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班主任工作低效原因分析

班主任工作低效原因分析与问题解决方案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陈宇

 

 

班主任工作低效原因分析与问题解决方案(上)  

很多班主任觉得自己很辛苦,从早忙到晚,要备课、上课、改作业,还要管理班级、和学生谈话、和家长交流。班主任也是普通人,也需要做家务、带孩子、照顾老人。班主任不仅体力付出多,压力也大,班上无论哪个孩子出问题都牵动着班主任的心。这些还不算,最让班主任头疼的还是学生听不进教育、难以转化,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回报甚少。

上述种种都是事实。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味用思想境界和行政命令要求班主任发扬风格、爱岗敬业,做道德楷模,而不帮助班主任朋友们解决现实的问题。因为不少班主任不是不想把工作做好,而确实是缺少方法,效率不高,所以整天疲于奔命。学科教学讲求效率,学校管理讲求效率,班主任工作也要讲求效率。

通过总结、分析,让更多的班主任能掌握一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把班主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心理压力中解脱出来,是本文的写作宗旨。以下,我将重点讨论导致班主任工作效率低下的七大因素以及有关解决方案,仅供班主任们参考。

【低效原因之一】没有计划,被动应付

【问题解决方案】提前规划,未雨绸缪

有些班主任的工作缺乏计划性,想到哪里做到哪里、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穷于应付,连完成任务都吃紧,更谈不上主动打提前量或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了。做事没有计划,导致教育工作不能连贯,前后不能保持一致,效果自然不好。

我建议班主任根据学校的常规安排和各个年级段的特点,对短至一个学期,长至一个学年的工作做一个大致的规划,未雨绸缪。把一些必做的工作(如主题班会课)提前安排布置下去或对自己做一个备忘,这样可以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准备,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任务相对轻松的时期多做一些事,把工作提前消化。

凡是有规划习惯的教师,工作效率总是比较高,不仅把教学、管理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还能有时间读书、撰写论文或教育日志。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人就能充分利用,而有人在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的同时,又在抱怨工作太多,做不完。这是高效班主任与低效班主任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技术层面,还存在于思维方法和具体行动上。

操作实例:主题班会课程化

一般来说,每个班级每周有一节班会课。虽然只有一节,但是仍然令很多班主任头疼,每每是临到了要上课,班主任才想起来,于是临时备课,匆忙上阵。有的班主任没有提前布置,又找不到好的题材,就去随便说说,有通知发通知,没有通知就说教一通。由于没有备课,所以效率很低,一件事可以拉拉扯扯讲半节课,而且都是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因为本来就没有准备生动的素材)。于自己来说,算是完成了任务,至于效果怎样,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还算是上了课的,虽然没有“主题”,但毕竟也还是班会课,而更有甚者,一些班主任由于根本没有花心思在班会课的设计上,或认为班会课没有多少意思,干脆把这节课用于学科教学、考试,或者自习,班会课成了摆设。如果让这样的班主任开一节主题班会展示课,那么这个班级至少要准备一个多星期,劳民伤财,因为没有开主题班会课的传统,班主任的意识、学生的能力都比较欠缺,当然就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了。

班主任一方面抱怨没有时间教育学生,一方面给了德育专用时空又不好好利用,这是一个很滑稽的怪圈。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恰恰就是没有规划。

智慧的班主任深知主题班会课在教育学生、创建良好班风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是绝不会轻易放走一节班会课的。但班主任的工作都很忙,哪里有那么多的精力准备呢?其实,要想做到这点,既难也不难。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就会发现,除去考试复习、节假日、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一个学期的班会课只有十几节,事先好好计划一下,应该完全没有问题。

班主任在开学之初就列一张表,一共有多少周,多少节班会课,每个月留一节课作为机动(必须要有机动),其余的课时都纳入规划,当然不一定很详细,因为计划不如变化,不过总体构思是需要的。

主题班会课的规划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题材的选择和挖掘,二是责任人(主持人)的选择。

如果是班主任亲自主持,就需要事先备课、搜集资料素材、设计班会流程,这些都不是临时能做好的,必须提前准备。如果一个学期的班会课主持人是按照班主任和学生1:2 的比例,那么大约就需要准备五个课时左右的班会,基本上一个月一节,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完全能够来得及准备。而学生主持人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了规划,这节课是哪几位同学负责、那一节又是谁来准备,都可以提前通知。准备充分了,班会效果当然好,学生和班主任的主持水平不断提高,开一节主题班会课就不是那么费劲了。这些都是规划带来的好处。

再说班会题材。其实,班会课的题材和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很多工作也不一定都需要班主任亲自来做,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力。这也需要事先规划,做有心人。第一,开发一些有班级特色的固定栏目,如“集体生日会”、“名师进课堂”,每个月一次,形成习惯和传统,提前准备,到时候就开;第二,在传统节日(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端午节、中秋节、感恩节、元旦等)中发掘题材;第三,结合学校的重大活动(如运动会、春秋游、社会实践等)为素材组织班会,每个月一个主题,应该也没有问题;第四,最近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地震、海啸、核泄漏、食品安全、校车问题,等等,如果有机动时间,就可以安排这些内容。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个班的优势节目,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传统,就成为一个班的“名片”。比如某个班级的同学特别喜欢开辩论会,就可以每个月组织一次,用“第几届辩论赛”来命名。

这样规划,你就不会觉得班会课没有题材和资源了。

班会的主持人也可以提前招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比如我班开发的《师话实说》系列主题班会(一档访谈节目,把领导或教师请到自己班级里和学生互动交流),都是事先把拟邀请的访谈嘉宾列出来,在全班招聘主持人,分别准备访谈提纲、分头邀请、按月进行,很有规律。再比如《集体生日会》主题班会,每个月举办一次,班主任当主持人为当月过生日的孩子组织一次班会,而下一期的主持人就由这个月过过生日的学生担任,这个传统节目就像火炬接力一样,一个接一个往下传,一年的十一次班会就这样安排好了。

对班会课的规划较为成熟后,班主任就应该逐步地将主题班会课程化了。经过一轮带班的实践,班主任开主题班会课的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风格日渐成熟,准备一节班会课也就不会那么痛苦了。一旦实现班会课程化,班主任将彻底告别“今天班会上什么?”的烦恼。

提前规划,是班主任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

【低效原因之二】大包大揽,事必躬亲

【问题解决方案】大胆放手,适当指导

班主任不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像保姆一样,大事小事,事必躬亲,总觉得只有这样,才不会出差错,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班主任可能是很敬业的,甚至会被奉为模范班主任。但是,因为什么事都做,把自己搞得十分疲劳,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效率也不会高。而另一方面,学生却养成了吃现成饭的习惯,什么也不管,心想反正有老班为我们操心。正如“勤劳的妈妈养出了懒惰的孩子”。班主任把所有的事都大包大揽下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却得不到培养和锻炼,自己累得要死,有时学生还不领情,还嫌你烦,吃力不讨好。

班主任一定要致力于学生自理、自立、自治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自己做的事,绝不包办代替。要敢于放手甚至放权,不要什么事都紧紧抓在手里。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略微超出学生能力的,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完成。一旦你打破了包办的做事风格,让学生承担一些工作,你会发现,其实学生是非常热情能干的,他们的能力往往超乎你的想象。如此一来,班主任减负,学生的干劲高涨,实现了双赢。

操作实例:班级工作招标会

我在自己所带的班级里有一项非常有意思的活动——班级工作招标会。无论是卫生值日或班级活动,还是学校指定完成的任务,基本上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把工作分包下去,效果非常好。

班主任对待班级工作或任务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第一,亲力亲为;第二,分配给学生做;第三,让学生自己主动选择去做。工作招标会就是第三种做法,也是最能解放班主任并且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表面上看,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是学生做事,但前者是被动的,班主任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是否愿意做,都是不明确的,因此班主任在安排上往往费尽心思;而后者则是主动的,学生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采用招标这种新颖的方式恰好满足了学生的自我需求,也最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招标开始之前,我会事先做好标书,写清楚投标规则、任务性质和要求。因为是双向选择,所以还要设置一定的门槛,同时注明中标完成任务后可以得到的奖赏。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现场投标,先到先得。就这样,一个个任务就成了调动学生的资源。班级工作招标会形式一经推出,很快成为学参与最热情的活动,比如一份多达三十六项任务(每项任务有不同的悬赏分)的卫生工作承包招标会,居然所有项目在十分钟之内被学生全部“抢走”。而放在过去,为排一份令师生双方满意的值日生表,至少要花去我几个小时的时间,还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

      思路和方法一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给了学生最大的自主权。

 

班主任工作低效原因分析与问题解决方案(中)  

 

【低效原因之三】主次不分,面面俱到

【问题解决方案】统筹兼顾,各个击破

班主任每天面对的问题是千头万绪的,可以说有干不完的工作。有些班主任没有分类的思想,把工作全面铺开,什么都要抓——从迟到到卫生、从出操到作业、从早恋到成绩,面面俱到。有道是“教育无小事”,从地上的一片瓜子壳到打架斗殴,你说哪件事不重要?都重要。但如果不分主次、没有轻重缓急,想“一口吃个胖子”,势必导致四面楚歌,最后是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

这样的班主任也会走极端,刚开始豪情万丈,但因为工作太多,效率很低,加上总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成就感之后,热情迅速下降。而班级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看看管也管不好,最后干脆撂挑子不干了,班级管理工作陷入停滞。

班主任在工作中的最大烦恼之一是时间被班级常规事务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早晨来到学校,看早读、抓迟到、查卫生,刚忙完休息一下,又要做操了,还没等备备课,调整一下,眼保健操音乐响起,又要想到去班里看看,中午看午休,下午放学发通知、搞卫生。即使一天没有课,光是这些琐碎的常规工作就把班主任的时间全占满了。更何况,班主任大多都是主科教师、教学骨干,教学工作也很繁重,哪里有那么多时间研究教育和班级管理!如果再有个什么偶发事件,那就全乱套了。

对此,我提出的对策是采用“弹钢琴工作法”,将工作分类筛选,分出个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开展,忙而不乱。

操作实例:“弹钢琴工作法”

在我新近出版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对“弹钢琴工作法”应用于班主任工作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述:

毛泽东在《党委会的作方法》一文中,把开展工作比作“弹钢琴”,他指出:

“要学会“弹钢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钢琴有人弹得好,有人弹得不好,这两种人弹出来的调子差别很大。”

这段“弹钢琴工作法”的论述很形象地指导了我们如何艺术性地处理繁杂工作——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围绕中心,各项工作要配合好,不能蛮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需要合理分配,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在每一段时间都有工作的重点,在各项待处理的事务中也有一个中心工作。同时出现的问题,在处理时也分个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

“弹钢琴工作法”告诉我们,虽然弹钢琴时十个指头都要动,但如果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也弹不出什么美妙的音乐。这就好比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如果精力平均分配,什么事都管,会把人搞得很累,还什么事都管不好。所以,蜻蜓点水般地做事,好像什么事都做了,但没有一样做彻底,都是虎头蛇尾甚至是有头无尾,长此以往,学生也没有了信心。如果从一团乱麻中梳理一下抽出其中一根比较主要的,花上大部分的精力去好好处理,解决一个是一个,由此及彼,扩大战果,则情况就不同了,既能看到即时的效果,又为打好下一场战斗建立了信心和榜样。这就叫“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既是毛主席指挥作战的艺术,也是我们带班做事的原则之一。一些习惯的养成,要求就是“培养一个,巩固一个”。

在带班的每一个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心,有首先要解决的和可以暂时放一放的,我们要学会分类、取舍。“弹钢琴工作法”很形象地揭示了工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节奏,踩准节拍,形成共振了,事半功倍。

【低效原因之四】不善思考,不找规律

【问题解决方案】科学分类,点线结合

一些班主任只会埋头做事,不去思考,特别是不善于发现、总结班级中出现的问题的规律性,导致问题反复出现,今天花了很多精力处理了一个,明天又会冒出另一个,又要去处理。日复一日,班主任就陷入了低效、重复劳动的苦海,职业倦怠感不请自到。我们说这样的班主任就不是“职业的班主任”,因为他只会一件事一件事地做,而不是一类事一类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看上去也在天天做事,其实无效劳动很多。

如果班主任有分类思想,就会发现班级中的很多问题其实是有类型的、有规律性的,智慧的班主任会仔细寻找这些规律,解决一个就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范本。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整套班级常规工作解决方案。

所谓点线结合的思路,就是对一类事件(线)按一定的规则处理,不同类型的问题有不同的规则对应。处理一类事件有固定的程序,这些程序每一个学生和家长都要明确,在处理时才不会引起矛盾和纠纷。如果事情发生了,还没有相应的规则和处理程序,则不要随意处置,也不要处理完了就结束了,要以此案例的处理为模板,在得到大家认可的前提下,就此类事件补充制定规则,填补班级管理制度上的漏洞,这样班主任就不会整天像消防队员那样到处救火。对班级里出现的没有规律、不能归类的个案(点)个别处理。但这样的案例并不会很多,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比如迟到(分早晨迟到、课间迟到两类)、交作业(分迟交、不交、抄作业三类)、玩手机,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一定要形成相对固定的解决程序,分类处理,这样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就减小了许多。

操作实例:对手机的管理

班主任想把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管起来,但是仅仅用诸如“上课不准玩手机”之类的简单禁令是没有多少效果的。建议首先做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1、班上哪些同学有手机,他们的号码是什么;

2、哪些同学没有手机;

3、哪些同学即使带手机也从来不用;

4、哪些同学偶尔用一下;

5、哪些同学经常上课玩手机。

这样,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就有了:没有手机或从来不在上课时用手机的同学是一类,比如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四十三名学生中有二十六个有手机,那么,没有手机的十七个学生就不用管了,再加上那些比较自觉的同学,加起来超过了一半。这样,我的工作心态就好多了,我的注意力只要放在其余的一小半人即可。第二类是有手机,偶尔会玩一下,情况不严重,这类同学是属于“可争取的对象”,比例最大,只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出台严格的规定,他们一般是不会违规的,至少其中大部分人能够遵守规则。剩下的第三类,为数不多,但比较顽固。对这些同学来说,教育起不到多少作用,他们抱有侥幸心理,经常上课玩手机。虽然工作难度比较大,但是毕竟是极少数,需要重点关注。

班主任在掌握了全班同学的手机号码、做出分类之后,开始教育工作。这项工作实际上也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分化瓦解过程——通过反复的宣传、教育(包括向家长宣传、告知),让更多的第二类同学进入第一类,减轻工作难度。通过周记、班会、家长会等多种形式营造声势,让“顽固分子”处于孤立状态,增加其心理压力,为进一步管理打下基础。正如孙子兵法所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另一个是进一步掌握情况的过程,通过观察、聊天、谈话,更多地掌握第三类同学的情况。

通过召开班级大会,制定手机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两点:

第一,在上课时玩手机将会受到哪些处罚,第一次怎样、第二次怎样、三次或三次以上怎样,以及如何界定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间段;

第二,如何检查,比如用“同学举报”、“班委记名字”这些方式是不是妥当?都需要考虑周全。

最后,我们采用的是在禁用时间段内任意拨打学生手机号码,如开通即视为违规,结合班主任随机巡视的方式来检查。但是,这个抽查,也很有讲究,不能搞成师生之间的暗战,弄得师生关系紧张,草木皆兵。班主任也不能有一种“战胜学生”、“打击学生”的概念,以巧妙地抓住学生玩手机为教育的最高宗旨。这其中微妙的关系就是:

制度是针对“面”的,即全班同学。而抽查,是针对“点”(具体学生)。此项制度的最大作用是警示,通过明确的规则让大多数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关闭手机,目的已达到,抽查仅仅是提升制度执行力的做法,是为辅助。这就需要班主任首先立场是明确的,头脑是清醒的,行动是理性的。对于“抽查”,原则是少用、慎用,但又不能不用。因为如果不用,时间长了,有些学生也就不把这个规定当回事了。

我的建议是:(1)减少抽查的频率,不要没事查着玩;(2)抽查前先暗示,以减少工作难度。(因为如果查出来一大片会给自己制造很大的麻烦)(3)第一次抽查时,先从最好的同学查起,被查出违规的概率小,拨打几次,没有问题后就不要继续查下去了,而是到班级里大力表扬,一来肯定大家的自律和自觉性,二来用正面的方式提示学生:规则不是形同虚设的,是要实实在在地落实的。(4)按此顺序查过两次后,再反过来,从最不遵守规则的同学查起,查到第一例违规即停止抽查,这是工作的“点”,既然是点,就不能太多,否则自己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然后,用规则处罚这位违规的同学,以教育本人,警示大家。

      以上做法虽然并不能百分百杜绝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但是能把违规情况减少到最低。这才是科学的管理办法。

 

班主任工作低效原因分析与问题解决方案(下)  

 

【低效原因之五】说教太多,空洞无力

【问题解决方案】使用规则,以法治班

班级管理出现了问题,班主任方法不多,全凭自己一张嘴说教,试图依靠谈心、劝说、感化,解决学生许多行为习惯的问题。而班级的管理没有一套科学的制度,都是跟着感觉走,随着心情变。今天这样处理了,明天同样的问题又是另一种处理方法,因为班主任的情绪不一样了。遇到教育中的难题,没有制度去应对,不按规则来处理,而只是“以情动人”,甚至于在班里痛哭流涕,以自己的悲情让学生同情而良心发现、改过自新。但是,我就在想一个问题,这次你哭了,用眼泪换来学生的进步,但是下次再遇到这样的局面,你还能再哭吗?如果没有方法、没有制度,只靠这种手法,第一次还有效,但是时间长了恐怕谁都不会在乎,甚至心生厌烦,班主任的威信荡然无存。

反复说教,不仅学生听不进去,班主任自己也很困恼,于是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育。没有制度、只靠说教,是班主任工作效率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是制定规则,按原则办事,管理班级用“法治”而非“人治”。使用规则的一大好处是避免了对同一个问题或同一类问题的反复说教,化繁为简,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公平公正。通过班主任长期的努力,让规则深入人心、规则意识成为学生的品质,管理的难度就会小很多。

所以,我认为班主任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研究管理的方法上,而不是简单地投入时间精力和学生打消耗战,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每天要产生多少问题,班主任没有方法地管理肯定管不过来。不说别的,就连排一个座次、学生提出换座位的申请就够班主任费神了。

操作实例:自选同桌

如何用最合理的方法排出座位?遇到学生、家长、同事提出的各种调换学生座位的要求,你是如何应对的?能不能在座位全部都是由班主任指定的通常作法上加以改革,用一种新的思路排座位呢?本案例将提供这方面的建议。

和每一个班主任一样,座位问题也困扰着我。经常接到学生调换座位的申请,我无法一一满足。调一个座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连锁反应。班上公认的好位置就那么多,不可能人人满意。为了满足同学们调座位的愿望,我经常是绞尽脑汁。于是我就想用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或标准能相对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我的方法是先制定规则,在大家遵守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再做个性化的考虑。

通过班级讨论(这一程序很重要!)我们制定了基本规则:

1、排座位不考虑视力问题,因为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近视,看不清可以配眼镜。看不清黑板不作为向前调座位的理由;

2、身高是重要考虑因素,尽量不让前面的人挡住后面的人的视线,长得最高的人只能坐后排;

3、不考虑和同桌上课讨论问题的理由。学习上的问题可以课后讨论,上课讨论过多既会影响听课效率,也会影响课堂纪律;

4、男生和女生可以是同座位,大家都是好同学,不存在男女界限;

5、同桌需要经常换,试着和不同性格的同学相处,一般一个学期可以调整一次;

6、不以成绩好坏作为排座位的依据;

7、好的位置和相对差的位置需要轮流坐,好座位不是终生的。

 接下来我们明确对坐在不同座位上的同学的要求:

1、如果你坐在一个公认的好位置上,那么请你珍惜,好好听课。如果你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被老师批评,对周围同学造成不良影响,说明你并不需要这样的好位置,违纪累计到一定次数,那么请你将你的座位让出来,给那些想学习的人;

2、如果你认为你的座位不理想,想换一个位置,那么请你在现有的座位上好好表现。不能因为座位不好就不听课,如果以不坐好位置就不好好学习,那么你的要求将不能得到满足。只有在现在的座位上尽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调换座位时才会优先考虑。

3、在座位问题上表现出大度、谦让、顾全大局的同学在调整座位时将优先考虑,或在其他荣誉问题上补偿,不让老实人吃亏。

这些话都说在理上,没有任何理由反对,所以大家也都没有意见。而接下来的一步却让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我让大家自己选择同桌。学生听了非常开心,可能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能让他们自己选择同桌的班主任。开上去很大胆开放,但是我自有我的方法。

我让每个人拿出一张纸,写下自己最想和谁成为同桌,但规定必须选择三个人作为备选。这样做达到了三个目的:第一,尊重了学生的选择;第二,提供了更多组合的可能性,避免发生“撞车”;第三,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三个候选人中,选择我认为最合适的。也就是说我既尊重了你,我也有选择权,相互制约,互利互惠。这样排下来,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问题,只有个别人选有点困难。我很顺利地排出了大概的座次表,剩下几个小问题解决起来就方便得多了。

这样操作带来的一个疑问是:自己选择好朋友做同桌,上课讲话问题不是更严重吗?大多数班主任是有意识地把爱说话和不爱说话的人放到一起,以为这样可以减少上课讲话现象,还会把特别好的朋友拆散,以防止他们过于亲密影响课堂纪律。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对此,我的对策是:

1、充分相信大家选择同座位的动机是良好的,是为了有个好心情更好地上课,还可以互帮互助;

2、所有座位,试坐一个星期,根据试坐情况调整;

3、因为尊重了大家的意向,所以大家都很满意。为了让自己和满意的同桌能长期坐下去,同时回报老班对你们意见的尊重,请每个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同桌,共同为班级良好的课堂纪律做贡献;

4、不自重的,在一起互相有坏影响的,影响课堂纪律的,你们的意见就不配得到尊重,老班再把你们调开时,你无话可说。

这样操作效果如何呢?很多班主任都会觉得,自己选择同座位那还不乱了套啦,喜欢讲话的都凑到一块儿了。事实正好相反,课堂纪律不仅没有变坏,反而还好转了。所以我认为,只有你尊重了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回报。事实上,大多数人是懂得珍惜的,即使有少数人不自觉,也有规则应对,还怕什么呢?

【低效原因之六】没有套路,毫无章法

【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程序,高效管理

有些班主任做事没有章法、程序,遇到问题自己心中无数,学生更无所适从,当然就会乱糟糟的。在一些集体活动中(比如拍个集体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班主任忙碌的身影,跑前跑后,喊破了嗓子,学生却无动于衷(因为根本不知道往哪里动),甚至越动越乱。

如果把一些常规的事情都程序化了,就能彻底改变混乱的状况。有时我们不要怪学生不听指挥,而是要反思我们的管理控制是不是有问题。以下是我在一篇关于设计程序的文章中的一些论述:

从混乱到有序其实很简单:首先科学地设计程序,再进行一些练习,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班主任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思考,设计整理一些程序,逐步将越来越多的常规事务程式化,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帮助他们养成凡事按程序走的习惯。经过科学训练出来的学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和没有训练过的学生的差距,这就像部队,同样是由普通人组成,为什么有的队伍战斗力就强?训练是关键。

为班级工作设计的程序,可以是常规的、反复使用的,也可以是一次性的。如果学生训练有素,即使是一次性的工作,也能养成按程序操作的习惯,和那些散兵游勇相比,显然职业得多。

我们设计程序并训练学生的目的是当事情发生时,我们一声令下,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他该做什么、往哪里走,这样的效率就极大提高了。所以,班主任首先自己要养成设计程序的习惯,才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也养成好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终生发展也是大有好处的。

操作实例:大扫除的程序

有经验的班主任一定会事先安排好每个学生的分工,到时候各人忙各人的,干完自己那份就走人。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些同学干得很起劲,另一些同学在旁边闲着没事干,教室里乱哄哄的,好像很繁忙,其实进展很慢。认真的班主任往往身先士卒带头干得满头大汗,而有的人已经乘着混乱溜之大吉了,忙完了学生离开却发现还有若干卫生死角没打扫,此时已经没有学生了,班主任只好自己完成剩下来的工作。

 一次大扫除,如果是安排合理,形成常态,完全可以在十五分钟之内完成。方法很简单:把所有的工作想仔细了,给每个人分配好;把大扫除的流程设计好,比如第一步先清理个人物品,然后扫地、擦窗、擦门、清洗黑板等工作时同时进行,然后是排座椅换垃圾袋,最后是拖地,地拖完了就结束。所以,负责拖地的同学先离开教室里碍事,十几分钟后等第一批人干完离开后再进场。拖地的人数肯定多于拖把的数量,所以拖地的人需要分组,第一组干完把工具交给第二组,向接力队一样,有个三组就可以把教室拖三遍。因为每个人都是干完就走,所以动作就快,根本就不会乱。劳动委员专门负责检查,每个人干完让他验收,过关了就走人。他要留到最后机动,有什么不到位的地方再加工一下即可。一旦学生明确了流程,每次都如此这般操作,就会越来越熟练,速度也越来越快。这样的大扫除才是高效、职业的。

【低效原因之七】不讲策略,一味蛮干

【问题解决方案】把握节奏,循序渐进

有一次一位老师向我提问:

陈老师,你好!你在班级管理中一定遇到过屡教不改的学生吧?你是如何改变学生的呢?最近班上一位女生怎么教育都没有长进,软硬兼施都没有用,不知如何是好?

我当然遇到过“屡教不改”的学生。事实上,每一个做老师的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并不是机器,机器出了问题,找到原因修理一下马上就好。而人的成长却有太多的变数,这种变数,既是教育的难点,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如果学生“一教就改”,那教育也太简单了!还要老师苦心钻研做什么!“屡教不改”,才是教育的常态;“一教就改”,反倒不像是真正的教育了。

为什么学生会“屡教不改”?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去分析,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方法问题;第二,时机问题。教育学生“软硬兼施”,意指采用了各种方法。如果没有效果,那么问题就不出在方法上,我们的注意力就要重点放在“教育的时机”上了。有时候,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甚至比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还要重要。

反复思考之后,我简单地回复了这位老师:

人的成长和变化都是有一定节奏的,有时候操之过急会欲速则不达,有时候攻势过猛会招致反抗加剧。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暂时放一放,等机会成熟了再次进行教育。不要盯得太紧,放松一点,在观察中等待机会,不要蛮干。

在回复中我使用了“蛮干”一词,因为确实有不少班主任在教育转化学生的问题上存在着“强攻”、“蛮干”的情况。学生犯了错误,虚心接受批评还好,一旦遇到学生反抗,班主任的“牛脾气”就上来了,不把你“拿下”,誓不罢休。结果是一场耗时耗力,没有赢家的战争,双方都身心疲惫。这样的情形如果多次在工作中出现,班主任就要好好反思了,因为这是一种低效的消耗战,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即使暂时把学生压下去了,学生依然“口服心不服”,依然会伺机反抗,至多是由“硬抗”变成了“软抗”,教育的难度更大。

如果换一种思路,不要在师生双方的气头上反复拉锯,而是暂时搁置,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再次进行教育,效果或许会很好。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双方不仅情绪得到冷却,反思也在同时进行。反思之后的谈心,效果当然好。这就是一个把握教育节奏的问题。

把握节奏,适时、适度地做教育工作,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就好比是荡秋千。荡秋千利用的是共振原理,节奏把握得好,不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只要每次把劲用在最合适的时候,几个回合之后,秋千就会荡得很高。反之,如果你不踩准节拍,在不该使力气的时候乱用劲,尽管很卖力,秋千却不仅荡不上去,反而被推得团团乱转。

荡秋千如是,做教育何尝不是这样?时时刻刻高度紧张地工作,转化帮教学生,并不一定就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有节奏地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最恰当的帮助,宛如每次助推都是在秋千荡到最高点、最需要发力的时候,这样的教育才是最高效的。

把握好教育的节奏,善加利用,则事半功倍。富有节奏感的教育,就像旋律优美的音乐,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而且还能让受教育者的收益最大化;没有节奏的教育就成了乱弹琴,它不仅让教育的实效性低下,也打乱了学生固有的生长规律,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操作实例:和学生谈话的“短时多次原则”

带班如带兵,带兵要有兵法。《孙子兵法》讲求速战,速战是取胜的关键,“久则钝兵挫锐”。但是做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门慢的艺术,人的思想行为是慢慢变化的,不可能速战速决。那么怎么理解二者的关系呢?我想,速战和久战之间有一种辩证的联系——战术上的和战略上的。从教育的战略上讲,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执着,但是,落实到每次与学生的交锋,却不必旷日持久。有的班主任和学生谈话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谈到后面,前面的内容都忘了,而又有大量的重复。班主任这样做无疑是想“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谈话就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学生思想不通,就一直耗下去,直到学生投降为止。这也是一种高耗低效的行为。

对此,我的建议是采用“短时多次”的原则。每次谈话时间不一定要很长,内容不要太多,深度也不要太深,就某一个具体问题做一些探讨。谈话前要备好课,不要泛泛,东拉西扯,翻陈年旧账。另外是要选好谈话的时机,或刻意安排而佯装偶遇,或趁着进步多鼓励,或在活动中一边玩一边聊,或由某一个轻松话题聊起,渐渐进入状态。

“短时”,就是要精简谈话时间,既减少了时间成本,又不至于让对方心生厌烦。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印证这一效应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捐款轶事了。有一次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多捐一点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由此可见,班主任和学生谈话,效果与时间不成正比。

“多次”,就是对学生施以持续的关注,只要有了合适的时机就不妨聊上几句,不仅心情放松,也容易在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因为每次的时间都不长,对师生双方而言,压力都不会太大,谈到恰到好处、意犹未尽时就收场,且听下回分解。有一次我建议一位和学生谈话动辄一两个小时的班主任,让他把一次谈话的时间分散在一段时间里,用三次谈话完成,果然奏效。多次,于学生而言,是班主任一直在关注自己、没有放弃自己,对教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于班主任而言,是总量控制,化整为零,而且更加灵活,可以利用小块时间、边角时间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

“短时多次”原则,尊重了学生成长的节奏,也符合心理学的规律,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育策略,班主任朋友们不妨一试。

以上我分析了班主任工作效率低下的七大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当然,这样的概括总结仍然是不够全面的。影响班主任工作效率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班主任的个性原因、班主任的能力原因、班主任的主观原因、班主任的心态原因,等等。因没有上述七条那么典型、普遍,本文暂不讨论。

       希望班主任朋友们能通过反思、总结、实践,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做一个心态轻松的阳光班主任,同时也做一个高效的管理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班主任工作低效原因分析与问题解决方案(5)
班主任案例集锦
排座位有学问
新生开学第一天:班主任应该做的几件事
新生入学报到系列(二)——第一次班会
开学前、报到日和开学后,教师必备工作清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