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使用的书体

安华巴林石

6月前  

篆刻虽然是使用篆书通过雕刻技巧刻成印章来使用和欣赏的艺术,但广义的来说,篆刻更包括了玉器铜器上花纹的雕制以及印钮的艺术、印谱的拓制等,是一门涉及很广的艺术,与金石拓制、书籍装潢、雕塑、书法、文字、文学均有关。但普通治印的人却是只着重在刻制印面而已。

刻制印面所采用的书体,当然以篆书为主,其他书体,虽不一定就不能刻制,但它们的美术性,总不若篆书为高。篆又分为大篆小篆。篆书以外以隶书入印的也颇多,以篆隶混合使用的也时有所见。用楷书入印的多为实用,很少充作艺术欣赏,行书草书虽亦有之,但更少之又少了。由于印章艺术渐为世人重视,在日本、韩国则使用日文韩文入印,欧美各国之爱好篆刻者,则多用英文入印,此等印如果刻制得宜,其所产生视觉上的美感与中文是相同的。以下将篆、隶等体在制作上应注意的事项分别进行说明:

1大篆

大篆是包括秦以前所有篆体书的统称,这种篆书大致都是比较自然的,繁简大小,一任自然。并不一定整齐平正,所以刻大篆书体的印章时,应以自然为主,不可故作安排,刻大篆印均以商周古玺为宗,但在历代的篆刻家中,以大篆为主刻印的人,除了明末清初的诟道人程遂之外,以乎找不到什么大名家了。晚清之际,受了金石考古学兴盛的影响,刻大篆印的篆刻家渐渐多了起来。如果把他分类欣赏的话,则一类是属于工致的;一类是属于疏放的。属于工致一类的,是纯以周代小玺为去,朱文采取宽边细文,可以说是复古派。属于疏放一类的,则是将新出土的资料融入印章之内刻制而成的;如以封泥法入印,以甲骨文入印等,使印章在本质上有了变化,虽然他们刻的都是大篆,但与古玺不同,这一类可以说是创新派。

复古派的印人,民国以来以王右经为最早,他以古玺和金文的基础,刻出工细精致而具有古趣的印章,在清末民初,是非常受人欢迎的。王右经是民国二年去世的,民初的印人便直接或间接的受了这种风气的影响,赵叔孺、童大年、李尹桑、余仲嘉、马公愚等所刻的大篆印,便都是这一类的面目。

创新派以吴昌硕为主,他虽然不以刻大篆为主,但他用封泥的方法去刻制边栏,以石鼓文为印文而变化之。他的篆文,介乎大篆小篆之间,另有一种苍浑的风度,为世人为推重。因为受了他的影响,当时的印人赵古泥、徐新周、易大厂、杨仲子、陈半丁、简琴斋、朱其石等多人所刻的大篆印便都有一种与古玺小异的面貌。有的以刀法取胜,与古人之制虽不同,而实质则一,给后人开了一条新径。易大厂的苍利、朱其石的刚健、陈半丁的朴实、徐新周的劲挺、杨仲子的古拙、简琴斋的疏宕都是非常成功的,其中杨仲子、简琴斋更以甲骨入印,为前人所未见。大篆印至民国二十年前后,意境便更觉宽广,较之以前仅以古玺为宗的现象,就又迈进了一步。现在的印人,几乎都循这个方向前进。但也有刻制不当的,大多是用字不当,将六书里面的奇字或错字用在印里,或者是过于怪异,使人望而生畏,所谓走火入魔者是也。

大篆在印章中呈现的风格是古拙的、明快的、苍秀的、淳朴的、浑厚的、刚健多姿的、错落自然的、繁简相交的、轻重得宜的。所以刻制大篆印章时,以“活”为上,不可过于死板;以自然为主,用刀不可拘泥。又大篆印的外观面貌,有无边格、有宽边格、有等边格、有封泥格、有界线格等,这些都与刻制者的喜好有关。刻无边格的高古,宽边格可以与细文相映,显得格外秀劲,等边格要有奇气,或以章法取胜。封泥格可以调节印文,界线格可以使印文整饬。初学的人,宜由宽边格一类的古玺入手,然后再旁及其他,自然能够得到其中的韵趣,最后掺以己意,放手去刻,才能自成一家。

2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以后所颁行的通用文字。在秦以前,篆书的式样繁多,秦统一后,这种笔意宛通,笔划细挺匀净的字便代替了大篆使用,所以秦以后的印章,便多使用小篆。小篆的字形是整齐的,把它刻在固定的方形印章上,能使印章的形态更趋于调和,于是秦及秦以后的汉印,便以方正平整的面貌出现了。这种面貌,为大众所欣赏,汉印便流行起来,一直至魏晋,都没有什么变更。到了南北朝,因为封泥制度的改变,印章濡朱钤红,印章加大,当然文字也就随之而变。但小篆制印的形态,人们大多数仍采用秦汉的方正平整的作风。

练习书法必需由楷书入手,楷书的笔划结构有一定的法则,学会了那种运笔与结构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地写行书和草书了。小篆是整齐的,以小篆制印,是采取它平稳方正的意态。学习刻印的朋友们,必先学习这种方正平稳的印,汉印便成了初学篆刻所必需临摹的了。

以小篆入印,大约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法古的,一类是创新的,另一类是小篆里夹杂了若干大篆。

第一类的法古派,当然以学汉印为大宗,另外还有学习宋元朱文的。学汉印,自文三桥、何雪渔便已经如此。至西冷八家出,更用刀法的苍劲增加了它的新面貌。一直到晚清的黄牧甫,民初的王福厂都是如此。以上所举,是效法汉印中方正一路的。但也有学习汉印中宛转一路的,学这一路的,大多结体虽然仍是方的,但在转角之处却用圆笔,有流畅宛通之意,与小篆的笔意相合。因为自从邓石如倡导“以书入印”之后,凡谈论篆刻的,莫不以“笔”为尚,所以在清中叶之后,着重笔意的印,便大肆流行。但有的人特别喜欢细朱文印,这种精细清明的印,钤在收藏的名人书画上,能够衬托得那些收藏品更为名贵。因此细朱文印便很流行了。在民初一般银行行员所用的印,大多是这种细朱文的。细朱文是小篆的一种式样,自唐宋便已经使用了,元朝更为精巧,后人凡是刻印用这类细挺的小篆,而意态属于宛通一型的,便称这种玉筋体的篆书为“元朱文”。皖派的印人,大都是由此锐变而来。

创新派的印人,不屑于跟踪古人,于是便以新的资料入印,或以刀法刻制的技巧表现出特殊的面貌来,如王石经所刻“海滨病叟”,是以天发神忏碑的篆文入印的,天发神忏碑虽然是小篆,但采用悬针写法,非常特别,故另有面目,与古印不同。赵之谦、黄牧甫等都曾经采用过。吴昌硕所刻虽也是依汉印,但却笔意甚重,苍浑雄厚,与他的篆书同一面貌,自然与古印同,这也便是邓石如所谓“书从印入,印由书出”,书印合一的道理。其他如齐白石,则是以刀法取胜,刻的虽是小篆,但那种雄快纵横的气息,真有不可一世之气慨。由此可知,使用小篆是基础,而通过刀法或笔法、章法以求变的,才是大篆刻家,才有创意。

另一种面目是在小篆中夹杂一两个大篆来使用,使整个印章的画面,出现一种奇趣,而在印章的布置中,又可产生一种奇正相生的妙境,但这一类型,必需要对大篆与小篆都能有深刻的体会,使刻出的印文不碍眼,不唐突为上。这一类的印,要用的巧,不然,便不堪看了。

总之,小篆是在印章里最常见的书体,它的使用,可以因作家的书法、刀法以及章法的适用与安排,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意态来,只要是善于表现其意态,从精致到豪放,从萧逸到苍浑,都可以刻出独到的面目,其运用之妙,端存乎作者之心了。

3别体篆

篆书使用的时间颇长,在商周秦之际,大小篆通行的时候,往往将书体图案化,便有了殳书、虫书、鱼书、鸟书等体式。汉以后,以隶书为实用体,篆书除在玺印、碑额、亘当以及比较正式的文牍方面才偶一使用,在民间对篆书已不再重视。魏晋楷书草书风行,自然对篆书亦不甚经意。至唐人李阳冰出,始成一代篆书之宗师,然一般学者均悟参新体楷书、草书,鲜有能注意篆书者,其间有能为篆书者,亦多托迹先贤或假借神仙之事,玄乎其说,致使汉代以后多沿东汉徐安之说法。东汉以前之书为五十六种体式,且唐人陆续增加,于是,仅篆书一类,其别体即不下百种之多,后世更以之入印,使印章之内诸体杂陈,千奇百怪。其中虽不乏与文学之递变有关者,但绝大多数均系自炫古奥,识者见之,皆嗤之以鼻。而初学者则每为其所惑,取舍之间,实不可不慎。

以别体异篆入印,自唐人始,而明人尤甚。清初印人汪启淑倡导印学,不遗余力,然以当时风尚,别体异篆之入印者,亦复不少。即以《飞鸿堂印谱》而论,其中之别体篆法不下百方,虽亦有若干可观者,然多数仍流于浮滥,不足为后世法。近代印人亦不复使用此种书体入印,因为大多系画蛇添足,除去装饰性之外,并无意义,其体式虽异,然终不雅,故近人所采用者除大小二篆外,平整者则用摹印篆(或称缪篆,即汉印的印文体)。其间,偶尔亦用古文奇字之有据者,或用双钩飞白以异其体材,或用虫、鸟、鱼、殳书以增其华丽,有的更用九叠文以表现甚繁密整饬,或效古印之斑剥而成烂铜之体。然究属别格,不能与汉印及大小二篆分庭抗礼。学习篆刻的人,不可为这些稀奇古怪的篆书所扰,而弃正途于不顾。本篇所述,亦仅止使学者知所正伪,不至入歧途而已。

4隶书及其他书体

篆刻所用的书体当然是篆,篆书的变化极多,并且适于在方寸之间发挥它的艺术性,所以治印的人大多数都以篆书为主。自从汉代隶书流行之后,官府及民间书写的书体则甚少有篆书出现。篆书很快地就被人视作一种古老的、庄严的书体而不再被使用了。到了晋唐时代,楷书完全代替了隶书,行草被士大夫阶级运用熟练的笔法,写出超逸洒脱的字来,使书法成为高深抽象的艺术品,篆书被人使用的机会便更少了。所以唐代的印章,使用的篆书,便有隶书的笔韵夹杂在内,一方面是为了容易认识,一方面也是那一个时代篆书的特色。宋代因袭唐代的制度,印章改变甚少,但民间的印章,则以小篆为尚。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民间的印章大事改变,以隶书及楷书入印,并流行花押。篆书的印章,除了文人墨客及士大夫们使用之外,一般平民便都不再用篆书刻印了。这也便是现在社会上一般人使用楷书刻印的来源。

但到了明代,印章有了重大的改革,文三桥何雪渔等人对印艺的复兴,具有很大的革新力量。文人墨客们使用的印章,不再是纤弱的小篆,而采用汉印模式的缪篆,使印有了章法与笔法的韵致,并且能够以熟练的刀法表现出印章的艺术性。明代末年,有一位莆田人宋比玉,专用隶书入印,这种刻法,也护得若干文人的支持。于是以隶书入印,便也成了艺术范围中的一环了。宋比玉以后,隶书的印章,曾因浙皖两派的盛行而在文人的使用范围内消失,但明爽简劲易于辩识的隶书终因在印章上有它的特色,而至民国初年再度抬起头来。广东的篆刻家们,对隶书有偏好,简琴斋、邓尔雅、耀叔重等,便是常常用隶书刻印的名家,他们的隶书印,多杂有北朝碑意,也可以说是北朝与隶书的合体。结体有疏有密,笔意挺劲有力,再加上刀刻的金石趣,便成了既通俗又典雅的印章了。

篆隶入印以外,楷、行、草皆可入印,楷书入印,唐代已有之,但民国以后,以楷入印的,多采用北朝书体,这当然是受了清代尊碑抑帖的影响,对北碑喜好及攻习的缘故。但北碑在刻制时能刚朴并见,容易刻出笔以外的意趣来,也是很大的原因。

除了以中国的文字刻印外,用外国文字入印的,远在唐宋时代便已实用了,女贞文、西夏文以及元代的蒙古文、清代的满文均曾有官印,为数且不少。近代更有人以英文入印,钤于画件,不但国人在西画(油画、水彩等)上使用,在国画上也可使用,这大多数是希望流传至异邦,使人容易辨识。这种新的尝试,未能继续下去,只是偶然拿来作消遣而已。如果谈篆刻的艺术性,则仍以篆书为尚,其他书体,实在有大巫小巫之分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篆刻印文的运用(篆刻内容及篆刻字体的选择)
篆刻为什么选用篆书?
明清名印谈 | 由黄士陵三方朱文印说起
马士达先生《篆刻直解》_012
《篆刻学》选读 | 第5期 历代的文字与实用印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5类书法字体: 行 草 隶li 篆 zhuan 楷kai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