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读《论语》之君子论(3)君子为仁之方——忠恕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从始至终贯穿于孔子学说的“道”是什么呢?学生曾参的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虽然不能涵盖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全部思想,但却抓住了“为仁之方”这个道德实践的要害。

在《论语·雍也》中,当学生子贡问怎样做才算是仁时,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在《论语·卫灵公》中,当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时,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所问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君子如何践行仁爱之道,孔子则从“忠”和“恕”两个方面加以回答。曾参深谙老师的思想,把这两个方面概括为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这就告诉我们,“忠”和“恕”不是两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补充、互相规定、互相包含,构成儒家重要的伦理范畴。

“忠恕”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孔子学说“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就是为人谋事要真心真意,全心全意,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立得住,有所作为,也要帮助别人立得住,有所作为;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它所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

恕,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孔子告诉子贡,可以终身奉行的那个字,就是“恕”字,其意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并不是无原则地妥协、退让、宽容、原谅。它强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尊重他人的精神。孔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格言,为人类思想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1993年通过的《全球伦理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界定为“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的“终极的、绝对的标准”。

“忠恕”之道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孔子在《中庸》中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就是说,中庸之道就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远离人事。他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四件事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这四件事,即子事父、臣事君、弟事兄以及朋友相交,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孔子说自己一项也没能做到,既是勉励自己要尽力而为,也是告诉人们,这种人伦道德的责任是永无止境的,即使尽心尽力去做,也很难做到完美无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继承和弘扬“忠恕”之道,对于引导人们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时代新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关于“仁”就是爱人”的观点,包括全人类所有的人,正如《吕氏春秋·爱类》所说:“仁也者,人乎其类者也。”几十年来,以“忠恕”之道为基本意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世界上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按照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按照相互合作、普惠共赢的精神推进经济全球化,按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的精神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准则。

“忠恕”之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把天地视为父母,把人民视为兄弟,把万物视为朋友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思想。它对于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2. 孝悌人之本—— 君子务本与圣人处无为之事
最新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1
论语:君子易事而难说也(13-25~26)
重新发现论语之美(29)
为生民立命
孔子的好学精神(叶根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