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生学校:一个适合儿童的世界
“孩子的眼神告诉了我,爱生学校在这里发挥了作用。我希望中国的爱生学校项目能够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样板;同样的,三江的爱生学校能够成为中国农村地区学校的榜样。”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教育顾问科里姆·莱特

  2001年当爱生学校项目在广西三江和隆安县启动时,当地人不禁发问,学校本来就该爱护学生,爱生学校能有什么稀奇?可是,5年后,当一所所试点学校旧貌换新颜时,很多人蓦然察觉:原来我们给学生的爱护,并不一定是他们需要的;而学生需要的,却是我们从来都想不到的——

爱生学校:一个适合儿童的世界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

 

相关链接:测测看,您的学校是爱生学校吗?

 

 

  “老师,您从哪里来?”当记者结束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镇中心小学的采访,走出校长办公室时,两个侗族打扮的小女孩走过来好奇地询问。在听到“北京”这个答案后,两个小女孩非常高兴,其中戴银项圈的女孩说:“老师,我告诉您侗话‘欢迎’怎么说吧。”跟着女孩重复几次后,记者自认为蹩脚的发音却得到了女孩的表扬。这时,另一个女孩又大方地说:“老师,我给您唱首我们侗家迎宾的山歌。”悠扬的歌声在夜幕下的操场上响起……

  进入三江的每所爱生学校,记者都被学生们所包围,置身其间,你会明显感受到他们身上不同于其他地方学生的那股劲——不仅仅是热情和大方,更有一种自信和快乐。它让记者意识到:这里,是一个适合儿童的世界,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就在5年前,广西从事基础教育的人,还没有几个听说过“爱生学校”这一名词。所以,当2001年10月爱生学校项目在三江和隆安这两个国家贫困县启动时,上上下下都有些狐疑——“爱生学校?学校本来不就应该爱护学生吗,这有什么稀奇”。

  可是,5年后,当人们看到项目学校的变化时,很多人陷入了思考:原来我们给学生的爱护,并不一定是他们需要的;而他们所要的,却是我们从来都想不到的。

  “爱生学校”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东亚一些国家开展基础教育合作中所推行的试验项目“TowardsChild-FriendlyLearningEnvironments”,可直译为“面向爱生的学习环境”,我国将其译为爱生学校。在泰国、菲律宾等国家,爱生学校项目的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促进了儿童权利在学校的落实,推动了孩子们获得高质量的学习,实现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旗舰项目之一,爱生学校于2001年被引入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开展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早期儿童关爱”合作项目中,广西、重庆和内蒙古有7个项目县参加了试验,共涉及12所乡镇中心小学和60所村小。三江县是7个项目县之一,该县古宜镇中心小学和八江乡中心小学被确定为试验学校,几年来,项目还辐射到周坪小学、寨准小学等10所学校。在这些项目学校中,有县城学校和乡镇学校,但大多为村一级学校,总体上能代表三江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在试验进行的5年间,三江县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改善,教师的教学能力显著提高,社区和家庭开始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爱生学校真正结束了儿童被排斥在教育之外的状况,它持续地给儿童提供全面的、普遍的和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支持。”广西教育厅副厅长潘晔这样总结5年来的收获。虽然只短短几句话,但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以儿童为中心”这看似简单的要求,要想真正做到,需要经历多少曲折,付出多少心血。

  全纳课堂:不同的孩子相同的乐园

  记者了解到,在每所爱生学校建立时,学校校长和教师都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培训全部采用参与式,通过一个个活动,让培训者理解并牢记“爱生”理念。

  “全纳”是爱生学校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将所有适龄儿童都纳入到被关爱的范围内,不论性别、民族、家庭背景。关于这一理念的培训,三江县的校长和教师在5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丹洲小学副校长郑鸿祥回忆说,在培训中,培训者要求大家两人一组,互相访问,给对方讲个人的爱好以及一些别人可能不知道的知识或不具备的技能,然后再用小纸片写下从伙伴那里学到的东西。从伙伴的讲述中,郑校长了解到的是钓鱼的技能:最佳时间是在晚上;要等到月亮升起的时候;不同的鱼要用不同的饵……“这一活动让我们明白了‘祖哈瑞窗口理论’,越是存在多样性的地方,各自带来的知识就越丰富,因此多样性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资源和财富,如同天赐的礼物”。

  校长们将这一活动形式带回到各自的学校,在新学期的教师大会上、新教师介绍会上以及家长和社区的会议上经常使用。教师们从中学会了理解与接纳、珍惜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学生所带来的多样性,同时反思自己在教育中存在的歧视和偏见。

  地处三江经济发达地区的丹洲小学,不少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一些孩子一度表现得自卑、自暴自弃,三年级女生吴健(化名)就是这样的留守儿童。

  吴健的班主任陈葵鲜告诉记者,小健的父母去打工后,这个本来还需要别人照顾的孩子不得不承担起很多家务,每天要煮饭,还要照顾妹妹,经常蓬头垢面就来上学了,惹来同学的耻笑,原本活泼开朗、成绩优秀的她变得缺乏自信,成绩明显下降。陈教师发现后,告诉全班同学,“她是一个非常懂事、能干的女孩子,和大家一样优秀,现在她最需要的是同学们的鼓励和帮助”。在陈老师的支持下,小健参加了学校“留守儿童之家”辅导活动,学生们还组成了爱心小组,帮助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现在的小健重新拾回了信心,不但学习成绩回升,性格也重新变得开朗起来。

  爱生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对于“全纳”培训中的另一个活动也同样记忆深刻。在这一活动中,参与者身体的一个部分被“弱化”,或蒙上眼睛,或捆上右手,或将双脚捆绑,从教室的最后走到黑板前,在黑板上用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写出一个指定的单词。大部分参与者,即使能够克服肢体上的不便,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也卡了壳。

  这一活动让包括寨准小学校长何明华在内的教师们意识到,虽然要求一样,起点一样,但由于每个人自身条件不同,完成任务的情况也会不同。学校要做的就是因地制宜消除儿童成长中的不利因素,对弱势群体更要加倍关注。

  何顺,一个患了骨质疏松症的残疾孩子,11岁的他已经在轮椅上坐了7年,是寨准小学的3年学习带给他快乐和自信。对于何顺这样的残疾儿童,虽然不少学校已能做到随班就读,但却大多不清楚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不清楚如何减少残疾对其学习能力的不良影响。

  对于何顺,不歧视,是寨准小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残疾并不说明一个人没有用,而只是某些方面与别人存在差异,我们要学会尊重这种差异。”何校长这样告诉记者,也这样告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何校长提出的第二个要求是照顾,在班主任唐老师的带领下,全班乃至全校同学都热心地帮助小何顺,上学路上,有同学帮他推轮椅、拿拐杖;下课时,有同学推他一起去操场活动。第三个要求是鼓励,鼓励小何顺发扬热爱学习、乐于助人的优点和长处,为班级和同学献出自己的力量。

  记者到寨准小学采访时,正好赶上课间休息。操场上,小何顺坐在轮椅上,兴奋地帮助同学摇跳绳,“我喜欢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小何顺认真地告诉记者。

  安全环境:不同的学校同一个主题

  爱生学校必须是安全的。按照爱生学校的理念,一所学校,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那它就不是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当然也就无法被称为爱生学校。

  但对于“安全”这个词,在接受项目培训前,三江的校长和教师并不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爱生学校在学校的建设原则中提出过一些指标,如:学校场所和建筑物完好而没有危险,干净舒适;有足够的可饮用水;完好的黑板,足够的、安放合理和大小合适的家具等等,一些教师由此产生误解,认为只要按照这些指标去做,学校就能成为爱生学校,而其实这只是一些必要条件,爱生学校并没有固定“配方”。

  “‘以儿童为中心’,就要用儿童的视角去看身边的一切。”在项目培训中,三江的校长和教师无数次地听到专家们重复这一观点。安全不安全,儿童的感觉才是最主要的,教育者不能单纯从成人视角来看待环境,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知道如何让儿童们感到安全,而是要从脆弱的儿童角度来了解儿童眼中的学校安全标准。

  在专家指导下,项目实施之初,各校在学生中开展了“绘制学校不安全地图”活动。学生们五、六人一组,在一张大白纸上绘制学校和教室的空间图,然后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最安全的地方”与“危险的地方”,并写出地点名称和可能存在的危险。

  “学校大门太小,放学时非常拥挤”、“校门外的马路上有很多汽车,开得太快”、“教室有一块玻璃裂开了,担心它掉下来”……一条条意见汇总起来,根据儿童绘制的地图,教师们记录和分析后,提出了各种安全整改措施。

  古宜镇中心小学、八江乡中心小学在楼道上画出了上行下行分界线,避免下课时的拥挤,学校还在路口、小河边、打开水处贴上了安全警示语。斗江镇中心小学原来脏乱的校门口被一排排绿树和一丛丛花簇所取代;民族实验学校的厕所也装上了电灯,给学生宿舍的上铺位加高了护栏。独峒乡中心小学操场边容易绊倒学生的树桩、石块被清除了……在一次次校园环境清理活动中,各校服务设施增多了,脏乱差现象少了,安全隐患消除了,学校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采访中,有一个情景令记者印象深刻:来学校参观的专家们,全都弓着身子,认真地看着走廊和教室墙上学生们的挂画———在三江的爱生学校里,无论是学生们亲手所画的图画还是各种印刷品,挂的位置都很低,只有一米多高。“画是挂给孩子们看的。”同行的自治区项目专家王文蓉副教授解释说,这是爱生学校项目给学校带来的新变化。为了能让学生们欣赏图画,老师们把这些以前“像古董一样保护起来”的画,全部下移到孩子触手可及的高度,虽然有些画被摸脏、摸旧了,但孩子们却真正明白了画上的内容。

  具备了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三江学生的健康成长还离不开友善的人际环境。而创设这一环境的前提是,学校建立起师生共同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保证彼此间相互尊重。

  “我们的老师上课非常仔细。上课时她们是老师,下课后,她们又是我们的朋友,对我们非常关心。心情不好时,可以去跟她们聊天,谈谈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八江乡中心小学学生杨思甜在作文中用稚嫩的笔触记下了对教师的热爱。她还记得,自从与老师、家长共同制定了“教师十条禁忌语”后,像“这孩子无药可救”、“看见你我就烦”、“谁教你谁倒霉”、“讲了多少遍还不会,真笨”、“再不改我就找你家长”这样容易刺伤童心的话,就再未在八江小学的课堂上出现过。教师告别忌语,学校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于儿童视角国际视野的教育自觉
让学校中层稳健有力的24个实践方案 | 头条
名人名家谈教育(辑录)
大山里飞出的歌
孩子该有的模样
无标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