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10封面报道 || 刘希娅:初心如磐,勇探素质教育新路

导读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是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教育人生的执着追求和坚定方向。办学治校二十载,刘希娅始终坚守儿童立场,为每一个孩子成长提供全力支持;着力推进课程融合,确保素质教育扎实落地;坚持转变教与学方式,破解素质教育的实施“堵点”;勇敢担当教育使命,探索走出“经得起考试检验”的素质教育办学新路。

“真正的教育不应该依赖刷题与时间的堆砌”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怕科学的考试”

“教育就是要有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有教无类的情怀”

……

2022年3月8日清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人民大会堂,踏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通道”,就全国人民关心的教育热点——“双减”、素质教育等话题,接受全国各大媒体记者视频连线采访,呈现自己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与感悟。

那一刻,站在亿万观众面前,对我来说既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时的每一句话都是肺腑之言,都是我30年从教、20年当校长经历的真切体会,我由衷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更加深入地理解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共同汇聚成改善中国教育生态的力量。



坚守儿童立场,开启素质教育的学校实践

【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儿童的差异,为每一个儿童生动活泼成长提供竭尽所能的支持,就是最大的教育特色】

作为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教育工作者,我的教育生涯伴随中国基础教育跨越发展的30年,基础教育改革迈出的每一步,也影响着、推动着我个人的专业成长和人生发展。

1993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其中“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等内容,尤其是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教育人生的执着追求,也为后来的我坚定素质教育实践方向埋下了种子。

虽然当时初涉教坛的我,对于教育的理解还比较朦胧,但是我开始有了一种强烈的意识,自己的职业会深层次影响孩子们的成长质量和未来人生,这样的敬畏感,也伴随我教育生涯的每一天。2004年,经历幼儿教师、乡村教师、中层干部以及一所城乡接合部小学校长的历练,年仅30岁的我出任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

上任伊始,我被追问最多的是“你追求什么教育”“你的办学理念是什么”等问题。这源于当时全国涌现出追求办学特色化的热潮,很多学校跟风式地带领全校师生创足球特色、武术特色等办学品牌。这让我也一时陷入困惑。

“孩子们在校生活的每一天都是不可逆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和发展需求,能框定在一个模子里吗?我们的教育应该追求最大化地接近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需求。”在反复思考之后,我坚定地认为,学校不应该急功近利地追求标新立异的政绩工程,而是应该老老实实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础性、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发展性”,素质教育所鼓励的“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孩子的差异,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为每一个孩子生动活泼成长提供竭尽所能的支持”就是我追求的教育特色。

2005年,经过全校历时一年的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了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和“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文化表达。自此,谢家湾小学把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启了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深化实践。




推进课程融合,确保素质教育的扎实落地

【课程形态的改变,其核心是改变过去以书本知识为前提的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以学生立场为核心的人本化课程体系构建】

2006年开始,我带领伙伴们扎在课堂里,研究如何让孩子们学得积极主动又成绩优秀,同时通过“生态生活生成”“生动主动互动”的“三生三动”对话课堂研究,引领老师们开启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的“对话校园”建设。越深入探究,我越深刻地认为,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对于老师们的教学和孩子们的学习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载体作用。

2009年春末,我去听一节六年级语文课“难忘的小学生活”,上课老师专业素质非常高,课堂效果很好,她带领孩子们回顾六年小学的美好生活,大部分孩子含泪分享了自己饱含深情的作文。我又接着听下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不曾想老师的教学任务也是结合六年小学生活谈感受。于是,孩子们频频举手:“老师,我们上节课已经哭过了”“语文老师已经讲过了!”尽管老师多次解释,各学科学习重点不一样,但孩子们依然无法进入状态。

课后,我带着授课教师和教研组进行交流,引发老师们对此类问题的激烈讨论,大家反映多门学科的部分教材内容存在交叉、重复、脱节的现象。为此,我们完成了对全国范围内各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存在同样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课程改还是不改?由于一线教师在各级教研培训中,常被要求忠于教材,因此他们几乎不敢质疑教材。但我认为,站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人才的高度,站在每位孩子发展的立场,我们不应该推卸新课程改革所赋予的历史责任,而是应该勇敢地推进国家课程更高效地在课堂落地。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改革创新作为重要内容,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心。在保障国家课程目标不降低、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不减少的前提下,我们拉开了国家课程优质落地转化的课程改革序幕,对原有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进行整合,加强综合性学习,形成谢家湾小学独有的课程形态。这样的课程形态,其核心是将过去以书本知识为前提的课程体系构建,改变为以学生立场为核心的人本化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改革,谢家湾小学原来的十几门课程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等7门课程,只用原来60%的时间即可完成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节约出来的时间则由教师引导学生们开展学科专题活动和社团活动。画沙画、做航模、跳拉丁舞……每天下午两点,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因为共同的兴趣聚在一起,他们有生活实践类、思维拓展类等200多个社团活动可以选择,还有辩论赛、演讲赛、新闻评论、超市购物等500多个学科专题活动可以参加。在参与体验中,孩子们的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国家课程的落地成效如何,关键还得看每一节随堂课的教学质量。我们把国家课程的整体目标分解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中,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接起来。比如: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五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而学校的指标在150万字至300万字。同时,学校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根据不同孩子之间的水平差异,拟订了2~4个不同水平段的课程目标,预设不同教学方法并运用。

我们还经过五年的努力,开发了104本400多万字的小梅花课程丛书,从中能看到谢家湾小学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思路和成果。比如:语文学科改变了学生一入学就学拼音的方式,而是结合学生生活,边学识字边教拼音,该思路与后来2016年国家统编教材学习拼音的思路不谋而合。又如:艺术学科首创“五线谱简谱合一”的教学方式,既与国际乐理学习接轨,又能回应部分孩子的现实需求。

当然,改革之路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也遭遇过种种质疑。2013年,正值学校课程改革进入跨学科教学阶段,不少教两个班以上的语、数、外老师,想尝试跨学科教一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学科,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爱好与工作的融合,而且有更多时间和孩子们相处。但这样的变化却遭到部分家长的质疑和抵触,持反对意见的家长甚至通过网络发帖、在校门口散发传单、打电话至市区教委投诉等方式阻止学校课改。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没有退缩,我笃定地对老师们说:“素质教育的方向是对的,凡是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对孩子们发展有利的事情,我们就必须坚持下去!”后来,我带领干部教师通过座谈、电话以及允许家长驻校观察等多种方式与家长进行平和沟通,以客观的事实和大量数据向家长说明了课程整合的可行性与紧迫性,最终300余名家长代表带着认可、满意、信任离开。

伴随2014年教育部印发《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引领下,我带着老师们在保障国家课程全面落实的前提下,以建构、实施、完善“小梅花课程”为载体,继续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落地转化路径。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谢家湾小学课改方向的成功,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小了成绩却提升了,个个多才多艺、思维活跃。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对学校的质量监测结果也显示:谢家湾小学学生考试成绩好、学习负担轻、综合素质好,各项指标在本市名列前茅。201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还对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改革进行了专题报道,连之前表示质疑的家长也改变了看法。




转变学习方式,破解素质教育的实施“堵点”

【孩子们抗拒的往往不是学习内容,而是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热爱学习,得先让孩子们热爱学习生活】

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旧有格局的打破。我认为,只有坚持转变学习方式,开展素质教育的探索实践,才是对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最好诠释。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进入21世纪,社会在飞速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却转变迟缓,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被动接受、机械刷题的状况,存在“重智轻德”“强应试,弱实践”“知行脱节”等现象。这与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素质教育精神并不符合。为此,我们尝试蹲下来,从孩子的立场理性剖析原因。我们发现,究其根本,主要还是由于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学习体验、学习胜任感和意义感没有得到真正的关注和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关联孩子们学习发生机制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关注和转变。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落地实施堵在了学习方式这一关键环节。

我们认为,孩子们抗拒的往往不是学习内容,而是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热爱学习,得先让孩子们热爱学习生活。于是,我们基于“六年影响一生”的教育价值取向,带领老师们以“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减负提质助力成长”为突破口,研究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感受和需求,采取一系列举措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潜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综合素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让教育真正回归孩子立场和教育本质。

首先是为学生创造自主、适宜的校园生活。我认为,和谐、融洽的校园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为此,我们探索在教室里取消讲台,让老师们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师生间的目光变成平视;因长短课设置不同,全校全天候取消上下课铃声;教室里的单人课桌改为便于交流活动的小组合作式弧形可升降课桌;学生上课时可以根据需要上洗手间、喝水且无须请示;学生和校长、老师一样平等排队取餐,自由交流;师生养成在公共场合自觉控制音量的习惯……这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实际上为孩子们创造了自由自在又自主自律的校园生活场景。

其次是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不是育分,学生的成长不仅是看学习成绩,自信阳光的心态、团结合作的品质、实践创新能力等也是重要内容。因此,我们重视学生的实践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成长;我们将教学实践融入校园生活,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早在十几年前,为了增加孩子们的实践机会,我提出将只有一个舞台的“六一节”变成由孩子们自己创设几十个舞台的“六一周”。课间操学生不仅要会做国编操,而且每个班还要根据不同的年段特点和班级文化每年创编一套自编操,并开展运动嘉年华主题展示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运动体验,还是关于音乐、服装、舞台体验、团队合作等内容的综合学习机会。班级辩论赛、“朵朵讲坛”等都成为孩子们学习锻炼的重要路径。

再次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对话课堂”的实践研究,倡导平等和谐的师生相处模式,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欲望。校园里,跨学科学习、专题类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成为常态;学生从文本型学习走向综合化实践学习,跨年级、班级共处的社区小院成为多元有趣的非正式学习区,从而不断延伸学生的学习时空;在各种类型的学习中,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不同的学习节奏、学习需求都能得到回应,学生的学习胜任感、意义感和成就感大大增强。

最后是从“评”到“诊”,让学生从厌学到乐学。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致力于改变单一依赖分数、等级的标签式评价,构建重视过程激励的“对话评价”。孩子们的视力、肥胖率、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方法、运动情况、健康状况等内容,占据班级、学科、教师评价权重的50%。如此一来,评价更多地关注和反馈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表现,或通过评述性语言描述、同步的质量评估反馈,或通过提供相应的展示交流机会平台予以激励,或通过肢体语言予以回应。对学生来说,评价他人、接受评价不再有被比较的压力,而是成为具有“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受到激励”特征的学习变革。

此外,我还带领老师们围绕“孩子们怎么学”这个核心,通过学科组、年级组的纵向横向融合教研,历经三年时间,总结了500余篇典型教案和260余节经典课例,研制了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教学建议”,既保护老师们的个性化教学创新,又让平常每一节课的整体质量得到高水平保证。在此过程中,我也常常提醒老师们,既要为那些进入世界名校的优秀孩子喝彩,也要不挑选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总之,在谢家湾学校,学习方式的系统变革成为一种强大的组织文化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对学习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在“不迎合功利取向、不倡导课外补课、不增加学生负担、不落下一个学生,强调孩子立场体验、强调课堂实践探索、强调主动积极学习、强调全面个性发展”的“四不四强”育人导向中,我们在学校营建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责任担当的学习文化,从而激励唤醒每一位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和自主性。




改善教育生态,勇闯素质教育的“深水区”

【最好的学校,能够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孩子的基础、潜能、优势,为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关爱】

2018年,重庆市政府选送谢家湾小学参评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历经一年半的全方位评审,谢家湾小学荣获重庆市第一个也是中国教育领域第一个中国质量奖。学校“双减”背景下“减负提质”实践路径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我个人也成长为特级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十三届)、国家督学,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让我更觉责任重大。

2021年,原重庆谢家湾小学更名为重庆谢家湾学校,并在当年开办初中部,开启新一轮教学改革。面对许多人的不解和疑惑,我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是经得起高考检验的;不管在哪个学段,只要准确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坚守孩子发展的立场,采用科学的方法,素质教育都是可行的。我就是想要在别人不看好的中学教育阶段,探索不依赖掐尖挑选生源、机械刷题的办学新路,以差异化的教育内容、方法、策略保障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在谢家湾学校初中部,我们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探索,包括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策略和作业设计;改变传统中学课堂一讲到底、集中刷题的现象,更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改善理化生实验室,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学生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如今,已经拥有两个年级的初中部,孩子们在每天保障睡眠十个小时、运动两个小时的基础上,也保证了专题活动和社团参与,学习成绩在各级监测中仍然遥遥领先,他们正努力争做“吃饭好、睡觉好、运动好、心情好、品行好、成绩好”的六好学生……所有的改革探索,只为开辟出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不追求人人上名校,只希望不辜负社会各界和家长们的信任,不辜负孩子们的潜能和努力。

如今,谢家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小学、初中和近十所成员学校的教育集团。随着学校的创新实践在全国影响力不断扩大,我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近些年,教育部、重庆市、九龙坡区“刘希娅名校长工作室”相继成立,有52位校长成为工作室成员。工作室成立以来,在辽宁沈阳、内蒙古、山东济南、山东青岛、河南郑州、四川成都等地开展课例研究近70节次,8000余人次干部教师参与其中。我们还动员谢家湾学校的教师们到凉山支教,接待了近1000名凉山州一线教师到谢家湾学校轮训。为了寻找更好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凝聚更多伙伴助推教学改革,近年来,我走过全国近20个省市,培训近十万名干部教师,以谢家湾学校发展素质教育的生动案例,增强了全国教育同行发展素质教育的信心。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我始终立足基础教育,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鼓与呼。仅在课程改革方面,我就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深入推进课程整合的建议》《关于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深入推进课程整合的建议》《关于优化中考命题机制的建议》……这些建议也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

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对学校高质量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我们基于“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育人模式,探索重构学校生活,形成“双减”实施落地的有效路径。2022年5月,我在重庆市“双减”工作会的交流发言中谈了我的观点:“双减”的落地,告诉我们要什么样的质量,是要过重负担换来的分数,还是要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的美好未来?我认为,最好的学校,能够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孩子的基础、潜能、优势,为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竭尽所能的支持和关爱。

面对未来学习方式的变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我相信会有更多伙伴和我一起,勇于担当,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打破改革坚冰,能够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以高质量的教育回应社会各界的期待,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成长为爱党爱国、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成为改良世界的中国人。



(本文作者系重庆市谢家湾学校校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程整合|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是怎么诞生的
推荐一篇必读文章
贵州中小学校长竞聘答辩题166道和考官题本5套及参考答案
让每位家长都懂得如何爱孩子-张志勇
重磅教育教学改革文件落地 直击教育痛点叫好又叫座
孙喜亭:再谈“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