸠雀先春图150.9cmX31.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鸠雀先春图150.9cmX31.3cm 局部

元 元人 柳塘白燕图31.1cmX60.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柳塘白燕图31.1cmX60.6cm 局部

元 元人 买鱼沽酒图57cmX36.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买鱼沽酒图57cmX36.7cm 局部

元 元人 牧梦占丰图147.1cmX9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牧梦占丰图147.1cmX98.1cm 局部

元 元人 毗卢遮那佛像142.4cmX81.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毗卢遮那佛像142.4cmX81.4cm 局部

元 元人 秋景戏婴127cmX6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秋景戏婴127cmX61cm 局部

元 元人 三羊开泰图176.1cmX117.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元人 三羊开泰图176.1cmX117.3cm 局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元|台北故宫珍贵藏品
【精品欣赏】元四家——倪瓒
国家级博物馆藏 中国十大古代画家之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古画珍品欣赏〗清代部分三(原图免费发放)
元-书画家倪瓒《画谱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感谢点赞转发
倪瓒的水墨山水,有强大的生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