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孟頫的样子(下)——文采风流疑是梦,吴兴千古忆王孙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9642,阅读约38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思苇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赵孟頫分别作于1296年的“唐妆乌帽朱衣”人骑图、1298年的镜容“钹笠冠”像、1299年的“乌巾鹤氅、云履霜筇”自画小像,极有可能是中国存世最早的自画像。

清禹之鼎摹《赵魏公小像》(局部)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画《听琴图》,相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作,画中弹琴的道人就是宋徽宗本人,因此一度被认作是中国存世最早的自画像。但真正意义的自画像是“认识自我”,以自我观照为主旨,如果与自我观照无关,自画像就不足以成为绘画的特殊品类,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特价值。《听琴图》一方面很可能是赵佶题字的画院画家作品,而且画的是君臣群像,从赵佶亲书“听琴图”而非“鸣琴图”以及蔡京的题诗可知,此图立意于臣下领悟君上心意,主旨是表现君臣相得,与自我观照无关,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自画像。

宋画《听琴图》(摄于故宫博物院2021年《林下风雅展》现场)

1295年至 1297 年,赵孟頫一直在江南闲居,书画会友,寄情山水,往返于吴兴杭州之间,颇为怡然自乐。1297 年十二月,岁末,赵孟頫除太原路汾州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也未上。1298 年正月初二日,有吏胥奉命请赵孟頫赴省,元廷又欲召其赴京书写经文,就在正月初七日,在自临的镜容“钹笠冠”像之上,赵孟頫行书自题了一首《岁晚偶成》诗:“致君泽物已无由,梦想田园霅水头。老子难同非子传,齐人终困楚人咻。濯缨久判从渔父,束带宁堪见督邮。准拟新年弃官去,百无拘系似沙鸥。”诗作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此相应,图中的形象也超然出尘。此图表现了赵的自视、自省、自勉,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画像。那一年,赵孟頫被召入大都书写金字《藏经》,完成以后,他所举廿余人,皆受赐得官。元成宗想留下赵孟頫,入翰林院,但他力请归乡。

《元赵文敏公像》七律《岁晚偶成》(清汪恭摹)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旨在自我观照的赵孟頫自画像,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窥他内心样子的机会。赵孟頫36岁的《罪出》诗,“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表达了他向往隐逸生活的渴望与选择出仕的深深自责。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46岁的《自画小像》,也是此种心情的最佳写照。赵孟頫的《幼舆丘壑图》,没有年款,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青绿设色,其风格与《自画小像》相近,这两幅作品应属同一时期,内容也颇能反映赵孟頫当时的思想。《世说新语·品藻》载晋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谢鲲回答说:“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这也是徜徉在吴兴清远山水间的赵孟頫,内心的自许与真实想法。画中的赵孟頫并非“元装”,而是“乌巾鹤氅”的汉服,曳杖独行于幽篁之中,一派逸世隐者的风姿。虽因画像太小,不能细辩其形貌,但将自己绘于修竹清流之畔,与其《幼舆丘壑图》将谢鲲置于丘壑之间可谓异曲同工。

赵孟頫《幼舆丘壑图》局部


西方存世最早的自画像创作于1450年前后,为法国画家C.N.M所作,比赵孟頫的自画像晚了150年。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画像更晚200年了。所以,赵孟頫的自画像不仅是中国存世最早的,也极可能是全球存世最早的。赵孟頫的自画像体现了自画像的真正意义或应有的深刻意义,故为明清时期画家所效法,如石涛、金农、高凤翰等等,他们的自画像越来越具有强烈的自我观照意义。应当说,赵孟頫自画像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存世最早者,更重要的是,开创了自画像自我观照的优良传统。
赵孟頫年轻时发愤苦学,《元史》称其“该洽之学,经济之才”,他亦自视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余独异乎今人”。正如杨载所云:“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1286年,33岁的他,受程钜夫之邀入仕,除了难以拒绝这样的强召之外,我想他是带着期望、带着抱负,带着治国平天下的欲望去的。赵孟頫第一次见忽必烈,就以他的风仪神情获得了皇帝的好感与信任感,赵“挥毫立就”为他起草诏书,“得朕心之所欲言者”。接着,赵孟頫大胆建议货币改革,改革全国驿站弊政,倡议救助地震受灾百姓,积极参与铲除专横跋扈丞相桑哥的行动,等等,初至大都的赵孟頫表现出了较高的从政热情与建功立业的雄心。

怎奈蒙古皇帝其实只是将其作为“藻饰太平之美”的“政治花瓶”,朝堂上还有蒙古权贵、既得利益色目人、北人的嫉恨与排挤,官场之险恶时时紧逼,而江南的遗民朋友们,多少因误解而变得若即若离。至元二十六年(1289 ),赵孟頫出仕的第三年,就作《罪出》诗以自谴:“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从五品官阶荣升至一品荣禄大夫,他身上一袭元朝官袍,华丽而沉重。这位从小受儒家思想教化的文人士大夫开始疏离仕途,选择以书画为寄,1295年回吴兴后,赵孟頫几次辞官不受。直到1299年,他才领命上任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这是以管理学校教育,考校呈进著述文字的闲散官职,又署于杭州,家乡吴兴近在咫尺。自此,赵孟頫过起了仕隐两兼的江南生活。

赵孟頫《自写小像》(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静观赵孟頫的自画像,有着皇室贵胄的雍容和从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飘逸,给人一种尘虑尽消,飘然世外的高士形象。但我始终觉得平和冲淡的面容下掩藏着什么,但是隔着700年的岁月迷雾,凝视其眼神,若有所思,若有所虑,谁也看不透赵孟頫那有些落寞忧郁的眼神。我们也许只看到了他“神仙中人”形相与气质,其内心的样子始终像一个谜,让人接近却无法看清。赵孟頫的一生并不像《元史》传记说得那么光鲜,其实充满了忧患和起落,内心始终怀着惭愧和苦痛。他只能把所有的迷惘失落凝聚于笔纸之间,将所有的才华倾注于书画之间,他的书画也始终像一个谜,让人接近却无法看清。

赵孟頫仕元之事明清时常常被人重提。包括傅山在内的一些书家认为赵孟頫书法骨力乃弱酷似其人,以“软媚”和“奴书”来评价。初看赵孟頫的书法,总觉得过于圆润,但似乎又隐藏了些什么。其实,看似小胖、无锋利转折字体背后,每一笔都暗涌力道,绵里藏针,每一次转折,都把笔锋藏在了里面,每一次的藏锋,也都把力量生生地收回到笔画内部,然后让这股力量,顺畅而下,自然而然地写出一竖、一撇、一捺。没有不顾一切的发泄冲撞,恰到好处的收,才让这股力量细水长流,成就了赵体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的绝世书法。其实,世人只道赵字婉转流利,却不知其外秀内刚,后期许多作品更是老辣厚重,绝无柔媚之气。初学者会感到赵秀美,随着功力加深,会觉得赵妩媚,待学了几十年,又会发现赵字功力无边,难以超越。

赵孟頫《浴马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蒙古人喜欢马,赵孟頫为官期间,画了很多马。在他笔下,这些马儿都是健壮有力的良驹。但是没有一匹是自由驰骋的,或是被栓,或是被牵着。即便是外出,也是在饲马官的驱赶下。在赵孟頫这里,所有这些被束缚不得自由的千里马,其实都是他自己,虽然蹄势潇洒,毛色亮丽,逸态飞腾,矫健不凡,却只能在奚官的调教下活动于禁苑,百无聊赖。元末杨维祯在观赏赵孟頫的《五马图》后,不禁写下“将军铁甲抛何处,独趁奚官缓步行”的诗句。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曾给朋友周密画了一幅 《鹊华秋色图》,主角却并不是鹊、华这两座山,而是在山脚一片树林,林中有村落,村落里有撒欢的羊群,羊群再往前,是打渔的渔民……仿佛他要在画中要表达的,不是山的景色,而是在巍峨远山的护卫下,人们安宁的生活。他画的是周密的故乡,但是这幅画里的那片安宁,就好像是他送给自己的,那个永远回不去的故国。他的《水村图》同样还是轻柔绵延的线条,清清浅浅,一派江南恬淡。他多次向朝廷请归,又多次被召回。即使归来,曾经的江南,其实也成了回不去的故乡。赵孟頫传世的书画珍品里有多件《归去来兮辞》,可以想见,赵孟頫生前一定用各种大小不同的字体一遍遍地书写着《归去来兮辞》。“夜来梦到苕溪上,一枕清风五月寒。”“余不溪上扁舟好,何日归休理钓蓑。”“枝上山禽晓啁哳,定应唤我早归来。”赵孟頫也曾这样反复念叨着归乡。

赵孟頫《水村图》,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作为前朝宗室,在国变山河破,文脉岌岌可危的劫难中,在民族矛盾复杂交织中,能超越个人的毁誉,作出了出仕的艰难选择,是非常需要道德勇气和智慧的。吴大勤在《最是孤绝赵子昂》感叹说:

赵子昂忍辱于元朝,本身也担负着将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和延续。他承载着恢复和弘扬汉人传统文化的内心使命,以温和委婉的方式宣泄他的悲愤,以中庸去抗逆一个新朝。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评介说:


一个过了气的王孙,在实际上与当时的一般知识分子,有何分别?而必须严其贬责?并且在他的内心,实际是以这种富贵为精神上的压迫,因而这便更加深了他对自由的要求、对自然的皈依、对隐逸生活的怀念。因而更加深了他艺术上的造诣。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得到现实生活与精神向往的完全一致。不因现实生活而埋没掉精神的向往,并加深精神上的向往,这种矛盾生活,常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宿命,也常更由此而凸显出艺术家的心灵。

纵观赵孟頫一生,相比宋宗室身份和元官场生活的经历,他更像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人,在入世与出世间游走,用不同方式记录内心感怀。他没有因受宠而得意忘形,也没有因失意而哀号暴怒,大部分时间是以书画艺术上的追求来冲淡转移这内心的不平。赵孟頫性格虽正直宽厚,温文尔雅,隐忍内向,折射在书画艺术上,却形成了他精审流丽,飘逸而又深沉的风格。从这一点看,倒确实是书如其人。其书华美而有骨力,流利而不甜腻;既有精致典雅的“富贵气”,又不失清新潇洒的“山林气”,仿佛与他宦游一生而心寄山林的经历相契合。

赵孟頫《古木竹石图 》故宫博物院藏

他的画,不论山水、人物、鞍马、花鸟,都朗润俊爽,格高韵雅。即使简远清淡的《双松平远图》及多幅《古木竹石》,无不有从容沉着的气概,而绝无枯寂凄冷之态。书画艺术的风神气韵,与他的气质素养浑然一统。“画如其人”“书为心声”,虽不绝对,但真正成熟的艺术家却真是如此。赵孟頫将他向往隐居和远离俗世的心愿寄于绘画,并由此确立中国文人画的放逸风格。相形之下,他的书法极其严谨,充满前朝“优雅”“唯美”“姿态”的讲究。这种看似对立的集合,不仅影响了后世中国书画的发展,或许也代表了以宋宗室身份仕元的赵孟頫,在心灵与外在现实矛盾下的妥协和圆融。

“水晶宫里佳公子,风流翰墨皆水然”,这是赵孟頫同时代的陆文圭《题王复初所藏子昂临禊帖》里的诗句。“水晶宫”或“水精宫”是古代诗人对家乡吴兴的美誉,赵孟頫也喜欢自称“水精宫道人”。晚年回家的赵孟頫终于可以在莲花庄的松雪斋里静心欣赏文物书画,阅读前人佳篇,在印水山房泼墨写字作画,朝起听鸟鸣,日落观暮霭,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

故宫博物院藏,署水精宫道人为息心如来书《青衫白发》诗

不管外界如何毁誉,700年来故乡始终对赵孟頫保持着一份敬意和自豪,1986年,为纪念赵孟頫故乡重建了他的别业莲花庄,2007年故乡举办了《归去来兮——赵孟頫书画珍品回家展》,39件书画珍品重归故里。重建的莲花庄以水见长,园子的三分之一是水面,古典的亭榭楼阁,傍水而立,溪光莲蓬,倒影成双。莲花庄因为赵孟頫而充满了文人的诗意和灵气,“松雪斋”里赵朴初“儒雅风流、一时二妙兼三绝;江山故里,青盖碧波拥白莲”的楹联,道尽了赵氏夫妇的风流才情和莲花庄的无边风情。700年的风雨早褪尽了所有道德和政治偏见强加于赵孟頫的东西,只有他的艺术历经700年岁月,更加璀璨夺目。

《归去来兮——赵孟頫书画珍品回家展》

徜徉在莲花庄我时常会有一种错觉,隔着700年的光阴,赵孟頫就站在、坐在我身旁,手捻长须,眼带笑意,颌首赏析着莲花庄无边的四季风月,脸上表情是平和的,内心是平静的。晚年的赵孟頫醉心于佛、道之旨,以书写经文为乐,在秀丽的莲花庄里平淡中度着光阴。他说“人谁无死,如空华然”,公元1322年7月的一天,松雪斋前的白荷花已然盛开,赵孟頫溘然长逝,临死前还观书作字,谈笑如常。

莲花庄松雪斋与鸥波亭
元末明初的来复称赞赵孟頫,“雅知国灭史不灭,家声无愧三百年”。正是赵孟頫出仕元朝的个人选择,为宋元之间的文化困境打开了一条新出路,赵孟頫以优秀的汉文化艺术征服了大汗的子孙,也成就了赵孟頫的书画宗师,远接唐宋,下启元明清。以一个文人的微薄之力,呕心沥血做到了中华文化薪火不灭、古法不失,我们还能苛求他什么呢?

凭赵孟頫的睿智,难道想象不到后世之论吗?赵孟頫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选择在很多人眼里是什么,他的心灵时时刻刻都在经受着煎熬。这种出入两难的心绪竟萦绕了他此后的一生。无法向外人倾吐的痛苦,诉诸笔端变成诗歌和书画作品,这也许是赵孟頫的不幸。却是中国艺术之幸、中国书画之幸。赵孟頫一生勤于书画创作,为我们建构起了风格多变的艺术样子。赵孟頫坚定地认为书法用笔千古不易,听上去似乎是守旧,其实他的书法主张和他的绘画一样,只是借着古人的幌子在开创当下的新意,解决时代的问题。赵孟頫一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因涉猎广,风格多变,给后世鉴定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为什么赵孟頫的伪作如此之多,又如此难辨?

从书法和绘画的门类和形式来看,赵孟頫的涉猎面极广,尤其是绘画,风格跨度极大,非常多变,整个元代的画家都对赵孟頫推崇备至,然而没有一篇当时人的评语能总结出关于他画风的清晰概念。无论是赵孟頫同时代的高克恭、李衎,还是他的后学曹知白、唐棣、“元四家”都保有某种独特的画风,使人可以辨认出其一脉相承的独特传统,唯独赵孟頫个人风格难以捉摸。杨载在其行状这样形容:“他人画山水、竹石、人马、花鸟、优于此而劣于彼,公悉造其微,穷其天趣。”赵孟頫博大的艺术成就造成了一个错误印象:人们认为他可以用任何方法和任何画风来绘画。结果,各种具有不同风格的画迹都被人们当作赵孟頫的作品,为数极多。

重建后的赵孟頫故居内景

“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唯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赵孟頫对自己的生前身后名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名扬中外,日本印度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近人马宗霍《书林记事》载:“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朝鲜和日本也受赵书深刻的影响,明代时就有朝鲜人说:“先生平生手记遍满四海,其流传东国,我所得见者不下数百本,墨迹如新。”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有关赵孟頫存世真迹的数量,目前比较公认的有180件左右,绘画占30余件,其他的包括书法、信札、书画题跋,分别收藏在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中,成为各馆的“镇馆之宝”。其中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家博物馆收藏的赵孟頫真迹,占了存世真迹的大半,其余的散落在海内外各大博物馆和极少数私人藏家手中。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700年了,赵孟頫仍以他不朽的书画艺术承担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北京故宫博物院拥有体量最大的赵孟頫收藏。有绘画12件,书法48件,题跋11件,总计71件。其中包括《秀石疏林图卷》《秋郊饮马图卷》《水村图卷》《行书洛神赋卷》《行书万寿曲卷》《草书千字文卷》《楷书胆巴帝师碑卷》等代表作。故宫的收藏几乎囊括了赵孟頫所有时期不同门类的作品,基本可以勾勒出他的艺术风格脉络。上海博物馆的赵孟頫真迹不到40件,但其中不乏独一无二的精品,如现存赵孟頫最早的书法作品《行书秋兴赋卷》,为至元十九年(1282年)所书,那时的赵孟頫29岁;此外,《行书归去来辞卷》《吴兴清远图卷》《洞庭东山图轴》《行书十札卷》都是上博的重要藏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另一个收藏赵孟頫的“大户”。赵孟頫最知名的《鹊华秋色图卷》就收藏于此,另有《行书前后赤壁赋卷》《重江叠嶂图卷》等名作。

《红衣西域僧(卷)》(局部)辽宁博物馆藏

辽宁省博物馆拥有一件“重器”——《红衣罗汉图卷》,作于赵孟頫51岁,是他为数不多的人物画真迹,此外还有《行书心经卷》《行书秋声赋卷》等精品。还有,天津博物馆的《洛神赋》、浙江博物馆的《吴兴赋卷》、苏州博物馆的《临兰亭序》等,十余家地方博物馆都有零星赵孟頫的真迹收藏。故乡湖州博物馆也有幸收藏了他的一件《归去来辞卷》,是延佑五年(1318),赵孟頫65岁时所书,全用李北海笔法,笔法更为圆熟,字体更为秀逸。

赵孟頫 《三世人马图》(局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海外收藏赵孟頫作品,以美国和日本最多。赵孟頫的《人马图卷》《双松平原图卷》《行书王羲之轶事卷》等都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得意收藏。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二羊图卷》《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情景经卷》,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的《幼舆丘壑图卷》《湖州妙严寺记卷》,克利夫兰美术馆的《江村鱼乐图》(团扇册页)等,都是赵孟頫不同时期的力作。日本是另一个海外赵孟頫作品重要收藏地。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楷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卷》《兰亭十三跋》,阳明文库的《楷书仇锷墓志铭卷》等尤为精到。除了以上这些博物馆收藏之外,还有少数真迹散落在民间私人藏家手中,存疑和颇受争议的“传赵孟頫”书画更多,它们还在等待一个更明晰的艺术史定位。

《兰亭十三跋》,东京国立博物馆

这些赵孟頫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并非易事。在古代,能看到的赵孟頫真迹的人是凤毛麟角,都集中在精英阶层的府邸中。清乾隆对赵孟頫爱不释手,将赵孟頫的诸多书画著录在《石渠宝笈》,喜欢临仿赵孟頫的书画。在他的影响下,朝中大臣尽皆临赵,使得赵字有了更大的传播空间。然而,赵书的传播更多是依靠刻碑和刻帖,相比之下,刻帖的影响力更大些。就像印刷一样,从原刻到翻刻,帖子呈几何式地翻倍传播开去。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松雪翁乐善堂帖》,是非常罕见的元代刻帖。明张寰跋云:“松雪书法勒石者多矣,唯顾善夫乐善堂之刻号甲乙品。”所以元代以后,直至明清,刻碑刻帖的方式让赵书更好地流传了下来。碑帖优劣有别,根本无法完整呈现赵书之全面与精妙,对赵孟頫书艺的不少误解,就缘于此。

《松雪翁乐善堂帖》

走近赵孟頫,是对一位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师的认知,也是对一个时代的重读。在元代那个极端的轻蔑和压迫的统治下,文化传承的重任被压缩到了狭小的艺术领域里。赵孟頫成为解决中国文化传承危机的关键人物,他是一个在夹缝中传承文化的勇者,正是他的痛苦选择和潜心努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绵延创造了新的契机。征服者逐渐认同并推崇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服从者、学习者和弘扬者,最终,共同推动中华文化融合迈进,创造新的中华文化!

在中国艺术史上,赵孟頫被誉为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全才。《元史》记载:“篆、籀、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他的书法,上追晋代,下及唐宋,无不泛澜浸淫,广取博采而自成大家。其友人元代书家鲜于枢心悦诚服甘居其后:“子昂篆、隶、正、行、草、颠草,俱为当代第一。”赵孟頫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座巅峰,被后世推崇备至,通常元代书画最精简的叙述是:“赵孟頫和元四家”,而“元四家”都是赖赵孟頫“提醒品格”(董其昌语)。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无论是中国美术史还是中国书法史,都绕不开赵孟頫。自赵孟頫开始,中国书画艺术的样子有了大不同:追寻“古意”、追求超逸的境界,成为艺术家们的共识;书法在绘画中具有了决定性意义;文人士大夫正式成为绘画创作的主体;简约、写意的水墨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要形式;艺术创作成了作者怡情养性、平复情绪、标举精神、完善自我的手段;诗、书、画、印结合成为一种规范和传统……赵孟頫从理论到行动的实践,在宋、元之际串接起一条艺术精神之链,极大改变了中国书画的样子。在他之后,几乎中国的每一个艺术实践者都受其影响,得其恩惠。但对于他的意义,我们或许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全然陌生。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艺术在中国一直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中华楷书四大家之一,这是书法史给赵孟頫至高无上的评价。在四大家之中,他的书风是气韵最接近二王的一个,可以说直接魏晋。他书风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其书风影响了元、明、清及当今书坛。他扭转了宋人书法只写行书,不能写工楷,更没有什么人写篆隶的情况。是赵孟頫把真草篆隶都恢复了,让整个元代及之后的书坛精彩纷呈。明代何良俊推崇他为王羲之之后的另一位集大成者。文嘉称其书法“上下一千年,纵横二万里,无有与并有”。元及以后的中国书坛,赵孟頫独领风骚,再也没有人和他相提并论、并肩,他的书法统治元明清三朝。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题画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中国绘画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文人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经典力量和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成就,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他说“作画贵有古意”, 号召人们不忘“初心”,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他说“到处云山是我师”,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他说“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不仅如此,他在《秀石疏林图》题画诗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以书法入画,彻底的把书法笔触,融入到了绘画的笔触中。画奇石用书法上的“飞白”皴擦,画枯木用古篆字的笔触,画墨竹需要了解精通写字的“永字八法”。正是他的努力,“笔墨”二字的至关重要性在中国绘画凸现了出来,并让人们认清了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书画同源的思想虽然晋唐时期已有,但只有在赵孟頫这里,书画同源才终于从理论层面变成了操作技术层面,从此以后,中国的绘画就不是画出来的了,而是写出来的了。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局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赵孟頫通过“省减”成功地改造了中国山水画的两大派:李(成)郭(熙)和董(源)巨(然),让文人可以操纵、可以执行、可以画。其实,在南宋,绘画已经出现“省减”,如禅画。但这种“省减”少了笔墨趣味。赵孟頫虽然省减了,里面却还是有书法的笔墨韵味。赵孟頫的《水村图》《鹊华秋色图》,改造的是董巨,他的《双松平远图》《重江叠嶂图》,改造的是李郭。改造之后的样子,跟董巨、李郭是天壤之别。赵孟頫变易董巨,影响造就了黄(公望)王(蒙)倪(瓚)吴(镇)“元四大家”,黄公望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赵孟頫师承李(成)郭(熙),删繁就简,使之更具文人画疏秀清旷的意趣。弟子唐棣、后进曹云西、朱德润、陆广、姚彦卿等都师事之,与黄、王、倪、吴形成了元代绘画的第二大主流。而他的第三种画风,则是远师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近取赵令穰、赵伯驹兄弟的青绿金碧山水,而继之者了了,一时简直可称绝艺。其画迹和画学思想领挈了元、明、清三代的山水画坛,影响至今。

赵孟頫的“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形成了不同于宋诗的、深婉雅丽的风格并影响着元代诗坛。赵孟頫纯用小篆刊刻“圆朱文”印章,并用于书画作品,成为文人篆刻的开山鼻祖。其曾摹辑《宝章集古》340枚“汉魏而下”的印章成《印史》,并为之作序,从而在中国篆刻史上确立了影响后世的“汉印审美观”。赵孟頫不仅给别人的画写了大量的题画诗,还推出了完全由自己创作的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文人画的思想在赵孟頫这里被确立了标准格式,这一做法大大丰富了中国书画的艺术语言,正是赵孟頫的努力,诗、书、画、印才融合为完整的艺术品,并成为中国艺术的一项传统,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美国学者李铸晋从国际比较的视角评价赵孟頫说:“他的天才,可与艺术界的伟人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鲁本斯相提并论。”

赵氏子昂印

最有意思的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书法上,董其昌大半辈子一直在跟赵孟頫较劲,把他视为“假想敌”,他曾自诩“赵书因熟而生俗,董书因生而生秀”。但最后却说赵孟頫是“书中龙象”,“右军(王羲之)如龙,北海(李邕)如象”,意思是说赵孟頫兼得两人的成就,另外还说赵孟頫“超唐迈宋,直接右军”,这个评价可以说前无古人。在绘画上,董其昌提出了著名的“南北宗论”,“南宗”没有赵孟頫,因为放进去势必压他一头;放进“北宗”他又不敢。但董其昌建立南宗绘画,给他提供最有力支持的就是赵孟頫卓越的实践。董其昌将王维溯为南宗的祖宗,但要找王维的作品,根据却是“像赵孟頫”。为什么像赵孟頫的就是王维的?因为董其昌认为赵孟頫学的王维,这真是很有趣的论证法。

一辈子学赵不服赵的董其昌,他在极晚年时给朋友的信中说:

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每见寂寥短卷,终日爱玩。吴兴亦云“俗子朝学执笔,夕已自夸”,今知晚矣!

赵孟頫原句出自《跋定武兰亭》:“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

赵孟頫《跋定武兰亭》:“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

半辈子学赵半辈子骂赵的傅山,到了晚年虽然嘴硬依然损赵孟頫和夫人管道升为厮为婢,但到底还是在幽静的夜晚《秉烛》长叹,自己真是比不了啊。也服了。

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

赵厮真足异,管婢亦非常。


来源:湖州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孟頫书画特展9.6开展
赵孟頫《吴兴赋》(行书)毛笔书画展览三典轩书法绘画网
故宫下半年最不容错过的书画特展已开幕 | 全能赵孟頫等你来看
【书法】赵孟頫行书《吴兴赋》,叹为天作!
赵孟頫作品集(一)
「连环画」山水画大师黄公望师从书法绘画大家赵孟頫/传记第六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