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时评】为什么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时评】为什么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3月13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民族固有的根本。只有立足于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牢固的根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儒学是以伦理道德思想为特质的观念体系,是以礼乐文明为中心的文化系统,这是它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儒学的精华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一些基本要素,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体现着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气质。

一是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与西方文化主张主客二分不同,儒学认为天与人之间是相应、相通的和谐关系,把天人关系视为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认为“天”带有某种神圣性,是不断创造生命的大自然。人对于“天”应该敬畏和感恩,应该像“天行健”那样,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注入了生态意识,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体,人应该从亲亲,到爱人,再拓展为爱天地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是个人与群体关系上的群己统一观念。与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至上不同,儒学认为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人应该自觉地把自己看成群体中的一分子。荀子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人之所以能“群”是因为人有“义”,由此才组织成为社会。在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关系上,儒学并不否认个人利益,但更为看重群体利益,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君子要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上的价值取向。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厚文化根基。

三是人与人关系上的仁爱和谐观念。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是孔子的“人学”,它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礼”。仁就是爱人,要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出发,推广到爱广大民众。礼就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它的出发点是仁。仁是体,礼是用。“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四是人的身心关系上的行己有耻、严于律己观念。西方文化是靠外在于人类的上帝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儒学则开辟了一条依靠人类自身的道德自觉,立足于个人修养,向内倡导慎独、内省、正己,向外要求人们见贤思齐、改过迁善的独特路径,以此建立起一种道德评价机制,延展到整个社会。中国人讲良心,讲羞耻心,崇尚操守,看重气节,把礼义廉耻视为国家的四个支撑点。孔子说“行己有耻”。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知耻,是一个人自尊心的重要体现,是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孟子把它视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五是义与利关系上的义以为上、义利相济观念。传统文化中的“义”,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属于精神层面;传统文化中的“利”,指功利、利益,属于物质层面。义与利的关系,也就是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西方文化奉行“个人物质利益至上” 的价值追求,而中华文化却反对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强调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追求精神上的不朽。孔子认为,“义”是人的价值之所在,是君子的行为尺度,利益和富贵是人们都希望得到的,但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取之有道。荀子则更加明确地指出,义与利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趋利避害这一点上,君子和小人是相同的,但是在“所求之道”上却是不同的,君子是义字为先,小人是利字为先。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而言,“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六是对待苦难上的以苦为乐、历练人生观念。人的一生难免会遭受痛苦和灾难。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关注苦难和死亡等永恒的主题。基督教有“原罪”说,认为人天生是有罪的,人生就是为了赎罪,只有笃信上帝,才可能获得灵魂的拯救。佛教有“苦谛”说,把人生解析为种种“苦难”的聚合,并据以提出“出世”的主张。儒家则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苦难,把苦难当作人生成长、完善和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孔子说自己是“饭疏食、饮水,曲胘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充分反映了孔颜师徒不怕吃苦,以苦为乐,在学习和追求道德理想中所获得的精神愉悦,告诉人们只有树立正确的苦乐观,才能建立起一种高尚的、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方式。孟子也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七是执事态度上的诚实守信、敬业乐群观念。这与提倡竞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西方文化是不同的。 “一个人怎样才能行得通”?孔子的回答是:“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些思想孕育了中国人以诚信为立身行事之基,敬于其业,忠于职守的优良品格。一个君子,要懂得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只有自己讲诚信,才能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只有“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才能“四海之内,皆兄弟”, 从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性和长处,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十分必要。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不是对民族性的否定,而是对民族性的丰富和发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并非西方文明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基本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其中的精华,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新境界、新气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坚持先进思想 复兴传统文化——读王筱喻长篇报告文学《天下大同》
【启明灯周年庆特辑】李祥熙:我想对启明灯说三个好!
论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为什么总有人骂孔子?这15种价值观哪里错了?儒学需要大力弘扬
郑彪:中华价值观形成的历史脉络与经学之探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